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品茶的詩歌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6日

  品茶,就是品評茶味;飲茶。一般來說,這是一種較為優雅和閒適的藝術享受。 明 楊慎 《和章水部沙坪茶歌》:"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獨品茶兼品士。" 柳亞子 《寄***延安》詩:"雲天倘許同憂國, 粵海難忘共品茶。"有推薦:

  詩歌一:中秋,品茶

  採一縷月光

  把她揉入澀澀青葉

  架起愛的烈火

  炒出一份成熟

  抓一把茗品

  拌入思念塞滿杯壺

  注入愛的炙熱

  泡出縷縷牽掛

  開心扉吮吸淡淡清香

  把愛戀深埋心底

  啟雙脣呷一口苦澀

  品出苦果之香甜

  回味從前……

  詩歌二:七絕·品茶

  杯盈綠葉水無瑕,縷縷清香透碧紗。

  龍井山泉甘苦煮,高朋滿座贊新芽。


品茶的詩歌推薦

  詩歌三:品茶

  無情物遇有情生,

  多少美好在心中。

  一生一會機緣少,

  雖說無情卻有情。

  好茶更與知音品,

  分享樂趣談人生。

  雖說同是一種茶,

  片片茶葉自不同。

  詩歌四:品茶

  一品仙茗氣韻開,飄然玉女眼前來。

  竹籃盛滿西湖綠,揹簍裝盈普洱材。

  纖指如刀茶樹剪,秀眉似黛遠山排。

  紅巾舞動晶瑩汗,爽朗歌聲散霧霾。

  詩歌五:秋夜品茶賞景

  雲淡風清夜暮深,秋高氣爽天漸涼。

  倚窗盞茶攬城景,夜闌如水心清寧。

  品茶種類

  品茶因茶葉的種類不同而異,泡綠茶首選玻璃器皿,喝花茶以細瓷蓋杯為優,品烏龍茶則以宜興紫砂為上。

  品茶程式

  品茶講究審茶、觀茶、品茶三道程式。審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審看茶葉,內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綠茶、紅茶、花茶、青茶***烏龍茶***、黃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種類來。更講究的還可以分出“明前”、“ 雨前”、“龍井”、“雀舌”等。什麼茶用多高溫度的水,沏、衝、泡、煮方法各不相同。觀茶是看茶葉的形與色。茶葉一經沖泡後,形狀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幾乎會恢復茶葉原來的自然狀態,特別是一些名茶,嫩度高,芽葉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則是芽頭肥壯,芽葉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猶如旗槍林立。茶湯此時也會隨著茶葉的運動而徐徐展色,逐漸由淺入深,由於茶的種類不同而形成綠色、黃色、紅色……此時此刻觀茶形賞茶色甚為賞心悅目。第三步才是品茶,品茶既要品湯味還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幹嗅,即嗅未經沖泡的幹茶葉。茶香可分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葉一經沖泡之後,其香味便會隨之從水中散溢位來,此時便可以聞香了。品茶的茶具包括茶壺、茶海、茶盤、茶托、茶荷、茶針、茶匙、茶撥、茶夾、茶漏、過濾網、養壺筆、品茗杯、聞香杯等20餘種,其中的聞香杯乃專供聞香用的。聞香之後,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託著杯底,分三次將茶水細細品啜,這便是“品茗”了。

  茶葉文化

  在與客人共同品茶時,由茶海向客人的聞香杯中斟茶通常只斟七分滿,留下的三分是情誼———這是中國茶文化的特殊含義。

  茶壺選擇

  壺質影響泡茶的效果,這裡所指的壺質主要是指密度而言,密度高的壺,泡起茶來,香味比較清揚,密度低的壺,泡起茶來,香味比較低沉。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讓它表現得比較清揚,或者說,這種茶的風格是屬於比較清揚的,如綠茶、清茶、香片、白毫鳥龍、紅茶,那就用密度較高的壺來泡,如瓷壺。如果所泡的茶,希望讓它表現得比較低沉,或者說,這種茶的風格是屬於比較低沉的,如鐵觀音、水仙、佛手、普洱***後發酵茶類***,那就用密度較低的壺來泡,如陶壺。這與我們烹飪所使用的鍋具原理相當,炒青菜,我們希望炒出來的青菜又脆又綠,所以我們用鐵鍋猛火快炒。如果煮魚頭,我們喜歡用砂鍋或燉鍋,文火慢煮。如果我們用鐵鍋煮魚頭,當然還是可以吃,但是魚湯一定沒那麼稠、那麼滑;如果用砂鍋炒青菜呢?那一定很糟糕。

  密度與陶瓷茶具的燒結程度有關,我們經常以敲出的聲音與吸水性來表達,敲出的聲音清脆,吸水性低,就表示燒結程度高,否則燒結程度就低。這與壺具的保溫程度又息息相關,我們習慣性希望茶壺保溫效果要好,事實上是不一定的,因為如果保溫效果是絕對需要,那一把壺就要做得厚厚的,質地燒得鬆鬆的,結果很難賣得出去,再說,泡茶是在適當的濃度就要把茶湯倒出來,那會在壺內保溫?講究的泡茶法甚至於還使用定時器,浸泡的時間控制在「以秒計」呢。

 

關於三角梅的現代詩
青蔥歲月的詩歌
相關知識
關於品茶的詩歌
關於母愛的詩歌格言
關於道德的詩歌_你知道幾首
有關於道德的詩歌
關於夢想的詩歌
送別的詩歌朗誦稿_關於送別的詩歌
關於冬天的詩歌
關於秋天的詩歌朗誦稿
關於母愛的詩歌
關於朋友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