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中醫諺語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中醫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古今往來民間一直流傳著許多。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摘抄

  形寒飲冷則傷肺,飲食勞倦則傷脾

  營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

  胃不和則臥不安

  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陽盛則外熱,陰盛則內寒

  聚於胃,關於肺

  傷於風者,上先受之;傷於溼者,下先受之

  久痛入絡

  陽氣盛則嗔目,陰氣盛則瞑目

  髒寒生滿病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氣傷痛,形傷腫

  怪病多痰

  治痿獨取陽明

  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

  氣之所併為血虛,血之所併為氣虛

  清邪居上,濁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裡,檠飪之邪,從口入者,宿食也

  氣亂於衛,血逆於經

  脾胃虛則陰火升

  亢則害,承乃制

  金實不鳴,金破不鳴

  二陽之病發心脾

  肺熱葉焦,發為痿躄

  精選

  治溼不利小便,非其治也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小兒純陽稚陰之體,易虛易實,易寒易熱

  多診識脈,屢用達藥

  臨病人問所便

  至虛有盛候,大實有贏狀

  有諸內者,必形諸外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邪氣內陷,當逆流挽舟;津枯便祕,宜增水行舟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補上治上制以緩,補下治下制以急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

  桂枝下嚥,陽盛則斃;承氣入胃,陰盛則亡

  膿成決以刀針

  喉癰應放膿,喉痺當刺血,喉風倒其痰,喉蛾烙其核

  瘡瘍初起宜消,膿成宜託,潰後宜補

  能合色脈,可以萬全

  肥人多痰,瘦人多火

  熱深厥深,熱微厥微

  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濁氣在上,則生腆脹

  嘗貴後賤名日脫營,嘗富後貧名目失精

  肝為女子先天

  少陽太陰從本,少陰太陽從本從標,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也

  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

  木鬱達之,火鬱發之,土鬱奪之,金鬱洩之,水鬱折之

  治病必求於本

  推薦

  頭為諸陽之會,四肢為諸陽之本

  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氣為血帥,血為氣母

  六腑以通為用

  齒為骨之餘,發為血之餘,爪為筋之餘

  脾為胃行其津液

  八脈麗於肝腎,衝脈麗於陽明

  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

  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

  五臟之傷,窮必及腎

  實則陽明,虛則太陰

  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肺為水之上源

  壯火食氣,少火生氣

  陽絡傷則血外溢,陰絡傷則血內溢

  氣有餘便是火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益火之源以消陰翳

  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開鬼門,潔淨府,去菀陳荃

  虛虛實實,補不足,損有餘

  諸病在髒,當隨其所得而攻之

  氣化則精生,味和則形長.

  甘溫除大熱

  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

  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補肝不宜伐肝,宜降氣不宜降火

  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

  行血則便膿自愈,調氣則後重自除

  上燥治氣,下燥治血

  補腎不如補脾,補脾不如補腎
 

關於防火災的諺語大全
分享快樂的名言警句
相關知識
常見的中醫諺語
常見的中醫俗語
常見的中文諺語大全
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民間諺語大全
初中常見的經典諺語俗語大全
常見的民間諺語集錦
常見的民間諺語大全
常見的農業諺語
民間常見的說理諺語
常見的中醫養生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