肥皂是誰發明的肥皂的發明歷史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8日

  肥皂是脂肪酸金屬鹽的總稱,是一種常用的生活用品。關於肥皂的知識大家瞭解多少呢?知道是誰發明的嗎?知道當中的發明歷史嗎?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肥皂的發明者以及發明歷史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肥皂配方起源於 西亞的 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條河中間的地方”,指 幼發拉底河和 底格里斯河之間***。大約在公元前3000年的時候,人們便將1份油和5份鹼性植物灰混合製成 清潔劑,在歐洲關於肥皂起源的傳說很多,一說古羅馬的 高盧人,每遇節日便將 羊油和 山毛櫸樹灰溶液攪成稠狀,塗在頭髮上,梳成各種髮型。一次,節日突遇大雨,髮型淋壞了,人們卻意外發現頭髮變乾淨了。又傳說, 羅馬人在祭神時,燒烤的牛 羊油滴落在 草木灰裡,形成了 “油脂球”。婦女們洗衣時發現,沾了“油脂球”的衣服更易洗乾淨。這都說明了人們用動物脂肪與草木灰***鹼***皁已用千年歷史。

  考古學家在 義大利的龐貝古城遺址中發現了制肥皂的作坊。說明 羅馬人早在公元2世紀已經開始了原始的肥皂生產。中國人也很早就知道利用草木灰和天然鹼洗滌衣服,人們還把豬胰腺、豬油與天然戌混合,製成塊,稱 “ 胰子”。

  早期的肥皂是奢侈品,直至1791年法國化學家盧布蘭用電解食鹽方法廉價製取火鹼成功,從此結束了從草木灰中製取鹼的古老方法。1823年,德國化學家契弗爾發現脂肪酸的結構和特性,肥皂即是 脂肪酸的一種。19世紀末,制皁工業由手工作坊最終轉化為工業化生產。

  肥皂之所以能去汙,是因為它有特殊的分子結構,分子的一端有 親水性,另一端則有親油脂性,在水與油汙的介面上,肥皂使油脂乳化,讓油脂溶於肥皂水中;在水與空氣的介面上,肥皂圍住空氣的分子形成肥皂泡沫。原先不溶於水的汙垢,因肥皂的作用,無法再依附在衣物表面,而溶於肥皂泡沫中,最後被整個清洗掉。

  18世紀法國人利用鹽及石炭製作“人工 蘇打”,取代傳統自灰燼中取出的 鹼汁。到了19世紀,德國人發明以電氣分解食鹽水來製作 氫氧化鈉;自此之後, 苛性鈉的普及,得以讓肥皂從原本只有王宮貴族買得起的商品,搖身一變,變成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在此之前,肥皂的製造,靠的是有經驗的工匠。利用油脂與鹼汁的比例來調製,由於沒有資料可參閱、經常因為無法凝固而重新再試。

  值得一提的是,在拓荒時期的美國,移民的人會在初春天氣暖和的時候,選擇一天,召集全村的人來做肥皂。

  肥皂的材料來源,是從橡樹、山毛櫸等木材中提煉澀汁,做為鹼汁的來源,如果不夠,就從暖爐的灰燼中新增。有了鹼汁,再從動物脂肪或是料理用的 植物油取得油脂,但一旦油水分離,就得再重頭來過,到了19世紀,才有企業投資肥皂的生產。

  肥皂的使用原理

  肥皂分子結構可以分成二個部分。一端是帶電荷呈極性的COO-***親水部位*** ,另一端為非極性的碳鏈***親油部位***。肥皂能破壞水的表面張力,當肥皂分子進入水中時,具有極性的親水部位,會破壞水分子間的吸引力而使水的表面張力降低,使水分子乎均地分配在待清洗的衣物或面板表面。肥皂的親油部位,深入油汙,而親水部位溶於水中,此結合物經攪動後形成較小的油滴,其表面佈滿肥皂的親水部位,而不會重新聚在一起成大油汙。此過程***又稱乳化***重複多次,則所有油汙均會變成非常微小的油滴溶於水中,可被輕易地衝洗乾淨。

  肥皂使用技巧

  要給 自行車的把手套上塑料管套,或在腳踏上套上橡膠護套,都是很費勁的事。可在把手處或橡膠套內,用肥皂蘸水塗一下,即可起到潤滑作用,套入時比較省力。

  在硬木上旋入木螺釘非常費力。如果在旋入前先把木螺釘刮上肥皂,就能夠比較省力地將木螺釘旋入木頭中了。

  用鋼鋸鋸金屬材料時,可先把肥皂水塗於鋸條上,然後再鋸,會省力,而且鋸條不易折斷。

  鍋底的煤煙垢最難除去,如果使用之前在鍋底塗上一層肥皂,用後再加以清洗,就可以減少鍋底煤煙的積垢。

  手錶金屬殼上塗上肥皂後,再用布擦拭乾淨,可防止汗液侵蝕。

  隔離劑:刷油漆時,在指甲上塗些肥皂,油漆就不易嵌入指甲縫內。

  殺蟲劑:傢俱被蛀蟲蝕後,用肥皂堵住洞口,可使蛀蟲窒息而死,如用濃肥皂注液灌入蛀蟲巢穴,可將蛀蟲殺死。

  誤食有毒食物、藥物、異物,在就醫前先喝一些肥皂水,可以把腹中物吐出來,有利治療。

  可用肥皂使新的拉鍊變得好用。

  書寫劑:往新布或光滑木板上寫毛筆字而字跡不清時,可在墨汁中加點濃肥皂液攪拌後再寫,這樣字跡清晰可見。

  止癢:被蚊子叮咬後,在傷口處塗抹一些肥皂,即可止癢

  肥皂的發展

  香皂宋代時就出現了一種人工合成的洗滌劑,是將天然皂莢***又名皁角、懸刀、肥皂莢,通稱皁角***搗碎細研,加上香料等物,製成桔子大小的球狀,專供洗面浴身之用,俗稱“肥皂團”。 宋人周 密《武林舊事》卷六《小經紀》記載了南宋京都臨安已經有了專門經營“肥皂團”的生意人。明人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錄了“肥皂團”的製造方法:肥皂莢生高山中,樹高大,葉如檀及皂莢葉,五六月開花,結莢三四寸,肥厚多肉,內有黑子數顆,大如指頭,不正圓,中有 白仁,可食。十月採莢,煮熟搗爛,和白麵及諸香作丸,澡身面,去垢而膩潤,勝於皂莢也。除了天然皂莢,如無患子等類的植物,也流傳於民間,成為一種很好的洗滌劑。在西方,可能要追溯到4000年前古希臘的一個叫勒斯波斯的小島。當地人用動物祭天,由於焚燒動物時要用木材,木材的灰燼和動物脂肪混合產生了肥皂樣的黃色物質。大雨把這些東西衝刷到當地婦女經常洗衣的河流中,她們發現因此衣服洗的更乾淨。雖然從古希臘開始,就可以發現使用類似肥皂的痕跡,歷史上記載有一個叫薩佛***Sappho,aponification***的女詩人,記載了這些故事。後來的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個過程叫作皂化,化學名稱是制皁***SoapMaking***。另外,公元前3000年,美索布達米亞人發現,植物燃燒後的灰燼類的鹼性物質,與油混合後,具有去汙力,這亦是肥皂的來源之一。不過 高盧人應該是嘗試去製做 香皂且成功的第一人,他們當時稱香皂為“sapo”,當時的皁類是一種含有動物油脂和植物灰燼混和而成的軟膏狀物質。當sapo的製作手法漸漸地被傳入到地中海地區時,阿拉伯人就將sapo加以改良成橄欖油及蘇達製成的硬質肥皂。這時,肥皂開始被大量製造。而真正普遍使用肥皂還是18世紀和19世紀的事。在18世紀末工業革命工業問世後,獲得了大量的價廉的碳酸鈉,促使肥皂工業有了新的發展。但是到了20世紀中期,合成化學和石油化工的發展為洗滌劑提供了廉價的化工原料,促使了 合成洗滌劑的興起,使得肥皂工業的發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近年環保意識抬頭己被忽略的手工皁才又興起,由於手工皁有其天然特有的效能,各種組成極易被生物降解且易於被汙水處理過程中的微生物分解,因此不會引起河流、湖泊和水道的汙染問題。

肥皂是誰發明的肥皂的發明歷史
關於東北春節年夜飯菜譜
相關知識
肥皂是誰發明的肥皂的發明歷史
肥皂是誰發明的肥皂的發明歷史
電子顯微鏡的發明者是誰電子顯微鏡的發明歷史
肥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產後肥胖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米她媽是誰腦筋急轉彎的答案是什麼
究竟是誰搖晃了我們的青春
人類的祖先是誰腦筋急轉彎的答案是什麼
上古布依族的祖先是誰上古布依族的祖先的簡介
米的爸爸是誰腦筋急轉彎的答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