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地理說課稿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7日

  說課沒有時間和場地等的限制。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一,說教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編排上本節是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二節的內容,在第一節時,學生已經學習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教材的第二和第三節是在第一節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四大地區的區域特徵。本章內容是後面各章內容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基礎知識。又南北方地區平時大家瞭解較多,所以將南北方地區放在西北和青藏地區之前學習,有利於在掌握本課基礎知識的同時,學習認識地理區域的方法。

  在內容上本節所涉及的南北方地區同屬我國的東部季風區,與西部地區有明顯的差異,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對於區域內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徵並沒有一一羅列,而是用比較的方法,對南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徵和人文特徵兩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2,教學目標

  根據地理課標準的要求我設定了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我國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在地形,氣候和河流流量等方面的明顯差異。

  ***2***瞭解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受不同的自然環境影響,在人文方面存在的明顯差異。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

  ***2***通過分析南北地區人文差異產生的原因,培養學生用聯絡的觀點看問題,發展認識人地關係的思維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圖片,資料,視訊等了解南北方地區的自然,人文特點,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主要的自然特徵和人文特徵。

  難點: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的差異性與自然因素的關係。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教師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本節課精心設計了資訊整合課件,創設出全新的氛圍,儘可能地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相信學生,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對要學的新知識有了期待感,化被動為主動,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探討,合作交流,由舊到新,循序漸進,讓學生學會自覓知識,自得方法,使他們樂學,也會學。

  2,學法分析: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中,學生們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人人動手動腦,在輕鬆的學習環境中發揮每個同學的自主性,使得學習的過程很愉快,同時又漸進地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有張有弛,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將不再覺得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理解知識,消化知識的速度和程度也會大大提高,從而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三,說教學程式

  學生已學習了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分界線,主要地形區的分佈,行政區劃以及溫度和降水量圖的判讀,所以在本堂課我通過:匯入 →合作探究,教授新課 →鞏固小結 → 反饋練習等環節來實現教學目標。

  ***一***匯入新課

  從《晏子使楚》的故事入手,說的是:齊國的晏子到楚國,楚王想戲弄他,故意將一個犯人從堂下押過。楚王問:此人犯了什麼罪 回答:一個齊國人犯了偷竊罪。楚王就對晏子說,你們齊國人是不是都很喜歡偷東西 晏子回答:淮南有橘又大又甜,一移栽到淮北,就變成了枳,又酸又小,為什麼呢 因為土壤不同。從故事提出問題,我國南,北方的在自然環境是怎樣的呢 它們之間有什麼差別呢 為什麼會影響水果的生長 南,北方不同的自然特點除了影響到水果的生長,對於生活在當地的人們又有什麼影響呢 通過設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原因的熱情,也以問題的形式帶出了本節課的重點,也就是要學的內容。

  ***二***合作探究,教授新課

  本節課是資訊整合課,每兩個同學就有一臺電腦,所以本節課我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分組,讓學生討論結果,教師再巡迴指導來進行新課的學習。這樣可以達到個別同學能力的鍛鍊與全班參與相結合,避免了重視個體,實現了人人蔘與,營造出了良好的學習氛圍。

  第一部分,南北方地區的自然差異

  1,學生讀中國地形圖,四地的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中國年降水量圖,根據圖下面所設的問題讀圖,討論,尋找答案,從而瞭解南北方地區的地形特點,氣溫和降水量上的區別以及河流徑流量的差異

  2,提問:南北方地區在自然方面有什麼區別,讓學生討論後回答,老師進行引導和歸納總結。

  ***過渡***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說明自然差異往往會造成人文方面上的差異,進而過渡到第二部分南北方地區的人文地理差異。

  ***二***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們:

  大家好!我是北沙中學的苑媛媛,非常高興能有這樣一個難得的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希望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我說課的題目是“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以下我就從四個方面來介紹這堂課的內容:第一方面是教材分析,第二方面是教法分析與學法指導,第三方面是教學過程,第四方面是設計說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第五章第三節內容,是在學生對中國的疆域、行政區域、民族、地形、氣候、河流以及中國的自然資源、經濟發展有了一番瞭解的基礎上,學習了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後進一步的研究學習,通過本節的學習,加深了學生對地理區域差異性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掌握了不同的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還將學習省內區域,為學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打下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並使學生進一步學會分析和認識一個地區區域特徵的方法,提高了學生比較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2、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教材分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瞭解西北地區的地形、以乾旱為主的氣候特徵以及本地區自然景觀的變化。

  ②掌握西北地區氣候特徵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③瞭解青藏地區獨特的高寒氣候及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

  ④明確青藏地區太陽能、水能資源豐富的原因。

  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並使學生進一步學會分析和認識一個地區區域特徵的方法,提高學生比較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通過閱讀圖表資料進行比較分析兩地區的地理特徵,再充分利用以前學過的有關地形、氣候、植被等方面的知識,綜合分析兩地區的差異,提高綜合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從而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課外蒐集資料,課堂分組討論。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邊疆的情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體現人地關係協調的觀念。

  3、重點、難點的確立:

  本節課的核心是讓學生掌握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響的關係。因此,西北地區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及原因和青藏地區獨特的自然景觀為本課的重點。

  針對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但思維的深度不夠,邏輯推導、分析、鑑別能力的水平需要提高的情況下,確定了以乾旱為主的自然特徵和高寒的自然環境對農牧業生產的影響作為本課的難點。

  二、教法分析和學法指導

  本著提供給學生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目標,以學生情況為依據,

  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培養能力為目的來選擇,主要採用合作探究式,教學中主動學習的教學策略,設定問題,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去思考,廣泛交流,通過分析進行總結。使學生樂於思維,同時用多媒體為師生的交流和討論提供了平臺。

  學習是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我採取讓學生自主探索與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給學生相對寬鬆的活動空間,邊討論,邊解決疑難,獲取新知,掌握方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

  1、教學結構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四***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五***板書設計

  2、教學程式

  ***一***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利用投影展示內蒙古大草原、茫茫的大戈壁、雪山連綿的青藏高原景觀圖片,同時展示中國地理區域圖,設問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興趣是學生好學上進的動力,幾副圖片將複雜的地理事物用形象的語言調動學生去感知,學生完成了具體形象的觀察分析、比較和概括的認識過程,學生通過活躍的思維活動,好學情緒也達到了最佳狀態,這樣,通過形象的圖片,激發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熱情和興趣,在輕鬆中匯入了新課。]

  ***二***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1.3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一、乾旱的西北地區

  西北地區乾旱的自然特徵,是本節課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呢?我主要運用了3步:

  1、引導學生讀西北地區地形圖,設計三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運用地形圖,增強直觀性,使學生能夠在地圖上找到答案,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與探究.在此基礎上,繼續下一個課題。

  2、多媒體展示“中國年降水量的分佈圖”,提出探討問題,

  對這部分內容我是這樣安排的先提出探究思路運用降水的知識引導學生逐步深入瞭解西北地區的地理環境,在疑問—思考—解疑的思維活動中實現知識的拓展、深化。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在獲得這一問題的理解後,出示下一步.

  3、多媒體展示“西北地區的草原和荒漠分佈圖”,學生探究兩個問題,在由年降水量從東往西逐漸減少的目標基礎上,給學生確定了新的目標,引導學生探究,充分利用教學材料,創造寬鬆和諧的學習氣氛。學生積極參與,用已經獲得的地理基本原理,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做出判斷。擊破了難點。使學生徹底理解了乾旱的自然特徵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設計意圖:設定了系列問題,採用梯度質疑法逐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學生通過讀圖,在對西北地區地形封閉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把設計的目標逐步提高,學生在討論、交流、比較後用流暢的語言進行了描述。在學生獲得乾旱的西北地區這一資訊的基礎上,設計了更有深度探究意義的兩個題。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實現了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的階梯型的認識過程,突破了難點,學生沿階梯而上,既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又能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最終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維成果。]

  二、高寒的青藏地區

  1、青藏地區的地形和氣候特徵

  通過學生讀圖和分析這幾個問題後,明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在學生已有的隨著海拔升高,氣溫下降的地理知識的基礎上,以舊帶新,實現前後知識的銜接,進而分析地形、氣候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使地理知識系統化,知識得到了遷移。通過學生對拉薩和成都兩地年平均氣溫的比較,進一步驗證海拔高導致氣溫低的結論,進而帶出高原的地理環境,通過揭示事物間的內在聯絡,使學生的思維更富有邏輯性和敏捷性。又引出拉薩被稱為“日光城”的原因。

  [設計思路:高寒的青藏地區是本節的第二個重點,如何突出重點,我採用的是層層遞進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實現感性與理性認識的整合。]

  三、以牧業為主的地區

  1、 投影展示四大牧場景觀圖, 影象開路,感知優先,四幅優美的圖片,不僅讓學生有視覺的享受,而且培養了學生觀察圖和語言表達的能力。通過對幾個問題的探究和圖表練習,引匯出氣候特徵對牧業的影響,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掌握更深刻,思路更明朗。

  用“兩地區是以牧業為主,有沒有別的農業?”進行過渡,轉到下一環節教學.

  2、投影展示“兩地區的地形圖和主要農牧業的分佈圖”基於學生對兩地區地理環境的瞭解就問題展開討論,通過已知探求未知,結合圖創設問題,以此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尋求答案,並通過列表,讓學生“樂而知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培養了分析和記憶能力。

  [設計思路:讓學生自己通過討論和團結協作完成表格,掌握知識點,使學生在有“事”做的狀態中生動有趣地學習。在探究中,學生的分析、推理等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索中成長。使課堂充滿探究,發現的樂趣。學生明確了自然環境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突出了難點。]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通過幾個問題的設定,使學生對所學新知識及時進行遷移訓練,舉一反三,強化了學生知識與技能的達成。]

  ***四***總結反思,拓展延伸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學生學會了對比分析問題,列表記憶地理事物的能力。使學生對學習的內容進行總結深化,總結學習的得與失,通過兩個題引導學生適當向課外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是學生對學習活動進行反思,對知識進行梳理、概括的過程。目的是使學生更好地對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和創新。掌握學習區域地理的一般方法。]

  ***五***板書設計

初二地理上冊說課稿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相關知識
八年級下地理說課稿
八年級下地理複習資料湘教版
八年級下地理提綱
八年級下地理湘教版期末模擬題
八年級下地理目錄湘教版
湘教版八年級下地理目錄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地理說課稿
八年級下冊地理說課稿
初中八年級地理說課稿
八年級地理說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