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教育教學管理類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9日

  教育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綜合科學,它要求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充分尊重教育教學的內在規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篇一

  《 英語教學創新教育研究 》

  新課程改革的主題是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課堂教學則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主陣地。如何轉變教師的教育觀念,培養出一代有紮實基礎、有創新精神、有開拓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是當今教師的首要任務,我們應該如何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創新教育呢?

  一、教育觀念的轉變是實施創新教育的前提

  通過實踐新課改,我們領悟到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是有獨立價格的,是發展的主體。教師要尊重學生,承認不同學生具有獨特性,併為其創造成功的機會。以前的課堂教學,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課堂安靜,學生聽講,鴉雀無聲是再好不過的課堂效果了。

  而且每堂課總有著固定的模式:複習舊知,匯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小結。而現在我們通過新課改理論的學習和實踐,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將自己放到一個與學生平等、理解、和諧、民主、寬鬆、自由的氛圍中進行教學,努力使自己成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和指導者。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改變了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參與,培養了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知識及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能力。課堂上全改以往的教師“一言堂”,取而代之的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探討的新面貌,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教師只起到組織、示範、引導作用,且上課模式不固定,而是根據每堂課的內容和學生實際,採取靈活多樣切實可行的教學方法。

  二、課堂教學方式的改變是實施創新教育的重要手段

  創新教育,重在課堂,教學中應體現以下主要做法:

  1.設疑啟智、營造創新氛圍

  英語教學每一教學步驟都應該多設資訊溝,層層遞進,根據一定的教學內容或語言材料,設計適量靈活性較大的思考題,讓學生從同一來源的材料或資訊中探求不同答案,培養學生積極求異的思維能力。設計此類思考題,讓學生進行討論、爭論、辯論,既調動了學生積極運用語言材料組織新的語言內容,又訓練了他們從同一資訊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異思維能力。當學生對這類討論性問題產生興趣時,他們會不畏艱難、積極主動學習,教師應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創造學習英語的氛圍,加強語言資訊的刺激,營造創新教學氛圍。在課堂活動中,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要經常採用課堂討論的形式,積極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用自己獨特見解來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各抒己見,展開熱烈討論。

  2.培養自立探究,巧設創新探索機會

  學生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讓他們更多地自主學習、獨立思維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如何去獲得知識的方法,以達到培養創新的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的目的。主體性的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相互交流的多邊活動。師生間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關係能使課堂更自由開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於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師在教學的設計和安排上必須更加註意教法新穎有創意,以便更好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採用多種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和激勵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銳意創新。

  3.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語言,培養髮散思維

  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討論式、質疑式的教學有利於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的發展。要讓學生豐富想象,積極探索求異,堅持獨立見解,這就要求教師要善於挖掘教材中蘊含的創造性因素,通過設疑創設情境,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進行發散創造。如:在教現在進行時態時,出示一副簡筆畫有關一位學生在學習的情況,而旁邊有他的爸爸在看報。在出示圖時我們可以先把這學生在幹什麼遮住一半,然後問:Whatarethechildrendoing?Whenhisfatherisreadinganewspaper?那麼這時同學們就會進行guess,並積極發言。

  4.小組討論體現學生主體性,激勵是自主創新的有效手段

  通過小組討論,學生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得到鍛鍊,各小組成員用英語彙報自己的預習情況,然後各小組長再將各自小組在自學中遇到的問題總結起來,讓大家一起思考討論,最後各小組把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歸納起來,以便在組際交流時解決。各小組討論後,各小組之間可以展開組際交流,也就是全班同學一起交流,可以先讓在討論過程中表現比較成熟的代表發言,彙報該組對知識的理解,其他各組做出補充、質疑和評價。

  各組再提出各組的疑難問題,組際之間進行討論解答。經過激烈的討論,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討論過程中,教師一定要做好調控,讓學生的討論始終圍繞所授知識,突出關鍵問題,不偏離主題,並不失時機地進行引導,最後,師生共同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形成一致意見。

  課文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設計新穎別緻,並能喚起學生共鳴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想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討論,集思廣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識,讓學生自由地求異發散、編寫新的內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後可以在黑板上出現幾個keywords讓學生自己去編一些內容。這樣會使學生相互啟發、相互交流,從而以創新意識來靈活運用語言知識。總之,教育過程是一種探索與創造,英語課堂教學只有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很好地進行統一,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導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

  篇二

  《 現代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研究 》

  【摘要】人文素質教育是現代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文素質是醫學生必備的基本素質。通過分析當今醫學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現狀,提出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建議及對策。

  【關鍵詞】醫學生;醫學教育;人文素質教育

  人文素質是人文知識的沉澱與人文精神的內化,它孕育於人的內心,外化為人的人格、氣質、德行、修養以及價值導向[1]。現代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就是在實施醫學教育中將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轉化為醫學生的內在修養,外化為醫學生的自覺行為,培養出既有精湛醫療技藝,又有高尚醫德的複合型人才[2]。

  1我國目前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

  1.1醫學生的人文素質缺乏

  人文素質包括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醫學是一門嚴謹和特殊的科學,需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習,繁重的學業導致醫學生對文、史、哲、藝術等知識學習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對社會的現狀及發展瞭解有限,知識面狹窄,導致其與人交流溝通時缺乏內容,醫學生在學習醫學專業知識過程中,過於注重醫學個體的組織結構研究,忽略了其研究的物件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需要我們去關心和尊重他,部分醫學生認為只要學好專業知識就可以勝任醫療工作,因此,不注重自身人文素質的修養。

  1.2醫學人文素質教育課程設定不合理,評價體系不完善

  當前我國仍以專業基礎教育和臨床實踐技能的培養作為醫學教育體系中的重點,忽視了人文素質教育,而西方發達國家已將自然科學、人文社會科學與醫學專業並列為醫學教育體系,相比我國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就顯得滯後,導致學生在知識結構和實踐能力上不能適應現代醫學科學的發展。國外人文類課程佔總課時的比例較高,如美國、德國佔20%~25%,英國、日本為10%~15%[3],而我國人文教育課程只佔8%。

  目前我國醫學生主要是通過學習大學語文、醫學倫理學和醫學心理學等幾門課程來獲得人文知識,而往往這些課程的內容比較陳舊,與臨床專業課程聯絡較少,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導致人文素質教育的實效性差。在考核醫學生人文素質方面流於形式,只注重理論知識的考試,很少考核醫學生對人文素養的真實“內化”表現和麵對真實情景的“外化”能力。醫學生畢業後就業應聘時,多數醫院看重的是應聘者的學歷和臨床經驗,對其職業操守和人文素質缺少評價,甚至在醫學生邁向職業生涯的必經之路——執業醫師資格考試中,人文素質考核的比例也僅僅只佔5%左右。

  1.3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師資力量薄弱

  大多數醫學院校人文社科類教師的數量不足,層次偏低,教師的人文素質參差不齊,甚至有的老師不注重自身修養,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等不良風氣較重,對待患者的態度冷漠,對金錢及利益過度追求,這些不良風氣潛移默化著學生,就象影子一樣伴隨著學生走入今後的醫學生涯。

  2重視現代醫學教育中的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2.1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是現代醫學教育的需要

  自古以來,醫學被認為是一門最具有人文精神的學科,醫學的本質就是人學,它是為人的健康、人的價值和意義而存在和發展的。無論是基礎醫學研究的深入,還是臨床醫學技術的進步,其目的就是為了人的健康、解決人的病痛和延續人的生命,醫學不是單純的一個專業、一門學科或者是一門技術,它本身就包含著人文關懷。人文素質教育不是醫學之外的附加,而是醫學本質的迴歸,在醫學生的培養教育中,就是要培養他們關愛生命,關心他人的苦難,關注現實的醫學人文精神[4]。

  2.2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是文明社會發展的需要

  生活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的人類個體需要得到他人的瞭解和關心,尤其對於患有疾病的人群,可能由於生理的原因導致心理的脆弱,他們渴望更多的關懷與幫助,希望醫生能瞭解他們患病的時間、經過、目前的狀況、身體的主要感受,對治療的一些初步意見等等,他們向醫生傾訴的內容具不具體,關不關鍵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是一種信任,一種依靠,一種渴望,作為醫療工作者更應該去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站在患者的立場去考慮,這樣在治療上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

  2.3醫學人文素質教育是醫療改革和發展的需要

  醫患關係不和協是當今醫療衛生領域突出的問題,醫療實踐中普遍存在重技術、輕醫德,重患者治療、輕患者關懷的現象。如果醫學技術離開了倫理道德的支撐,它必將使醫學服務失去人性、本性和善性,有失人道主義的基本要求,這樣的醫療實踐顯然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服務的根本要求[6]。隨著人們維權意識和法制觀念的增強,近年來醫患關係的矛盾不斷髮生,社會對醫療工作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我們必須重新調整醫學教育,加強人文素質教育來適應社會的需要,適應醫療改革的需要,進一步緩解醫患之間的矛盾。

  3加強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建議及對策

  3.1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與醫學教育的契合

  新的醫學模式表明,患者不再是單一的生物個體,同時還是具有生物、心理和社會屬性的有機體,醫生面對這樣的個體,不僅要有豐富的醫學知識,同時還要具備較高的人文素質,人文素質教育與醫學教育的契合是醫學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培養創新型醫學人才的要求。

  3.2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充分發揮教師的示範作用

  教師是學生醫德素質培育的主導,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就是他的理想、信念、情操和教養等人格魅力展示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人生觀、價值觀、治學態度、敬業精神潛移默化著學生,唯有高素質的教師才能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7]。教師為了更好地教書育人,應注意自身的修養,培養自己具有高尚的敬業精神,不斷拓展和更新自己的知識,關愛學生,理解溫暖學生,以自己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教化學生,讓學生從心底裡認可老師,這樣才有助於醫學人文素質教育的開展,教師應有意識地挖掘蘊含在醫學專業課程中的人文內涵,把醫學知識與人文知識融合起來,讓學生在專業學習過程中輕鬆地內化人文素養。此外,學校也應該通過進修、留學、外出學習、經驗交流等渠道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

  3.3優化人文素質課程,調整評價體系

  醫學院校應適當增加人文素質課程的課時數,設定一些傳統文化及歷史文化課程,讓學生開闊視野,瞭解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品,繼承和發揚祖國的傳統醫學文化,使學生的靈魂得到淨化,進而幫助學生塑造良好的人格魅力。在評價醫學生人文素質的體系中,首先可通過筆試檢測學生的人文知識,然後再通過其他形式,如撰寫論文、專題研討、社會調查、文化精品評析等方式進行考核。評價結果不以絕對“分數”作為考評尺度,而以一種相對“等級”的形式來衡量學生的“思想”狀態,如優、良、中、差等。運用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方法來考核學生的人文素養,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學習過程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3.4建設文明校園,營造學校人文環境

  良好的校園文化對醫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通過在校園內增設人文景點、樹立醫學先驅人物雕像、醫學生誓言碑等使學生與人文精神相融相伴,建立校訓、校風、學風等一系列校園文化主題,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學生社團可通過開展人文知識競賽、文藝演出沙龍、影視精品展等活動來豐富學生的課餘文化生活,定期舉辦名家講壇、名著講座、美學講座等,營造高雅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為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打下堅實的基礎[8]。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醫學社會化、科技化的加速發展,醫學人文素質教育已成為醫學教育的迫切需要,將醫學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融入到醫學生的培養實踐中,有效地提高醫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技能,為國家的醫療衛生事業輸送既有精湛醫學技術,又有高尚人文素養的複合型醫學人才是我們醫學教育工作者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豔梅,楊加周,艾慶燕,等.當代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現狀分析與培養實踐[J].延安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12,103:72-74.

  [2]王洋,高莉,祝峙,等.對醫學人文教育的思考[J].醫藥教育,2010,1710:103-104.

有關推薦:

淺談教育教學管理論文
中學語文學科創新教育論文
相關知識
淺談教育教學管理類論文
淺論教育哲學的相關論文
淺談泰勒科學管理心得體會範文
教育管理類論文範文
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論文3篇
淺談企業工商管理類人才應用能力的培養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研究論文
學前教育小學化相關論文
關於教育哲學探討的論文
教育哲學的精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