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哲學個人讀後感優秀範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5日

  金融的哲學中對於金融的本質思考、探索金融哲學的研究領域,對於哲學的發展極具重要性和開拓性。 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金融的哲學讀後感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金融的哲學讀後感篇一

  當代社會,金融成為世界經濟的核心,它對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有著重要的影響。它是資本主義國家對外掠奪的一種新工具,它可以是一場主宰世界的遊戲,讓世界各國風雲變幻。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意識到金融的重要性,同時,也耗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對此進行研究,但研究基本上停留在金融原理和金融數學模型上,而對於金融學這門學科本身卻很少提出本質的探討和哲學的反思。筆者認為對於金融本質的探討和反思是有其必要性的,以哲學的方法去反思金融本身,可以讓我們對其的態度迴歸理性,而非狂熱,使得金融能切實為社會發展服務,而非製造災難。

  一、金融哲學定義及現狀分析

  一金融哲學的概念

  對於金融哲學,目前學界還無統一的、無爭議的明確描述。但筆者認為,就其概念本質來說,是對金融活動與金融學進行反思的一門學科,旨在通過聯合金融學與哲學,發揮兩門學科各自的優勢,對金融的本質、金融發展中的哲學問題、金融活動與社會的相互作用等問題進行綜合研究,是金融學與哲學的一門交叉學科。

  二金融哲學研究現狀分析

  在中國知網對“金融哲學”進行搜尋,僅在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中存有相關文章5篇,國內還沒有一本專門論述“金融哲學”的書籍,但學界不乏對虛擬經濟、貨幣、信用、財富等相關領域的哲學審視。

  1.索羅斯的金融哲學思維。關於金融哲學,在這個還沒有形成完整體系的學科中,國內外有幾個人物值得關注。首先是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著名的貨幣投機家、股票投資者、慈善家和政治行動主義分子。聞名於其操控市場的驕人業績和富有哲學意味的投資理念,索羅斯深受波普爾哲學“證偽”理論的影響,提出了他的核心投資理論――“反射性”,簡單說是指投資者與市場之間的一個互動影響。索羅斯認為:“ 我們對這世界的所有看法都有缺陷和扭曲”,“我們所有的思想構成都存在真正或潛在的缺陷”,“人對事物的理解具有不完全性”,“完全性理解不可能存在”等等。索羅斯把“不完全性認知”表述為“虛妄”,有時也表述為“偏差、偏頗、謬誤”等。其提出“相信我們自己的虛妄”、“相信我們也許錯了”等非有嚴密邏輯的闡釋。

  提到金融哲學,人們幾乎一致認為,索羅斯的成功與其學習哲學的經歷和獨到的哲學思維有關。索羅斯本人所寫的《金融鍊金術》、《超越金融》以及他人介紹和評述的《相信自己的虛妄》等著作對其金融哲學思維的闡述很難稱得上是哲學,更不可能是系統的金融哲學理論,毋寧說其具有一定的哲學思維,並將這種思維運用到金融領域。

  2.國內金融哲學相關研究。雖然國內關於金融哲學的研究甚少,但不乏學者對貨幣哲學、財富哲學、虛擬經濟哲學等相關研究物件進行探討。

  金融從廣義上來說是貨幣流通和信用活動以及與之相聯絡的經濟活動的總稱。所以,對於貨幣、信用、虛擬等方面的哲學研究可將其視為金融哲學的一部分。張雄教授的“貨幣哲學:從思想史談起”,從多角度展現了貨幣既是顯示人類社會歷史進化與提升的符號,也是人性異化和人性發展的歷史見證,認為開展對貨幣哲學的討論,將有助於深入地把握貨幣的本質和貨幣所牽動的人性與社會的發展。韓強教授的“‘虛擬經濟’的哲學思考”等文章,認為在金融領域客觀事物變化的不確定性、人的認識的侷限性和人的主觀認識的偏差,都會產生風險,所以“世界上沒有絕對不變的事物。人的認識是能動的反映,也就是說,以動態的思維反映動態的事物”。在全國財富哲學高階研討會上,許多專家和學者對虛擬經濟和虛擬財富進行了多方位的哲學解讀。其中程恩富教授指出,“實際上股市市值的上升帶來的並不是真實財富, 而是虛擬財富;虛擬財富不等於社會的真實財富。所謂股市的財富效應要辯證地去看待。股市一定程度上其實是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是再分配的重要場所。”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哲學系馬擁軍教授指出,“對於虛擬經濟來說, 具有本質重要性的不是貨幣的虛擬化, 而是資本的虛擬化。貨幣的虛擬化只有在資本這種社會關係中才能成為虛擬經濟的基礎。”孫承叔教授認為,“金融資本有兩個基本特徵,一個是虛擬性,一個是投機性。銀行資本的大部分是純粹虛擬的。它們的市場價值不是由現實的收益決定, 而是由預先計算的收益決定, 因而具有投機的性質。金融資本代表的是收益的權利, 必須以實體經濟增長為前提,一旦超越這個前提它就可能變成泡沫。金融資本發展起來以後,由於財的效應,反過來會成為對經濟、社會起極大破壞作用的力量。”

  3.發展金融哲學的價值分析。縱觀國內學者對於金融領域內的哲學研究,還是比較豐富的。但缺乏把金融哲學看成一門新興的學科來發展,大都側重於貨幣、信用、虛擬等與金融密切相關的方面進行探究。如果沒有一個完整的研究物件,很難從總體上把握其學科以及其中問題的聯絡。早在凱恩斯革命引致的現代巨集觀經濟學誕生時,巨集觀金融學就相應形成,其核心內容就是貨幣經濟學,並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從封閉的研究環境逐漸拓展到開放的經濟環境,國際金融問題也逐漸成為其中的重要內容。20世紀50年代,以Von Neumann-Morgenstern1947的期望效用公理體系和Markowitz1952的資產組合理論為標誌,金融學已經發展起來,學者們開始界定金融學與經濟學的差異。

  在50多年前學界就對經濟學和金融學做了區分。金融學由於其研究物件以及無套利分析的研究方法的特殊性,已經成為一門具有獨特特徵的學科,並非是門針對金融領域的經濟學。所以,對於經濟哲學的研究並不足以囊括金融哲學領域的特殊性。而對於發展金融學來說,發展一門反思其自身的哲學顯得極其必要。對金融本質探討,以哲學的方法去反思金融本身,可以讓我們理性的去思考和對待金融。這不僅是有助於對金融活動和金融學的研究,同時也是哲學在新領域上的發展,使得哲學更加豐富。

  二、金融哲學本質與研究物件

  探討金融哲學的本質,首先要分析一下對金融的定義。《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對其定義是“資本市場的運營,資產的供給與定價。其基本內容包括有效率的市場,風險與收益,替代與套利,期權定價和公司金融。”《韋氏詞典》將金融定義為“the system that includes the circulation of money, the granting of credit, the making of investments, and the provision of banking facilities”,就是指由貨幣流通、信用活動、市場投資、銀行服務等組成的系統。不難看出,貨幣、信用、資本市場是其中三個關鍵要素。金融哲學應該把這些要素納入研究範圍來探討其本質。

  一貨幣流通的本質

  貨幣流通從本質上看,是人與人、人與社會關係的聯絡一種手段和形式。而金融則使貨幣流通的本質發揮到淋漓盡致,它可以誘使逐利的人們,召喚出了貨幣所有潛在的力量。馬克思貨幣哲學思想中關於貨幣本質的理論,認為現代貨幣流通方式仍然沒有改變以貨幣為交換媒介的物與物之間的關係所掩蓋的深層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一本質。隨著金融的不斷髮展,信用機構、股票市場的發達與電子貨幣的出現,今天的貨幣流通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貨幣關係的深處仍然是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經濟關係,並且由此衍生出相應的政治關係與意識形態關係,並對這些關係產生深刻影響。

  貨幣的流通在推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方面是起著積極作用的。馬克思認為貨幣的流通造就瞭如此結果:“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時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誠然,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也是重要的金融體,把握著整個世界經濟的命脈。貨幣的流通是金融存在的必要條件,而金融集合、重構了整個社會的貨幣,是流通中的貨幣成積數的發揮效用。當然,在危機到來的時刻,也會迅速的打亂貨幣流通的基本規律,從而使得整個社會的貨幣流通陷入混亂。

  貨幣的流通作為金融存在的一個關鍵要素,在馬克思看來,貨幣作為一種外在的、異己的力量,轉過來反對人自身。這種人性的扭曲和異化,在金融高速發展的今天也越發的體現出來。金融中的貨幣流通本來是為人所利的創造物,但它反過來成為愚弄、支配、統治人的異己力量,結果個人的力量越來越渺小,而金融、貨幣的力量卻越來越巨大。正是因為貨幣具有作為一切商品的價值尺度的特權,它才能誘使一些人不擇手段地企圖攫取它、佔有它,對它頂禮膜拜,甚至不惜出賣肉體乃至靈魂,鋌而走險。

  二信用活動的本質

  在此本文討論的是經濟範圍內的信用及信用活動,而非倫理角度的。金融由於其特殊的性質,從產生伊始就和信用相伴相生。對於金融而言,金融信用在金融中無可置疑地佔有首要地位。正如一位銀行家所言:“信用是銀行的生存之本”,金融信用是銀行賴以生存的基礎。

  馬克思認為,信用活動是社會實踐活動的價值形態反映, 是社會總資本迴圈中的重要環節。馬克思在《資本論》第3卷中指出:“如果說信用制度表現為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槓桿,那只是因為按性質來說是可以伸縮的再生產過程,在這裡被強化到了極限。”認為信用活動是再生產過程的一部分,如果信用這個再生產的環節遭到破壞,在信用惡化的條件下,資金流動受阻,無法按利益最大化原則進行優化配置,資金作為經濟活動中最具活力的要素,其配置方式具有帶動、引導效應,資金配置失衡必然會導致整個社會資源配置的失衡。馬克思認為,“信用制度加速了生產力的物質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這二者作為新生產形式的物質基礎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使命。”以信用為核心的金融領域亦是再生產環節的一個重要部分,在信用惡化的環境下資源配置失衡,金融業反過來阻礙經濟的發展,使整個社會經濟活動不能達到效益最大化。

  三資本市場的本質

  資本市場在《英漢證券投資詞典》解釋是:“金融市場三個組成部分之一。進行長期資本交易的市場。”亦稱“長期資金市場”。本質上,資本就是財富;資本市場是以資金或者實物財產為主要形式的交易市場。那麼資本市場,也就是現代人類社會進行溝通和交往的一種新的方式。與貨幣市場相比,資本市場融資期限長、流動性相對較差,在資本市場上籌集到的資金多用於解決中長期融資需求,故流動性和變現性相對較弱;風險大而收益較高,由於融資期限較長,發生重大變故的可能性也大,市場價格容易波動,投資者需承受較大風險。而這些都讓金融市場更富有逐利性和風險性。

  美國首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有一句名言:“一個不能將大部分財富聚集起來的社會,不可能成為一個成功的社會”。一個社會的發展必然需要社會成員的協作和努力,而資本市場的形成則是人類一種新的協作方式,它可以整合社會資源,更好地服務於社會,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正如馬克思所說:“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麼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情完成了。”顯然馬克思也認同資本市場的形成對經濟發展是起積極作用。

  然而,金融遠沒有那麼簡單,現在的金融市場已經涉及了生活的各個方面,組成了一系列服務系統。這個系統是龐雜多變的,它不僅是冷冰冰的資料和觸手可及的實體經濟,它更是每個社會成員一種新的交往方式,一種新的集合人類力量的方式。金融甚至很敏感、很狂熱,人類把本身的情感和意志加入其中,人類主體的情緒也影響著它的格局和發展。而當代社會以金融為核心,人類自己的主觀情緒反過來也影響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所以筆者認為,人類對金融的狂熱是一種新的交往方式的狂熱,是人類群體心理效應的一種體現;雖然它是逐利性的,但金融本身並非是資料性和理性的。所以金融哲學,需要把整個金融系統看成是一個整體,一個摻雜著人類主觀意志的市場整體。對它的哲學研究是極其必要的,當對它的本質進行哲學反思的同時,人類對它的態度也越發趨向理性而非狂熱。


西方哲學期末論文
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讀後感
相關知識
金融的哲學個人讀後感優秀範文
論語修身篇個人讀後感優秀範文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讀後感優秀範文
擺渡人讀後感優秀範文示例
恰同學少年讀後感優秀範文
蘇菲的世界哲學小說讀後感高中範文
蘇菲的世界哲學小說讀後感高中範文
小學二年級閱讀心得大全_小學二年級讀後感優秀範文
生命的選擇讀後感優秀範文
夢想的書籍讀後感優秀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