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與直覺閱讀練習及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一個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覺中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那就還沒有完整的形象,就還不成為詩的境界。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詩與直覺》閱讀材料

  ①無論是欣賞或是創造,都必須見到一種詩的境界。這裡“見”字最緊要。凡所見皆成境界,但不必全是詩的境界。一種境界是否能成為詩的境界,全靠“見”的作用如何。

  ②詩的“見”必為“直覺”。有“見”即有“覺”,覺可為“直覺”,亦可為“知覺”。直覺必須是對於個別事物的知,“知覺”必須是對於諸事物中關係的知,亦稱“名理的知”。例如,看見一株梅花,你覺得“這是梅花”,“它是冬天開花的木本植物”,“它的花是香的,可以摘來插瓶或送人”等等,你所覺到的是梅花與其他事物的關係,這就是它的意義”。意義都從關係見出,瞭解意義的知都是“名理的知”,都可用“A為B”公式表示出來。認識A為B,便是知覺A,便是把所覺物件A歸納到一個概念B裡去。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無意義,必須與B、C等發生關係才有意義。我們的注意不能在A本身停住,必須把A當作一塊踏腳石,跳到與A有關係的事物B、C等等上去。但是所覺物件除開它的意義之外,尚有它本身形象。在凝神注視梅花時,你可以將全副精神專注於它本身的形象,就像注視一幅梅花畫似的,無暇思索它的意義或是它與其他事物的關係。這時你仍有所覺,這就是梅花本身形象在你心中所現的“意象”。這種“覺”就是克羅齊所說的“直覺”。

  ③詩的境界是用“直覺”見出來的,它是“直覺的知”的內容而不是“名理的知”的內容。比如說崔顥的《長干曲》①,你必須在一頃刻中把它所寫的情境看成一幅新鮮的圖畫,或是一幕生動的戲劇,讓它籠罩住你的全部意識,使你聚精會神地觀賞它,玩味它,以至於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暫時忘去。在這一頃刻中你不能同時產生“它是一首唐人五絕”、“它用平聲韻”、“橫塘是某處地名”、“我自己曾經被一位不相識的人認為同鄉”之類的聯想。這些聯想一發生,你立刻就從詩的境界遷移到名理世界和實際世界了。

  ④這番話並非否認思考和聯想對於詩的重要。作詩和讀詩,都必用思考,都必起聯想,至於思考愈周密,詩的境界愈深刻;聯想愈豐富,詩的境界愈完美。但是在用思考起聯想時,你的心思在旁馳博騖,決不能同時直覺到完整的詩的境界。思想與聯想只是一種醞釀工作。“直覺的知”常發展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亦可釀成“直覺的知”,但決不能同時進行,因為心本無二用,而直覺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視。讀一首詩和作一首詩都常須經過艱苦思索,思索之後,一旦豁然貫通,全詩的境界於是像靈光一現似的突現在眼前,使人心曠神怡,忘懷一切。這種現象通常被人稱為“靈感”。詩的境界的突現都起於靈感。靈感亦並無神祕之處,它就是直覺,就是“想象”,也就是禪家所謂的“悟”。

  ⑤一個境界如果不能在直覺中成為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那就還沒有完整的形象,就還不成為詩的境界。一首詩如果不能令人當作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看,那還有蕪雜湊塞或空虛的毛病,不能算是好詩。古典派學者向來主張藝術須有“整一”,實在有一個深埋在裡面,就是要使在讀者心中能成為一種完整的獨立自足的境界。***本文有刪改***

  《詩與直覺》閱讀題題目

  1、根據文意,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事物之間存在著聯絡,從事物間的聯絡中概括出來的意義,都不屬於“直覺”。

  B、“知覺”可用“A為B”的公式表示,就“名理的知”而言,A自身沒有意義。

  C、靈感就如同禪家所說的“悟”一樣,常常突現於眼前而非艱苦思索的結果。

  D、在古典派學者看來,“獨立自足的境界”應當包含在藝術須有的“整一”之中。

  2、下面對詩的賞析,符合“直覺的知”的一項是******

  A、在欣賞《詩經·關雎》時,注意到了韻腳變化和重章疊唱的特點。

  B、在欣賞杜甫《望嶽》時,感覺到了泰山的巍峨高大、雄偉壯麗。

  C、在欣賞李白《將進酒》時,體會到了詩人不得志的激憤和縱情享樂之情。

  D、在欣賞白居易《錢塘湖春行》時,體味到了西湖深厚的文化積澱。

  3、“見”昇華為“詩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內容?***4分***

  《詩與直覺》閱讀題答案

  1、C

  2、B

  3、答案:①從“見”昇華為“詩的境界”需要用“直覺”見出來。

  ②詩的境界的突現都起於靈感。需經過思考之後,豁然貫通,“詩的境界就會像靈光一現似的突現在眼前。


  

中國文學史的本與末閱讀練習及答案
詩人的孤寂閱讀練習及答案
相關知識
詩與直覺閱讀練習及答案
讀詩與識法閱讀練習及答案
詩與直覺閱讀理解附答案
壓力與高度閱讀練習及答案
水與容器閱讀練習及答案
人境廬詩草自序閱讀練習及答案
音樂與文學閱讀練習及答案
現實與創造閱讀練習及答案
當代書法使命與路徑閱讀練習及答案
快樂與痛苦閱讀練習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