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閱讀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8日

  陳寅恪是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閱讀材料

  當年,清華上下都叫他陳寅恪què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裡並沒有“恪què”這樣的讀音,有人曾請教他為何不予糾正呢。陳先生笑著反問:“有這個必要嗎?”他似乎更希望人們瞭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在國難、家恨和個人的坎坷中,他為學問付出了一生。

  在中國學術逐漸向國際學界轉軌時,在清華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啟超、王國維的鼎力支援下,陳寅恪為中國學術開闢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對不同民族語文與歷史的比較研究。他的講課旁徵博引,只要是從國學院畢業的學生,都成了大家。其中有語言學家王力、敦煌學家姜亮夫、歷史學家謝國楨等。

  1937年,陳寅恪把目光投向了魏晉南北朝和隋唐,這個轉向與抗戰有關。北平即將不保,父親亡故、右眼失明的他攜妻將雛,踏上流亡之路。藏書悉數毀於戰火,隨身攜帶的書籍大部分被盜。在幾乎沒有參考書籍的情況下,陳寅恪撰述了兩部不朽的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他以論帶史,跟早年做的那種,從語文學到歷史學精細的對照,完全不一樣。在中古研究裡面,他注意到的若干解釋中古中國的架構和因素,至今仍是很多研究者繞不過去的課題。說陳寅恪是了不起的學者,是因為他開創了一個研究的正規化。為寫這兩部書,他曾躺在床上呻吟,對前來探視的鄧廣銘先生說:我身體快不行了,我堅持不住了。但是他又說,我不寫完這兩稿,我不死。

  國際漢學界具有廣泛影響的《劍橋中國史》給予陳寅恪異乎尋常的褒獎。牛津大學1939年正式聘請他擔任該校漢學教授,並於此後數年虛席以待。他們認為,陳先生是當時“最優秀的中國學者”。

  由於長期用高度近視的左眼工作,陳寅恪的雙目失明瞭。抗戰勝利了,陳寅恪由人攙扶著重新回到清華園,這時他57歲。陳寅恪是以古代書院的精神授課的。陳寅恪的助手、後任中山大學教授的胡守為,清晰地記得這樣一堂課:那天他是唯一的學生。他來後,先生放下手頭的工作,挪步到樓上,下樓時,竟鄭重地換了一身長袍。胡守為說:“這件事對我的教育很深,這就是為人師表啊!”

  因為生病,陳寅恪開始了他的第二次學術轉向。1953年,在清華時的學生蔣天樞,寄來了長篇彈詞《再生緣》,陳寅恪聽了,大受震動。他認為,以前大家以為中國是沒有史詩,《再生緣》就是史詩。是中國式的史詩。陳寅恪在病中,用口述的方式撰寫《論再生緣》。由此,他開始了對明清歷史和文化的探索。

  中國科學院擬請他出任歷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長。北京的許多好友都希望陳寅恪能接任,他卻拒絕了。《對科學院的答覆》起首說:“我的思想、我的主張完全見於我所寫的王國維紀念碑的碑文中。”陳寅恪認為,包括他和王國維在內的任何人,在學術上都會有錯,可以商量和爭論,但如果沒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發揚真理,研究學術。他主張“不要先存馬克思主義的見解,再研究學術”,這樣的觀點,無疑是驚世駭俗的。

  《論再生緣》完成了。受不正常的政治風氣影響,無法正式出版,陳寅恪只能請人用蠟版刻印,分送友人。“文章我自甘淪落,不覓封侯但覓詩”,全書結尾處,陳寅恪用自己的兩句詩,隱喻心境和志趣。

  1958年,陳寅恪竟成了學術界“拔白旗”的物件。他不再教課,轉為專力著述。他仍然浸潤在他所構築的那個純粹的學術世界中。他仍強調文責自負,著作裡的每一個字都是自己的,甚至不允許別人改動一個標點。陳寅恪有一部中古史論文集《金明館叢稿初編》,出版社曾要求修改其中的一個詞,被他嚴辭拒絕,為此,這本書竟沒能在當時出版。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走完他79歲的生命歷程。

  陳寅恪沒有遺囑。

  摘編自默秋同名文章

  【相關連結】

  ①陳寅恪1890-1969,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為清華大學百年曆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為“前輩史學四大家”。摘自“百度百科”

  ②在日本弘文學院,陳寅恪和魯迅同住一舍,朝夕相處。後來,魯迅日記中不時地提到他,而陳寅恪沒有隻言片語談到魯迅。一直到晚年,陳寅恪才透露,因為魯迅的名氣越來越大,他怕言及此事被國人誤認為自己像魯迅所說的那樣成為“謬託知己”的“無聊之徒”。摘編自陶方宜《魯迅一生罵人無數為何不罵陳寅恪》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閱讀題目

  4.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3分

  A.陳寅恪認為沒必要沒必要糾正關於自己姓名的讀音錯誤,說明他更希望人們瞭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他的一生,是為學問的一生。

  B.為促進中國學術逐漸向國際學界轉軌,陳寅恪對不同民族語文與歷史進行了比較研究,開闢了中國學術一個嶄新的領域。

  C.陳寅恪和魯迅曾同住一舍,朝夕相處。但陳寅恪不願提及這段往事,因為他不願成為攀附魯迅以抬高自己名望的無聊之徒。

  D.本文語言簡潔而內涵深沉,字裡行間流露出對陳寅恪具有開創意義的學術研究的推崇,對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高潔人品的敬仰。

  5.陳寅恪的學術研究方向有怎樣的變化?各有怎樣的學術意義?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4分

  6.題目中說陳寅恪是“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你是否同意對陳寅恪的這個評價?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5分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閱讀答案

  4.3分D

  【解析】A項,“他更希望人們瞭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不妥,原文是“他似乎更希望人們瞭解他的學問及其價值”。B項,“為促進中國學術逐漸向國際學界轉軌”不妥,原文是“在中國學術逐漸向國際學界轉軌時”,背景不是目的。C項,“無恥之徒”的說法不準確,原文是“無聊之徒”。

  5.4分

  ①對不同民族語文與歷史進行比較研究,為中國學術開闢了一個嶄新的領域。

  ②對魏晉南北朝和隋唐的研究,他以論帶史,開創了研究正規化;對一些問題的關注,具有開創意義。

  ③對明清歷史和文化進行探索,表現出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

  每條學術研究方向1分,意義1分;答對1條給2分,答對兩條給3分,答對三條給4分。意思對即可。

  6.5分

  示例一:

  我同意這個評價,陳寅恪是“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①陳寅恪達到無人企及的學術高度:他的學生成為大家,他的研究對中國學術有重要的開創意義。

  ②陳寅恪信奉獨立自由的學術追求:他拒絕出任中科院歷史研究所二所所長,認為沒有獨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就不能發揚真理、研究學術。

  ③陳寅恪具有獨步千秋的學術操守:他不在乎別人讀錯他的名字,不願借魯迅的名氣揚自己之名,強調文責自負,表現出淡泊名利、嚴謹治學的操守。

  ④陳寅恪遭遇國難、家恨和個人坎坷:1937年以後,他先後經歷父亡,藏書被毀、被盜、兩眼相繼失明的打擊,後來又受到不正常的政治風氣的壓制。

  示例二:

  我不同意這個評價,陳寅恪不是“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

  ①他的研究,曾獲得清華校方包括他的同事梁啟超、王國維的鼎力支援。

  ②他的生活,曾獲得鄧廣銘先生的關心。

  ③他的成就,曾得到《劍橋中國史》的褒獎、牛津大學的認可,中科院擬請他出任歷史研究所二所所長。

  ④他轉向對明清歷史和文化的探索,與學生蔣天樞寄給他長篇彈詞《再生緣》有關。

  要答出觀點和理由,答對一條理由給1分,答對兩條理由給3分,答出三條理由給5分;只答理由無觀點扣所得分1分。意思對即可。


  

國學大師李安綱
呂思勉的故事有哪些
相關知識
陳寅恪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閱讀答案
踽踽獨行的國學大師文學作品類閱讀原文和答案
獨特的雲南氣候閱讀答案
漢字獨特的發展道路閱讀答案
風韻獨具的蘇州盆景閱讀答案
未來的第五大洋閱讀答案
吳文俊的數學世界閱讀答案
法官的文學批評閱讀答案
一位讓人心疼的大師閱讀答案
神奇的太陽大夫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