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男子行禮叫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古代男子怎麼行禮

古代禮儀比價複雜。男子而非是居廟堂之上跪拜天子,息家而跪拜父母,處江湖之遠以子相稱,互相作揖吧 。至於輩分之分跟現在人們常識差不多

古代行禮的方式有什麼?

【家祭】古人在家廟內祭祀祖先或家族守護神的禮儀。唐代即有專人制訂家祭禮儀,相沿施行。宋代陸游《示兒》詩中有這麼兩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朝儀】古代帝王臨朝的典禮。按規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以東為上,孤面向東以北為上,卿大夫面向西以北為上,王族在路門右側,面向南以東為上,大僕大右及大僕的屬官在路門左側,面向南以西為上。朝儀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禮,禮畢退朝。後世也稱人臣朝君之禮儀為“朝儀”。

【朝聘】古代賓禮之一。為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有三種形式:每年派大夫朝見天子稱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見天子為“大聘”;每隔五年親自朝見天子為“朝”。

【朝覲】古代賓禮之一。為周代諸侯朝見天子的禮制。諸侯朝見天子,“春見曰朝,秋見曰覲”,此為定期朝見。春秋兩季朝見天子,合稱為朝覲。

【揖讓】一指古代賓主相見的禮節。揖讓之禮按尊卑分為三種,稱為三揖:一為土揖,專用於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二為時揖,專用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三為天揖,專用於同姓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一指禪讓,即讓位於比自己更賢能的人。

【長揖】這是古時不分尊卑的相見禮,拱手高舉,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種相見禮,兩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論語·微子》中有這樣的記載:“子路拱而立。”

【頓首】古時一種拜禮,為“九拜”之一,俗稱叩頭。行禮時,頭碰地即起。因其頭接觸地面時間短暫,故稱頓首。通常用於下對上及平輩間的敬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如丘遲《與陳伯之書》:“遲頓首。陳將軍足下無恙,幸甚幸甚……丘遲頓首。”

【稽首】古代的拜禮,為“九拜”之一。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頭至地須停留一段時間,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我國古代特有的向對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禮。《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日空首,四曰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凶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曰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

【跪】兩膝著地,挺直身子,臀不沾腳跟,以示莊重。如《廉頗藺相如列傳》:“於是相如前進瓿,因跪請秦王。”

【坐】古代席地而坐,坐時兩膝著地,臀部貼於腳跟。為了表示對人尊重,坐法頗有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儘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表謙恭;“盡前”是儘量把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汙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座次】古時官場座次尊卑有別,十分嚴格。官高為尊居上位,官低為卑處下位。古人尚右,以右為尊,“左遷”即表示貶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古代建築通常是堂室結構,前堂後室。在堂上舉行的禮節活動是南向為尊。皇帝聚會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稱王稱帝叫做“南面”,稱臣叫做“北面”。室東西長而南北窄,因此室內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東,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東面西。《鴻門宴》中有這樣幾句:“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項王座次最尊,張良座次最卑。

【席次】古代宴會席次,尊卑很有講究。一般筵席用的是八仙桌,桌朝大門,其位次如下:位尊者居前,8是主人席位。如果客多,可設兩桌、三桌或更多,有上桌與散座的區別:上桌與單席的位次相同,散座則......

中國古代行禮的名字叫什麼

古代行禮的等級大致可以分為:三跪九叩、三跪三叩、三跪三拜、八拜、四拜、二拜,這些都是正規場合或舉行禮儀或大典或朝廷禮儀時用到而其他情況,只分:嵇首、叩首、頓首、空手、作揖、拱手、頷首(答禮)就可。在常禮中,也可以用到這些八拜四拜的。

古代男子平輩之間行禮

拱手禮。這個電視劇裡經常演,不多說了。拱手禮分輩分,平輩使用,對長輩晚輩不行。

古代男子滿十八歲要行什麼禮?

冠禮,是漢族嘉禮的一種。為漢族男子的成年禮。成年禮起源於原始社會,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冠禮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鄲(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華夏族的成年禮,為男子冠禮,女子笄禮。經書記載,實行於周代。按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古代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後將吉日告知親友。及冠禮前三日,又用筮法選擇主持冠禮的大賓,並選一位“贊冠”者協助冠禮儀式。行禮時,主人(一般是受冠者之父)、大賓及受冠者都穿禮服。先加緇布冠,次授以皮弁,最後授以爵弁。每次加冠畢,皆由大賓對受冠者讀祝辭。祝辭大意謂:在這美好吉祥的日子,給你加上成年人的服飾;請放棄你少年兒童的志超,造就成年人的情操;保持威儀,培養美德;祝你萬壽無疆,大福大祿。然後,受禮者拜見其母。再由大賓為他取字,周代通常取字稱為“伯某甫”(伯、仲、叔、季,視排行而定)。然後主人送大賓至廟門外,敬酒,同時以束帛儷皮(帛五匹、鹿皮兩張)作報酬,另外再饋贈牲肉。受冠者則改服禮帽禮服去拜見君,又執禮贄(野雉等)拜見鄉大夫等。若父親已歿,受冠者則需向父親神主祭祀,表示在父親前完成冠禮。祭後拜見伯、叔,然後饗食。此加冠、取字、拜見君長之禮,後世因時因地而有變化,民間自十五歲至二十歲舉行,各地不一。清中期以後,多移至娶婦前數日或前一日舉行。某些地區自宋代以來,儀式簡易,不宴請賓客,僅在本家或自家範圍內進行《禮記·曲禮》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先民以男子20歲、女子16歲為成人的年齡門檻。

古代男子十三歲行什麼禮

古代男子十三歲行的乃是成年禮,成年禮是為承認年輕人具有進入社會的能力和資格而舉行的人生儀禮。至二十歲行加冠禮。

古代大臣向皇上行禮是什麼姿勢

清代之前,一般場合,大臣見皇帝都只需行吉拜禮即可,就是拱手彎腰呈90度那種拱手大禮。正式場合,比如大朝會,須用稽首禮,就是跪地上磕長頭。武將也是一樣的。不過武將身穿盔甲的時候可以行軍禮,軍禮是奇拜禮,拱手微彎腰只拜一次即可。

清代之後,一般場合,大臣見皇帝行稽首禮,正式場合,三叩九拜。武將身穿盔甲時行打千禮,就是單膝跪地另一手著地,打千是滿族禮節,清代之前中國是沒有這種禮節的。

其實中國傳統上三叩九拜,是指包括三種叩頭禮的九種禮節,《周禮》謂“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動,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肅拜。”前三種稽首、頓首、空首是要跪下叩頭的,所以才叫三叩九拜。

兩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丞相覲見皇帝時,皇帝賜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還要親自前去探視。隋唐時期的官員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員上朝必須站著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連站都不行了,必須跪著。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規定,“大朝儀”須“眾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時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於大臣們都有特別的護膝。從禮儀上的變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後,皇帝的權威越來越高,而官僚的而地位卻不斷下降。

實際上跪拜禮並不是中國獨有的,幾乎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和民族都有這種傳統,如古代歐洲人向其國王行跪拜禮,三大教(佛、天主/基督、伊斯蘭)都向其神行跪拜禮,到現在在韓國結婚的新人仍向長輩行跪拜禮!

下面說一下中國跪拜禮的由來:

在一些反映古代歷史的戲劇和電影中,我們經常看到古代人民行跪拜禮.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生活禮節呢?這要從古代人們的物質條件和生活習慣談起.

我國在漢以前,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只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重席子,表示恭敬.就連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不過,所坐的東西比普通老百姓好一些,如周代每次舉行大朝覲時,五者所坐的席位,設有繡著黑白斧形的屏風,屏風前面南向鋪設著莞草編成的席子,上面再加上五彩蒲席和桃枝竹蓆,左右擺設玉兒,給王者憑依.

因此,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樣.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範,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用於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頓首”兩首,後來也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也有首尾都用的,表示對人家恭敬.)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其他如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凶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褒拜,即再......

古代的男女分別是怎麼行做禮的

我國自古以來就頗為注重禮儀規範,在人生大事婚姻中更有許多必須要注意到婚禮禮儀。

問名,六禮中第二禮。即男方遣媒人到女家詢問女方姓名,生辰八字。取回庚貼後,卜吉合八字。《儀禮•士昏禮》:“賓執雁,請問名;主人許,賓入授。”鄭玄注:“問名者,將歸卜其吉凶。”賈公彥疏:“問名者,問女之姓氏。”

納吉六禮中第三禮。是男方問名、合八字後,將卜婚的吉兆通知女方,並送禮表示要訂婚的禮儀。古時,納吉也要行奠雁禮。鄭玄注:“歸卜於廟,得吉兆,復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於是定。”宋代民間多以合婚的形式卜吉定婚。至明代,以媒氏通書、合婚代之。清代,納吉一儀已融於問名和合婚的過程中。民國時期,無納吉儀,只有簡單的卜吉習儀,多將女方庚貼放置灶神前,如三日內無發生異事,則認為順利,就拿男女庚貼去合婚。??

納徵亦稱納成、納幣。六禮中第四禮。就是男方向女方送聘禮。《禮記•昏義》孔穎達疏:“納徵者,納聘財也。徵,成也。先納聘財而後婚成。”男方是在納吉得知女方允婚後才可行納徵禮的,行納徵禮不用雁,是六禮唯一不用雁的禮儀,可見古人義禮之分明。歷代納徵的禮物各有定製,民間多用首飾、細帛等項為女行聘,謂之納幣,後演變為財禮。

請期又稱告期,俗稱選日子。六禮中第五禮。是男家派人到女家去通知成親迎娶的日期。《儀禮•士昏禮》:“請期用雁,主人辭,賓許告期,如納徵禮。”請期儀式歷代相同,即男家派使進去女家請期,送禮,然後致辭,說明所定婚期,女父表示接受,最後使者返回覆命。至清代,請期多稱通信,即男家用紅箋,將過禮日、迎娶日等有關事項一一寫明,由媒人或親自送到女家,並與女家商議婚禮事宜。

親迎又稱迎親。六禮中第六禮。是新郎親自迎娶新娘回家的禮儀。《詩經•大雅•大明》:“大邦有子, 天之妹,女定闕祥,親迎於渭。”親迎禮始於周代,女王成婚時也曾親迎於渭水。此禮歷代沿襲,為婚禮的開端。親迎禮形式多樣。至清代,新郎親迎,披紅帶花,或乘馬,或坐轎到女家,儐相贊引拜其岳父母以及諸親。岳家為加雙花披紅作交文,御輪三週,先歸。新娘由其兄長等用錦衾裹抱至轎內。轎起,女家親屬數人伴送,稱“送親”,新郎在家迎侯。

奠雁禮從周代至清末,在按六禮而行的婚姻中,除了納徵(下聘)禮以外,其餘五禮均需男方使者執雁為禮送與女家。因為雁是侯鳥,隨氣候變化南北遷徙並有定時,且配偶固定,一隻亡,另一隻不再擇偶。古人認為,雁南往北來順乎陰陽,配偶固定合乎義禮,婚姻以雁為禮,象徵一對男女的陰陽和順,也象徵婚姻的忠貞專一。後來因雁越來越難得,人們就改用木刻的雁代之,到近代,改用鵝、鴨、雞三種活禽代替行奠雁禮,以定婚姻的和順。用雁之禮,朝鮮等國也襲用。

議婚亦稱議親。商議婚娶的最初階段,即六禮中納采、問名、納吉三階段。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提親開始,經過換帖、卜吉、合婚、相親等程序,到訂婚為止。《聊齋志異•青蛙神》:“雖故卻之,而亦未敢議婚他姓。”

問肯即求親,即六禮中的第一禮納采。元代王曄《折桂令•答》曲:“一個將百十引江茶問肯,一個將數十聯詩句求親。”

合婚亦稱合八字,古稱卜吉。據瞭解合婚是問名禮中的程序之一。雙方議婚之初,在開出八字後,審合男女雙方名號及生辰八字。古代是各自行卜,問鬼神,告家廟。近代則是請陰陽先生卜佔男女命是否相合,相合則婚,相剋則婚不成,要將雙方的生辰八字退還。

壓庚又稱壓帖。是六禮之納吉中的一項內容。經過對合雙方的八字帖後,男家用禮盒裝上庚帖,上壓釵釧和如意送往女家。又,將對方的八字帖壓於家廟或祖先牌位下或供案香爐下,意請先人......

古代男子十歲須行什麼禮

冠禮,是華夏民族嘉禮的一種。冠禮,禮起源於原始社會,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漢族的冠禮具體濃郁的中國味,在漢字文化圈中最具有代表性。是古代中國漢族男性的成年禮。冠禮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

古代男子在二十歲的時候要行什麼禮

冠禮,是華夏民族嘉禮的一種。是古代中國漢族男性的成年禮。冠禮表示男女青年至一定年齡,性已經成熟,可以婚嫁,並從此作為氏族的一個成年人,參加各項活動。成年禮(也稱成丁禮)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年人舉行一定的儀式,才能獲得承認。

按周制,男子二十歲行冠禮,然天子諸侯為早日執掌國政,多提早行禮。傳說周文王十二歲而冠,成王十五歲而冠。古代冠禮在宗廟內舉行,日期為二月,冠前十天內,受冠者要先卜筮吉日,十日內無吉日,則筮選下一旬的吉日。然後將吉日告知親友。

相關問題答案
古代男子行禮叫什麼?
古代丫鬟行禮叫什麼?
古代女子成年叫什麼?
古代女子裡面穿什麼?
古代看時間的叫什麼?
古代住的地方叫什麼?
古代做飯的人叫什麼?
古代服裝袖口叫什麼?
古代皇宮廚房叫什麼?
古代長安現在叫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