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愛國散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在傳統意識裡,把端午節與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連結在一起。這是非常有趣和帶象徵意義的一件事。今天來看一下關於。

  :端午話愛國情結

  這是個老掉牙的話題。每年到這個時候,都要用吃粽子,貼符,系信物繩來弘揚一下傳統意識,增加一下愛國熱情。這個民族情結,已經牢牢刻在人們的心理,幾千年長盛不衰。這在所有的傳統節日裡,我感覺隨著文明和諧和人性閃亮的穩步推進,愛國情懷正濃濃升騰。它別於其他節日的根本,是在人們心中傳遞一種精神,展現一種靈魂!

  在傳統意識裡,把端午節與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連結在一起。這是非常有趣和帶象徵意義的一件事。說明人們知道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儲存的,什麼是精華,什麼是糟粕。其實,在5月初5這個端午節,早在夏朝就開始興起,最早出現在吳月一帶,應該是作為民族圖騰祭來活動的。在物質和精神相當匱乏的歲月,神話和心中的圖騰是精神寄託的希望所在。我們應該想象得出,人們從古到今,一直在驅邪避惡,祈求平安吉祥!這說明,人們的心靈一直渴望一種正義的力量來指引!

  我們不妨再回過頭來看看,人民為什麼把屈原當作是愛國主義的化身?他的事蹟可以說家喻戶曉,千古詠唱。可他有三個願望與生命聯結,似乎是解讀他心靈的樂章。他學識淵博,初輔佐楚,做過左徒,三閭大夫。1是主張彰明法度,用韓非子的學說治國安邦,強國富民。因為在戰國百家爭鳴的大討論中,他已經領悟到,誰有法制意識誰就會雄居天下;2是舉賢授能。他在紛亂的動盪中,已經洞察到,人才在國家的振興中是多麼的重要;3是聯齊抗秦,這在當時是很有遠見的運籌,也是國家命運的關鍵決擇。這三個願望無疑是忠心愛國,國家之希望所在。這樣的愛國情懷給他帶來了什麼?

  楚懷王只重視他的才華,並不在意他的思想。當時楚國上層分兩條路線:1是以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投降路線;1是以屈原等一些策士為首的反投降路線。面對內憂外患的尖銳矛盾中,楚懷王選擇了前者,但又不能明目壯膽地公開。這樣一來,屈原的任何努力也是一種徒勞。但是,屈原總以為懷王是一時糊塗,被小人利用,終有一天會醒悟的。然而,他的僥倖願望被一挫再挫。我們請看,他被第一次出使齊不久,秦惠文王就利用了懷王的昏庸無能,派張儀帶著厚禮到楚遊說,答應割地600裡作為絕齊連秦的優惠條件。其結果是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得到,也破壞了與齊國的友好關係。惱羞成怒的懷王,為了保全自己,第2次派屈原出使齊國。我們可以想象出,屈原是多麼的氣憤,可是為了國家,他忍辱負重又來到齊國,他的愛國舉止,另天下感動!

  楚國是戰國七雄之一,土地肥沃,人傑地靈。可是懷王的左右忠誠太少了。就在屈原出使齊國期間,因為懷王受辱一事,憤憤不平,終於迫使秦國把張儀交給楚國賠罪。張儀又慣用伎倆,買通寵妃鄭柚,靳尚等,懷王竟把張儀輕易放走。屈原從齊國趕回來聽說這件事,氣得扼腕跺腳。秦國一慣利用欺騙手段並沒有讓懷王驚醒。直到秦昭王執政假說把女兒許配給懷王兒子,讓懷王到武關赴約擄為俘虜,三年後死於秦國的慘痛事實,才讓屈原徹底失望。我們可以想到,屈原是如何勸說,如何地孤立無援呀!頃襄王上臺,他聽信奸臣,把屈原流放。是的,他沒有顧及到自己的安危,多麼希望有一日能重新回到朝中為國出力。當聽說秦國已入郢,頃襄王倉惶出逃。他已經絕望,眼望大好山河被強秦所佔,楚國人民將受奴役之苦,。他思緒萬端,奮筆疾書,寫下了最後的《哀郢》。《懷沙》等不朽詩篇後,於公元前278年農曆5月5日夜晚,投入汨羅江,結束了他偉大光輝的一生。

  屈原他走了,帶著未了的心願,懷著屈辱和孤憤,乾乾淨淨把一腔熱血又還給了大地。我們在緬懷偉大英靈的同時,不能不想到,愛國是人人心中流淌的熱血,沒有明智的主導思想,國家失去民族之魂和崇高氣節,任何偉大意識也將付之東流!

  :五月端午愛國情

  插上一株菖蒲,掛上一束艾蒿,捲起層層脆綠的菰葉,飄起縷縷清悠的米香,飲下一杯雄黃酒,划起五彩竟渡的龍舟,一曲迴盪千年的《招魂曲》,激起我們壯麗的愛國豪情。

  五月的端午,飄香的菖艾,香甜的粽子,飛渡的龍舟,本是一個歡快、溫馨、熱烈的節日,本是一個防疫祛病、避瘟驅毒、祈求健康的民俗節日,只因為它承載著太多的歷史淵源,只因為它留下了太多的優美的傳說,只因為它傳承著太多的古樸民風,總是給人太多的記憶。曾記否?二千多年前,一個身穿長衫的詩人,在“南陽廟”裡與耆宿婦孺暢言燈下,“遊羅城”時隨農夫躬耕于田壠之中,“獨醒亭”前,他又與漁父張網於汨羅江上。一卷《離騷》吸取了民間文學的營養,把酒《天問》《九歌》不是撕肝裂膽的長嘯,充滿愛國激情的《九章》匯成了憂國憂民的九曲迴腸。他雖“長呔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艱”,與生活在最低層的山民們水乳交融,但“世渾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留下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的長嘆……“城破心欲碎,與石投怒江。化作清風去,以死殉國殤。”他在國破家亡的今天,問天無語,問地無聲,滿腔的悲憤,如五月的草木一樣瘋長,像大地山川般蒼茫,他懷揣著《懷沙》,縱身汩羅江,以死明志以死警世,以死不辱國家,以死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樂章,以死詮釋了一個民族的愛國情懷,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愛國之魂,他的這種堅貞不屈的高尚品格,這種憂國愛民的精神,震撼了一個民族探索真理的心靈,挺起了一個民族隆起的脊樑。

  “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斯人已去,去的是他的肉體,論的是他那感人詩辭,傳的是他的魂魄,他的精神穿透了兩千多年的時空,已經深入了人心,他的愛國精神已經積澱了民族的信仰、倫理、情感與傳統,豐厚了中華民族節日文化內涵,傳承中華民族固有的文化精髓,留存著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

  :品味端午節

  歲月的老人在時光的追趕下,無所顧忌地匆匆地來,匆匆地去,把一群群歡樂的同學少年,分別送到了立業有室的天命之年。美好的回憶猶如一部不停轉動地錄影機,時常把我帶回到那兒時的幻影之中。

  那時的我,總期望著天天過大年,日日迎小節。吃好的、穿新的、玩奇的,只有那屈指可數的幾天,成了我希冀的天堂,放飛的天空。

  對中國老百姓來說,端午節算不上什麼大的節日。但中國人守時令、重節氣、講傳統的規矩,在民間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們傳承了下來。於是,端午節在我童年的記憶裡也是一個十分甜蜜的夢幻。然而,幾十年過去了。這夢也隨著歲月的亙迭和時光的輪迴,漸漸地讓我對端午節的由來和永久不衰的習俗,有了更深地感悟和理解。

  從教科書上,我知道了屈原是我國最早的大詩人。曾極力主張彰明發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強暴,在同反動的貴族子蘭、靳尚等人鬥爭中,遭讒割職,被長期流浪沅湘流域。處於對人民生活的一腔赤情,對黑暗現實愈益不滿,加之楚國的政治腐敗,迫感無力拯救楚國的危亡和政治理想的無法實現,便投汨羅江而盡。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將一種用糯米做成的食物——粽子投入到汨羅江裡,以示慰籍這位讓人崇敬的大詩人。

  其實,真正地讓我知曉端午節,還是通過家父家母過節之前那番忙碌。包粽子煮粽子那一定是少不了的大事,另一件從記憶裡揮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事是在自家門口的上角掛一束用紅布條捆好的艾蒿,這一習俗潛移默化地印在了我的心中,這些年來我也一直效仿這一傳統的習俗,每逢端午節到來,也在家門的上端掛一小捆艾蒿。當時我並不知道它的用意所在,成年後我慢慢地懂得這一習俗曾讓多少代人把美好的企盼寄予在這捆小小的艾蒿上。

  為此,從我懂事的那天起,端午節就是一個極富神祕色彩的節日。我清楚的記得,粽子是個奇怪的三角型食物。用一種特殊的葉子,包上一種特殊的米,做成一種特殊的食品。那時,我不知道這粽子是如何加工出來的,更不知道吃粽子還有這樣神話般的傳說。粽子、艾蒿、五彩線、雞蛋等很長一段時間讓我難以梳理出A、B、C┄┄。

  當我用心地回憶第一次看見母親包粽子的全過程時,更激起我對母親的敬仰和思念。當我聞著那撲鼻而來的清香味時,看著那墨綠色的粽子,吃著那口感極好的糯米粽子,母親那忙前忙後的情景至今在我腦海裡時影時現,難以抹去……。

  在平日的生活中,家父可以說是典型的男子漢大丈夫,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習性,讓我更加敬重母親日日月月、年年歲歲所付出的一切。但是,有一點我清楚地記得,凡是逢年過節的時候,家父總是想盡各種辦法滿足我們的物質需求。這不端午節一到先由父親將糯米、粽葉等物品購入家中。然後,是母親全權操持,淘米、浸泡,接著是一片一片地洗淨那翠綠色的粽葉,再一摞一摞地碼好,放入水中,待一切備好後,便一個人坐在米盆前,不厭其煩地一個一個地包著那盛滿情感的糯米粽子,也不知什麼時辰,我實在無法抵禦磕睡蟲的襲擊,在挲挲地細語中漸漸地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清晨,我驚奇地發現,手脖上、腳腕上便繫上了一條條多彩的線,桌子上也擺好了已經剝好地粽子和一碟白沙糖,還有按人頭分得二個粉紅色的雞蛋。我十分貪婪地吃著粽子,小心翼翼地揣好雞蛋,心滿意足地背上書包,興高采烈地走進了校園。

  真是一場遊戲一場夢,頂雞蛋的遊戲戰在男女同學間展開了,大家爭先恐後地展示著個人所能,頂破了大頭再頂小頭,頂破了小頭再到嘴裡頭。最終,我的那枚粉紅色雞蛋成了勝利的王者。

  於是,在我童年的追憶裡,最期盼過的節日一是盼著春節,能過足放鞭炮的癮,穿上喜歡的新衣裳,吃上幾天白米麵的年飯;二是盼著過端午節,既能展示強者風範,又能吃到雞蛋和品味母親親手包的粽子。

  如今,母親離我們而去十年了。每當端午節到來時,我總有一種酸楚之情難以言表。和大家一樣沒有兒時吃粽子的那份熱切感受,象徵性的吃個粽子或吃個雞蛋也算是把節過了。總感覺那粽子含得情不濃,意不深。

  當我靜下心來,反覆追尋著母親所做的一切,真的是一生的勤勞、一生的無悔、一生的奉獻。那滿頭的銀絲,那滿臉的皺紋,那佝僂的身軀,不就是母親一生的寫照嗎?

  如今,一切都變了,沒有呼啦的火焰吹起,沒有彌騰的熱氣升起,沒有清香的粽味飄起,再無法見到母親那熟悉的忙忙碌碌地身影;更無法吃到母親親手包的粽子。然而,母親那無私的關愛和慈祥的面孔每每想起,總讓我念情湧動,酸楚不禁。

  如今,每每見到商店裡那各種各樣的粽子,兩角的、三角的、四角的、扁的、長的;夾肉的、包蛋的、裹什錦的;南來的、北往的,真是應有盡有,滿目精品。但它只能勾起我對母親的思念和寄託,卻永遠找不回盛滿母親情懷的粽子,也永遠吃不到母親為我剝好的粽子,更感受不到端午節那種親和感,那份溫存感。

  多年來,凡是有傳統節日來臨時,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有母親相依時那種幸福感覺,有母親關心時那種溫馨體味,有母親呵護時那種安逸快慰。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要到了,也恰好是母親離我而去整整十幾個年頭了。僅藉此文,在緬懷自己的母親同時,也追憶那些為所有兒女操勞一生的——偉大母親。

 

短篇傷感愛情散文精選
冬之戀的散文
相關知識
端午節愛國散文
端午節祝福散文
家鄉的端午節初二散文
關於端午的名家散文_名家寫的端午節散文
描寫端午情愛國心作文
描寫端午情愛國心作文
校長端午節致辭範文
詩歌朗誦的愛國散文
愛國散文詩朗誦稿
關於端午節的勵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