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唱法發聲練習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唱歌人人都會,你知道的有哪些通俗唱法?那麼通俗唱法應該怎樣練習發聲?就和小編我一起去探索一下吧!希望能對你們有幫助!

  基本知識

  歌唱訓練的特殊性:人人都有嗓子,人人都會唱歌, 可唱出來的效果卻有天壤之別。不從事聲樂專業的人對唱得好的人的結論往往很簡單----嗓子好。事實不盡然,有的人嗓子又高又寬又亮,唱起歌來就是不好聽。有的人嗓音條件很差,甚至高不上低不下,也不響亮,唱出歌來就是動聽,這就是樂感好,而不是嗓子好。因而又有人說:唱流行歌不需要嗓子,只要樂感好就行了,這又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不應該把歌唱的基本要素相對立起來,這些基本因素就是聲音、樂感、技巧。

  聲音人人都有,作為專業訓練要求的聲音,通常叫作“音色”加工。在西洋傳統唱法中,音色被放在首位,因為它有特殊的要求標準:純度、濃度、光亮度。在通俗唱法中對聲音沒有如此講究,但不等於沒有要求。儘管通俗唱法中,對聲音具有多層次的特點,在音區和音量上對歌手仍是有所要求的,我們不能以《小芳》、《世上只有媽媽好》那樣低層次的歌作為通俗唱法的代表;也不能以《戀尋》、《寂寞讓我如此美麗》、《千萬次的問》等較高層次的歌作為代表,因為任何事物中間大兩頭小的共性,中等層次水平的歌最多,這一層歌迷也最多,但作為一種唱法的研究的專業訓練,出發點必需放在高層次來要求,即便通俗唱法對音色沒有太高的要求。光以“歌唱的聲音必需和說話的聲音統一”這一點而言聽起來很簡單,可許多人就是做不到;再以“氣聲”為例:這種僅屬於通俗唱法特有的發聲方法在不同人口中唱出來效果完全不同,唱得好的氣聲有“磁性感”,唱得差的全在漏氣,無聲可言。區別在哪裡?前者氣中有“質”,後者沒得。“美聲至上”者認為通俗唱法的高音全是在嘶叫。就算是吧,可為什麼有些歌手“叫”出來令人拍手叫絕;有些歌手叫出來讓人受不了?有些人嗓子叫得不壞,有些人一叫就壞。這些具體問題難道不值得思考麼?

  可見任何歌唱模式,不管美學標準如何不同,都存在優劣之分。如何由低向高、化劣為優就要學習方法。《聲樂實用指導》一書中1995年1月上海音樂出版社出版中有提出這樣的觀點:方法有自覺和自發兩種,自覺的方法往往是指經過拜師學藝學來的;自發的是指從未拜師卻唱得很有方法。也就是“學而知之”和“生而知之”的區別。生而知之應理解為不自覺地得發聲上使用了符合歌唱要求的生理----物理調節;而自覺的方法正是從無數不自覺的總結出來的;實踐先於理論。依據這一論點,有些從未學習過的歌手唱起來卻比從師多年的人唱得好的例子就不足為怪了。有些歌唱者先天有高音除了聲帶天生又薄又短情況外。戈特勒發現了聲帶具有縮短和邊緣振動的特殊機能,那些不怕高音的人正是不自覺地使用了這種發聲機能,於是高音問題從理論上得到了解決。再回過來使用於實踐----對“恐高症”的人教他們學會這種方法之後,“恐高症”便治癒了。再以用氣為例:中國千百年來把丹田氣作為演唱藝術的基本要求,成為民族唱法的基礎,它形成的過程和性質,與解決“恐高症”相同,都有一個實踐----理論----實踐的過程。這就叫方法,二者也成了研究科學發聲的基礎。

  許多自學成才的歌手離不開“摹仿”,摹仿的形式看起來是學歌,而實際上往往也把被摹仿者的方法一起摹仿過來了,投師學藝或自學不過是形式不同而已關鍵在於效果----是否“得法”。不論何種演唱藝術,要達到高水平,都得有基本功。有些歌沒有基本拉就是唱不下來,有些歌沒有基本功也能唱。像《小芳》那樣的歌,如果給有功底的人去唱,是否大材小用?並非如此,有功底的人唱起《小芳》來肯定比沒有功底的人唱得好。那麼通俗唱法的功底是什麼?如何去訓練?以舞蹈為例:不論芭蕾舞、中國民族舞、國際標準舞以及現代勁舞,腰腿功都不可少。如果腰不軟、腿沒勁,舞感再好都不會給人以美好的視覺享受。歌唱藝術對基本功的要求與舞蹈是同樣嚴格的。西洋傳統聲樂的基本功在發聲上是開啟喉嚨和集中聲音聲樂術語也叫“關閉”;在呼吸上建立強有力的支援。通俗唱法與西洋傳統唱法的基本功沒有原則區別,不同的是開啟喉嚨的方式,西洋傳統唱法要求在低喉上開啟喉嚨,這需要經過長期的訓練才能做到,如同芭蕾舞強呼叫足尖站起來跳舞的情況相同。通俗唱法不強調這一點。開啟喉嚨的具體涵義是喉----舌的對抗,通俗唱法中至今仍有不少歌手喉嚨打不開,特別是高音區,用高喉位而不造成“聲道阻塞”,這在通俗唱法中是允許的;但高喉位只要稍有“位移”,卻是非常容易產生“聲道阻塞”的,這個矛盾在中國民族唱法中早已獲得了比較園滿的解決----用“腦後摘筋”的辦法。在通俗唱法中,開啟的目的不是為了共鳴的需要,而防止聲道阻塞。但是就效果而言,適量地開啟喉嚨對演唱歌曲的效果來說是積極的。這也是歐美唱法的效果為什麼比港臺唱法效果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具有喉----舌的對抗動作產生的聲音,無論力度、質感都會得到加強。所以開啟喉嚨這種基本功在通俗唱法的訓練過程中,地位雖沒西洋傳統唱法那麼重要,但仍不應忽視。

  通俗唱法發聲的具體要求

  1、 聲音必須要讓聽眾感覺到清晰的“質感”。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在演唱時,聲音充分靠前。這種靠前還必須是“高度集中的”。“質感”是以高度“聚焦”的形式來體現的,點子越小,質量愈高。

  2、音量控制不是以放大----縮小來體現的,而是以上述這個小小的聚音點的亮----暗控制體現的,這種技術要求的目的是為了唱者廣大音量時,音質仍保持聚而不散。在減弱音量時,更不能失去“質感”,哪怕唱氣聲時,仍不失去“質感”,電聲再高明,只能改變唱者的音色,卻無法制造出“音色”來。

  3、音質產生於聲帶的振動,振動來自聲帶的張力----阻力,因而發音的“焦點”必定在聲帶上,西洋傳統唱法中有一句聲樂術語叫做----“讓聲帶歌唱”。帕伐洛蒂說過:“聲音是從聲帶開始的,必須使聲帶立即振動起來。”就是這個意思。

  4、在通俗唱法中也有一句聲樂術語----“聲必須靠在聲帶上”。也是同樣性質。如果說聲音的出發點在嘴巴,聲音就無法靠在聲帶上了。也就是聲帶的張力----阻力不到位,所產生的聲音效果要麼奶聲奶氣的;要不聲音就無法集中;日本歌壇目前就有這麼一種唱法,據說是為了表現“清純”的效果。相比之下,我國的楊鈺瑩、何影在這方面就是比酒井法子、松田聖子要強。奶聲奶氣作為一種表演特色未嘗不可,但完全脫離了聲帶的基本振動和氣息的支援就成了“做作”了。“讓聲帶歌唱”五個字同時可以具有三個內容:聲音意識不要以“嘴”為出發點,而是應以聲帶為起點,這是一種意識,因為聲音實際上總是通過嘴巴出來的始終應以聲帶為“起點”;第二種是從生理上說的,在讓聲帶歌唱時,“軟顎的兩邊必需放下來”,好像一直掛到脖子下面,這是在歌唱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因為它是解決聲帶緊喉嚨鬆的關鍵。顎弓鬆了,舌頭就自由了,下巴也放鬆了,喉嚨才可能打得開。反過來,顎弓一繃緊舌根立即下壓,造成聲道堵塞,一切全完了;第三種是指“聲音靠在氣上”傳統唱法有此要求,歐美流行唱法同樣有此特點因為歌唱方法的本質是氣息----聲門的阻抗,沒有積極的聲門張力----阻力又如何能和氣息產生阻抗?聲帶的調節是一切科學唱法的核心,通俗唱法當然也不例外,也是歐美唱法的區別於港臺、日本唱法的標誌之一。這種方法的優點是聲音“質感”強,嗓音特色顯著。值得我國歌壇借鑑。

通俗唱法發聲教學
通俗唱法有哪些發聲特點
相關知識
通俗唱法發聲練習
通俗唱法發聲技巧與訓練
通俗唱法發聲特點
通俗唱法發聲教學
通俗聲樂發聲練習方法
通俗唱法的發聲位置
通俗唱法有哪些發聲特點
歌唱發聲的基礎知識與發聲練習2
發聲練習的訓練方法
腹部發聲練習方法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