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與哲理性的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生活中處處充滿著哲理,生活中的哲理等著我們每個人去發現。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哲理性文章

  上大學時,我們曾去一位老教授家做客,那時豪情無限,高談闊論,彷彿無所不能。老教授一直微笑著傾聽,不參與我們的種種話題。

  待大家熱情一過,他提出要做個測試,我們頓時都來了興致。

  老教授先問:“如果你去山上砍樹,正好面前有兩棵樹,一棵粗,一棵細,你會砍哪一棵?”

  問題一出,大家都說:“當然砍那棵粗的了!”

  老教授一笑,說:“那棵粗的不過是一棵普通的楊樹,而那棵細的卻是紅松,現在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一想,紅松比較珍貴,就說:“當然砍紅松了,楊樹也不值錢!”

  老教授帶著不變的微笑看著我們,問:“那如果楊樹是筆直的,而紅松卻七歪八扭,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有些疑惑,就說:“如果這樣的話,還是砍楊樹,紅松彎彎曲曲的,什麼都做不了!”

  老教授目光閃爍著,我們猜想他又要加條件了,果然,他說:“楊樹雖然筆直,可由於年頭太多,中間大多空了,這時,你們會砍哪一棵?”

  雖然搞不懂老教授的葫蘆裡賣的什麼藥,我們還是從他所給的條件出發,說:“那還是砍紅松,楊樹都中空了,更沒有用!”

  老教授緊接著問:“可是紅松雖然不是中空的,但它扭曲得太厲害,砍起來非常困難,你們會砍哪一棵?”

  我們索性也不去考慮他到底想得出什麼結論,就說:“那就砍楊樹,同樣沒啥大用,當然挑容易砍的砍了!”

  老教授不容喘息地又問:“可是楊樹之上有個鳥巢,幾隻幼鳥正躲在巢中,你會砍哪一棵?”

  終於,有人問:“教授,您問來問去的,導致我們一會兒砍楊樹,一會兒砍紅松,選擇總是隨著您的條件增多而變化,您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測試些什麼呢?”

  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麼就沒人問問自己,到底為什麼砍樹呢?雖然我的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於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你們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提著斧頭上山砍樹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只有心中先有了目標,做事的時候才不會被各種條件和現象迷惑。你的目標明確了嗎?想清楚了,那就加油吧!

  二:哲理性的文章

  愛如手中沙,抓太緊反而會從指縫間流失;情如是水中月,試圖撈起反而愈覺虛幻;紅塵如鏡裡花,幾場花開花謝就是一片水雲。想一個人,就是把水變成淚;愛一個人,就是把淚變成血;恨一個人,就是把血淚凝固成美麗的玫瑰。忘記一個人,是撕開胸膛,開啟血管,把玫瑰一朵一朵地從裡面掏出來,碾碎,踩爛,還原成血,成淚,成水。隨著時光的流逝,有的傷口癒合了,有的永遠也無法痊癒,春風秋雨走過,依然會開出大片大片的繁花,長出無邊的青草蒼苔。

  風懂得雲的憂傷,雲懂得月的寂寞,月懂得水的愛戀,水懂得花的心事,花懂得蝶的呢喃,蝶懂得風的溫柔。一個人可以愛很多次,才可以做到無傷?心可以傷多少次,才能夠做到無痕?年少時不懂愛,卻那樣執著地追逐與被追。年長時懂得了愛,卻失去了愛與被愛的自由。失去了,才懂得珍惜;錯過了,才懂得一次擦肩,往往就是一生。但錯過的,都不是懂你的那個人,懂你的,永遠都會默默地為你祝福,為你守候,一輩子。

  懂得可遇而不可求,也許你苦苦尋了一輩子也找不到,也許你不經意的一個回眸,便發現了那麼一個人。他是那麼的懂你,而你也是那麼懂他,水乳交融,沒有一點罅隙,彷彿就為你單個兒打造的一般。

  這世間所有最深的真情,都源自懂得。有緣相知,真心相伴,靈魂便有了交集。懂得,是心靈的交匯,是一種心語;相知的兩個人,在彼此默默無語間,因懂得讓心有了貼近,那份柔情有了所繫,心有靈犀。懂得,是一種牽念,讓相遇的兩個人心中彼此珍惜。世間成熟的愛情,也需要一種懂得,互相依存。不能相守的人們,心裡懂得,有一種愛是看不見的容顏,卻深深在腦海裡;觸不到的愛意,卻濃情在兩心之中。懂得,默默陪伴,無需海誓山盟,卻也能相伴永遠;有一種懂得,即使不言不語,卻總會暖到落淚。懂得,是一種幸福。默默相伴,寂然不語,靜靜溫暖,悄悄落淚。人的一生,都在尋找一個知音,一個與自己擁有著一模一樣靈魂的人。高山流水,一曲相知。魂交集,心貼近,情相系,愛皈依。看不見,摸不著,卻濃濃牽掛。不言不語,即已心靈相通。沒有誓言,不要承諾,卻日日相伴,靜靜相守。

  人生的緣分,或許是早已註定的。白落梅說:“世界上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也許,每一個紅塵路口,都有一個人在等你,默默的,用一生的年華,為你守候,只為一次傾心的相遇。如開滿桃花的山野,不早也不晚,就那麼遇見了,一個桃花面,猛然驚了心,豔了眼。你的眼,你的眉,你的酒窩,你的下巴,一顰一笑,一喜一樂,深深藏在心底,為你夢牽魂繞,心隨你動。茫茫人海,總會有那麼一個人,慢慢讀懂了你,把你當成知己,彼此理解,彼此懂得,那便是塵世最美的緣,即使千里萬里,心也緊緊貼在一起,天涯咫尺。

  你的夢裡有她,她的夢裡有你,常在夢裡相聚,心裡便幸福滿滿,春暖花開。即使獨處,即使感覺所有的人都背叛了你,世界上只剩下你一個人,不會感到孤獨和寂寞。因為總有一顆心與你在一起,有一雙眼默默注視著你,為你牽念,為你祝福,愛你勝過一切。如父親母親,如兄長姊妹,比愛人更瞭解你,比情人更懂得你,比朋友更親近,比親人更貼緊心靈。也許你會說,這就是藍顏紅顏吧,有點曖昧,卻比世間所有的情感更純淨。如金嶽霖與林徽因,一輩子。

  你若安好,就是晴天。風雨時,他會在你心頭撐一把傘;黑暗時,他會在你心裡點一盞燈;難過時,他會不厭其煩安慰你;哭泣時,他會給你一個胸懷;累時,他會把肩膀湊過來。他在的時候,你會感到溫暖,體會到深深的愛意。他不在時,你會牽掛,為他擔心:“這人怎麼了?不會有事兒吧?”過馬路,你會囑咐他:“注意安全!”天冷了,你會叮囑他“多穿衣!”他也常常這樣叮囑你,一樣的深情。

  懂得,如一個童話,純真,清靜,不沾塵世半點塵埃。也許你認為它太過唯美,感覺有那麼一點兒不現實,甚至有點害怕,怕緣分很淺,幸福很短暫,怕有受傷和遺憾。把這份遲來的緣,深深藏在心底,不與任何人提起,不想任何人知道,只藏在心中最聖潔的地方,生怕有人驚擾了它。常在無人之處,偷偷拿出來獨享,感受兩顆心交融的幸福和快樂。

  三:就算選錯,人生也不會毀了

  作者傳達了一個理念:選擇沒有好壞,即使失敗也有意義。關鍵是,你的選擇是否基於自由意志。

  我弟弟小時候和爸爸出門,回程天氣很熱,路上有人賣冰,爸爸問他要不要吃,他搖搖頭說:“我不熱,我不要吃冰。”回家後我爸爸寫了一篇日記,說孩子很懂事,知道家裡窮,即使想吃仍回答不要。

  我弟弟做的選擇,滿足爸爸而非自己的慾望。弟弟是我這一輩小孩的縮影。連飯都吃不飽的年代,生存是唯一目的,怎麼可能讓你做選擇?就算讓你選擇,你也知道哪個選項是大人想要的。

  你以為孩子在做選擇,但是他的選擇有兩種:一種是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另一種是,他的選擇是為了滿足大人,而非自己,像我弟弟和我女兒就是這樣。

  敢要的哥哥,做最大的夢

  兒子女兒和我生存的年代不同,他們從小就有很多選擇機會,但兩個孩子從小在“做選擇”這件事上,反應截然不同。

  哥哥很自我,每次都選最好的、最大的、最貴的,總是反反覆覆、猶豫不決。妹妹則很堅定、沒有一絲猶豫,總選擇最簡單合宜的。他們小時候我有種誤解,以為哥哥不懂自己要什麼,而妹妹很會做選擇。

  一直到妹妹二十幾歲,跟我抱怨一件往事,我才知道誤會大了。

  有次,全家去香港玩,念小學的哥哥和幼兒園的妹妹,回程可以去玩具反斗城各挑一個玩具。妹妹一開始就挑了個哪裡都買得到、不到一百元的小黑板。哥哥從進門那刻起,一直挑一直換,最後挑到一個八百元的蝙蝠俠。結帳途中,看見一個限量版、要價四千元的蝙蝠俠,又換:“我要這一個!”他媽媽終於發火了,認為他沒主見,只會選最貴的,不准他買。是我出面緩頰,替兒子說好話,兄妹才皆大歡喜帶著自己選中的玩具回家。

  事隔二十多年,妹妹對這件事竟然還耿耿於懷。她說,選完就後悔了,可是我們讚美她的堅定,拿她的表現罵哥哥,所以她不敢換。但她很羨慕哥哥,每次都這麼堅持的要,不惜大哭大鬧,最後都得到想要的。

  就如女兒說的,我兒子是要選就選最好的,努力爭取。從小,他喜歡的女生都是全校最漂亮的。高中時我還幫他追過女生,雖然沒追成,他也不以為意,至少試過了。

  大學畢業,他想出國念電影,沒拍過電影也非相關科系畢業的他,竟然填了美國電影研究所最好的前十所學校。我在電影圈的朋友笑他;我也勸他選擇符合他程度的學校。他說:“爸爸,出國唸書要花那麼多錢,如果不能念最好的,我在國內拿文憑就好。”後來,他被哥倫比亞大學錄取,畢業作品回國也拿到了金穗獎。

  他就是這樣,一路都要最好的,努力去要。別的父母可能會罵他一頓,說他好高騖遠、不實際。可是你為什麼要阻斷他對未來的想象?何不讓他去,失敗了再想辦法,只要他願意承擔後果,為選擇負責就好。

  不敢要的女兒說:“我要休學!”

  從小溫暖體貼、做選擇果斷,人生看似一帆風順的妹妹,高中時面臨了很大的生涯困惑。高一上學期結束,她跟我們說:“我要休學!”

  從小在我們家教育下,她知道,生命有許多可能;但她念的明星國中瀰漫著“只有前三志願才是學校”的價值。她那年沒考上前三志願,這個挫敗讓她對自己沒自信、對學習產生懷疑。

  我女兒提出想休學,我要她給我半天想想。我和太太去散步,半天后我們同意了,但是有兩個條件:第一,自己規劃休學後的學習與生活;第二,把高一念完再休學。

  整個高一下學期,她都在為未來的休學生活做準備。規劃休學後,每天早上七點半聽《空中英語教室》,然後開始一天的學習、創作、看書加強國文能力、找課程補強對天文學的興趣等。家中還留有一本寫滿同學祝福的紀念冊,她向全世界宣告要休學,斷了自己的後路,決心下得很大。

  辦休學手續的前一天,她寫了一封信給我,說她這五個月夠了,她其實是在鬧情緒,因為高中考壞了,所以過不了關;現在想通了,決定高中讀完,大學要念設計。想通了,知道念高中是為了什麼,就比較快樂、比較甘願,她選擇唸完高中後考大學。

  我非常平凡,如果我的孩子很乖、很優秀、一帆風順,我會像一般父母一樣,非常高興。但多數的情況是,你的孩子可能很普通、學業不突出,也沒有特別優秀。我只是很瞭解,生命本來就是這樣曲曲折折。

  我念過生物系、當過生物老師、放棄在美公費攻讀博士的機會返國寫作、寫過小說與散文、做過電影與電視,每次生命的轉換,沒有因此就不害怕。我只知道當老師無法滿足我、我只知道我不喜歡美國的科學家生活,但我喜歡什麼?我並不具體,當我隱約知道這似乎是我要的,我就去追求。

  在這樣心情下長大的人,當了爸爸,會很小心翼翼的,不輕易撲滅孩子的想法,不輕易告訴孩子應該做些什麼。

  我並不是多麼英明的爸爸,知道孩子未來的道路。我只是真心相信,大人一輩子做這麼多錯誤的選擇,真的沒有比較高明,不會知道哪一個選擇是真正“正確的”選擇。而且,選擇也無所謂對錯。你是誰?你要什麼樣的人生?都會決定你做的選擇。

  就算選錯了,人生也不會因此就毀了。兒子也曾經問我:“如果我到後來去婚紗店當攝影,你會不會很失望?”我說不會,然後說:“如果你告訴我,我終於明白我走錯路了,或是電影根本沒有路了,你當婚紗攝影把自己養活,有什麼不好?”他說:“這樣根本不需要去美國唸書那麼久。”我告訴他,那是你人生中很珍貴、奢侈的一段生活,爸爸可以幫你做到,我也很高興。我大學念生物系四年、醫學院工作兩年,公費到美國唸書又放棄,不是浪費了十年嗎?我後來做的電影、電視看似和這些經歷無關,可是我的確因此和別人不一樣。

  我為什麼那麼放心讓小孩做選擇?因為我已經看清楚,人生的路每一段都有意義,失敗也好,走錯路也好,最後都讓你變成今天的自己。

  孩子小的時候我很少會跟他們說:“我教你。”

  只是在他做選擇的時候,陪著他去看,你是怎樣的人?有哪些優點?適合什麼?從他的個性中找出他適合的方向,他會比較有自信,有自信的人比較不容易做出錯誤的決定。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感恩與愛的文章
貧困生感恩文章
相關知識
美文與哲理性的文章
富有哲理性的文章優美
生活勵志哲理性的文章3篇
蘊含哲理性的文章
富有哲理性的文章
哲理性的文章
含有哲理性的文章
哲理性的優美散文
哲理性的二百字精美散文
優美的哲理性英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