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國際經濟形勢有關的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8日

  未來幾年國際經濟形勢日趨複雜,不確定性增加,中國經濟形勢下行壓力依然較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論國際經濟形勢變化的影響》

  摘 要:2007年以來逐漸形成的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增長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全球化趨勢中的中國經濟也必然受到相當的影響,這些影響涉及經濟發展速度、產業結構、出口貿易等多個方面。我們需要通過加強投資和資源整合力度,明確產業調整方向,增強產業創新力,加快轉換外貿發展方式,支援民營經濟和強化內源經濟發展等途徑,積極應對國際經濟形勢帶來的挑戰和壓力。

  關鍵詞:經濟形勢;國際金融危機;經濟發展

  國際經濟形勢自2007年發生了重大變化,以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為發端,爆發了世界金融危機,並繼續向更加寬泛的經濟危機演化;隨著金融危機向實體經濟的侵蝕加深,2009年國際經濟形勢依然不樂觀。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在經濟全球化程序中不可避免受到重大影響,如何積極應對挑戰並在危機中尋找經濟發展模式調整的機會,是我們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

  一、當前國際經濟形勢觀察與判斷

  一次貸問題和美國金融危機

  2007年初夏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自2008年7月以來加劇惡化。2008年7月,在專營房貸次優貸款的加利福尼亞州銀行IndyMac被聯邦監管機構查封后,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貸美面臨空前困境而被美國政府接管。9月15日起,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美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在一週內先後破產、被收購或被迫轉型,隨後全美最大儲蓄貸款銀行華盛頓互助銀行宣佈破產,最大保險集團美國國際集團被國有化;同年11月24日美國政府決定向瀕危的花旗銀行注資200億美元併為其賬面不良資產3060億美元提供擔保。

  次貸問題和金融危機已侵蝕到美國經濟基本面。美國市場的流動性不足、信用缺失和就業崗位減少,嚴重影響了消費和投資。2008年第三季度,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7年來最低的指標-0.3;而消費開支創17年來新低-3%;其中食品等非耐用品方面的消費支出是60年來的最低增幅-6%。2008年美國三大汽車公司銷量分別下降21%~30%。

  面對當代最深重的金融危機及其向全面經濟危機演變的威脅,美國官方一反過一去自由放任的政策,正加大巨集觀干預力度。美國參議院2008年7月11日批准了總額達3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美國眾議院7月23日批准政府增加對於兩房的政府貸款額度“不封頂”;美國政府高達85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也在10月3日終獲通過。但這些國家干預措施能否使美國經濟儘快恢復活力?尚待觀察。

  美國7月採取對房利美、房貸美的拯救措施,“兩房”股價在8月20日分別暴跌27%和22%;10月3日國會剛通過鉅額救市計劃,道瓊斯指數卻在9日創5年來新低;而10月份美國消費者信心指數從上月的61.4下落到38;這些都說明美國市場的信心依然嚴重不足。因此我們不僅要看美國政府刺激經濟增長的措施,更要注意美國政府幹預措施有可能壓抑經濟金融內在矛盾的充分釋放,因此2009年美國經濟出現反覆動盪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二金融危機引起世界經濟的震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08年10月8日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受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峻金融危機衝擊,當前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經濟狀況“已經或接近於衰退”,世界經濟正進入“嚴重低迷時期”;並進一步調低2009年世界增長率預期,認為將只是3%,其中發達經濟體是0.5%,美國是0.1%。

  歐盟委員會2008年11月3日公佈的秋季經濟預測報告顯示,歐元區經濟從當年第二季度起已連續兩個季度出現經濟負增長,並預測歐洲各國經濟增速將從2007年的2.9%大幅降至2008年的1.4%:2009年將出現歐盟經濟增長0.2%,德國、法國和義大利零增長,西班牙負增長0.2%,英國負增長1%。

  從證券市場看,2008年1~10月,全球股市共蒸發市值16.22萬億美元,其中lo月份全球52個股票市場共蒸發市值5.79萬億美元,大大超過9月份剛創下的4萬億美元紀錄。股票市值大量蒸發對各國投資、消費和出口發生負面作用。

  在西方主要國家經濟發展低迷情況下,世界經濟正愈益依賴新興經濟體的表現。但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增長並不能超脫於世界,在週期上行階段,發展中國家容易借外力挖掘自身增長潛力;但在週期下行階段,外部衝擊將極大限制發展中國家的基礎結構改革。

  次貸危機開始後,美元資產貶值令投機資金一度轉向實體商品期貨。造成石油、糧食等價格短期迅速上升,原油價格衝破每桶140美元高位,造成許多國家經濟發展成本上升,而上升成本很大程度由承載全球龐大製造業的新興經濟體承擔。2008年9月以來,原油和其它實體商品的期貨和現貨價格明顯回落,原油價格在當年底前跌至7月價格的1/3左右,體現金融危機的全面深化和銀根短缺。但考慮到今後增長的壓力,特別是各國為“救市”而紛紛加大財政金融干預力度,放鬆投資和信貸,在今後兩三年將存在通過赤字膨脹而誘發新的全球性通脹的可能;屆時若經濟內在矛盾釋放不足,可能產生新“滯脹”。

  二、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對國內影響

  一國際經濟形勢對經濟發展速度的影響

  1、經濟發展速度受國際形勢影響而放緩。與去年同期比較,全國2008年前三季的增幅回落2.3個百分點,增速逐步放慢比較明顯。同期廣東GDP增長10.4%,廣州市增長12.1%,廣東/廣州的增幅仍然高於全國9.9%,但已分別比去年同期回落4.3個和2.4個百分點;廣州的增長速度體現為二季度比一季度增幅大,三季度增幅又比二季度大。說明廣州這類中心城市經濟增長波動幅度尚比面上的情況平緩。

  2、第三產業增長態勢良好,體現對國際經濟形勢變化的較強承受力。2008年,相對工業增長放緩的明顯趨勢,廣東第三產業增長速度按季度統計保持穩定態勢各季度均為9.4%;前3個季度,廣州第三產業分別增長12.8%、10.9%和13.2%,平均增速高於整體經濟增長幅度。其受影響較小的原因與我國服務業主要屬於內需型有關,說明我國當前第三產業較能承受國際經濟形勢的壓力。

  3、工業增長明顯受挫,集中體現國際經濟因素的負面影響。工業增長明顯受挫是影響發展速度的主要因素。國際金融危機和國際市場價格波動對經濟的影響集中在兩方面:一是影響工商業等實體經濟,二是影響金融業等虛擬經濟。由於我國資本市場尚未對外開放,且金融業佔GDP比重不大,因而受影響的主要是實體經濟。2008年1~10月,廣東工業增加值增長12.9%,比去年同期回落4.9個百分點,降幅領先於整個GDP增幅的下降。但民營經濟在國際金融風險衝擊下的表現優於其它經濟體。2008年1~3季度,廣州

  市規模以上民營工業企業產值增長17.5%,高於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速3.9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長67.5%,高於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幅54.5個百分點;1~8月民營工業企業累計實現利潤同比增長33.1%,遠優於同期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盈利水平。可見內源經濟的工業仍有抵禦國際經濟困難的潛力。

  二國際市場變化對外貿出口的影響

  2008年1~10月,廣東進出口總額增長12.6%,比去年同期回落8個百分點;其中出口增幅更是回落9.9個百分點,這與廣東經濟的高度外向型有關。2009年出口形勢將繼續惡化,這從2008年秋季第104屆廣交會成交額的下滑已見端倪當次交易會境外採購商減少9%以上,出口成交額比春季減少17.5%,後續出口增速放慢難以避免。

  但廣東2008年在對美國等地出口下降的同時,對其他主要貿易伙伴出口保持穩定增長,特別是對新興市場出口的增幅更大。1~10月廣東對韓國、南美、非洲、東盟的出口分別增長59.7%、39.3%、25.2%、21.5%。因此,發達經濟體下行的經濟態勢,對我們調整進出口貿易的市場結構有積極壓力。

  應當注意此次金融危機很可能引發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即使他國在國際場合承諾暫不推出新的貿易保護措施,也仍然會加大運用已有貿易壁壘的力度,我們必須加強對國外運用貿易壁壘的跟蹤研究。廣東2008年前三季度就遭遇27起各類貿易保護案件,已超過2007年總和。

  三國際形勢變化對產業結構轉型的影響

  如前所述,第三產業更能承受國際經濟形勢的壓力;同時,在廣東工業化已經進入中期後段之際,也十分需要加快第三產業發展。因此,在面對危機的時候,我們應當因勢利導,加快第三產業發展。第三產業對於就業的吸收能力強,對於投資的壓力總體則較小,是我們當前可行的選擇。

  當前就業壓力與現有工業的困難並存。廣東工業1~11月的增長速度落至居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倒數第10位,這是涉外加工貿易型工業比重大的必然反映。我們注意到各級政府將不得不注重幫助工業克服當前困難,以及減少對就業的負面影響,但可能因此而推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程序。

  四國際資金流動對我國經濟的影響

  次貸危機後,由於我國經濟穩健發展以及人民幣相對升值的預期,使我國成為危機發生後的理想避風港和投機場所,因此國際短期遊資對我國構成的威脅加大。廣州毗鄰港澳,國際遊資進出較便利,“熱錢”有滯留的壓力。

  近期外商直接投資波動幅度明顯加大,新增合同減少,2009年國際資本的投資願望與能力都可能繼續下降,這與國際經濟形勢變化帶來的某些不明朗因素有關。如果我們能夠保持良好的經濟發展態勢,有利於吸引長期外商直接投資,並儘可能通過外資獲得跨國公司的核心技術,就有助於推進產業結構升級。2008年1~10月,廣東獲得世界500強投資新設和增資專案79個,表明國際大企業仍看好廣州市場。

  目前國內利率正從高點回落,而我國信貸增長與實體經濟的增長基本匹配。同時還有充足的社會儲蓄,以及中國沒有明確鼓勵次級貸款的政策,出現房地產等領域信貸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篇二

  《中國在國際新形勢下的經濟與科技定位》

  摘 要: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了當今時代的主題。但是,如何能夠恰到好處的加強國際上經濟與科技之間的合作,已成為了當今國際社會成員應當共同承擔的責任。而中國,作為國際社會首屈一指的發展中經濟大國,在新形勢下的國際關係中肩負著越來重要的經濟與科技責任。本文將立足於當今世界所處的背景,分析中國將如何充分的運用自身的影響力來肩負起發展中大國的重任。

  關鍵詞:經濟 科技 主題 發展

  當今社會,經濟與科技成為時代發展的第一生產力,是決定一國影響力的重要因素。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國際經濟與科技領域,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競爭下自會產生矛盾,但為了可持續發展和和平的目標,需要更有威望的中國來肩負起責任,維護經濟發展秩序、維護科技繁榮的新局面,更要促進國家間的交流與合作,以及推動世界經濟的發展。而中國,作為發展中的經濟大國,更有很多的義不容辭需要承擔的責任。

  1 國際經濟、文化、科技發展新形勢

  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只有實現世界各國共同的發展,才能讓更多的人分享發展成果,世界的和平與穩定才有穩固的基礎和有效的保障,世界各國發展才可以得到持續。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各國之間加強合作與交流,因此迎來了全球化的發展局勢,國際關係也產生了新的形勢:既有各式各樣的交流,也有各式各樣的科技文化差異;既有形式多樣的合作,也有科技文化的吸收,下面將從經濟、文化、科技三個角度分別進行概括的論述:

  1.1 經濟方面

  在經濟文化不斷髮展的新時期,經濟力量始終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標準,眾所周知經濟基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大家都需要發展經濟來增強國家的實力,但是,由於世界上的人力資源、科學技術資源以及自然資源的分佈並不均衡,而科技實力強的國家並不一定擁有相應的人力和自然資源,比如像美國,雖然說科技力量雄厚,但是缺乏自然資源也缺乏人力資源;而像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它們的石油資源豐厚。為了更好更快的發展經濟,區域之間、國家之間就需要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充分的利用各自所擁有的資源進行交流與合作,出現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因此大家也越來越清楚的意識到合作的重要性。

  1.2 文化方面

  隨著經濟上的貿易往來與合作,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絡越來越密切,世界逐漸成為一個緊密聯絡的整體,這也促進了各個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重視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知識、領略不同領域的歷史文化背景等等,當然我們也需要在各國文化上實行“禮尚往來”的原則,吸收各國有借鑑意義的文化內涵,實現對高水平的文化的吸收與借鑑。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注重開發旅遊資源,在向世界展示本國文化的同時,也通過旅遊業發展本國的經濟。此外,由於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一個國家想要發展、想要強盛起來,就需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各個國家在培養人才的形式上需要相互的借鑑,例如: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開辦了“孔子學院”,我國也有越來越多的留學生到其他國家留學發展。

  1.3 科技方面

  中國的新中國成立成為了科技事業的起點,大批的海外學子和學者毅然回國,為中國的科學技術注入了新的力量,中國的科學技術也進入了嶄新的階段。改革開放迎來了中國科技的春天,實現了中國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1995年5月召開的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使得出現了中國科技事業發展程序中第三個重要的里程碑。現階段在推進國家創新體制建設的基礎上,把技術開發體系的建設作為當前改革的重點,全國開始推進應用型科研機構向企業的轉制。本著“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工作必須面向經濟建設”的原則,政府科技機構、產業研究部門以及高等院校之間明確的分工、良性互動的新型科技體制也逐漸的開始形成。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不斷提高,由過去追求高速度逐步轉向兼顧發展與穩定、兼顧速度與效益、追求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

  現如今,如何建立一個合理有效的國家新秩序已成為了當代面臨的重大挑戰之一,而身為經濟發展中大國的中國,更是被寄予了厚望,身兼重任,中國的發展需要在經濟、文化、科技方面給予相應的重視,使得中國的發展能夠突飛猛進,再進歷史上的一個新臺階。

  2 我國在國際經濟、科技領域的地位分析

  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通過走改革開放的道路不斷的發展經濟,綜合國力也日漸強盛,在國際上肩負起更多的經濟、科技發展重任,自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就提出“做負責任大國”的理念,以便在發展自身經濟的同時,加強國際經濟、文化、科技的合作與交流。

  自從經歷了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得到了持續發展,綜合國力的日漸強盛也令世界各國矚目,中國以一個發展中國家的身份參與到經濟與科技的交流中;在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承擔起了發展經濟與科技的重任;以及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等,中國不再徘徊在國際社會的邊緣,而是逐步走入了國際舞臺的中心,發揮著一個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的影響力。另外,中國不斷深化的改革開放的策略,對中國本身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起到重要的作用。隨著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斷變遷,中國適時地調整了發展策略,這不僅僅改變了原來的道德觀念,也讓中國開始了更多的參與國際活動,以一個積極開放的態度,在世界經濟與科技發展的事業上承擔著更重要的責任。

  3 經濟與科技對國家定位的重要作用

  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提高,能夠提高國內人民的物質及精神生活質量,更是對一個國家國際定位的重要影響因素,下面我們將對我國經濟,以及科技的發展程度,以及是如何作用於國際間合作的給予細緻分析:

  3.1 經濟是決定國際地位的基礎

  在愈演愈烈的國際競爭中,只有內部固若金湯,才能免於外患的威脅。儘管經過改革開放的道路,中國的經濟實力也迅速崛起,但中國本身還只是發展中國家,這就要求中國在承擔國際責任的同時也要兼顧自身的持續發展。只有國內的一切處在穩定發展中,中國沒有後顧之憂才能更好的去參與國際活動;也只有國內的局勢處在和諧的狀態下,國家的經濟實力才能不斷增強,國家要強大,就要首先穩定自身的發展,解決好國內的一系列問題:經濟方面,中國經濟總量雖然大,但是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經濟結構的調整迫在眉睫;科技方面,中國的科技需要不斷創新,本著“科技強國”的理念,鞏固中國的科技事業;社會方面,先富起來的人越來越富,出現了貧富差距問題,如何解決目前這一現狀,也成為了當今社會的焦點;生態環境方面,中國的生態環境汙染嚴重影響到了世界生態平衡,環境汙染問題早已不容忽視。   面對中國的新形勢、新要求,在創新引導、科學發展的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的經濟逐漸的從小變大,由強變弱,朝著經濟質量變優、發展模式變綠、產業結構變輕的方面發展。國家注重促進相關企業大力發展迴圈經濟,在治理廢渣廢氣發麵投入資金,實現迴圈的清潔生產,為友好型企業打造良好的環境,拓寬科技發展的新道路,推進企業的經濟發展,打造經濟新的增長極。

  3.2 科技是國家發展的軟實力

  科技發展屬於長遠的探索性的工作,而為了促進科學技術發展制定了有關的政策體系即科技發展戰略,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為社會的經濟發展戰略而服務,科技給人類帶來了很多的便利和好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能推動現代生產力的發展,已成為了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現代科學技術在飛速的發展,並達到了向現代生產力迅速的轉變過程,提高了人們對大自然、改進大自然以及保護大自然的認識能力。科技、生產、發展這三者的關係為:生產發展推動了科技進步,進而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逐步的走在了社會生產的前沿,引導者生產力的發展方向,開闢了生產發展的新局面。為人類的發展與技術帶來了極其重大的進步。

  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並實現社會現代化的指標,符合中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的發展需求,其本質和目的是以人為本,充分的體現以人為本的本質要求,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為了人民,把科學發展觀看成是全面的、可持續的發展過程,統籌兼顧並從實際情況出發,發展特色,突出重點。努力提高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所佔的含量,促進整個經濟由粗放經營向集約經營轉變。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位置,增強國家的科技實力及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

  4 結語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取得的成效令世界矚目,歎為觀止,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綜合國力,更是在世界各國面前建立了發展中經濟大國的偉大形象,在維護世界和平與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當今這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中國在國際間發揮的影響力日漸擴大,這其中不僅有外界寄予的期望,也有作為國際社會成員的自身要求,因此,中國不僅要明確身為大國所應承擔的責任,更要通過增強自身的綜合實力來更好的肩負起在國際間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李慧明.國際社會的負責任大國——當代中國的身份訴求與實踐建構[D].山東師範大學政法學院,20081.

  [2]邊永民.論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在國際環境法中的地位[J].濟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4.

  [3]徐正源.中國負責任大國角色認知的形成機制分析[J].教學與研究,20101.

南海問題的由來_有哪些解決的方法
關於食品與健康結課論文
相關知識
與國際經濟形勢有關的論文
淺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有關的論文
關於我國經濟形勢分析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高一政治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期末練習試題
高一上冊政治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試題
國際經濟貿易專業的求職信範文
國際經濟貿易求職信範文
與交通運輸有關的論文
與市場營銷有關的論文精選範文
與市場營銷有關的論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