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教學設計是幫助七年級生物教師順利完成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檔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僅供參考。

  生物七年級下教學設計

  空氣質量與健康

  教學目標

  1.描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嘗試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教學重點

  1.通過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瞭解空氣

  2.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3.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教學準備

  1.教師: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關係的資料;指導學生調查家庭成員的吸菸情況;準備有關吸菸危害性的資料。

  2.學生:調查家庭成員吸菸情況;收集相關資料。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回憶上節課的內容,回答問題。

  複習提問:呼吸運動是如何進行的?

  導言: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空氣質量直接影響人的健康。

  2.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2.1資料釋出

  2.1.1幾位學生上講臺釋出所收集的有關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情況的資料,其餘學生聆聽並對資料內容表示驚訝,產生觸動。

  課前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資訊,上課時指導學生髮布這些資訊。

  2.1.2閱讀課本P52~53的資料分析,並分組討論問題。學生代表本組同學的意見,組內其他學生補充。

  指導閱讀,組織並參與學生討論,分析、評價,給予鼓勵。

  資料分析

  2.1.4說出調查結果。通過交流分析,瞭解吸菸的危害。

  課前組織學生調查各自家庭成員的吸菸情況,為家長算筆吸菸帳。

  引導學生認識到吸菸的危害性。

  分析資料,並質疑:吸菸危害健康,為什麼有人還要吸菸呢?

  小組成員闡明對吸菸的看法,並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從報紙上剪貼的吸菸危害健康的資料,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師的引導下交流,說出治理沙塵暴的對策。

  出示沙塵暴的資料,讓學生了解沙塵暴對人體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2.1結合肺內氣體交換的原理,理解煤氣中毒的原因,提高防範意識。

  講述煤氣中毒的原理,加強學生的防範意識,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3.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閱讀並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疑惑。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探宄方案,讓學生通過閱讀,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採集和測算空氣中塵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強化認識,進一步瞭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驟。

  展示探究步驟,提出在探究中應注意的事項。

  小結和練習

  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通過本節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討論如何完成課後練習。

  課後探究

  課後分組,小組成員分工採集和測算當地空氣中的塵埃粒子,並將結果進行公佈和交流。

  組織分工,強調活動的注意事項,參與交流,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

  課後活動

  到有關部門獲取有關當地空氣質量的資料,瞭解當地存在的空氣質量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進建議。

  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

  教學反思

  初中生物資訊科技教學論文

  摘要

  由於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和新課改的要求,推進資訊科技與教育的整合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初中生物教學對學生的直觀感受和操作效果較為關注,但由於課堂時間、教學條件有限,很多內容在課上無法為學生進行演示,或學生無法親自進行實驗。針對這種現象,本文對資訊科技與蘇教版初中生物教學的整合進行了研究,以期能使學生理解得更加深刻、形象。

  關鍵詞

  資訊科技;初中生物;整合

  在新課改推動下,教育領域發生了很大變化,目標是為國家培養出具有高學歷、高素質、過硬的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符合國家的發展要求。但是,要實現這一目標,就需要在教學實踐中運用現代化的技術指導教學,將兩者進行整合。隨著經濟與科技的不斷髮展,新型科技也在不斷走進課程教學,而對於實踐性較強的生物教學來說,實現生物教學與資訊科技的整合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資訊科技在生物教學中的作用

  在資訊科技中有一種教學方式叫做多媒體教學,將多媒體教學應用到生物教學中,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學習中進行視覺、聽覺的有機整合,還能讓學生從多方面進行感受,將成果通過更直觀的形式展現出來,可以調節課堂氛圍,提升學習效率。在教學方法上,還能將教師所要表達的思想更直接地表現出來,讓學生對教師的要求更加明確,並有針對性地回答問題,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可以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教科書以外的內容,開拓學生的視野。在必要的教學內容中播放相關影片進行教學還能引發學生的思考,加深其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同時,學生遇到問題可以隨時提出,教師立即進行解答,改變了傳統的教師只負責教而學生只負責學的教學模式,師生之間進行良好的互動,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將資訊科技與生物教學進行整合的益處

  ***一***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傳統的生物教學方式基本都是教師在進行照本宣科的工作,提出的問題也很有侷限性,學生只負責學習,對於教師提出的問題經常是處於朦朧狀態,似懂非懂,師生之間進行的互動也較少。新課改以後,教學方式得到了改善並引進了新的教學裝置,增添了教學手段。將資訊科技與生物教學相整合,教師不僅可以利用多媒體對教學所需的影象、影視動畫進行綜合處理,還可以根據教學要求自主設定教學主題,將所講內容通過多媒體教學展現得更加直觀,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實現課本與資訊科技相結合,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

  現階段的學生在物質生活上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對於網路資訊也不陌生,但網路技術在發展中有利有弊,所以這就要引導學生正確利用網路進行學習。網路中的教學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具有新穎、更新速度快的特點,便於學生掌握新的知識。在生物教學中運用網路進行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及時找到要了解的內容,並出色地完成作業。

  ***三***提高學生的複習效率

  在經過一階段或一學期的學習後,教師就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檢驗,如期中考試、期末考試,這就要求學生將學習內容進行很好的複習,但由於時間有限,不能對所學的各個章節進行重複講解,所以在進行期中考試、期末考試之前,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對以往的教學重點、難點進行播放,對教學內容進行總結,以加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印象,從而起到鞏固知識的作用。

  三、將資訊科技與蘇科版初中生物教學進行整合的具體方法

  ***一***多媒體教學方式走進課堂

  在蘇科版初中生物教學中需要大量的道具,但不能將所需要的道具都拿到課堂上,即便有些道具方便帶到課堂,但由於季節或條件的限制還是在教學中無法充分應用。如在“觀察花的結構”這項實驗中就需要大量的花朵作為道具,這就增加了實驗的難度,沒有任何一種花朵是可以隨意採摘的,所以在實驗中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不僅可以找到實驗中所需的內容,還能讓學生觀看得更清晰、生動,能很好地解決採摘等帶來的問題。

  ***二***將資訊科技作為師生進行互動的工具

  現代技術較為發達,因而要正確利用這一點。學生在學習時難免會遇到困難,可以利用網路與教師進行互動,但這種教學方法需要教師進行引導,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如在進行“探究唾液澱粉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這項實驗時,自行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難,這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在網路上選取相關教學視訊進行教學,通過視訊中的試驗,提出“在這項實驗中澱粉經過唾液澱粉酶的分解後產生了什麼變化?”學生會看到,在不同溫度下,加入碘液後澱粉的顏色會不同,在37攝氏度時加入碘液顏色不變,但在100攝氏度時,加入碘液後顏色會呈現藍色,這就增加了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學生觀察越仔細,收穫也就越多。

  ***三***運用資訊科技生動講解教學內容

  現代資訊更新較快,教材更新永遠跟不上科學研究,這時就需要教師利用資訊科技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學中。如在關於“觀察小魚尾鰭血液的流動”的實驗中需要小魚作為實驗物件,但傳統的實驗方法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的教學要求,教師就可以選擇最新的實驗方法進行教學,如用載玻片將小魚的尾鰭壓住,關注小魚尾鰭的擺動情況,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這樣不僅能達到實驗目的,還能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實驗方法。

  綜上所述,通過以上的研究發現,將資訊科技應用到蘇科版初中生物教學中是必然的,將二者進行整合以後,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讓學生對實驗理解得更深刻。

  作者:周婧玉 單位:江蘇省崑山市陸家中學

  參考文獻

  [1]曹曉燕.將資訊科技與生物學科整合的課堂教學示例[J].生物學教學,2010***11***.

  [2]吳宜軍.資訊科技與初中生物學科有效整合的教學實踐與評價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1.

初中七年級生物下冊教學設計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下冊神奇的克隆教學設計
相關知識
初中生物七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生物七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初中生物七年級上冊教學設計
生物學七年級上冊教學設計
北師大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北師大語文五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小學蘇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小學語文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小學人教版語文二年級下冊教學設計
語文三年級下冊教學設計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