蕎麥的合理密植和田間管理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蕎麥在我國各地有栽培,有時逸為野生。生荒地、路邊。亞洲、歐洲有栽培。另有作家蕎麥。下面小編和你一起了解。

  蕎麥的合理密植

  構成蕎麥產量的因素主要是每畝株數、每株粒數和千粒重,三者都和密度有關。合理密植就是充分有效地利用光、水、氣、熱和養分,協調群體與個體之間的矛盾,在群體最大限度發展的前提下,保證個體健壯地生長髮育,使單位面積上的株粒數和粒重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而獲得高產。由此可見,密度對株粒數和粒重影響較大,通過合理密植等栽培措施,協調各產量因素之間關係,對提高產量有顯著效果。

  ①播種量

  蕎麥播種量是根據土壤肥力、品種、種子發芽率、播種方式和群體密度確定的。在一般情況下,甜蕎每畝播種量2.5~3公斤,苦蕎每公頃播種量1.5~2kg為宜。阿壩州播種量一般甜蕎每畝5kg,苦蕎每畝播種量4kg。

  播種量與蕎麥產量直接相關。播種量大,出苗太密,個體發育不良,單株產量很低,單位面積產量不能提高。反之,播種量小,出苗太稀,個體發育良好,單株產量雖然很高,但單位面積上株數少,產量同樣不能提高。所以,根據地力、品種、播種期確立適宜的播種量,是確定蕎麥合理群體結構的基礎。

  ②土壤肥力

  土壤肥力影響蕎麥分枝、株高、節數、花序數、小花數和粒數。肥沃地蕎麥產量主要靠分枝,瘠薄地主要靠主莖。一般參照中肥地密度指標,在肥地適當減低密度,瘦地適當加大密度。

  ③播種期

  同一品種的生育日數因播種期而有很大的差異,其營養體和主要經濟性狀也隨著生育日數而變化,同一地區春蕎營養體較夏蕎大,春蕎留苗密度應小於夏蕎。

  ④品種

  蕎麥品種不同,其生長特點、營養體的大小和分枝能力、結實率有很大差別。一般生育期長的晚熟品種營養體大、分枝能力強,留苗要稀;生育期短的早熟品種則營養體小,分枝能力弱,留苗要稠。

  ⑤播種方式

  蕎麥播種方式不同,蕎麥的個體生長髮育也不同。條播植株營養體較大,能充分利用土壤養分,田間通風透光好,留苗密度相對較稀。點播植株穴內密度大,植株發育不良,密度難於控制,相對留苗較多。撒播植株出苗不均勻,留苗密度大,靠植株自然消長調節群體,留苗密度要稠。

  根據各地實驗研究結果:在中等肥力土壤,條播種植甜蕎適宜的留苗密度為每畝6萬株;苦蕎為每畝7.5萬株。國內外對蕎麥高產技術的研究,有認為依靠多分枝、多結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也有認為應控制分枝,提高主莖果枝結實率,使養分集中利用,限制蕎麥無限生長,提高單株粒重等不同技術觀點和試驗方法,研究試驗證明後者優於前者。

  蕎麥的田間管理

  田間管理的任務是,針對蕎麥生產中的關鍵技術,採用科學的管理措施,保證蕎麥高產、穩產。

  ①苗期管理

  蕎麥播種後要採取積極的保苗措施。播種時遇乾旱要及時鎮壓,踏實土壤,減少空隙,使土壤耕作層上虛下實,以利於地下水上升和種子的發芽出苗。播後遇雨或土壤含水量高時,會造成地表板結,蕎麥子葉大,頂土能力差,地面板結將影響出苗,可用耙破除板結,疏鬆地表,以利出苗。破除地表板結要注意,在雨後地表稍干時淺耙,以不損傷幼苗為度。在低窪地蕎麥播種前後應做好田間的排水工作。水分過多對蕎麥生長不利,特別是苗期。

  ②中耕除草

  中耕除草中耕有疏鬆土壤、增加土壤通透性、蓄水保墒、提高地溫、促進幼苗生長的作用,也有清除雜草危害的效果。根據資料,中耕一次能提高土壤含水量0.12~0.38%,中耕兩次能提高土壤含水量1.23%,能明顯的促進蕎麥個體發育。中耕除草1~2次比不中耕的蕎麥單株分枝數增加0.49~1.06個,粒數增加16.81~26.08粒,粒重增加0.49~0.8%,增產38.46%。

  所以中耕除草是農業生產上的一項“清潔”工程,它起到了節肥節水增光作用,從而獲得增產效果。中耕除草次數和時間根據地區、土壤、苗情及雜草多少而定。第一次中耕除草在幼苗高6~7cm時結合間苗疏苗進行。第二次中耕在蕎麥封壟前,結合追肥培土進行,中耕深度3~5cm。

  ③灌溉澆水

  蕎麥是典型的旱作,但其生育過程抗旱能力較弱,需水較多,以開花灌漿期需水為最多。中國春蕎麥多種植在旱坡地,缺乏灌溉條件,蕎麥生長依賴於自然降水。夏蕎麥區有灌溉條件的地區,蕎麥開花灌漿期如遇乾旱,應灌水滿足蕎麥的需水要求,以保證提高蕎麥的高產。

  ④花期管理

  甜蕎是異花授粉作物,又為兩性花,結實率低,只有10-15%,是低產的主要因素。提高甜蕎結實率的方法是創造授粉條件。甜蕎是蟲媒花作物,蜜蜂、昆蟲能提高甜蕎授粉結實率。據內蒙古農業科學院對蜜蜂、昆蟲傳粉與蕎麥產量關係研究表明,在相同條件下昆蟲傳粉能使單株粒數增加37.84~81.98%,產量增加83.3~205.6%。故在蕎麥田養蜂、放蜂,既是提高蕎麥結實率、株粒數,粒重及產量的重要增產措施,又利於養蜂事業的發展,有條件的地方應大力提倡。蜜蜂輔助授粉在蕎麥盛花期進行,蕎麥開花前2~3天,每畝蕎麥田安放蜜蜂1—3箱。

  在沒有放蜂條件的地方採用人工輔助授粉方法,也可提高蕎麥產量。人工輔助授粉以牽繩趕花或長棒趕花為好,輔助授粉要避免損壞花器,在露水大、雨天或清晨雄蕊未開放前或傍晚時,都不宜進行人工輔助授粉。苦蕎為自花授粉作物,花數可達1500~3000朵,結實率一般40~60%,在肥水條件好的地區,花期應採取限制其無限生長的措施,促進幹物質積累,提高單株粒重,獲得優質高產。
 

蕎麥的中藥屬性和相關附方
崗梅的中藥屬性和藥理作用
相關知識
蕎麥的合理密植和田間管理
猴麵包樹的栽培技術和田間管理
瓜蔞的繁殖方法和田間管理
法國薰衣草的栽培技術和田間管理
燕麥的種植時間和田間管理
楊桃的栽培技術和田園管理
哈密瓜的栽培技術及田間管理方法
蕎麥的正確種植方法是什麼
蕎麥的中藥屬性和相關附方
龍蝦的養殖方法和細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