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美國主義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美國主義

  九一一襲擊事件在美國掀起一陣表達民族主義的浪潮。在國際上譴責暴行的狂潮及對美國的公開支援後,美國的民族主義變得令外人難以接受與理解。在二戰後的西歐,尤其是法國、英國、與德國三國境內,許多美國人認為炫示國旗為過激行為。

  許多人相信這場民族主義的衝擊帶起美國國家政策上的許多重大改變。於2001年10月26日簽署成為法律的美國愛國者法案USA PATRIOT Act,雖許多人表面上相信是為反恐而設計,但被許多人認為系機構性地妨害公民自由civil liberties。這場衝擊可能也幫助喬治·沃克·布什的執政,導致美國入侵阿富汗與美伊戰爭。

  跟其他所戰爭一樣,衝突自身在任何國家都會挑起民族主義情緒,非僅止於美國。例如說,包含加拿大人在內的反美民族主義情緒自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後戲劇性達到高峰2006 Liberal Canadian Press Room。隨著傷亡增加,反對繼續佔領並重建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意見持續高漲,並使美國眾議院通過法案促使美國自伊拉克撤軍。2005年末的民調顯示布什總統的聲望為有史以來最低者之一,導因於高漲的反戰聲音。其他人認為這場“戰爭”已成為戰後的佔領,需要長期穩定的警政管理,以及阿富汗與伊拉克的民主化。這項由雙方提出的主張有似於60年代美國捲入越戰時的民心凝聚。其主要的差別在於美國於越戰是逐步擴大規模,而未能完全驅逐北越的反西方政府。

  許多擁戰者將反對這場戰爭與/或重建過程者視為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者、自以為是、偽善。反戰者則引用對民心凝聚的爭論,令人聯想到美國於19世紀昭昭天命的觀念。有些人指控反戰者不愛國,甚至於叛國。若干擁戰的評論員表示,覺得新聞對美國的負面報道因破壞美國軍隊達到反恐戰爭的最終勝利而助長敵人氣焰。因反戰者對此種指控感到憤恨,這項政治爭端造成彼此持續對立。

  儘管軍事主力在兩國徹底獲勝,持久自由行動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在改革阿富汗政治與重建伊拉克上進展緩慢。儘管兩國於2006年一月邁出民主政治改革的第一步,朝向奠定長期和平、穩定、正義的基礎Afghan Parliament Convenes, Impending Iraqi Nationwide Elections。許多在911後美國情緒高漲的民族主義者們擁護這些未完的改革與重建程式所可能帶來的長期利益。在此緩慢的程序中,關於產生這場國家重建的軍事行動的真正動機,與在倫理方面的爭議,仍在持續,而關於民族主義的爭議為此中關鍵。例如,美國所領導的軍事行動究竟是否構成帝國主義,或為審慎互利的新型世界主義。這些爭議的激烈程度與撕裂性或因媒體偏差Media Bias導致恐懼的文化culture of fear而起。媒體朝向遮掩兩國境內的暴力行為,尤其是伊拉克因反對外國佔領者與“通敵者”所產生的暴動。

  許多反對美國與其盟國入侵伊拉克與阿富汗者將這些軍事行動稱為帝國主義,以“石油之戰”之名提醒世人石油帝國主義Oil imperialism之說。擁戰者們認為這些主張荒謬,他們視這些軍事行動為國際合作打倒阿富汗的塔利班與伊拉克復興黨Baath Party等專制獨裁政權;支持者們更認為這些入侵與佔領為在所謂恐怖主義與護教聖戰jihad猖獗之地改革社會政治背景的必要手段。論戰於冷戰期間的反共政策立場互異的鷹派與鴿派之間激烈展開,論戰的中心為權衡美國及其盟國在民族認同、國家安全、國家主權上與其他國家之間孰輕孰重。

  因伊拉克與阿富汗兩國社會政治的發展選舉、法制改革等仍在持續,要歷史學家評斷孰是孰非或仍過早。支援兩國戰後重建者以現代西歐與日本的歷史例示中東地區歷經國際託管後可能的結果。儘管曾於二戰後經歷英裔美國人Anglo-American實質上的軍事佔領與重建達數十年參見馬歇爾計劃,法、日、德等國後來自美國白人的佔領下獨立,今日已成為具國際影響力的頂尖經濟強權。

試析進化論視野下的中國近現代民族主義思潮的特徵
宗族勢力和鄉村民主
相關知識
試論美國主義
試論資本主義視域下高校教師角色衝突與調適
論美國虛擬資本主義的執行邏輯
論民族主義與國家法治建設的關係
幼兒愛國主義教育論文
小學愛國主義教育論文
淺談我國愛國主義教育的論文
怎麼將中學美術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
關於愛國主義的美文欣賞
關於愛國主義的教育童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