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植樹節手抄報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森林危機的加劇,生態環境的破壞,促使人們越來越重視森林在人類的生活、經濟活動和生態平衡中所起的作用。世界各國大力植樹造林,並紛紛確立植樹節,藉以宣傳倡導。各國植樹節前後的造林活動在具體做法上各具特色,其中日本、美國的做法尤其值得我們借鑑。下面是由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大家動起手來把! 希望能夠幫助你們:

  :植樹節的懷想

  3月12日,植樹節。為紀念中山先生而立的這個日子,記得小時候每當此時,班上都要組織活動,扛樹的,挖坑的,提水的,忙個熱火朝天。看著栽下去的小樹苗,那個盼呀,多希望它能快快長大,長成參天大樹。許多年過去彈指一揮間。那些曾經的小樹苗有的真長成了大樹,但更多的卻沒了蹤影。其中有的很快就斷了枝頭,禿禿地在風裡搖擺,白忙活了,來年重植吧,當時就知道。就這樣年復一年,待到上次再回到當年的小學時,我的確不知道面前的大樹,都是什麼時候栽下的。

 

 關於植樹節的手抄報圖片

  歷史卻在不容置疑地大步向前。二十多年的光陰,中國的森林覆蓋率已從12%提高到18.2%,並且向20%的目標繼續推近。毫不誇張地說,中國的人工造林創造了一項世界奇蹟。回顧往事,不禁令人感慨,想當初,年少的我們植樹時抱有那樣的激情,就是為了能早日綠化祖國,而當如今已取得如此偉大的業績時,我們又在做什麼,是否能做到堅持每年一度的植樹行動,或者說,即使做了,卻依然保持著曾經的激情,而不是敷衍應付?

  許多時候並沒有。植物節成了一種紀念,或者記憶,沒有化為自覺、自為的實際行動。其實從植樹節裡,我們更應能窺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道理。

  無論“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也好,還是“行百里者半九十”也罷,它們蘊藏的都是同樣的精神。植樹,更重要的是在心中植下一棵樹。這棵樹,不會因風霜侵凌而夭折,不會因烈日暴雨而枯萎,也不會因亭亭小蔭就沾沾自喜,進而放鬆看護管理,而是要向上,一直向上,長成沒有阻隔、沒有止境的大樹,直刺藍天。

  與樹為伴,如臨君子。樹包含自我奮進的精神,同時也是良師益友。古人從來愛樹,惜樹,《詩經》裡就有“樹之榛粟,椅桐梓漆”的句子。種桑植梓,桑梓因而成為故鄉的代稱。人們植樹種樹,除了滿足生產生活等基本需要外,內涵也很豐富。
 

 關於植樹節的手抄報圖片

  陶淵明愛柳,屋後植柳樹五棵,自號五柳先生。林逋愛梅,自稱梅妻鶴子。杜甫喜桃竹,寫有“平生憩息地,必種數杆竹”。放曠的東坡,築起一道煙霞如林的蘇堤。文人愛植樹,一方面在於怡情養性,另一方面更在於將樹作為虛靜的觀照和沉默的力量,以之來激勵警策自己,鬆為百木之長,“青松寒不落,碧海闊愈澄”,古往今來,吟頌鬆的詩章何止萬篇?

  植樹的意義遠不止這些。鼎鼎大名的左公柳,飽含的更是華夏兒女自強不息的團結力量和勇御外侮的民族精神。“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這是新中國之前最壯觀的植樹史,左宗棠,這位統帥三軍的儒將,一旦坐上戰馬,樹就變成了利劍武器,賦予出從未有過的寬廣涵義。一個人,一棵樹,一群人,一片森林。像樹一樣生長,像樹一樣屹立。從環境方面而言,挑戰自然的任務依然艱鉅,“再造一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的聲音猶在耳邊;從精神方面來說,要在心裡種下一棵樹,現在,以及未來。

  :歷史植樹故事

  : 隋煬帝為柳賜姓

  隋煬帝下揚州時曾詔諭民間在運河兩岸栽柳,還賜柳樹姓“楊”。所以後來人們習慣稱柳樹為“楊柳”。

  古代傳奇小說《開河記》記述,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隋煬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就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並親自栽植,御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

  :白居易與花木

  唐代詩人白居易愛樹如寶。他被貶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種植花木,並賦詩詠道:“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有買花者,不限桃李梅”;他在《春葺新居》詩中又說:“江州司馬日,忠州刺史時。栽鬆遍後院,種柳蔭前墀。”

三年級植樹節手抄報
公司植樹節活動策劃範文3篇
相關知識
一年級植樹節手抄報內容
一年級植樹節手抄報圖片資料內容
小學生一年級植樹節手抄報圖片
一年級植樹節手抄報圖片內容2017年
一年級植樹節手抄報
二年級植樹節手抄報圖片
五年級植樹節手抄報圖片
三年級植樹節手抄報圖片
三年級植樹節手抄報圖片內容資料
小學生四年級植樹節手抄報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