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愛吃什麼小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1日

  天津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彙集了八方來客,也帶來了八方美食,構成了天津特色的津門美食。提起天津的小吃,既有獨特的色、香、味,又物美價廉,尤為天津人所樂道。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天津有名的小吃

  十八街麻花

  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範貴才、範貴林兄弟,他們曾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開了桂發祥和桂發成麻花店,因店鋪座落於十八街,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

  十八街麻花是經過反覆探索進行創新,在白條和麻條中間夾一條含有桂花、閔姜、桃仁、瓜條等多種小料的酥餡,使炸出的麻花酥軟香甜與眾不同,創造出的什錦夾餡大麻花。其特點是香、酥、脆、甜,在乾燥通風處放置數月不走味,不綿軟、不變質。來天津旅遊的國內外賓客,臨走時都要帶上幾盒麻花,送親朋好友。

  狗不理包子

  到天津不吃狗不理包子,是旅遊者的遺憾。剛出屜的熱氣騰騰爽眼舒心的包子,看上去如同薄霧之中含苞秋菊,再咬上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膩。狗不理包子好吃關鍵在於選料、配放、攪拌以至揉麵、擀麵都是有一定的絕招兒,特別是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都不少於15個褶。

  狗不理包子鋪原名德聚號,已有百餘年曆史,店主叫高貴友,他的乳名狗子。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子,故取其名。他的包子很受顧客歡迎,生意越做越火,狗子賣包子忙的顧不上與顧客說話,人們取笑他:狗子賣包子,一概不理。日久天長,喊順了嘴。包子出名了,高貴友的大名反倒被忘記了。狗不理包子不僅在歷史上為慈禧太后喜愛;今天,也深得大眾百姓和外國友人的青睞。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的生產有百餘年曆史,清光緒年間,創始人炸糕劉劉萬春以賣炸糕謀生,由於精工細做,並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加之該店鋪選址北門外窄小的耳朵眼衚衕出口處,被眾食客戲稱為耳朵眼炸糕,旺銷不衰。1957年該店加入公私的合營,78年經市飲食公司定名為耳朵眼炸糕店。

  耳朵眼炸糕精選上乘江來,水店加工麵漿用上為赤夏,白糖經傳統工藝制餡,指定油類炸制,成品外皮金黃、酥脆不艮,餡心香香但不膩、適口性強,且無任何新增劑,可謂綠色營養食。

  耳朵眼炸糕自一九八三年以來多次被市政府、市商委、市烹協、市飲食公司評為優質食品全鼎獎,一九九四年第五屆亞太博覽會榮獲金牌,一九九七年十二月被中國烹協認定為中華名小吃。耳朵眼炸糕與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被市商委和烹協命名為天津三絕食品。

  煎餅果子和鍋巴菜

  煎餅果子和鍋巴菜是天津所獨有的,別的城市都很少有的。據說煎餅果子和鍋巴菜都是百年前由山東傳來的經天津人改進成這個樣子的,在《天津雜記》***成書於一八八四年***,《天津紀略》***成書於一八九八年,也就是八國聯軍進犯天津的前二年***記天津風土掌故之事,還未見提到煎餅果子和鍋巴菜,所以他們風行於庚子之前是不大可能的,如其從本世紀之初在天津出現,這樣也將近百年了。

  煎餅的主料是綠豆,小米,蝦米***皮米***及香料,水,磨成漿。煎餅要用平鍋現攤現賣,每張煎好***可加攤一個雞蛋***裹一油條成卷,煎鍋塗油少許,再煎片刻,稍焦,抹面醬,撒蔥花,折起稱為一套。鍋巴菜以事先攤好的大張煎餅,切成柳葉條,放在滷鍋***一直不斷火***內稍加攪拌,連滷盛碗。再加腐乳汁、芝麻醬、香菜、辣子糊,五味俱全。

  鍋巴菜一要煎餅攤得薄,二要打滷用洗面筋洗出來的漿粉。煎餅果子和鍋巴菜都是熱吃的,夏天也如此,他們都是以綠豆為主料,佐以小米,所以能解毒清熱,開胃健脾,化淤滯,療便祕,有益健康,白吃不厭,而且酒後可解酒。

  糖炒栗子

  甘果中的栗子,是人們嗜食的佳品,吃法多樣,因地而異。江南剝慄肉與棗共煮叫慄棗湯;殼劈之為半,加鹽煮之曰鹽水栗子。北方冬季把生慄放在籃子裡,懸之簷下晒之數日,等到果實幹縮,生而食之,其味更甜,叫做風甘栗子。至於臘月初八制臘八粥,栗子更為粥中不可缺少之物。

  京華北海仿膳名產小窩頭,據說由栗子粉製成,昔為宮中御用供慈禧太后佐餐。現在最普通的吃法,唯推糖炒栗子。用砂置鐵釜中,加以飴糖置火上炒熱,投慄其中滾翻炒炙,熟後慄殼呈紅褐色,去殼後果實鬆、軟、香、甜,為小吃珍品。

  中國為產慄之鄉,質優首推燕冀。史記載:燕秦千樹慄,其人與千戶侯等。可見出產之豐。現代以良鄉和遵化產稱為上品。統稱天津栗子,其實並非天津產,而集中天津銷售各地,因而天津享名。

  據《析津日記》載蘇秦謂燕民雖不耕作而足以棗慄,唐時范陽為土貢,今燕京市肆及秋則以煬拌雜石子爆之,慄比南中差小,而味頗甘,以御慄名。由此可見燕冀產慄戰國時已負盛名,而糖炒栗子則遠在遼代已遍及市肆了。

  京津兩地,秋冬之際,凡甘鮮果店均於肆門前設一灶,炒慄招客。出鍋新慄熱氣炙手,趁熱剝食,內外皮皆落。如待冷剝之,則內皮附肉難於脫落,而質已變硬,食之鬆軟之感。

  四大扒

  四大扒不是可單獨成席的菜餚,而是為成桌酒席的其他主要菜起襯托作用的配菜。四大扒並不是只有四種,而是由於其相對八大碗而言只是配菜,所以稱為四大扒

  八大碗

  八大碗酒席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每桌坐上八個人,上八道菜,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八碗前的涼碟酒餚,是六個或十二個幹、鮮冷葷。

  八大碗的作法有粗細之分。細八大碗指:熘魚片、燴蝦仁、全家福、桂花魚骨、燴滑魚、獨麵筋、川肉絲、川大丸子、燒肉、鬆肉等。粗八大碗有:炒青蝦仁、燴雞絲、全燉、蛋羹蟹黃、海蔘丸子、元寶肉、清湯雞、拆燴雞、家常燒鯉魚等。

  冬令四珍

  冬令四珍是指鐵雀、銀魚、紫蟹、韭黃。鐵雀是麻雀的一種,冬季捕食後用油烹,是下酒佳餚。銀魚是一種北方美味,最常見的吃法是用銀魚蘸蛋清置油中炸熟,作銀魚坨,吃到嘴裡有一種特殊的清香味道。紫蟹是蟹的一種,體積小如銅錢,雖然小但蟹黃飽滿且肥,在吃火鍋時湯中如添了蟹黃就增加香味,身價十倍了。而韭黃炒雞蛋更是一種雖普遍但又十分可口的佐餐小菜。

  餛飩

  餛飩在津京一帶叫餛飩,廣東叫雲吞,四川叫抄手。天津的餛飩有自己的特色,餡大皮薄,個大。大多都是用鮮豬肉加蔥姜調料拌餡,雞湯或排骨湯加味精,煮出來異常鮮美。愛吃酸的,加點醋;愛吃麻辣的,加點胡椒麵,更加開胃,增加食慾。

  天津不少飯館都出售餛飩,較為有名的有致美齋,周家食堂,吉美林,登瀛樓等,其中有的是南方風味,有的是北方風味,品嚐起來風味各不相同,各有特色,講究一些的,湯裡放些雞絲,皮蛋,有的放上點蝦乾、冬菜、紫菜,次點的放些香菜,都能提味增鮮。

  茶湯

  茶湯是一種甜飲食,和藕粉相類,原料也是糜子面。用開水衝食。但它有一套衝制的技巧,非熟手不辦。先把茶湯原料在碗內調好,放好糖與桂花滷;然後再在高大、體重的銅壺中裝滿***的水。售者一手執碗,一手扶壺柄,必須雙腳撇開半蹲式,才能立穩。

  左手的碗,正好等在壺嘴邊,等水一衝出,碗要隨時變換距離,以掌握開水適量來控制它的厚薄程度,並不使開水外溢,激出糖漿,這是技巧之一。

  右手要有足夠的控制力量,開水一出壺口,正好注入碗內。要一次完成,才能衝熟茶湯,否則滴滴嗒嗒注水,茶湯必生,不能吃,那就虧本了。同時也要注意水出得猛,會澆在自己手上,燙了自己,也碎了碗,就更不合算了,這是技巧之二。所以賣茶湯沒有這一身技巧是做不了的。

  你看他雙腳分開,雙臂分左右擺好架勢取得平衡,一副伸縮自如的動作,不知要費多少氣力!那些老手,開水出口,碗口和壺口距離有時在一二尺的地方。開水全部入碗,點滴不外溢,而且說止即止,一次衝熟,厚薄合乎要求,從來沒見過加水再衝,或沖壞一碗再換一碗的。茶湯滋味儲蓄,除香甜外,有一股谷的樸實之氣,給人以親切感。

  13種天津街邊的小吃

  一、冰糖葫蘆

  冰糖葫蘆,也叫糖葫蘆,我還是習慣叫它糖堆兒。

  北京的冰糖葫蘆是將山楂用竹籤串起蘸上糖,吃起來又酸又甜又脆。而天津衛的大糖堆兒卻說不清有多少品種,單說山楂***紅果***這一種原料,就有生、熟紅果兩類,生紅果中有帶不帶餡之分,帶餡中有鑲核桃仁兒、什錦果仁、蜜餞之分,而紅果外還有水果、山藥、小山藥豆之分。

  我小時候最常吃的冰糖葫蘆,就是一根竹籤串一株山楂,簡簡單單、酸酸甜甜,賣冰糖葫蘆的師傅推著個小車走街串巷,或守在馬路邊,舉著擴音喇叭用天津本地的方言叫賣著消食開胃大糖堆兒,一整個冬天都吃不膩。

  二、糖粘子

  糖粘子是天津小吃特產之一,學名叫糖雪球。

  我第一次吃糖粘子是在許多年前的春節,當時去親戚家拜年,就在桌上發現了這樣一種零食,糖裹著山楂被盛在紙兜裡,挑一個咬一口,山楂新鮮,糖在嘴裡慢慢化開,吃起來酸甜可口不粘牙。

  不過糖粘子易融化,只適宜在冬天食用。

  三、熟梨糕

  熟梨糕其實與梨無關,其中的“梨”字應該與“哩”字相通,意思是“熟哩兒”。而早在清嘉慶時期出版的《竹枝詞》***風俗詩***中就有對熟梨糕的描述,即:果餡鮮鮮欲蒸熟,響鳴陣陣繞耳朵。

  小時候一聽到“嗡兒嗡兒”的汽笛聲,就會出去買上一份熟梨糕,做熟梨糕的師傅動作麻利,不一會兒就能把糕全部蒸好,再抹上自己愛吃的醬料,用一張能吃的薄餅託著,要趁熱才好吃。

  四、大梨糕

  大梨糕是天津的一道經典特色糕點,有順口溜說:大梨糕大梨糕,小孩吃了不摔跤,我聽說的關於大梨糕的順口溜與前面寫到的有一點出入,說的是:吃了大梨糕,走路不摔跤。感覺用天津話念出來會更有韻味。

  第一次吃的大梨糕是親戚從古文化街買回來的,咬一口脆得掉渣,味道起先是甜,再後來會有些微的苦,這苦中有甜的口感,據說是不少70後的兒時回憶呢!

  五、拔糖

  拔糖,屬天津地方特色糖果類小吃。

  我上小學的時候對拔糖的印象最為深刻,那個時候學校門口就有賣拔糖的老師傅,買一份拔糖拿在手裡,一手拿一根小木棍將糖拔起,扯起長長的糖絲後再纏到小木棍上,那個時候買拔糖不僅是為了吃,更是因為拔糖的有趣、好玩。

  六、糖畫

  和拔糖一樣,糖畫也是經常出現在我小時候學校門口的零食,對於那個時候的我們來說,買糖畫吃是一種樂趣,看老師傅製作糖畫又是另外一種樂趣。

  買糖畫時選一個你喜歡的樣式告訴老師傅,就見老師傅手法靈活,舀一勺糖汁後傾斜勺子在石板上繪起了畫,不一會兒的功夫就能將糖畫完成,然後將一根竹籤置於其上黏好,再用小鏟刀將糖畫從石板上剷下,全過程也用不了多長時間。

  七、刨冰

  刨冰,夏天常見的冷飲之一,選一整塊兒冰放到機器裡粉碎,然後澆上自己喜歡的醬料,小時候偏愛酸梅膏口味的,要在冰沙上加好多才行。

  冰沙清涼,搭配五顏六色的醬料後口味多樣,消暑解渴還好吃,也是我關於夏天的記憶之一。

  八、茶湯

  相傳茶湯起源於明代,因用熱水衝食,如沏茶一般,故名茶湯。

  印象裡我只吃過一次茶湯,還是在春節期間和家大人逛鼓樓的時候,茶湯上加了芝麻、核桃仁、葡萄乾等輔料,口感非常得爽滑香甜,不過讓我印象最深的並不是茶湯,而是用來衝製茶湯的龍嘴大銅壺,銅壺上鑲有銅龍,龍鬚、龍爪,龍鱗清晰可辨,是天津民俗文化的象徵之一。

  九、棉花糖

 

  我上初中的時候,學校門口有賣現成棉花糖的師傅,放學後偶爾會買上一根,要花上一段時間才能吃完。後來在古文化街看到過棉花糖的製作流程,將糖撒入正轉圈的機器裡,然後拿一根竹籤將呈絮狀的糖來回裹住,不一會兒的功夫就能裹出一個又大又軟的棉花糖來。

  十、楊村糕乾

  我查了下楊村糕乾的歷史,說的是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楊村糕乾創始人杜金、杜銀兄弟因生活逼迫,二人攜家眷由浙江紹興來到楊村北鄭莊村定居,在那開了一個糕乾店,靠賣糕乾為生。他們把米碾成面,和以白糖蒸成糕乾,沿街叫賣,當地人品嚐後也很喜歡,因杜家制作的糕乾別具風格,買賣開始興隆起來。

  楊村糕乾吃起來香甜可口、質地鬆軟,不過有一點幹,但有健脾養胃的功效。

  十一、天津藥糖

  藥糖起源於天津衛,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的原始配方多針對換季上火引起的常見雜症有顯著的食療保健作用,所以在換季時,近代天津人普遍食用,並俗稱其為“藥糖”。

  藥糖又稱砂板糖、茶膏糖、蘿蔔糖、梨膏糖、涼糖,因為口感清涼,我家習慣叫它涼糖,現在似乎很少聽到藥糖的吆喝聲了。

  十二、天津切糕

  天津切糕,以江米、糯米、白糖為主料,加入紅棗或豆沙蒸制而成,其色澤白潤、黏而不膩,熱食香甜、涼吃爽口。

  原來總能看見有師傅推著輛小車賣切糕,一般有紅棗或豆沙兩個品種,我偏愛豆沙口味的,再在切糕上撒一層白砂糖,涼著吃真得很美味。

  十三、爆米花

  我在這裡提到的爆米花是老式爆米花,早前住衚衕裡,這種老式爆米花很受歡迎,有孩子的家家戶戶基本上都會出來,圍在爆米花師傅身前,等聽到“砰”的一聲響後,買回家一大捧給孩子吃。

  現在這種老式爆米花已經很少見了,慢慢地也就成為了回憶。

猜你喜歡

世界最大的狗有多重
去泰國吃什麼好
相關知識
天津人愛吃什麼小吃
冬天吃什麼小吃最養生
廣州過年吃什麼小吃
西安吃什麼小吃
夏季吃什麼小吃好
春分吃什麼小吃
去上海吃什麼小吃
女人擺攤賣什麼小吃好
夏天喝啤酒吃什麼小菜好
韓國明洞街邊有什麼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