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育教學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撰寫教學論文 ,有利於教師自身的提高 ,有利於教學。下面小編收集了一些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初中物理教學論文篇一

  一、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以學定教”

  在物理教學中,講究“以學定教”。“以學定教”就是指物理教師在教學中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從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處處以學生為本確定教學內容。在教學設計上,不一味照搬書本上的內容,不只是拿生活中的簡單例子來驗證課本上的結論;在教學內容上,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瞭如指掌,如哪些知識學生已經熟練掌握,哪些知識學生只是掌握了一星半點,哪些知識學生還完全沒有掌握,必須心裡有數。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快而準地確定下節課的教學方案。同時,在教學中,教師還要多多地鼓勵學生進行課前預習,對預習的知識也要給學生劃定內容與範圍。如果學生在預習中遇到了一些難題,要告訴學生這是很正常的,這些難題恰恰就是在下節課堂上要注意聽講的,帶著問題聽課的效果,遠比盲目地聽課好得多。當然,教師也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將自己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提出來,與大家進行交流。也許學生解決問題的辦法比教師還好,還高明。

  二、要精心設計物理情景,“以景激趣”

  剛剛接觸物理學科的學生,頭腦中對物理知識的瞭解總會有些“前科學概念”。這些“前科學概念”是指學生在接受正式的科學教育之前,在現實的生活中,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與辨別式的學習所獲得的一些感性印象、所積累的一些缺乏概括性和科學性的經驗。這些印象與概念有一些是與科學知識相悖或不盡一致的,這就給學生造成了一定的誤解。比如,在教學“光的折射”現象時,我就給學生設定了這樣一個實驗場景:在一玻璃槽中裝滿水,在水中插上一個用塑料泡沫製成的片,在片上將一條用塑料紙剪成的魚粘上。準備完畢,再選幾個愛出“風頭”的學生上講臺用我事先準備好的鋼絲猛刺水中的魚。因為學生總認為自己眼睛所看到的魚的位置跟在空氣中的相同,很容易出現在日常生活實踐中對一些自然現象憑自己的經驗或者直覺而形成的錯誤判斷。接著,我把泡沫從水中提起來,展示給學生看,學生看到的結果是有好幾根鋼絲都刺到了魚的上方。這時,我輕輕地問學生:“你們明明看得那麼準確,為什麼會刺偏?”“假如你是用魚叉叉魚的漁民,你又能叉到幾條魚?”“你們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祕密?”學生一個個都顯得急不可耐,尤其是那幾個愛出“風頭”的學生。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入了“光的折射”現象的教學。如此可操作性強、設計又簡單的實驗,將光學原理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融入到了漁民叉魚的情景中,不僅符合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好動的特點,而且能很快地使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同時還為接下來用實驗研究光的折射結論創造了良好的認知起點。實踐告訴我們,只要教師肯下功夫精心創設物理情景,就一定能使教學內容變得更活、更美,更能深入學生的心靈之中,實現物理教學的情感轉移,使學生對物理學的情感轉移為學習的動力,如此產生的藝術效果是無可比擬的。

  三、要教會學生獨立學習,“以漁授人”

  獨立學習的本領,一旦學會,便會終身受益,且受益無窮。那麼,什麼是獨立學習?獨立學習指的是學生離開教師、離開學校、步入社會的大課堂中也能學習。在初中物理教學中,作為教師,是“抱著”學生學習,還是引導學生獨立學習呢?我認為,這不僅是一個教育觀念的問題,同時也是一個教學藝術的問題。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說的就是傳授給人既有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法。道理其實很簡單,魚是目的,釣魚是手段,一條魚也許能解一時之飢,卻不能解長久之飢,如果想要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掌握釣魚的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為重要的是教給學生掌握知識的方法,教給他們獨立的學習本領。正如葉聖陶先生所說“教是為了不教”,這一句至理名言,對指導我們今天的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學的過程,實際上體現的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在這一活動中,學生的學習就是主動求知,而在求知過程中,學生一定會遇到或多或少的、各種各樣的困難。此時,教師最關鍵的是要立足於課堂教學的主導地位,去引導學生、啟發學生,讓他們積極學習、積極探索,並在設疑——質疑——釋疑的幾個反覆中,逐步地建立起正確的認識,使其能夠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通過自己的獨立思維去解決問題。需要注意的是,在這個雙邊的活動中,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導”。

  四、要運用好多媒體資源,“整合學科”

  我們知道,在中學眾多的學科中,物理是唯一一門與資訊科技最為鄰近的學科。所以,物理教師本就應該成為資訊科技與學科整合的先行者。我們看到,如今有為數不少的物理教師將自己的專門網站建立在了Internet上,並且把自己製作的CAI課件、教案、論文等都以網頁瀏覽的形式放進了自己的專門網站中。他們中甚至還有將在其他網站搜尋到的與自己的教學課件相關的課件,通過Internet的超級連結功能揉合到了自己的CAI課件裡,以“搭積木”的形式,將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所製作的每一個課件有機地連結起來。慢慢地,便逐步建立起了一個十分完整的教學課件體系。如此這般,其他的教學同仁在教學中也可以藉助網際網路這個平臺共享自己的CAI課件。這樣,傳統的“軟體包”形式的課件不能共享的缺點一下子得到了克服,其課件資源利用的效率也大大提高。可見,教師和學生的教學互動並不侷限於學校中或課堂上,任何時間、任何有網路終端的地點都通過Internet上的網站進行物理知識的探討和鞏固性練習。所以,廣大物理教師一定要學會運用“積件”思想,創出一條素材資源庫和製作平臺相結合的新思路,要充分利用現有條件下的網路資訊資源素材庫和教學軟體,以及其他的多媒體教學資源,根據教學情境的不同需要,選取適合自己教學需要的內容來製作CAI課件,讓CAI在課堂上的運用更加普遍與便捷,朝著資訊科技與物理學科整合這一廣闊方向大踏步前進。

  五、結語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應運用不同的策略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方法,理解新的知識。從這個意義上講,物理教學策略運用得正確與否,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的好壞。

  初中物理教學論文篇二

  一、轉變教學觀念,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新課標對初中物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有效利用物理教學內容來對學生進行引導,使他們產生探究物理知識的興趣,並積極地對知識進行探究。在學生主動學習的狀態下,他們的思維才能充分活躍,對知識的理解和領悟才能更加深刻。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傳統教學中單一、被動的灌輸式教學,給學生創設輕鬆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狀態下進行知識探究,掌握物理知識,促進物理思維的發展。在新的初中物理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的教學是一種知識的交流和情感的互動,在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過程中,構建了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自主探究學習,實現了新課改中的新理念的運用。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創設條件,讓學生進行創新探究,激發他們的創新思維,並在積極的思考過程中使學生對知識具有獨特的見解,鼓勵他們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和看法,促進學生在課堂上的資訊交流,真正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在教學中,物理教師要擺脫形式主義教學,在課堂上給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保證他們在探究過程中對知識進行深入理解和分析,並在合作探究中有效解決問題,促進物理教學的順利進行,實現高效的物理教學。

  二、利用問題進行引導,發展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

  在新課改的教學中,教師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再是進行知識傳輸,而是通過對學生的引導,發展他們的物理思維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學生在對新知識的探究中產生的疑問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利用問題教學來引導學生,使他們在探究過程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知識探究,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1.利用生活中的物理問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能用物理知識進行解釋。在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究積極性,讓他們在主動探究過程中發展創新思維,教師可以把生活中的問題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充滿興趣地進行探究,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教學“摩擦力”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來分析如下問題:在坡度相同的土路和柏油馬路上拉車,哪個路上用的力比較大?把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引導到課堂上,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激發了他們的思維活躍性,讓學生從多個角度進行分析,有效解決問題的同時,使學生的創新思維獲得發展。

  2.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他們的化學思維創新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大膽質疑,通過思考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並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解決問題,使學生的化學思維能力獲得發展。

  三、創新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探究慾望

  在傳統物理教學中,教師負責對知識進行詳細分析,學生努力記憶教師講解的內容。在這種單一枯燥的教學方式中,教師向學生灌輸大量、枯燥的物理知識,並通過考試來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檢查。在教學中,學生付出的努力和學習過程中取得的進步不能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的依據,導致他們在剛開始進行物理學習時充滿動力,但是時間一長,由於缺乏教師的有效激勵,使學生逐漸對物理學習失去了興趣。在新課改的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改變教學觀念,還要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用新穎的教學設計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使他們有效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探究過程中對知識進行深入理解,掌握物理知識的本質,促進物理綜合能力的發展。

  四、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激發他們的創新精神

  初中物理教材中不僅包括豐富的理論知識,還有大量的實驗。在進行實驗教學時,教師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操作主動性,讓他們在興趣的引導下對知識進行探究。教材上的探究實驗是對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讓學生進行探究並得出結論。要鼓勵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動口,在探究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主體和中心地位,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驗過程,對未知結論的探索、激發學生的思維狀態,認識到這些物理實驗反映的物理本質,從而認識並形成正確的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於什麼”的實驗中,我首先讓學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從它剛露出水面到最後漂浮在水面上不動的過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樣變化?浮力怎樣變化?浸沒在水中的體積怎樣變化?從而讓學生對“浮力的大小與什麼有關”作出猜想和假設,並進一步設計實驗進行探究、分析論證並嘗試改進實驗方案。在實驗探究活動中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等方式,經歷科學探究過程,不僅得出了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逐步樹立科學方法的學習和科學世界觀。

  五、結語

  總之,在初中物理教學中,要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開發的智慧,還要讓他們掌握獲得知識的有效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在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積極探究時,教師要和他們互相交流對知識的看法,激發學生的積極思考,使學生在物理課堂學習中獲得不斷髮展和進步

  初中物理教學論文篇三

  一、在新課匯入前提問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良好的教學,乃在於呼喚起意外與驚訝的感覺。在教學中,教師巧妙設問,促使學生情緒高漲,進入求知的興奮狀態,並引起對新知識的興趣。例如,在講“慣性”時,教師可以講一個免費旅行的設想:大氣球下吊一個籃子,人坐在籃子中,升到空中某處,由於地球自轉日行八萬裡,懸在籃子中,領略世界各地風光,這個設想可以嗎?這個問題只問不答,學生爭論激烈,思維活躍。

  二、在知識的銜接處提問

  在知識的銜接處提問,學生可以在回答問題中順利地進行知識的遷移。教師要分析出知識銜接處,找到要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可以排列成一組由淺到深、由易到難的問題,給學生提供一個連續思考問題的框架,就能使學生沿著既定的方向探究知識。例如,在講“浮力”時,教師可以提問:①木塊和鐵塊都放在水裡,木塊為什麼浮在水面上?鐵塊為什麼下沉?②同樣重的木塊和鐵塊放在水裡又怎樣?③鋼鐵造的船為什麼也能浮在水面上?④船舶受幾個力?它們的關係怎樣?當學生把這一“問題鏈條”回答清楚,也就不知不覺地接受了新知識。

  三、在教學的重難點處提問

  重難點的順利突破,是衡量課堂教學質量的標尺。在教學的重難點處設問,是促進學生積極思維、獲得知識和能力的有效途徑。

  1“看”中生疑,發現規律。學生學習概念和規律,總是先以足夠的感性材料為基礎。在設計演示實驗時,教師要注意通過對比實驗讓學生在“看”中發現規律性的問題。這是物理概念、物理規律學習時經常採用的一種教學方式。例如,在講“沸點”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實驗:酒精燈對水加熱,溫度計的示數不斷上升,當快沸騰時,提問:如果繼續對水加熱,溫度計的示數是否繼續上升?實驗結果直接告訴學生:在沸騰過程中,吸收熱量,溫度不變。這樣設問,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

  2迂迴設問,退中求進。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有些難點問題,正面提問效果不佳,若採用迂迴設問的方法,則可達到退中求進的目的。例如,在講“內能”時,教師可以提問:物體的內能跟什麼因素有關呢?引起學生思考。教師告訴學生,物體的內能跟溫度有關,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激烈,物體的內能越大。接著再問:有什麼證據說明溫度越高,分子的無規則運動越激烈呢?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演示擴散現象實驗,這樣難點就解決了。

  3淺處深問,“無”中生疑。教材中有些內容,學生似乎一看就懂,而教師應該淺處深問“,於無疑處生疑”,可收到意外的效果。例如,在講“電流”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電流過大會燒壞燈絲,燒壞電流表,但“燒斷”這種現象能否加以利用?學生雖一時答不上來,但可促進他們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保險絲就是根據這個道理設計的,從而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四、在實驗的要害處提問

  實驗教學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環節。要使學生在實驗中有的放矢地操作、觀察,在實驗的要害處設問,可以將學生的思維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例如,在探究“槓桿的平衡條件”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指導性提問,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槓桿平衡條件。如,這個實驗裝置中,哪部分是槓桿?槓桿的支點在哪裡?我們在槓桿支點右邊第四格處掛一個50g的鉤碼,這時槓桿右邊受到的力多大?方向指向哪裡?為了保持槓桿的平衡,我們在槓桿的左邊掛兩50g的鉤碼,這時槓桿左邊受到的力多大,方向指向哪裡?請同學們在槓桿的左邊把鉤碼掛的位置調整一下,看誰先調整平衡?

  五、在問題的變通處提問

  在問題的變通處設問,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廣闊性,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例如,在講“摩擦力”時,教師可以提問:生活中如果沒有摩擦力會是什麼情形?學生在思考之後,發現生活會變成另外一種情形,於是趣味盎然,爭相回答,對摩擦力有了深刻的理解。

  六、提問面向全體,重視差異,因材施教

  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就是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調動每個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回答問題的機會,體驗參與和成功帶來的愉悅。因此設計問題時要有一定的層次,要針對不同的學生提不同的問題,簡單的問題,可讓中、下層次的學生回答;稍難的題目,讓中等的學生回答,如回答有誤,讓基礎較好的學生補充,必要時可展開討論,這樣既提高優生,又帶動後進生,做到共同提高。切忌只提好學生,不提差生;專提一小部分學生,冷落了大多數學生;或對差生進行懲罰性提問,給學生難堪。課堂教學過程中總是希望能夠最大程度地獲取教學反饋資訊、以全面瞭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的,而且調查表明各種層次的學生都具有回答教師提出問題的願望和要求。因此,課堂提問的面應儘可能寬廣些,不僅要提問優生,也要提問中等生和後進生,做到好中差多方面結合,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的需求,切忌僅提問少數幾個學生甚至只提問某一學生。另外,如果讓“差生”體會到答題的成就感,他們以後對物理課的興趣將會一直維持下去,上課態度認真了,理解力增強了,成績自然也就上來了。

  七、結語

  總之,提問能揭示矛盾衝突,誘發學生的思維,創設問題情境,獲取反饋資訊,激發學生的興趣,能使學生明是非、辨正誤、解疑難。在設計提問時,教師必須處理好點與面、難與易、直與曲、多與少、正與反、時與度的關係。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論文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方面的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初中物理實驗教學體會
初中物理功率教學設計
初中物理複習力學的教學計劃
初中物理個人教學工作總結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工作總結範文
初中物理素質教育論文
初中物理概念教學論文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方面的論文
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論文範文
初中物理個人教學工作述職總結最新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