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問題的調查報告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8日

  農民增收問題一直以來都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重點。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閱讀。

  篇1

  農民增收問題是“三農”問題的聚焦與核心。解決我縣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問題,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做好我縣農村工作,促進農業發展和維護農村穩定必須抓緊解決的一個重大課題。為了解農民增收情況,我們最近根據縣人大會主任會議安排,圍繞我縣«農業法»的貫徹執行和中央1號檔案的落實,結合開展千名幹部下基層活動,就我縣農民減負增收和農民權益保護,到漠濱、若水、黃茅、灑溪等鄉鎮、村組、農戶進行了深入調查,先後召開座談會8次,聽取了縣人大代表、鄉鎮村組幹部以及村民代表的意見,收回調查問卷80份。根據調查結果,我們認為當前農民增收少的是思路,愁的是銷路,缺的是技術,盼的是服務。

  一、影響農民增收的主要原因

  我縣因自然條件、交通運輸制約,加之受軍事禁區影響,農村資源開發整合利用緩慢。近年來,我縣雖然在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農村市場繁榮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依法治農、科技興農意識明顯增強,農村經濟得到了較快發展,農民生活水平有了普遍提高,但農民增收仍較緩慢。我縣34萬人口中有農業人口304800人,XX年農民人均收入為2097元,XX年農民人均收入2223元,收入僅增長5.6%,農民仍是最大的低收入群體。根據調查,影響農民增收原因較多,在我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原因之一:交通不便,資訊不靈,導致部分農民勞而無效。在全縣346個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偏遠村,人口居住分散,交通閉塞,資訊不靈,這是制約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漠濱鄉洞頭塘村總人口1164人,11個組就有8個組不通公路,農產品進出全靠農民肩挑背馱,大量的竹木、柑桔等農副產品調不出,除自己消費外,多餘的只好爛在家中,增產不增收,挫傷了群眾種植的積極性。該村很多農民裝不起電話,接一個電話要跑5華里。在產業結構調整中,雖然農民苦苦尋求致富專案和路子,想方設法增加收入,卻因資訊不靈,真正獲得成功的專案極少,產業結構調整收效甚微,許多農民想發展卻沒門路,找著門路卻又愁銷路,常常勞而無效。老支書李光輝改種杜仲100餘株,長勢良好,然而拿到市場上連0.5元/斤也難賣,除去成本後基本沒有什麼收入了。陳萬興家承包了20餘畝園藝場栽種板栗,板粟連年增產,而價格卻年年下跌,XX年4元/斤,XX年3元/斤,XX年只有2元多/斤,除去運費等開支後,基本所剩無幾。他們說,外地經濟發展起來了,自己也想致富,自己養的、種的就是推銷不出去,賣不了好價錢,嚐到的是一次次失敗的滋味,我們想增收怎麼就這麼難?

  原因之二:基礎設施薄弱,資金投入不夠,發展生產民心不安。由於我縣縣鄉兩級財政緊張,僅能保工資保運轉,一些地方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無力顧及,導致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在“6·19”洪災中,洞頭塘村20多座溪河壩全毀,水圳全垮,但幾年來,村集體經濟捉襟見肘,在水利基礎設施上基本沒有投入,由於水毀設施得不到恢復,這裡的生產生活條件更加艱難。去年全村590畝稻田失收的達100餘畝,減收一半以上的有200餘畝,全收的只有幾十畝,有的村民連吃飯也成問題。部分村民對種田喪失信心,他們算了一筆帳,除去肥料農藥、工錢,種田實際上沒有幾個收入,靠種田脫不了貧,致不了富。有的說,若能夠在外找一份事做,早就不想要田了。如今該村1100多人,在外打工的達500多人,很多年輕人認為家鄉環境艱苦,看不到致富希望,外出打工不思回家者大有人在,只剩年幼、老弱病殘者留在家中。在全縣,同樣認為種田難增收的農民為數不少。農民對土地的依賴卻增收緩慢,從而對土地喪失了信心,導致全縣許多地方不同程度出現棄耕拋荒現象。

  原因之三:文化素質偏低,缺乏技術指導,農民增收步履維艱。在外打工的農民工,因文化素質普遍偏低,要找到好的工作很難,從事的多是髒、苦、累而工資微薄的行業,因而能夠找錢回鄉投資致富鄉鄰的很少。留在農村的農民小農意識根深蒂固,發展意識不強,又缺乏有文化、懂技術、有頭腦的帶頭人,發展路子越走越窄,他們對增收倍感焦慮和無奈。加之資金短缺,更難為“無米之炊”,本地資源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發揮,有的農民不僅不增收反而跌本。黃茅鄉白羊村村民劉百喜XX年投資5萬元種植草莓,市場銷路看好,卻因缺乏技術和技術跟蹤服務,幾個月下來就失敗了。許多農民說,作為農民就應該依託本地資源,因地制宜,向土地伸手要錢,但因文化低,沒技術,土地成了他們填不滿的無底洞,反而把老本都送進去了。象這種缺乏科學技術作後盾,無專業人員指導的生產模式,農民吃虧不少。我縣農民養羊、餵魚、種烤煙等種養殖戶失敗的多,真正受益的很少。他們認為這次縣委、政府組織開展“千名幹部下基層”活動,是親民、愛民、富民的好舉措,很有必要,許多幹部確實在幫助他們減負增收,解決了一些實際困難和實際問題。但也有人認為幹部下基層活動出發點好,但效果不好,起不了什麼作用。他們希望下來的幹部帶致富技術、資訊,帶增收專案,能夠幫助他們協調上下關係,提供一些產前、產中、產後的服務,希望他們多深入農戶家中,幫助想辦法、出主意,為農民多提供一些增收思路。

  原因之四:農民利益受損、負擔過重問題仍然存在,涉農服務滯後。近幾年來,我縣各級各部門把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作為確保農村穩定的大事來抓,及時處理涉農案件,妥善化解農民矛盾,減負增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農民不合理負擔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有效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但在調查中發現,農民的隱形負擔仍然不輕,農民對此反映較為強烈。一是反映教育收費高。學校除按標準收取學雜費外,平時還要收取試卷、作業本費等諸項費用。農民本來收入不高,特別是低收入戶,供養子女讀書更是難上加難,有的因承受不起負擔,只得讓子女輟學。二是反映一些單位變著法子收費,增加農民負擔。派出所登記戶口、辦遷移或出證明也要收取一些費用,農民看不到有關規定和收費公示,卻又不得不交,因為不交費就不辦事讓他們實難找出拒交的辦法。到郵政所取包裹、信件也要想著法子要農民買明信片、報紙,從中收取一些費用。三是反映一些涉農部門在農資經銷上給農民造成些損害。如種子純度不夠,致使農民減產、失收,這種情況連年都有所反映。四是反映在公路改造過程中,政府徵用農民土地給付的補償費過低。農民被徵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帶來無法彌補的損失,嚴重影響了他們今後的生產生活,而補償標準過低,使他們更為不滿。灑溪鄉村民反映在魯大公路建設中,一類田補償5900元/畝、二類田補償4700元/畝、三類田補償3900元/畝,農民普遍有增加補償費的要求。同時還反映在公路修建中,一些堆放的土方堵塞了溪圳、道路,給農田灌溉、生產生活造成不便,加重了農民恢復生產的負擔。五是反映生產、生活支出費用過高。如建房的國土費就得花幾千元;林農出售木材、個人部分收入只有30%,審批民用材青山費等過高。六是反映涉農收費公示不規範,透明度低,如國土、林業、計育辦的一些收費,農民有看法,有疑慮,極易影響幹群關係。七是反映林農造林費兌付到位難。漠濱鄉沙堆村、漠濱村反映他們1999年、XX年的造林費至今一分錢未得,多次報告、反映,跑上跑下,但仍未果,挫傷了農民造林積極性。他們說政府應該取信於民,有利老百姓增收的要更多扶持和關心,更不能拖著不兌現。八是反映涉農服務隊伍不健全。農業科技資訊滯後,得不到及時傳遞利用,鄉鎮站所人員的待遇過低,存在後顧之憂,工作信心不大,服務不到位。九是反映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嚴重。農民看病就醫難,邊遠村組農戶更為突出。農村醫療技術裝置落後,醫務人員素質參差不齊,加之醫療費用居高不下,農民有病醫治難保障,增收難,保增收致富更難。

  二、促進農民增收的對策建議

  農民不增收,解決“三農”問題就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必須堅持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業和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健全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摒棄長期以來事實上以工業優先、城鎮偏向,輕視農業、農村發展的做法,真正實行城鄉並重,工農並重的戰略,切實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促進城鎮、農村協調發展。

  1、切實增強依法治農、依法興農意識。中央重視農村工作的巨集觀政策,為農村修養生息,實現農民增收提供了十分難得的發展機遇,因此,我們要抓住機遇不折不扣地貫徹落實中央1號檔案精神,兌現有關優惠政策。群眾形容中央的政策好比醫生開處方,藥方開得好,關鍵還要看有沒有藥抓,抓藥的人會不會抓錯。這就更要求我們要切實鞏固農業基礎地位,要大張旗鼓地搞好農業方面的法律法規宣傳,增強發展農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樹立重農、支農、護農、興農思想,改變過來人們對農業法律淡薄的觀念。建議將«農業法»等法律法規作為今年農村普法的一個重點,把農民增收作為一項嚴肅的政治任務來抓。各涉農部門、各鄉鎮及包村幹部更要熟悉掌握農業法規,只有自己掌握,才能教育群眾守法、用法,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各部門、鄉鎮及幹部要自覺主動地貫徹執行農業法規,自覺依法辦事,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正確處理涉農問題,確保農村社會穩定,達到用法律、政策為農民增收保駕護航的目的。

  2、千方百計加大農業投入,逐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積極發展交通、電信事業,進一步加強縣鄉村組公路和農網、水利、電信建設力度,為農民增收排憂解難,營造良好的增收環境。在深入貫徹中央1號檔案的同時,我們要注重研究國家對農業的投入,結合我縣實際,制定措施,改善投資環境,努力爭取國家及有關部門對我縣的資金投入。同時要積極想方設法增加農業信貸投入,充分運用信貸和財政資金的導向,引導農民和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增加對農業的投入。要及時提供小額貸款,幫助解決農民增收和發展農業資金困難嚴重短缺問題,保障農民增收。

  3、突出本地發展優勢,繼續加大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力度。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是當前發展農村經濟、實現農民增收的中心任務,我們要把調整產業結構作為農民增收的著力點來抓緊抓好。一是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面向市場,根據市場需求實施結構調整;二是實現兩個轉變,即實現農業產業化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三是搞好三大調整,即調優結構,調新品種,調高效益;四是突出四個可發展優勢。即突出豐富的資源優勢、發展基礎。

  篇2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不斷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規以保障農民收入快速健康發展。然而,從現實情況看,農民收入依然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僅沒有縮小反而進一步加大,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面臨嚴峻的挑戰。作為一個農村人,我不禁要問: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農民增收困難,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帶著這樣的疑問,我利用假期時間對自己所在縣農民增收問題做了一次深入調查,以期為本地農民增收困難問題的解決提供合理化建議,幫助當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

  一.調查物件與調查方法

  選取惠民縣有代表性的部分村莊進行調查,採用入戶走訪、實地調查等方式,同時,充分發揮同學、親戚優勢利用電話、簡訊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資訊。在調查結果的基礎上,結合相關資料完成此報告。

  二.調查結果與分析

  1.農村剩餘勞動力增加,就業困難。就業是民生之本,是解決農民增收的根本條件。然而,從調查情況看,我縣農民就業問題嚴峻,出現了大量剩餘勞動力,並且,隨著農業產業化程序和土地規模經營的推進、農業科技水平的逐步推廣和提高,農村勞動力的過剩程度必然會進一步增加,相應的需要更多的勞動崗位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然而,我縣鄉鎮企業的發展處於起步階段,吸納勞動力的能力較低,解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2.農民素質偏低,與農業現代化不相適應。在農民素質方面,我主要調查了以下四點:一是農民的受教育程度。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為5.8年,初中、小學文化程度佔90%以上,高中文化程度只佔7.8%。二是農民的科技素質。調查結果顯示,我縣農民農業科技素質不高,進行農業活動大多依靠傳統經驗,接觸過現代農業科技知識的不足15%。三是思想觀念。我縣農民思想觀念保守,缺乏進取精神,很多農民表示只要能夠吃飽穿暖就別無所求,因此,很多農民僅依靠傳統的種植業維持生計。四是農民對農業政策的關注力度。調查結果顯示,有70.13%的農民從未關注過三農政策,33.7%的農民不知道三農指哪幾方面,63.64%的農民僅靠聽說獲取農業政策資訊。從這四方面來看,我縣農民的整體素質偏低,成為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一大障礙。

  3.生產力低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矛盾凸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我國已有30多年的歷史,在改革初期,它的確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它的消極作用已開始顯現。精細的生產模式不能形成規模,農業機械化和先進生產技術推廣緩慢,且農產品批量小、質量差,無力面對市場競爭。單家獨戶的生產模式不僅效率低下,還將大批勞動力禁錮在農業上,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因此,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也逐漸成為農民增收的一大障礙。

  4.村官選舉問題重重,村委服務不到位。在調查村官選舉這個問題時,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在經濟發達、鄉鎮企業較多的村莊,村幹部成了美差,有人為了當上村幹部,花費鉅額資金送禮,有的甚至打起了選票價格戰,一張選票從100到1000不等,有的候選人一次竟花費幾十萬甚至上百萬。與此相反,在經濟落後、沒有鄉鎮企業的村莊,村幹部選舉卻很少有人問津,當選者多為年齡較大、無力從事其他職業的人。不難想象,在這兩種情況下組織起來的村委會其服務意識和帶動能力是怎樣的。素質偏低的村委會成員導致村委會發揮不了應有的職能,使其在引導種植結構、引導推進產業化經營、引導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引導加快勞動力轉移等方面都顯得力不從心,這也是農民增收困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5.城鄉教育差距繼續擴大,留守兒童教育受制約。我縣由於經濟發展水平低,當地教育發展受限,突出表現在教師工資上,根據調查,我縣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分別為17400元和14650元。較低的工資水平致使大量優秀教師流失,導致農村教育質量下降。同時,隨著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加,出現了大量的留守兒童,由於其父母常年在外,對他們的輔導、教育乏力,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像心理髮育不健全、學習成績下降等。城鄉教育的巨大差距,是農民在起步方面就比城鎮居民差。

農民收入調查報告範文
四群教育調研報告
相關知識
農民增收問題的調查報告範文
農民工學習需求調查報告範文
關於農民工返鄉創業調查報告範文
農民收入的調查報告範文
關於家教問題的調查報告
關於大學生心理壓力問題的調查報告
關於學校食堂若干問題的調查報告
關於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調查報告
關於三農政策的調查報告範文
關於鄉村留守兒童的調查報告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