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重在養木氣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鑑於“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中醫養生保健總以養氣為首務。木氣敷和之處,才是生氣最旺之地,不妨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歡迎大家的閱讀!

  

  。木氣敷和之處,才是生氣最旺之地。所謂敷和,木氣沒有太過不及的現象,表現出來的是正常的生髮之氣。

  這一點,也可以從自然界看出來,以中國的版圖來說,木氣最旺的地方,在東北和西南。東北的是大小興安嶺、長白山一帶的森林,西南是四川、雲南一帶的森林。這兩個地方森林覆蓋非常廣泛,所以生氣很旺,生氣旺,所以各種動物品種也非常豐富,有了生氣,動物生長才會比較有利,因為動物食的就是這個生氣。

  中國的西方、西北方,大都人煙飄渺,雖然佔有很大的國土面積,但是人煙稀少,動物種類也非常少。這西方的特點就是木氣不旺,大部分要麼是高原,要麼是沙漠、戈壁灘,西方為金氣所收之地,正為木氣之剋星,所以西方生氣不旺。

  北方為寒水之地,大部分為草原,木氣初生,未盛之故。東北方,為艮土,土地比較肥沃,水氣也很充足,所以木氣很旺。東方木氣最盛,然由於木氣最盛,所以土為木所乘,反而土比較弱,土弱則水強,故東方為大海。西南為坤土之所在,土氣厚重,麗日當空,水汽亦隨之,故四川一帶人口相當密集。

  木氣,於人體而言,就是肝膽之氣。調整人體的木氣,人體才會有勃勃生機。所以養生重點要養木氣。今年為未丑年,土不及,則木氣旺,再加土不能生金,木氣就更加橫行,整年來講,大多數病因都在土弱木強。所以左關脈都偏大而軟,土氣不能封藏之故,所以木氣外洩。木氣洩到一定程度,就成為虛。所以來年養木氣更重要。

  那麼怎麼養木氣呢?首先要有水,沒有水則乾燥難以生物,水不能為寒水,水要暖;然後土氣一定要厚,無土難以養木;再然後要有太陽,陽光一定要好,如此木氣方能上升;最後還要有一個大氣層,大氣層收住木所敷布的生氣,使不至於外散,如此才能形成生物圈。

  取類比像,如何去養木氣,用藥也就明晰了。

  中醫養生重在養氣

  中醫認為,“氣”既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莊子·知北遊》:“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人活一口氣”、“三寸氣在千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等,都是在強調“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

  “氣”的生成複雜,來源不一,分類多端。其功能有五:推動、溫煦、固攝、防禦和氣化。“氣”之為病有氣虛、氣鬱、氣滯、氣阻等,心氣虛、肺氣虛,肝鬱氣滯、肺氣阻塞等臨床常見。《靈樞·口問》對氣虛的症狀進行過描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

  鑑於“氣”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中醫養生保健總以養氣為首務。清代醫家黃凱鈞在《友漁齋醫話》中提出的“養氣訓”,對養氣的方法進行了概括總結。

  一少思慮養心氣

  心氣泛指心的功能活動,現代也可特指心臟推動血液迴圈的功能。心氣不足,會導致一系列病症。《靈樞·天年》:“六十歲,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惰,故好臥。”人之思慮最易耗傷心氣。《靈樞·本神》:“心怵惕思慮則傷神”。《靈樞·口問》:“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怵惕思慮、喜樂無極、悲哀憂愁、恐懼不解等情志因素首先影響心,而後引發相關臟腑的病變。

  二莫嗔怒養肝氣

  嗔怒是一種強烈的情緒反應,通常在自尊或受到威脅或損害時出現。嗔怒易導致兩肋脹痛、胸悶不舒,並常見消化機能紊亂或女性月經不調等症狀,嚴重的還會使血壓升高甚則猝死,此即《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所謂:“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苑於上,使人薄厥”。可見,保持心態的寧靜與平衡非常重要。

  三薄滋味養胃氣

  胃氣泛指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胃氣充足是機體健康的標誌。中醫認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更明確提出“人以胃氣為本”。不禁口腹之慾,恣食肥甘厚味最易損傷胃氣,《素問·痺論》概括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四少言語養肺氣

  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肺氣不足以咳嗽、乏力、畏風、自汗、易感等最為常見。除疾病因素外,話多語稠易耗損肺氣。中醫謂“多言耗氣”。孫思邈也告誡“莫多言”、“多言則氣乏”;宜“少語”,少語氣得充養,不致無謂耗散。

  五節房室養腎氣

  腎氣指腎的功能活動,主要表現在生殖、生長和發育等方面。中醫認為“房勞傷腎”,主張節制性生活,寡慾葆精,精足、氣充、血旺,人體自然健康。

  “養氣訓”文字淺顯,通俗易懂,讀者倘能體會其中蘊含的微言大義,即可達到黃凱鈞所說的“人能留心五養,長壽永年無難也”的境地。

養生重在養心
日常養生的重要性有多大
相關知識
養生重在養木氣
養生重在養心
冬季養生重在養腎
夏季養生重在養陽
夏季養生重在養心
夏季養生重在養心
春季養生重在養肝
春季養生重在養肝
春季養生重在養肝的方法有哪些
春季養生重在養肝的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