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模式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一、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分析
        傳統教學模式一般是使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學內容的一種課堂教學形式。其特點是教師口授、板書,學生聽、記。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資訊,瞭解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程度,並據此調整教學方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教學活動的主導,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生的成績是教師教的水平的反映,課堂作為教學的主要環境則是提供給教師表演的舞臺。整個教學活動和教學結構都是圍著教師轉的。很顯然,教師的教學水平、教學技巧和教學藝術性決定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應試教育條件下表現為學習成績的高低。這種課堂教學模式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學校教學的主流模式,它的理論根據就是行為主義的學習理論,其優點是明顯的,有利於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有利於教學的組織管理和教學過程的調控,對教學環境的要求比較低。當然,它的缺陷也是明顯的,其中最關鍵的是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始終處於被動的知識接受者的地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甚至被壓抑。所以傳統教學模式總是與“一言堂”、 “滿堂灌”、 “填鴨式”等等名詞相連。很顯然,這與現代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這種模式擔負不了培養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的重擔。
        二、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模式
        要真正做到“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效果,作為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1.教師必須要轉變角色
        教師必須把原來傳統教育中“以教師為中心”的主角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配角,這需要做到幾下幾步:
        第一步,自學理解。教師要熟悉教材,依據大綱,將本課堂的內容,根據重點、難點以若干個問題的形式列出,製成課件打在大螢幕上,或者寫在小黑板上,掛在堂上,讓學生針對有關問題自學課本。邊看邊總結,將重點、難點和不懂的地方標畫出來。這相當於演員根據導演在熟悉劇本。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將學生預習課本放在課下,這實際上是不可行的。因為學生的課餘時間有限,而又同時學習多門課,根本沒有時間去預習,那樣做也加重了學生負擔。這一步將學生預習放在課堂上,既減輕了學生負擔,又可使學生有目的、有重點的去看書自學,且看過就講,效果明顯。
        第二步,討論質疑。待學生自學後,讓學生將本節課中不懂的問題提出來,集中後,讓學生略做討論,再舉手發言,有不同意見的,可進行辯論,逐個弄清本節課的重點難點。 
也可將每個問題分給各個學習小組,讓學生討論後,選出代表發言或上臺講演,教師要抓住關鍵地方進行質疑或精講,待問題徹底弄懂後,教師或學生將需要板書的內容填於黑板上設計好的框架中,或用大螢幕直接打出來。若有實驗的,可讓學生回答出實驗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後,上堂操作,教師及時指導。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始終巡迴於學生中間,及時瞭解學生情況,把自己融於學生之中,自己只是一個學習較好的學生而已。這樣做,既搞好了組織教學,又融洽了師生關係,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步,精講總結。將本堂課的重點難點總結式串講一下,畫龍點睛,突出重點。
        第四步,練習反饋。教師將課前準各好的測試題,讓學生當堂完成,檢測一下自己的教學效果。也可以叫幾個學生在黑板上板演,便於檢查。教師要巡迴於學生中間瞭解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講解,當堂完成教學任務,不留問題。
        2.數學課程理念的創新
        正如新課標中的闡述: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要讓學生學習初步的數學知識與技能,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受到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薰陶;它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主要目標的自然科學基礎課程。這一定位,體現了“突破學科本位思想,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新課程立足於21世紀公民科學素質的提升,著眼於課程內容與學生認知特點和發展需要的內在聯絡。內容標準注意數學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強調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的學習,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的觀念的滲透,注重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培養,增加了實踐活動,減少了繁難的計算,接受式教學活動適當減少,科學探究式的教學方法增加了,根據新課程理念設計的教材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發展的現實,展示數學對推進社會文明所起的巨大作用。
        新課程標準認為,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和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並對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提出了建議。第一,把數學實踐教在首位,這是進行科學探究和培養情感態度及價值觀的必然要求。第二,重視大量的校外資源,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吸取新鮮資訊。第三,利用網路資源和其他媒體資訊,輔助學生的學習,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提高學習效率。總之,數學課程的建設需要廣泛的開發和利用。文字教學資源、多媒體教學資源、實驗室資源、社會教育資源等。
        面對新教材和學生對教育教學改革的熱切企盼,是與時俱進、迅速更新我們的教育理念,儘快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程式化的教學模式。常言道:欲給學生一杯水,教師自己要有一桶水。在當前新的教學模式下,想實現“輕負擔,高質量”的教學效果,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這桶水要經常換,即要找出水的源頭,關鍵要教會學生尋找水源的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獲取新鮮水的能力。因此,必須改變教師之間彼此孤立與封閉的狀態,教師必須學會與他人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在這種教育模式中,教師集體的協調一致、教師之間的團結協作、密切配合顯得尤為重要。

農村實施新課程的問題與對策
新課程下有效備課的優化策略
相關知識
初探新課程標準下的教學模式
數學新課程標準修訂稿學習心得體會
初中數學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
英語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
關於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體會
學習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小學數學新課程標準學習心得感想
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3篇
學習語文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3篇
新課程背景下的學校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