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戶縣民間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4日

  陝西戶縣是蜚聲中外的“中國第一畫鄉”、“中國詩詞之鄉”、“中國鼓舞之鄉”“財神劉海故里”和“財神之鄉”。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運漆河的傳說

  戶縣境內有一古河道,自終南山出,北流至郿鄔嶺下轉向東北。相傳此河道為昔日之運漆河。這條河很奇怪,據史料記載,唐朝時它順著眉塢嶺流淌,但後來就慢慢消失了。但現在每60年要漲一次水,1957年“運漆河”漲水,沿著郿鄔嶺流了20多天,流完以後就“銷聲匿跡”了。

  唐貞觀年間,太宗刺尉遲敬德監修長安城。當時發動了民間所有的能工巧匠,動用了不計其數的黎民苦工,夜以繼日,趕修趕築。待工程快要竣工之際,敬德上奏太宗說,要用生漆遍漆京城,以彰大唐江山永固不衰。太宗甚喜,便召敬德進宮商議。太宗問敬德,諾大的京都古城,哪來那麼多生漆。敬德說,他要把終南山的生漆割光割盡,爾後修一條運河至長安城,讓生漆順著運河源源而來,以供漆城之用。太宗聽後大喜,下旨遵行。

  敬德得了聖旨,一面命令百姓開修運河,一面命漆工上山採漆。成千上萬的漆工開進了終南山,只見山上的漆樹個個被開了裂口,樹樹掛上了勺罐接漆,漆工們風餐露宿,晝夜不眠,把勺匯成碗,把碗倒入桶,再把桶裡的漆倒進新開之運漆河內。

  誰知這件事驚動了終南山的山神,山神慮其盡採之舉,會把終南山的漆種根絕,便化作以蒼頭老翁,拄著手杖下了山。他嘮叨運漆河邊,正遇著敬德在督促採運,便上前施禮道:“這般採運生漆,不知有何用處?”敬德說:“奉了聖上旨意,要用他漆遍長安城。”老翁不禁仰天大笑。敬德摸不著頭腦,便問道:“你笑什麼?”老翁說:“這些許生漆,連漆我的手杖都不夠,還能漆得了長安城。”敬德見老翁口出狂言,便讓他漆出個樣子看看。這時只見他用手杖在河中輕輕一拉,滿河的生漆,盡沾手杖之上,而且才漆了一半。敬德見狀,驚駭不已,深悟此事有傷天地神靈,立即停止河工、漆匠割運生漆,而且再也不提漆城之事了。

  :戶縣名稱的來由

  很早以前,先民們就在戶縣澇河、甘河流域耕耘生息,在丈八寺、甘河村出土的碳化粳稻,傳遞著遠古的資訊,也凝結著先民們的智慧和汗水。

  虞夏之際,戶縣為有扈氏國,當時都城在縣城北邊的韓村一帶,但疆域已遠達今日陝西東部,可算是泱泱大國了。後來,夏啟從禹的接班人伯益手中篡權,廢除了禪讓制,天下從大同轉化為小康,開始了世襲制。啟設宴鈞臺,靈門裡,諸侯們爭先恐後獻禮祝賀,唯有有扈氏不買賬,認為天下為公,怎能亂了禪讓的綱紀?這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兒子,按年齡,啟還得叫他哥哥。一看有扈氏拒不到場,夏啟心火中燒,勃然大怒,於是,發兵討伐。有扈氏仗著國力強盛,自認為正義在手,討伐亂臣賊子,何罪之有?有扈氏頑強抗戰,怎奈各諸侯國尊奉夏啟就像尊奉大禹,感情戰勝了理智,追殺不息。大戰一年,有扈氏寡不敵眾,且戰且退,以至失了都城,最後敗退到戶縣西南甘河邊上。夏啟決心趕盡殺絕,誓師甘亭,發出檄文,不聽令者殺死社廟,妻子兒女廢為奴隸。這就是後來收入《尚書》的《甘誓》。甘河決戰,有扈氏慘敗,死傷無數,倖存者被罰為牧豎,到荒野放牧牛羊。

  近兩千年過去,作為伯益後代的秦人東山再起,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受命從現在甘肅秦亭一帶進入關中,收復失地。早已改朝換代,秦人想為有扈氏報仇已沒有了物件,而有扈氏的名聲早已經成了犯上作亂的代名詞,只好將扈地改為有紀念、祭祀意義的“鄠”,也算寄託了後代對有扈氏深遠的哀思。秦改為鄠,止稱為邑。漢王劉邦二年,鄠地置縣。戶縣歷史從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從漢朝直到新中國建立,物換星移,滄桑流變,鄠縣只有轄區地域的變動、隸屬關係的變更,而縣名和縣制沿續未改。1964年5月3日,郭沫若老先生在《人民日報》發表《日本的漢字改革和文字機械化》專論,提出“應該大力壓縮通用漢字的數量,好些生僻字眼的地名,請把它們改換成同音的常用字”。據李平先生《回憶我省改換縣以上生僻地名字》記述:胡喬木當時在杭州休養,郭老的文章,認為很好,就給時任西北局書記劉瀾濤寫信,建議陝西帶頭改換生僻地名字。劉又將信轉給當時陝西第一書記張德生。張批示省民政廳辦理。省民政廳與省教育廳文字改革辦公室查閱資料,共同研究提出了包括鄠縣在內的15個地名生僻字初步改換的意見。戶縣籍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光明日報》社長楊明軒專門寫了《鄠字的簡化及其他》一文,指出取扈字上半,改稱戶縣,既有歷史淵源,也好寫好認。這篇文章於1964年6月10日在《光明日報》發表,既提高了戶縣知名度,也支援了文字改革。此意見在當年夏末上報國務院,很快獲得批准。1964年9月9日《陝西日報》頭版頭條發表:“為減輕群眾和兒童學習使用文字時的負擔,國務院批准我省14個生僻地名改為常用字”的重大訊息。其中第6個地名改換便是:“鄠縣改戶縣”。

  戶縣地名從此完成了從“扈”到“鄠”至“戶”的改換,字形多變,讀音未改,既是迴歸,又是昇華和簡化。

  :聶姑洞的傳說

  戶縣西南的望仙坪,左側有個石洞,名叫“聶姑洞”。相傳古時有個姓聶的女子曾羽化於此。

  聶姑是縣西鄉聶家堡人,父母早亡,與兄嫂度日。她生相醜陋,到十七、八歲,還找不下婆家。但她卻不著急,整天閉門不出,抱著紡車紡棉花。時間一長,嫂嫂把家裡的雜活都擱給聶姑做,自己早睡懶起,東遊西逛。當人們誇他家紡的線多時,嫂子總是說那這都是她自己紡的。還在眾人面前誇自己如何勤快能幹,編造聶姑如何笨懶,怪不得找不下婆家呢。

  時間一長,聶姑實在不想活下去了,一天晚上,她趁家人酣睡之際,梳洗一番,換了衣衫,欲尋自盡。她想用自己紡的線吊死,結果卻吊不死;後來一想,還是出家當尼姑去。她便揹著自己紡的線旦兒,朝終南山望仙坪走去。快到山頂時,見路旁有一石洞,便坐下歇息,誰知一坐下去,就“羽化”***成仙的意思***在洞中了。

  第二天她的懶嫂子日上三竿才爬起來,見地未掃,飯也未做,前後喊聶姑不應,到她住的房子一看,人不見了。便順著她落下的一絲棉線尋去,到了石洞內,看她端坐洞中,忙喊了一生:“你姑”***戶縣方言稱小姑為‘娃他姑’,當面直呼‘你姑’***,聶姑不應,仔細一看,已變成一座石像。

  嫂子看此情景悔恨交加,一頭撞死在洞口石壁上。
 

關於西安的傳說故事
陝西寶雞的民間故事
相關知識
陝西戶縣民間故事
發生在杭州西湖的民間故事
西安的民間故事
西安的民間故事
關於杭州西湖的民間故事
關於杭州西湖的民間故事
陝西民間故事概括
陝西寶雞的民間故事
西湖民間故事內容概括
西湖民間故事閱讀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