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教學論文寫作既是一種精神活動,也是一種高層次的實踐活動,教學與教研、教書與寫作相輔相成。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一

  物理學科與其它各門學科一樣,都有一系列作為理論出發點的基本概念,和由推理形式匯出的定律理論。物理學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要求物理思維要有嚴密的邏輯性,要符合邏輯規律。物理思維的方法很多,這裡僅就其中最典型的比較法來結合物理概念中的教學來討論。

  “比較”的方法,是物理學研究中一種常用的思維方法,也是我們經常運用的一種最基本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的實質就是辨析物理現象,概念,規律的同中之異,異中之同,以把握其本質屬性。正如黑格爾所指出的“假如一個人能看出顯而易見的差異,例如,能區別一支筆與一個駱駝,則我們不會說這個人有什麼了不起的聰明。同樣另一方面,一個人能比較兩個近似的東西,如橡樹與槐樹,或寺院與教學,而知其相似,我們也不能說他有很高的比較能力。我們所要求的是要看出異中之同或同中之異。”

  比較法是根據一定的標準對某類現象在不同情況的不同表現進行比較的一種研究方法。比較的過程是使人在思想上確定事物現象之間異同關係的思維過程。凡是比較,都是在一定關係上根據一定的標準進行的。

  由於比較法很適合於初中生學習物理知識,所以教材中很多概念,如速度、慣性、比熱、密度、壓強、等等,都是用比較法引出的,這種方法的作用應引起各位同仁的足夠重視。本文就比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的突出作用,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一、比較法為概念的引入提供了思維的支撐點

  初中物理概念的引入往往用實驗的方法,然後對實驗的現象和結果加以比較進行的。比熱概念的引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教材為了研究物體的吸熱多少跟物質種類的關係,就將不同物質水和煤油的吸熱現象進行比較;由於比較必需在同一標準下才能進行,就對實驗的條件進行了控制,使水和煤油質量相等,初溫相同,吸收的熱量也相等,以實現“單因子”實驗;這樣,排除了質量和溫度升高等方面的干擾,突出了吸熱和物質種類的關係,通過水和煤油在同等條件下吸熱情況的比較,為“比熱”的引出提供了思維的支撐點。

  又如:在“電磁感應”概念的教學中,教師先點明,在以下實驗中,使用的靈敏電流計、導線、開關、磁場及磁場中運動的導體都是完全一樣的,現在,按下述步驟進行演示:1電路閉和,當導體在磁場中不運動或平行於磁場線運動時,電流計指標不偏轉,表明導體中不產生電流。2電路閉和,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作切割磁場線運動,電流計指標偏轉,表明導體中產生了電流。3在前步實驗的基礎上,分別取磁場線方向相同而改換導體運動方向,再取導體運動方向相同而改換磁場線方向,觀察電流計指標偏轉方向有何不同。4電路斷開,導體在磁場中作切割磁感線運動,觀察電流計指標是否偏轉。在實驗過程中,引導學生比較1、2兩步的差同,就可以建立電磁感應這一現象的感性認識,比較2、4兩步的差同,可以使這一感性認識深化,即明確感應電流產生的條件;比較3步實驗的不同條件,不同現象,就可以理解決定感應電流方向的兩個因素。最後,教師指出聯絡:左手定則。類似地,能否用什麼方法來解決感應電流方向、磁場線方向、導體運動方向這三者的關係呢?於是引出右手定則,並通過例題讓學生練習使用這一定則。這堂課,學生較牢固地掌握了電磁感應這一重要物理現象,並能用定則分析具體問題,更重要的是,他們又一次體會到比較法在物理概念中的重要作用。物理教材中有很多重要的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都是按比較法來編寫的,如歐姆定律、電功、凸透鏡成像等等。這既符合發現物理定律的規律,也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我們在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傳授這一思維方法,並提醒學生注意:有些現象中,條件的改變,只使這一現象發生量的變化,如歐姆定律中,電壓、電阻的變化,只是使電流發生數值的變化;而有些現象因為一個條件的改變,將發生質的改變,如交、直流發電機模型,就因為銅環和半徑的差異,導致外電路得到的電流在本質上有很大的差異。

  二、比較法可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刻

  由於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質特徵往往隱蔽在非本質特徵之中,概念和概念之間的聯絡和區別易使學生混淆,影響著學生對所學概念深刻、準確地把握。突出比較法,可使學生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徵,對概念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例如,重力和壓力,是學生極易混淆的概念,一些學生常將壓力和重力間的某些特殊情況下的關係一般化,往往認為“壓力的大小總等於重力的大小”甚至認為“壓力就是重力”。為此,筆者在教學中,設定了能暴露和糾正學生這一錯誤的比較性例題如下,通過做題,將壓力和重力進行比較,收到了明顯效果。

  例1:在下列各圖中,物體A重15牛,力F=7牛,求物體對各接觸面的壓力各是多少?這樣,通過該題中對各種情況下壓力的求解,能夠從定義、力的三要素角度對壓力和重力進行比較,使它們間的區別和聯絡有一更深刻的揭示。可見,抓住概念的本質特徵進行比較是使學生理解和把握概念的有效果方法。

  三、比較法可使學生靈活運用概念,促使概念活化

  一個物理概念的表示式中,包含了定義方式、物理意義、及單位等內涵。將表示式間進行橫向比較,能促使學生記憶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例如,速度概念的表示式V=S/t和功率的表示式P=W/t相比較,它們都有反映了另一物理量變化快慢的共同特徵;它們的單位都由另外兩個物理量的單位複合而成。另外,象密度、電阻率、比熱等概念,從公式上都可看出,對同一物質來說,它們的比值都一個“常數”,反映著物質本身的屬性。這可消除諸如“電壓為零時,導體的電阻為零”、“一杯水比熱密度比半杯水的比熱密度大”等之類的錯誤。

  四、通過比較促進知識的正遷移

  例如:把兩隻標有220V、40W和220V、100W字樣的白熾電燈分別進行並聯或串聯後,接入220V的電路中,判斷這兩種情況哪個燈泡較亮?根據平時的經驗都是100W的燈泡較亮一些,即使老師通過分析和討論得出串聯時40W較亮,並聯時100W的較亮。但仍有一部分同學對分析感到不可靠,但如果我們通過可控實驗來進行對比,學生就會信服了。

  五、利用比較法可以防止知識的負遷移

  在應用概念解決問題時,對物理現象不同方面的精細比較,為概念的正確應用提供了出發點,正確的概念應用建立在對不同物理現象比較的基礎上。例如,用慣性概念解釋圖2所示,當突然拉動小車時,木塊向後倒的現象時,思維的起點和關鍵,就是要通過比較拉動前後,小車狀態的不同之處,揭示小車拉動前後,木塊上部和下部的相同點和相異點。

  學生在應用概念解決問題時,就在頭腦的記憶中搜尋以前經歷過的相類似問題,通過某些同方面的比較,擬定解題方案,這是學生在物理練習中思維廣泛採用的一種比較方法。

  如果學生在應用概念解決問題時,對新舊問題不仔細地進行比較,既看到它們間的相同,又看到它們間的相異點,採用“拿來主義”的態度,盲目代換,就會出現概念僵化,形成知識的負遷移。如:許多學生在判斷圖3所示,當小車突然向前移動時,瓶內液體中的氣泡向什麼方向移動的問題時,會照搬前面圖2中小車突然向前時,木塊向後倒的結論,得出氣泡向後移動的錯誤結果。可見,對概念的靈活應用離不開比較思維。

  又如:在學習動滑輪之後,學生由於受“拉力是重物和動滑輪總重的一半”的影響,他們認為:只要用一個動滑輪,拉力一定是重物和動滑輪總重的一半。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利用如圖的練習進行比較,使學生懂得了結論的適用條件,有效的防止了知識的負遷移。

  六、將物理概念與生活相比較

  有些物理概念看似深奧難懂,若將其與一些生活常識相比較,則能起到化難為易的較果。如:由於“電壓”和電場力做功的概念有關,一般初中課本中對電壓都沒有明確的定義,教材採用直接引入的方法,這對學生掌握這一概念是不利的,有不少學生學了“電壓”這一課後,仍然模模糊糊,說不出它是什麼,更不瞭解它的物理意義。所以說電壓的概念,是初中學生感到最抽象、最難理解的概念,在初中階段還無法講清,對初中學生來說,接受起來有一定難度。這樣,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就採用這種方法。

  用多媒體展示水流的形成,讓學生觀察實驗,得出要使水能夠流動必須要有水位差水壓,然後再設問:要使容器中的水長久地流動而不是瞬間流動應採取什麼方法呢?這樣一設問,學生紛紛討論,氣氛很活躍。最後,教師總結產生水流的條件是有水壓,提供水壓的裝置是抽水機。這樣,就為類比埋下了伏筆。

  1元件的類比:把電流形成中的各個元件和水流形成的各個裝置相類比。小燈泡猶如小渦輪,開關猶如閥門,電路猶如水路

  2形成過程的類比:從水流的形成過渡到電流的形成。

  3作用的類比:從水壓的作用過渡到電壓的作用,從抽水機的作用過渡到電源的作用。

  4大小的類比:從改變抽水機抽水的快慢產生水流的大小過渡到電壓的大小產生電流的大小。

  總之,通過這樣的比較和思索,學生豁然開朗,較快的接受了新概念。可見運用“比較法教學”對解決教學難點是很有益處的。

  綜上所述,比較法在初中物理概念教學中有著突出作用。對教學難點的突破和對教學重點的突出,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使一些不容易直接從理論上理解的問題變得簡單而直觀。同時還應指出,比較方法的應用離不開分析和綜合。沒有分析,就沒有比較的雙方,就沒有比較的內容和標準,就沒有比較的各個方面;沒有綜合,就沒有比較的結果,就不能將比較內容聯絡起來形成結論。正因為比較與分析綜合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它才是思維的基礎,使它在開始剛學習物理的初中教學中有廣泛的應用。

  篇二

  物理概念可以說是整個物理學知識體系的基礎,如果把物理學科比作是高樓大廈,物理概念則是構成這座大廈的磚瓦基石,物理概念教學是教學其他物理知識的核心部分,也是最基礎的部分。對於剛接觸物理知識的初中生而言,掌握紮實的概念知識對其今後進一步學習物理知識發揮著奠基作用。所以,提高物理概念教學對提高整個物理教學效率顯得非常重要。

  1創設生活化情境,引入概念

  物理概念引入則是概念教學的必經環節,利用這一過程能讓學生了解為什麼引入這一概念,引入它到底有什麼作用。當學生了解了相關概念的具體用處,才能將他們探究這一概念的興趣調動起來,才能將學生內在的學習動機激發出來。物理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相關的概念教學,創設恰當的物理情境,讓學生在分析、探索中知曉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為進一步激發學生思考如何定義新概念奠定好基礎。例如,在引入“密度”概念時,可以從鑑別生活中的常見物質著手。先出示鐵塊、木塊和橡皮泥,一杯水與一杯酒精,然後再提問:如何有效分辨出這些物質?待學生回答後指出:要想有效分辨出這些物質,可以通過物質具有的一些特性,比如顏色、氣味、硬度等進行分辨。但是有些物質,比如兩條項鍊從外表上看一模一樣,這時候又該怎麼分辨出它們呢?有時候鑑於它們的一些特性比較相近,很難用人的感覺器官直接將其區別出來,這時候就需要引入新的科學方法進行解決了。這個新方法則是根據物質的“密度”來鑑別。接下來我們將一起探究密度的概念,以此來引出需要學習的內容,學生接受起來也比較容易。

  2對比教學法有利於靈活運用物理概念

  學生學習物理概念既要記住概念的定義式與表述內容,也要對其包含的物理內涵進行深入理解與運用。但是,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常聽到有些學生抱怨物理概念多,又難於理解。但是,在概念教學中如果使用對比教學法,能讓學生學會掌握觸類旁通的本領,有利於促使學生靈活運用已經掌握的物理概念去理解一些陌生的物理概念。比如,在學習完“速度”這一概念後,大部分學生都比較容易記住並理解v=s/t,在學習“功率”這一概念時,就可以藉助對比法,讓學生觀察P=W/t與速度的概念公式之間的聯絡與區別。學生們通過對比很快發現,從本質上來說,這兩個公式描述的都是在單位時間內,某一個物理量的變化程度。對比教學法的應用,能幫助學生靈活使用簡單易懂的速度概念公式去理解相對抽象複雜的功率公式,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3多媒體形象演示

  藉助多媒體課件將物理教學中一些不容易解釋的物理概念通過演示直觀形象地展示出來,很多學校由於物理實驗器材受到限制,學生不能夠自己操作一些物理實踐,這時候就可以利用快捷、方便的多媒體,圖文並茂、聲色俱全地將相關的知識點演示出來,既生動形象,又便於學生理解。例如,在講解“照相機與眼睛”這一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實像與虛像兩個概念,教師就可以藉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對眼睛成像模型和相機成像的光線傳播原理進行直觀演示,待多媒體生動形象的演示後,學生也能很快理解虛像、實像的具體含義,也能對凸透鏡的相關原理有一個初步理解與掌握。利用多媒體課件將概念教學作形象演示,既受到學生們的歡迎與喜愛,又能使得課堂教學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4循序漸進、拾階而上

  物理教學的任務與目標則在於將“淺顯化”的物理現象上升為“規律化”的物理理論知識,這一過程需要學生自主探究實現,學習物理知識時,如果僅停留在現象的學習過程中,肯定是不夠的,作為教師的我們,還要引導學生對物理現象進行分析、探討,讓學生能夠從“淺顯化”的物理現象中發現其中的混亂與變化,並且能從中探索出一種有序的規律,實現現象與意義上的和諧統一。例如,這裡還是以“密度”這一概念為例,在探討這一概念時,很多初中生剛剛涉及這一概念,從求解上來看是用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求解,但是概念卻是:“密度與物質的質量和體積無關”,對於這一概念,學生就很難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習慣於從數學公式與數學計算的角度對物理概念進行理解,缺乏對物理概念的本質理解,也可以說是理性思維的深度不夠,怎麼辦呢?這時候,物理教師切記不要將這一概念知識強塞給學生,讓學生對其留有模糊,帶到學生學習“電阻”的相關概念後,也就會很自然地感覺到前面也學過這樣一種比值定義法定義的概念了,學生們也就很自然地再回頭審視“密度”的相關概念,在頓悟的同時還能加深對概念的理解深度,此時,還能幫助他們建立一定的物理思維方式。總而言之,初中物理概念教學看似是簡單的,但是,實際上存在著很多難點,基於此,物理教師在實際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將相關物理概念的講解過程與學生的認知結合在一起,將概念的形成與學生的接受過程融合在一起,在教學的同時,也要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教與學有機融合在一起,只有這樣,才能將抽象的概念教學講解的更透徹,學生理解起來也會更簡單有效,而且還能促使概念教學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高一物理教學論文
初中物理教育教學論文
相關知識
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論文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論文範文
高中物理概念教學方法
初中物理素質教育論文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體會
初中物理功率教學設計
初中物理個人教學工作總結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工作總結範文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方面的論文
初中物理個人教學工作述職總結最新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