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財務預警系統探討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4日

摘要:本文對如何構建適合我國中小企業自身特點的財務預警系統進行了探索,提出了構建財務預警系統的基本思路,並有針對性地指出財務預警中應注意的問題。

  關鍵詞:財務預警;F分數模型;預警指標;預警系統
  
  一、問題的提出
  
  近年來的發展表明,中小企業無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具有建設資金少,建成周期短,決策機制靈活,管理成本低廉,能夠適應市場多樣性的需求等特點,特別是在創新機制和創新效率方面具有其它企業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目前,我國中小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單純追求銷量和市場份額,忽視了財務管理的核心地位,管理思想僵化落後,使企業管理侷限於生產經營型管理格局之中,企業財務管理和風險控制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由於受巨集觀經濟環境變化和體制的影響,中小企業在加強財務管理方面遇到了阻礙。例如,政策的'歧視'使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不能公平競爭;地方政府行業管理部門大量的干預,使中小企業的財務管理目標短期化,財務管理受企業經營者的影響過大等。其中在財務上突出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財務控制薄弱
  一是對現金管理不嚴,造成資金閒置或不足。有些中小企業認為現金越多越好,造成現金閒置,未參加生產週轉;有些企業的資金使用缺少計劃安排,片面考慮到季節價格波動,過量購置不動產,無法應付經營急需的資金,陷入財務困境。
  二是應收賬款週轉緩慢,造成資金回收困難。原因是沒有建立嚴格的賒銷政策,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應收賬款不能兌現或形成呆賬。
  三是存貨控制薄弱,造成資金呆滯。很多中小企業月末存貨佔用資金往往超過其營業額的兩倍以上,造成資金呆滯,週轉失靈。四是重錢不重物,資產流失浪費嚴重。不少中小企業的管理者,對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資產等的管理不到位,財務管理職責不明,資產浪費嚴重。
  (二)難於規避財務負債的陷阱
  過度負債可說是高速度成長企業的典型通病,也是財務危機的根源。戰略需求效應由企業的戰略佈局驅動,或表現為現有業務的發展,或表現為新業務的開拓,規模和數量的擴張經常明顯快於內涵質量的擴張,在高成長階段都將出現某種程度的資金短缺。因此,高成長企業為達到快速擴張的目的,普遍採取負債經營策略。但是由於組織放大效應(組織放大效應是由許多企業在快速擴張中傾向於採取企業集團或控股公司模式。但這類模式債務放大效應也十分明顯:一方面母、子公司都會從各自立場出發追求數量擴張;另一方面,子公司除保留原有業務聯絡和資金融通渠道外,還可能獲得母公司再分配的業務或資金和內部擔保則加劇債務水平,造成負債過度)在過度負債的情況下,企業經營成本和財務壓力加大,支付能力日漸脆弱,短債長用則可能使企業潛在支付危機隨時爆發。
  債務、資產的結構性錯配由最常見的就是短債長用,短籌長貸。還包括負債到期過分集中的結構與現金流量錯位,長、短期負債結構比例失調,貸款的銀行結構單一,資產和負債幣種結構不合理等。企業將短債用於投資回收期過長的長期專案投資,導致流動負債大大高於流動資產。金融機構基於高成長企業的前景,往往也採取短籌長貸方式,支援企業搞長期投資,從而加大了企業的資金風險,一旦銀行收緊銀根,企業將會進退兩難。
  (三)財務危機的陷阱突現
  經營持續虧損由企業擴張過度,容易因經營管理不善或戰略性失誤引起虧損。如果企業只是短期虧損,只要虧損額少於折舊,未必導致債務償付困難,但如果持續虧損,將造成企業淨資產數量和質量不斷下降,大大削弱企業的經營能力和償債能力,進而導致企業不能到期償還債務。如果虧損嚴重到資不抵債的地步,將意味著企業償付能力的喪失,最終很可能走上倒閉、破產的不歸路。
  因此,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預測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國際上有著大量關於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探討。
  
  二、國外財務預警模式概述
  
  (一)單變數分析法
  國際上關於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研究始於20世紀60年代。1966年,美國的威廉·比弗(William Bea2ver)運用精確的統計方法,提出了單變數分析法,運用個別財務指標來預測企業財務風險的大小。單變數分析法中預警企業財務風險的指標主要有:現金流量債務比、資產淨利率、流動比率、資產負債率、資產安全率(即資產變現金額P資產賬面金額與資產負債率之差)等。由於單變數分析法一次只能分析一個指標,而不同的指標只能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的一個側面,因此難以有效地預警企業的財務風險。
  (二)Z分數模型
  1968年,愛德華·奧特曼(Edward Altman)運用一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採用配對抽樣法,通過配比研究,首次提出了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的“Z值”模型。
  其判別函式為:Z =112W1 + 114W2 + 313W3 + 016W4 + 01999W5,
  其中W1 表示營運資金/總資產,反映資產的流動性;W2表示留存收益/總資產,反映累計盈利情況;W3表示稅前利潤/總資產,反映資產的營運效率;W4表示股票市價/總負債面值,反映償債能力;W5表示銷售總額/總資產,反映資產週轉速度。該模型的變數是從資產流動性、獲利能力、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等指標中各選擇一、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指標,模型中的係數則是根據統計結果得到的各指標相對重要性的量度。按照這一模型,通過計算企業連續幾年的Z值就可發現企業發生財務風險的徵兆。
  (三)F分數模型
  由於Z分數模式在建立時並沒有充分考慮到現金流量的變動等方面的情況,因而具有一定的侷限性。為此,有學者擬對Z分數模式加以改造,並建立其財務危機預測的新模式-F分數模式(Failure Score Model)。F分數模式的主要特點是:
  1、F分數模式加入現金流量這一預測自變數。許多專家證實現金流量比率是預測公司破產的有效變數,因而它彌補了Z分數模式的不足。
  2、本模式考慮到了現代化司財務狀況的發展及其有關標準的更新。比如公司所應有財務比率標準已發生了許多變化,特別是現金管理技術的應用,已使公司所應維持的必要的流動比率大為降低。
  3、本模式使用的樣本更加擴大。其使用了Compustat PC Plus會計資料庫中1990年以來的4160家公司的資料進行了檢查;而Z分數模型的樣本僅為66家(3家破產公司及33家非破產公司)。F分數模式對4160家公司進行驗證的結果如下表所示:
  
  F分數模式如下:
  F=-0.1774+1.1091W1+0.1074W2+1.9271W3+0.0302W4+0.4961W5
  F分數模型與Z分數模式中各比率的區別就在於其W3、W5與Z分數模式中W3、W5不同。F分數模式中的五個自變數的選擇是基於財務理論,其臨界點為0.0274;若某一特定的F分數低於0.0274,則將被預測為破產公司;反之,若F分數高於0.0274,則公司將被預測為繼續生存公司。
  
  三、建立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
  
  本文將基於F分數模型建立科技型中小企業財務預警系統。
  (一)企業財務預警管理方法的理論基礎
  財務預警的最終目的是採取對策,保證企業財務管理活動處於安全狀態,財務預警必須使用控制論的原理和方法。控制分為前饋控制、反饋控制和複合控制,預警管理更多的要應用前饋控制和複合控制.並且企業是一個整體,企業財務管理活動與其他管理活動相聯絡和融合,財務管理內部的籌資、投資和運用也相互聯絡和融合,預警管理必須從企業整體出發,某項指標的變化和波動,其原因往往並不是單方面的,企業某一方面的警報,需要從多方面考慮應對措施。
    (二)確定預警範圍
  確定預警範圍是中小企業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前提。預警範圍的確定就是要明確財務風險包含的內容和型別。一般來講,中小企業財務風險主要包括籌資風險、投資風險、擔保風險、信用風險、應收賬款風險、價格風險、存貨風險和資產營運風險等。

(三)確定預警指標
  預警指標的選擇是中小企業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的基礎和重要內容。預警指標選擇的好壞是決定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科學性強弱的主要因素。所選取的指標應具有靈敏性和可操作性,所謂靈敏性,就是所選的指標要對經濟波動的反應敏感;所謂可操作性,就是要選擇現行會計核算和財務管理中可以取得的指標,而不是單純的理論探討。根據中小企業的特點,建立財務風險預警系統應選擇反映穩定能力的指標、反映營運能力的指標、反映獲利能力的指標和反映成長能力的指標,根據F分數模型選取得指標包括:
  1、反映穩定能力的指標:W1=(期末流動資產-期末流動負債)/期末總資產,W1反映了資產的流動性,表示每一元資產本年度週轉多少次,形成了多少元的營運資金,W1越大說明企業資產的流動性越強,財務狀況越理想。
  2、反映營運能力的指標:W5=(稅後純收益+利息+折舊)/平均總資產,W5測定的是企業總資產在創造現金流量方面的能力。W5越大說明企業籌資和再投資能力越強,相對於Z分數模式,它可以更準確地預測出企業是否存在財務危機。(其中的利息是指企業利息收入減去利息支出後的餘額)。
  3、反映獲利能力的指標:W2=期未留存收益/期末總資產,W2反映了企業的累計盈利情況
  4、反映償債能力的指標:W3=(稅後純收益+折舊)/平均總負債,W3是一個現金流量變數,它是衡量企業所產生的全部現金流量可用於償還企業債務能力的重要指標。一般來講,企業提取的折舊費用,也是企業創造的現金流入,必要時可將這部分資金用來償還債務。
  W4=期末股東權益的市場價值/期末總負債,該指標也是用來反映企業的償債能力。
  根據F分數模型,企業的財務預警模型為:
  F=-0.1774+1.1091W1+0.1074W2+1.9271W3+0.0302W4+0.4961W5
  在實際運用中,可以計算出各類指標以及F數,根據報警標準來判斷企業的財務狀況。
  (四)報警標準和方法
  1、報警標準
  當某一指標達到某一臨界點時,就發出警報。如採購計劃合理變化率為上下20%,當變化率達到30%時,就應報警。又如,當發現內控連續失效時,如採購付款違背內部授權制度,有兩道以上環節連續違規,證明不正常,就應報警。
  某幾個指標同時超標發出報警。如資金安全率和經營安全率兩個指標組合;又如當庫存物品報廢損失額(率)雖然沒有達到報警點,但是盤點差異率也較高,如果這兩個指標都達到某一極限,也可以報警。
  當某一現象出現時發出報警,如公司發生訴訟。
  幾個現象組合出現發出警報。
  總體風險超標發出警報。如F值低於0.027,發出高度警報。
  2、報警方法
  A.報警規則
  報警類別和性質:警報可以分為輕度、中毒和高度。如採購計劃變化率在30%-50%為輕度報警,在60%-80%為中度警報,超過80%為高度報警。再如,內部控制完全失效可以高度報警。
  報警渠道:通過什麼渠道報警,可以越級直接反映,還是逐級彙報等。發出報警時,根據警報性質,應讓有關主管領導首先得到此資訊,如當發出高度財務警報時,公司總經理和財務總監在開啟計算機時應首先看到此訊號。
  報警方式:報警方式可用內部區域網通報、口頭報告、書面報告、電話等形式報警。
  報警時間:在什麼時間報警。如規定輕度警報必須在當天之內報出,中度預警必須在發現2小時內報出,高度報警必須即時報出。
  報警物件:向誰報警問題。如高度警報直接向財務總監和總經理報告。
  B.報警輸出訊號
  報警訊號內容應包括警報性質、警報具體內容、警報發生的環節、警報原因和措施建議。
  報警訊號可用★、▲或◆等表示,單個符號表示輕度預警,雙符號表示中度預警,三個符號表示高度預警。如圖1可以給出企業財務管理某個環節的財務預警情況。
  
  
  3、報警原因分析方法
  警報發生後,應儘快檢查出警報發生的環節和產生的主要原因。分析方法可採用流程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調查法、專家諮詢法等。
  4、財務預警反應機制
  預警的目的是採取措施,警報發出後,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由規定的部門和人員,採取相應的措施,並對實施效果進行評價和反饋。
  5、對策與建立對策庫
  企業可以根據警報原因分析結果,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現代管理技術和方法,參考和採納專家意見,吸收以往的經驗教訓,通過內部討論、專家諮詢、集體決策等方法,也可以聘請專業諮詢機構進行專題諮詢,儘快採取應對措施。
  
  參考文獻:
  1、論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財務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中國會計視野,2006***4***.
  2、杜蘭英,餘道先.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系統研究[J].商業研究,2005***17***.
  3、王敏.中小企業財務預警系統的構建[J].會計之友,2006***4***.
  4、尹俠.上市公司財務預警的實證分析[J].財經理論與實踐.
  5、王國武.我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問題及對策.中華財會網,2003.

關於我國財務會計目標的構建
談財務管理對提高經濟效益的作用
相關知識
中小企業財務預警系統探討
企業財務預警系統研究
對中小企業財務風險預警的論述
中小企業財務結構有什麼影響
試談中國中小企業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其應對對策
淺析管理會計在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運用
管理會計在中小企業財務管理中的運用
中小企業財務結構分析
中小企業財務管理的硬傷和解決方法
試論完善中小企業財務治理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