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茶文化的產業發展方向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信陽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悠久的製茶、種茶歷史,使茶葉很早就成為勤勞樸實的信陽茶區人民的生活支柱,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信陽毛尖是我國著名的內銷綠茶,以原料細嫩、制工精巧、形美、香高、味長而聞名。外形細直圓光而多毫;內質香氣清高、湯色明淨、滋味醇厚、葉底嫩綠;飲後回甘生津,沖泡四五次,尚保持有長久的熟栗子香。欲得毛尖獨特風格,須知細採巧烘炒。

  採摘是制好毛尖得第一關,一般自四月中、下旬開採,全年共採九十天,分二十到二十五批次,每隔兩三天巡迴採一次,以一芽一葉或初展的一芽二葉制特級和一級毛尖,一芽二三葉制二三級毛尖,芽葉採下,分級驗收,分級攤放,分級炒制。攤放的地方,要通風乾淨,攤葉厚度不超過五寸,攤放時間不超過十小時,要當天炒制完畢。信陽地區優越的氣候與土地壤條風味件,是綠茶生產的理想環境,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手工製茶工藝,使“信陽毛尖”的獨特無與倫比。

  除人工炒製茶葉外,還有機制。唐代時用水車帶動茶磨,將磨碎的茶葉製成團茶;50年代,用過簡易筒形揉茶機和水利揉茶機,大大提高了工效。特別是由信陽縣茶葉總公司、龍潭牌茶葉總廠開發研究的茶葉機械初制加工技術,結束了信陽毛尖必須依賴手工炒制的歷史,把信陽毛尖的炒制技術提高到新的水平。

  信陽茶文化的歷史

  信陽的名茶,在唐代就有記載,唐代陸羽《茶經》和唐代李肇《國史補》中把義陽茶列為當時的名茶。宋朝,在《寧史·食貨志》和宋徽宗趙佶《大觀茶論》中把信陽茶列為名茶。元朝,據元代馬端臨《文獻通考》載:“光州產東首、淺山、薄側”等名茶。明朝,對名茶方面的記載很少。清朝,茶葉生產得到迅速恢復。清朝中期是河南省茶葉生產又一個迅速發展時期,製茶技術逐漸精湛,製茶質量越來越講究,在清未出現了細茶信陽毛尖。

  清光緒末年***1903-1905***,原是清政府住信陽緝私統領、舊茶業公所成員的蔡祖賢,提出開山種茶的倡議。當時曾任信陽勸業所所長、有雄厚資金來源的甘周源積極響應,他同王子謨、地主彭清閣等於1903年在信陽震雷山北麓恢復種茶,成立“元貞”茶社,從安徽請來一名余姓的茶師,幫助指導茶樹栽培與製作。

  1905-1909年甘周源又邀請陳玉軒、王選青等人在信陽駱駝店商議種茶,組織成立巨集濟茶社,派吳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帶買茶籽,還請來六安茶師吳記順、吳少堂幫助指導種茶製茶。製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鍋分生鍋和熟鍋兩鍋進行炒制。炒茶工具採用帚把,生鍋用把長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個,雙手各持1把,挑著炒。熟鍋用大帚把代替揉捻。這就是信陽毛尖的最初製作技術。

  1911年,甘周源又在甘家衝、小孫家成立裕申茶社,在此帶動下,毗鄰各山頭茶園發展均具有一定規模。茶商唐慧清到杭州西湖購買茶籽並學習龍井炒制技術。回來後,在“瓜片”炒製法的基礎上,又把“龍井”的抓條、理條手法融入到信陽毛尖的炒制中去,改生鍋用小把炒製為生熟鍋均用大帚把炒制。用這種炒製法製造的茶葉就是當今全國名茶信陽毛尖的雛形。

  民國時期,茶葉生產繼清朝之後,又得到大力發展,名茶生產技術日漸完善。信陽茶區又先後成立了五大茶社,加上清朝的三大茶社統稱為“八大茶社”。由於“八大茶社”注重製作技術上的引進、消化與吸收,信陽毛尖加工技術得到完善,1913年產出了品質很好的本山毛尖茶,命名為“信陽毛尖”。

  為了迎接1915年巴拿馬運河通航而舉行的萬國博覽會,1914年,信陽縣茶區積極籌備參賽茶樣,有貢針茶、白毫茶、已薰龍井茶、未薰龍井茶、毛尖茶、珠三茶、雀舌茶。1915年2月,在博覽會上,經評判,信陽毛尖茶以外形美觀、香氣清高、滋味濃醇的獨特品質,被授予世界茶葉金質獎狀和獎章。信陽毛尖從此成為河南省優質綠茶的代表。1958年,信陽毛尖在全國評茶會上被評為全國十大名茶。

 

信陽茶文化的作文欣賞
新境茶文化傳播公司的介紹
相關知識
信陽茶文化的產業發展方向
信陽茶文化的基本介紹
信陽茶文化的相關作文
信陽茶文化的圖片欣賞
信陽茶文化旅遊開發的方法
信陽茶文化的作文欣賞
湖南茶文化的來源發展
湖北茶文化的歷史發展
貴州茶文化的歷史發展底蘊
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