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說課稿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說課”是教學改革中湧現出來的新生事物,是進行教學研究、教學交流和教學探討的一種新的教學研究形式。下面是小編為您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

  我說課的內容是八年地理下冊第七章的第二節《西南邊陲的特色旅遊區——西雙版納》的第一框題的內容“豐富的旅遊資源”

  一、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方面

  本節內容是認識省內區域的一個特例。本節內容在《地理課程標準》中相對應的要求是:***1***、運用地圖說出區域的位置、並對區域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2***、根據有關材料說出支柱產業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3***舉例說明區域環境和區域發展對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影響。針對本節第一框題的內容,依據《地理課程標準》,從學生的學情出發,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能運用西雙版納位置圖說出西雙版納的位置,並對區域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

  3.能夠說出西雙版納的原始熱帶雨林植物的典型特徵。

  4.能夠說出西雙版納的資源特色及優勢。

  5.著重培養學生的閱讀觀察能力,相互協作能力與分析探究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西雙版納獨特的資源環境認識,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特色文化的熱愛之情;體會區域自然環境對人們生活和生產的影響,形成人地協調發展觀。

  重點難點確定:區域地理位置決定該區基本的地理特徵,資源優勢是形成特色旅遊區的基礎,因此我確定西雙版納的位置優勢和資源優勢為重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是運用西雙版納位置圖,給學生建構一個完整的地理位置;通過大量的自然景觀圖片和人文景觀圖片來認識西雙版納的資源優勢。

  難點:確定西雙版納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和傣族的文化生活與自然環境的關係為難點。因為初中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還較差。尤其是自然地理要素與人文地理要素之間存在的複雜聯絡,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是通過小組合作探討的方法來突破難點。

  二、教學方法方面

  1、讀圖觀察法 使用地圖是學習區域地理的基本方法。通過讀西雙版納位置圖,讓學生明確西雙版納的位置及優勢;通過雨林植物圖讓學生歸納出雨林景觀的基本特徵;出示傣族風情的圖片,瞭解傣族風情等。在本課中我出示多副圖片,即直觀形象,同時又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讀圖觀察的能力。

  2、小組合作探討法 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慾望,同時也培養學生相互協作與分析探究的能力,讓學生體驗到合作學習的快樂!本節課我重點合作學習兩個問題:一是西雙版納臨近北迴歸線,為什麼卻沒有像世界同緯度的其他地方那樣,出現熱帶沙漠景觀呢?因為這個問題的分析能夠引出西雙版納屬於熱帶季風氣候,解決本節課難點“季風氣候成因”的關鍵。二是傣族的文化生活與自然環境有什麼關係呢?傣族的文化習俗較多,其中揀選潑水節、竹樓、竹筒飯、孔雀舞等來探討文化習俗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從而讓學生體會到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存在著複雜的聯絡。

  三、教學過程方面

  我利用MVBOX來播放歌曲《月光下的風尾竹》,背景是西雙版納的圖片。同時提出兩個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欣賞,既給學生創設了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又增強了學習的實效性。

  整個的教學過程一是利用大量的圖片來觀察,獲得地理資訊;二是創設問題來探究,培養學生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

  課堂小結:

  課堂小結運用承上啟下的方法,即概括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又留下思考的空間,把學習延伸到課外。

  板書設計方面:採用框架式的板書,同時又是對學生學習結果的一個評價。經過師生完善後,可以清晰明瞭地展現本節內容的知識結構和因果關係,使學生能夠清楚地瞭解本節內容的要點,理清思路,提示綱要,同時利於引領學生反饋、補填空缺部分,更好的把握本節課的內容。

  作業:寫一篇宣傳性的文章或製作宣傳畫報,主題是《請到西雙版納來》

  作業開放性較強,即是對所學知識的鞏固與反饋,又鍛鍊了學生語言組織和表達、或者繪畫的能力。體現了地理的生活性和社會性內容。

  以上就是我對西雙版納第一課時的說課內容,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

  謝謝!

  ***二***

  大家好!我是**中學的***,非常高興能有這樣一個難得的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希望大家提出寶貴的意見。我說課的題目是《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以下我就四個方面來介紹這堂課的內容:第一方面是教材分析,第二方面是教法分析和學法指導,第三方面是教學過程,第四方面是設計說明。

  一、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選自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內容,是在學生對中國的區域地理有了一番瞭解的基礎上的進一步的學習。通過本節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跨省區域並能夠舉例說明某區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使學生認識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學好本節能為今後學習高中地理打下基礎。

  2. 教學目標

  基於以上教材分析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結構和心理特徵,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① 運用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出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並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的評價。

  ② 讀圖熟悉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徵;通過圖示與文字資料,瞭解黃土高原的形成。

  ③ 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並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後果,通過分析,要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複雜關係。

  ④ 通過資料分析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並瞭解相應的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辦法與經驗。

  能力目標:

  通過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讀圖分析、收集處理資訊、歸納總結、團結協作、語言表達和創造性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通過閱讀圖表資料,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為中心,通過課堂分組討論,對其成因、危害及對策展開分析。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念,認識到區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3. 重點、難點的確立:

  本節課的核心是讓學生了解掌握區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辯證關係。因此,黃土高原的位置與範圍為本課的重點。

  針對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積累和分析歸納能力,探詢知識的熱情高漲。思維深度、發散思維、需要加深的情況下,確定了以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為本課的難點。

  二、教法分析和學法指導

  本節課主要運用powerpoint課件,採用多媒體教學法,化難為易,讓學生易於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

  本著提供給學生有用的地理和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這一目標,以學生情況為依據,以教學內容為基礎,以培養能力為目的來選擇,主要採用合作探究式,給學生相對寬鬆的活動空間,發揮學生主動性。讓學生掌握學習地理的方法。

  三、教學過程

  1、教學結構:

  ***一***創設情景 匯入新課

  ***二***合作交流 解讀探究

  ***三***應用遷移 鞏固提高

  ***四***總結反思 拓展延伸

  ***五***課堂總結

  2、教學程式

  教學

  流程 教學內容 設計意圖

  1. 黃土高原的位置與範圍是本節課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呢?我是這樣做的。

  引導學生讀黃土高原的位置圖,在地圖上找到答案。為了製造熱烈氛圍,以小組競賽形式進行.教師最後評議.

  2.黃土高原成因

  ***1***出示 “黃土高原景觀圖”,提出第一個探討問題,學生完成活動後,提出第二個疑問,從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出對“風成說”的探討。

  ***2***關於“風成說”的探討。根據活動2我安排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依據學生回答表現,給予肯定和表揚。

  在獲得對黃土高原的初步認識後,繼續下一個課題。

  1.水土流失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如何突破難點,我採用梯度質疑法逐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用逐步深入的提問達到讓學生自己得出水土流失原因的結論。在此基礎上對知識進行拓展,通過多媒體展示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相關圖和問題,瞭解我國水土流失狀況和形成原因。

  通過提問引出下一個問題。

  2.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

  在學生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有了初步瞭解後,把設計的目標逐步提高,分析水土流失造成的嚴重後果。引導學生讀圖,設計三個有梯度的問題加深認識,為了防止學生出現疲勞狀態,在準備中加入歷史上漢唐時期黃土高原生態環境與現在的對比。通過學生自己歸納在討論、交流後進行描述。教師最後總結。

  三、脆弱的生態環境

  1. 脆弱生態環境的表現

  學生通過教材活動和讀延安氣候圖,以討論的形式,分析黃土高原產生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總結出生態環境脆弱的表現。

  2. 生態環境脆弱的原因

  主要是通過學生讀教材和課本閱讀材料自學並通過討論、交流來得出結論,讓他們結合已學過的知識來探討新的問題,將知識有機的融合起來。

  四、生態建設

  出示黃土高原生態治理的一些圖片,讓學生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就一個辯題分為正反兩方展開討論,由此引發學生思考、激辯,最終得出生態建設的方法。 1.地圖是地理課堂第二語言,通過活動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

  2.***1***通過這兩個問題的過渡,撥動學生探索黃土高原成因的心絃,開拓學生思維的廣闊性和靈活性。

  ***2***本環節教學主要採取學生討論的方法瞭解黃土高原的成因,培養學生推理、分析、判斷的能力和科學嚴謹的研究態度。

  1.採取學生討論和團體協作的方法,以開放的形式展開,培養學生的聚合思維能力。對“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佈”的設計,對學生進行方法、能力的遷移。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實行思維的“遷移”。

  2.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實現了層層深入的階梯型的認識過程,突破了難點,學生沿階梯而上,既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又能引導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縱深發展,最終求得全新形式的思維成果。

  1.提出探究思路,在疑問---思考---解疑的思維活動中實現知識的拓展、深化。

  2.幫助學生理解人地關係相互作用的過程,提出人與自然需和諧共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

  開放式的問題用比賽的形式培養學生參與意識,讓學生結合現實、發揮想象,討論並交流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和發散思維能力。

  ***三***

  一、 說教材:

  《走向世界的中國》這一章節的內容,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我國的基本國情。自然地理環境複雜多樣;幅員遼闊,歷史悠久,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較少。

  第二部分,我國的沿海地區和內陸地區、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等區域差異十分顯著,主要表現在地理環境、發展水平和文化特色方面。

  第三部分,半個世紀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成就,中國與全球經濟的融合。

  第四部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方向。

  根據大綱的要求及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確定如下學習目標:

  1、瞭解我國的基本國情;

  2、瞭解我國沿海地區與沿邊地帶、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區域差異;

  3、瞭解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及入世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4、在現代化建設中,應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 說學情:

  學生在初一、初二已學了兩年的地理,對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都有了初步的瞭解,學生對這一節課的知識並不陌生,學習起來比較輕鬆。

  三、 說教學方法:

  1、說教法:

  根據地理的學科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為更好的突出重點,我採用的教法是:目標教學法、自學指導法、講解法等,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的求知慾。

  2、說學法:

  學生要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帶著問題看書看圖。

  3、說教具:

  多媒體課件。把課本上的文字資訊與課件上圖表資訊有機的結合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課本的理解。

  四、 說教學過程:

  1、引課:觀看一組南京大屠殺圖片

  總結:落後就要捱打,為什麼中國在近代落後於西方國家呢?閉關自守。那麼怎樣改變這種局面呢?改革開放,走向世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走向世界的中國。

  2、出示學習目標:

  3、學生看課文結合圖片總結我國的基本國情,瞭解我國沿海地區與沿邊地帶、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的區域差異;瞭解我國社會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及入世後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在現代化建設中,應注意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小結:

  5、佈置社會實踐活動,鞏固所學內容。

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下冊說課稿
八年級下冊地理說課稿
相關知識
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說課稿
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期末試卷
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課本目錄
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計劃
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計劃範文
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期中試卷
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期末試卷
湘教版八年級地理上冊教學計劃***2***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第一次月考試卷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美國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