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是怎麼形成的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4日

  浮在海上的珊瑚為死珊瑚,在海下的珊瑚為活珊瑚。那麼?小編在此整理了珊瑚形成的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珊瑚形成的原因

  珊瑚波斯語xuruhak的漢譯,漢語中的“珊瑚”狹義上指“珊瑚蟲”、一種構成廣義“珊瑚”的捕食海洋浮游生物的低等腔腸動物;而廣義上的“珊瑚”它不是個單一的生物,它是由眾多珊瑚蟲及其分泌物和骸骨構成的組合體,即所謂非植物類的“珊瑚樹”以及非礦物類的“珊瑚礁”。

  珊瑚蟲是一種海生圓筒狀腔腸動物,在白色幼蟲階段便自動固定在先輩珊瑚的石灰質遺骨堆上,珊瑚是珊瑚蟲分泌出的外殼,珊瑚的化學成分主要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形式存在,成分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形態多呈樹枝狀,上面有縱條紋,每個單體珊瑚橫斷面有同心圓狀和放射狀條紋,顏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和黑色,珊瑚不僅形象像樹枝,顏色鮮豔美麗,可以做裝飾品,並且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珊瑚蟲只有水螅型的個體,呈中空的圓柱形,下端附著在物體的表面上,頂端有口,圍以一全圈或多圈觸手。觸手用以收集食物,可作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細胞***刺細胞***,刺細胞受刺激時翻出刺絲囊,以刺絲麻痺獵物。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產生,經口排入海水中。受精通常發生於海水中,有時亦發生在胃迴圈腔內。通常受精僅發生於來自不同個體的卵和精子之間。受精卵發育為覆以纖毛的浮浪幼體,能遊動。數日至數週後固著於固定表面上發育為水螅型體。也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後不與原來的水螅體分離。新芽不斷形成並生長,於是形成群體。

  新的水螅體生長髮育時下的老水螅體死亡,但其骨骼仍留在群體上。軟珊瑚、角質珊瑚及藍珊瑚為群體生活。群體中的每個水螅體各有8條觸手,胃迴圈腔內有8個隔膜,其中6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流引入胃迴圈腔,另兩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引出胃迴圈腔。骨骼為內骨骼。軟珊瑚分佈廣泛,其骨骼由互相分離的含鈣骨針組成。一些種類呈盤狀,另一些有指狀的突出物。角質珊瑚在熱帶淺海中數量豐富,外形呈帶狀或分支狀,長度可達3米,角質珊瑚包括所謂貴珊瑚***紅珊瑚、玫瑰珊瑚***,可用作首飾。其中常見的種類有地中海的赤珊瑚。藍珊瑚見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石珊瑚形成的珊瑚礁上,形成直徑達2米的塊狀。石珊瑚是最為人熟知、分佈最廣泛的種類,單體或群體生活。與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樣,隔膜數為6或6的倍數,觸手簡單而不呈羽狀。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與有親緣關係的海葵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有外骨骼。

  石珊瑚見於所有海洋,從潮帶到6000米深處。群體生活的種類,其 水螅體直徑1至3毫米。大多數現存石珊瑚為淺黃色,淺褐色或橄欖色,依生活於珊瑚上的藻類而定。但其骨骼為白色。最大的營單體生活的石珊瑚屬石芝屬,直徑可達25釐米左右。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狀,包住水螅體,其成分幾乎純為碳酸鈣。其生長率取決於年齡、食物供應、水溫以及種類的不同。環狀珊瑚島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的速度平均每年約5毫米到28毫米。常見的石珊瑚型別包括腦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態命名。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狀、羽毛狀、樹木狀或形如瓶刷,分佈於地中海、西印度群島或巴拿馬沿岸海域。***左上和右下圖為圓管星珊瑚。珊瑚蟲觸手呈鮮黃色透明點斑狀,盛開的珊瑚蟲顏色鮮豔美麗,個體間體壁不相連。也有觸手白色透明,其頂端呈橘紅色球狀,非常特別,惟個體較小直徑約3釐米。***

  聚在一起成為群體的珊瑚,其骨架不斷擴大,從而形成形狀萬千、生命力巨大、色彩斑斕的珊瑚礁。著名的大堡礁就是這樣形成的。

  群體生活的珊瑚蟲,它們的骨架聯在一起,腸腔也通過小腸系統聯在一起,所以這些群體珊瑚蟲有許多“口”,卻共用一個“胃”。能夠建造珊瑚礁的珊瑚蟲大約有500多種,這些造礁珊瑚蟲生活在淺海水域,水深50米以內,適宜溫度為22至32度,如果溫度低於18度則不能生存。所以在高緯度海區人們見不到珊瑚礁。珊瑚蟲的觸手是對稱地生長的,根據觸手的數目,可將珊瑚蟲分為6放珊瑚和8放珊瑚兩個亞綱。

  世界最大最長珊瑚礁群:大堡礁簡介

  大堡礁***英語:Great Barrier Reef***,是世界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位於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它縱貫於澳大利亞東北昆士蘭州外的珊瑚海,北從託雷斯海峽,南到南迴歸線以南***約南緯10°至南緯24°***,綿延伸展共有2600公里左右,最寬處161公里。約有2900個獨立礁石以及900個大小島嶼,分佈在約3444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自然景觀非常特殊。大堡礁的南端離海岸最遠有241公里,北端較靠近,最近處離海岸僅16公里。在落潮時,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島。

  大堡礁***Great Barrier Reef Queensland, Australia***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珊瑚礁區,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觀之一,也是澳大利亞人最引以為自豪的天然景觀。又稱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國”。[1]

  大堡礁位於澳大利亞東北部昆士蘭省對開,是一處延綿2000公里的地段,它縱貫蜿蜒於澳大利亞東海岸,全長2011公里,最寬處161公里。南端最遠離海岸241公里,北端離海岸僅16公里。在落潮時,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島。這裡景色迷人、險峻莫測,水流異常複雜,生存著400餘種不同型別的珊瑚礁,其中有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魚類1500種,軟體動物達4000餘種,聚集的鳥類242種,有著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條件,這裡還是某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物種***如人魚和巨型綠龜***的棲息地。

  世界最大的珊瑚礁區。延伸於澳大利亞東北岸外,長逾2,000公里***1,250哩***,距岸16∼160公里***10∼100哩***,由數千個相互隔開的礁體組成。許多礁體在低潮時顯露或稍被淹沒,有的形成沙洲,有的環繞島嶼或鑲附大陸岸邊。是數百萬年來由珊瑚蟲的鈣質硬殼與碎片堆積,並經珊瑚藻和群蟲等生物遺體膠結而成。至少有350種色彩繽紛、形態多樣的珊瑚,生長在淺水大陸棚的溫暖海水中。據鑽探,礁體之下是早第三紀陸相堆積,說明該地區原先位於海面以上。自早中新世以來,陸地下沉,間有數次回升。在海底礁坡上有多級階地,相當於更新世冰川引起的海面變動的停頓期。礁區海底地形複雜,有穿過礁區與現代河口相連的許多谷地,這是古代陸上侵蝕產物。礁區海水溫度季節變化小,表面水溫高21∼38℃***70∼100℉***,向深處去溫度變化不大。海水清澈,可清楚看到30公尺***100呎***深處的海底地形。礁區海洋生物豐富,有彩色斑斕、形狀奇特的小魚;還有寬1.2公尺、重90公斤的巨蛤和以珊瑚蟲為食的海星。植物貧乏。養珠業發達,有對蝦和扇貝繁殖區。大堡礁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旅遊者。北昆士蘭岸外建有水下觀測站。有從大陸海濱城市到大堡礁的航線。其他資源有石灰、石英沙。最近發現石油,已開始測量和試鑽。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營造如此龐大“工程”的“建築師”,是直徑竟是幾毫米的腔腸動物珊瑚蟲。珊瑚蟲體態玲瓏,色澤美麗,只能生活在全年水溫保持在22-28度的水域,且水質必須潔淨、透明度高。澳大利亞東北岸外大陸架海域正具備珊瑚蟲繁衍生殖的理想條件。珊瑚蟲以浮游生物為食,群體生活,能分泌出石灰質骨骼。老一代珊瑚蟲死後留下遺骸,新一代繼續發育繁衍,像樹木抽枝發芽一樣,向高處和兩旁發展。如此年復一年,日積月累,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連同藻類、貝殼等海洋生物殘骸膠結一起,堆積成一個個珊瑚礁體。珊瑚礁的建造過程十分緩慢,在最好的條件下,礁體每年不過增厚3-4釐米。有的礁岩厚度已達數百米,說明這些"建築師"們在此己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同時也說明,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地區在地質史上曾經歷過沉陷過程,使追求陽光和食物的珊瑚不斷向上增長。在大堡礁,有350多種珊瑚,無論形狀、大小、顏色都極不相同,有些非常微小,有的可寬達2米。珊瑚千姿百態,有扇形、半球形、鞭形、鹿角形、樹木和花朵狀的。珊瑚棲息的水域顏色從白、青到藍靛,絢麗多彩.珊瑚也有淡粉紅、深玫瑰紅、鮮黃、藍相綠色,異常鮮豔。

珊瑚是怎樣形成的
珊瑚是如何形成的
相關知識
紅珊瑚是怎麼形成的
珊瑚是怎麼形成的
珊瑚是怎樣形成的
紅血絲是怎麼形成的
黃褐斑是怎麼形成的是什麼原因
肩周炎是怎麼形成的
胎記是怎麼形成的
區域網是怎麼形成的
針眼是怎麼形成的
天氣是怎麼形成的_一看便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