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家貝多芬的資料?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音樂家貝多芬的資料

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一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採》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其代表作:第三、五、六、七、九交響曲序曲《愛格蒙特》序曲《林利奧蘭》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C大調第九絃樂四重奏第三號小調第八鋼琴奏鳴曲《悲愴》小調第十

路德維希·範·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維也納樂派最後一位,也是最偉大的代表人物。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離法國國境不遠的小城市--波恩。父親是個宮廷樂團的男高間歌手,母親是個廚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

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很早已洞察兒子的音樂天份,為了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四歲即開始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貝多芬十一歲便輟學,專心在家學習音樂。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十三歲貝多芬已受僱於波恩劇場擔任大鍵琴演奏者,正式成為一名職業音樂家。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的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

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常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交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地位。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裡等人學習。貝多芬一直在莫扎特與海頓的音樂中成長,以致開始創作時風格也酷似兩位前輩。

作為維也納的自由職業音樂家,他比莫扎特的處境順利,但因個性關係備受痛苦。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迅速。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的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出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他曾說:“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專制主義對人類有用得多。”法國大革命的口號“自由、平等、博愛”深深地打動了他,使他初步確定了當時最先進的資產階級人生觀。他曾在自已的札記中寫道:“自由!!!能有什麼東西比它更是人們所需要的呢?”“我愛自由甚於一切——即使在王座面前也不會背棄真理!”“在藝術界裡,如同在一切偉大的創造裡一樣自由前進就是目標。”這就是貝多芬創作的誓言,

他的創作實現了這些誓言,創作出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實現了他的“通過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走向勝利”革命英雄主義理想。這集中地表現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五鋼琴協奏曲》等作品裡,特別是《第九交響曲》宣告了貝多芬理想的目的——全人類的團結友愛。

樂聖貝多芬是最富於獨創精神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

音樂家貝多芬簡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03.26),男,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絃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內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樂之都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曲《悲愴》、《月光曲》、《暴風雨》、《熱情》等等。他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一位頗具創造性的作曲家。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後一位,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他和米開朗琪羅、列夫·托爾斯泰的一生都經歷了各種苦難坎坷,法國作家羅曼·羅蘭根據他們的人生寫成了《名人傳》  當貝多芬19歲的時候,法國大革命爆發,給貝多芬帶來自由、平等、博愛的希望。  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創作《費德里奧》也在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舉行了首演。貝多芬被後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他的《英雄交響曲》充滿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已經成為 Beethoven's Parents歐盟的盟歌。貝多芬像(10張)  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就失聰了,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而奮臂吶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 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交響曲》、第六《田園交響曲》、第九《合唱》最為著名),歌劇《費黛里奧》等等。中文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外文名:Ludwig van Beethoven國籍:德國出生地:德國波恩出生日期:1770年12月16日逝世日期:1827年3月26日職業:作曲家代表作品:c小調第五交響曲、升c小調第十四鋼琴奏鳴曲、愛格蒙特序曲等

簡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7-1827.3.24),出生在德國波恩,祖籍佛蘭德。

家族是科隆選侯宮廷,自幼跟從父親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 公認的最像貝多芬Beethoven的畫像1792年到音

貝多芬的詳細資料

路德維希·馮·貝多芬出生在萊茵河畔波恩城的一個音樂世家裡,是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思想意識給他許多啟發,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他曾說:“一年的自由比一百年的專制主義對人類有用得多”。

儘管出生於音樂世家,而且從小就開始學習鋼琴和提琴,但貝多芬並非莫扎特式的神童,他的創作並非一揮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滿意為止。其早期作品具有海頓和莫扎特的風格,但後來發展了一種完全屬於他自己的形式,其作品個性鮮明,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貝多芬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

貝多芬一生的作品雖然不太多,但他卻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所以贏得如此高的聲譽,關鍵在於他集卓越的音樂天賦和熱情奔放的性格於一身,有崇高的理想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毅力。他以深刻、銳利的眼光,敏感地把握住了時代和社會的脈搏,他的作品不僅體現了他巨人般的性格,而且反映了人民的苦難、奮鬥和希望,因而具備了鮮明的社會性和深刻的哲理性。他為人類留下了一筆永恆的寶藏,對世界音樂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也是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其中又以九部交響曲佔首要地位。這些家喻戶曉的作品有:降E大調第3交響曲《英雄》、C大調第5交響曲《命運》、F大調第6交響曲《田園》、A大調第7交響曲、d小調第9交響曲《合唱》(《歡樂頌》)、序曲《愛格蒙特》、序曲《柯利奧蘭》、降E大調第5號鋼琴協奏曲《皇帝》、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C大調第9絃樂四重奏《拉祖莫夫斯基》第三號、c小調第8鋼琴奏鳴曲《悲愴》、升c小調第14鋼琴奏鳴曲《月光》、F大調第5鋼琴奏鳴曲《春天》、F大調第2號浪漫曲。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萊茵河畔的小城市波恩。

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唱詩班的男高音,是一個經常醇酒的蠢漢。他的母親是女僕,這是個清貧的家庭。

貝多芬是一個典型的神童音樂家。由於他在音樂上的早慧,十二歲時就被人拿來同名垂青史的音樂神童莫扎特相提並論。他愚蠢的父親急切地想利用這一點來賺取名利,逼迫小貝多芬整天練琴和演出,稍不如意就毒打他。在貝多芬的記憶中,他根本就沒有享受過父愛。

上天又偏偏賜給貝多芬一副粗陋的外表,外加身材矮小粗壯-即使成年後也不過1.58米,他的外貌使他從小就遭人譏笑,成年後也難於倖免。

清貧的家庭,粗暴愚蠢的父親,不惹人喜歡的外貌,所有這些構成了貝多芬不愉快的童年,形成了他以後的反叛性格和強勢作風,也造成了他成年後粗俗的言談舉止。貝多芬被許多同時代的人描述成“粗魯、固執、脾氣暴躁,只要心情稍有不好,就隨時隨地亂吐痰。”

大約在十二歲左右,小貝多芬在波恩遇見了一位相當好的導師-尼弗。正是尼弗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他在不幸的童年中沒有厭惡音樂,並奠定了他的最初的音樂風格,使他十三歲就成為管風琴師,並創作了三首奏鳴曲。

1787年,貝多芬動身去當時的音樂之都維也納,並拜見了莫扎特。當時十七歲的貝多芬默默無聞,而莫扎特早已名滿歐洲。可能貝多芬的相貌太一般了,連莫扎特也看走了眼,對這個年經人並沒有太大的興趣。他給了一段音樂讓他用鋼琴即興發揮,自己卻到隔壁屋子和別人聊天。然而鄰屋充滿靈......

貝多芬的背景資料?

貝多芬-音樂家

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義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樂作曲家,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貝多芬出生在德國波恩,祖籍佛蘭德,自幼跟從父親學習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華,八歲便開始登臺演出。1787年以後,貝多芬擔起了全家生活的經濟重擔。1792年,貝多芬在海頓的鼓勵與支持下,來到維也納定居。1797年後,貝多芬患了耳聾病,病情逐年惡化。26歲時失聰。對一個音樂家來說,再沒有比這一打擊更沉重的了!但貝多芬最後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慘、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貧困的威脅使他窮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於維也納。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號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號)、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絃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等等。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在東亞,貝多芬被尊稱為“樂聖”。

姓名: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職業: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

外文名:Ludwig van Beethoven

國籍:德國

出生地:德國波恩

出生日期:公元1770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公元1827年3月26日

生平經歷

天才降生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的一個貧窮的家庭。貝多芬的父親是當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他是一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的人。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母親是宮廷大廚師的女兒,一個善良溫順的女性,婚後倍受生活折磨,在貝多芬17歲時便去世了。貝多芬是7個孩子中的第2個,因長兄夭亡,貝多芬成了長子。在大部分時間裡,他的父親都喝得大醉,從沒對家庭和和氣氣過,甚至連家人們是否有足夠的吃穿都從未過問。起初善良的祖父還能使這個家庭免受太多的苦,反過來他最大的孫子的音樂才能也使老人感到莫大的欣慰,還把自己的名字給了他。但是當小貝多芬3歲生日時祖父就去世了。貝多芬的父親常把孩子拽到鍵盤前讓他在那裡艱苦地練上許多小時,每當彈錯的時候就打他的耳光。

鄰居們常常聽見這個小孩子由於疲倦和疼痛而抽泣著睡去。不久一個沒什麼水平的旅行音樂家法伊弗爾來到這個市鎮被帶到貝多芬家裡。他和老貝多芬常常在外面一個小酒館裡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然後回家,把小路德維希拖下床開始上課,這一課有時要上到天亮才算完。為了使他看上去像一個神童父親,於是謊報了他的年齡。在他八歲時把他帶出去當做六歲的孩子開音樂會。但是天下哪有後天培養出來的神童,儘管費了很多事,老貝多芬始終沒有能夠把他的兒子造就成另一個年輕的莫扎特。與莫扎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扎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像莫扎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歎。

1770年12月6日,貝多芬誕生在波恩市的一個音樂世家。他4歲時就會彈奏羽管鍵琴,8歲起就登臺演出並獲得了音樂神童的美譽。10歲時他拜師於普魯士最著名的音樂教育家聶費。12歲時經聶費的推薦到瓦爾特斯坦伯爵的宮廷樂隊充任管風琴師助手,這是貝多芬“音樂僕役”生涯的開始。17歲時貝多芬去拜訪音樂大師莫扎特受到熱情接待。莫扎特在聽完貝多芬彈了幾首鋼琴曲子後,興奮地說“各位請注意這位年輕人不久的將來他就會博得世人的稱讚!”莫扎特還答應給貝多芬上課。可惜此後兩個月貝多芬母親突然去世。對此,貝多芬父親意志消沉終日酗酒。貝多芬不得不挑起了養家餬口的重擔,再次回到原來的歌劇院當鋼琴師。

音樂神童

他的母親第一次嫁給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這種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從小就有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

貝多芬的資料

貝多芬的一點資料——《月光曲》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2.17.-1827.3.26.)

一七九二年,二十二歲的路德維希·凡·貝多芬從波恩來到維也納,一直到他一八二七年逝世,他就從未離開過這座對音樂家特別有吸引力的城市。貝多芬的絕大部分作品是在這裡創作的。他的九部交響曲全都在維也納舉行了首演式。一八零五年,他唯一的一部歌劇創作《費德里奧》也在維也納的國家歌劇院舉行了首演。貝多芬被後人認為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交響曲作家。他的《英雄交響曲》充滿了激情。他的第九部交響曲取材於德國詩人席勒的《歡樂頌》,如今已經成為歐盟的盟歌。

輝煌的創作並不能掩飾貝多芬多難的一生。一八零二年,貝多芬由於逐漸喪失聽力,悲憤之餘,寫下了一封可能是給他兄弟的遺囑。激情滿腔的稟性迫使他頻繁地搬家。他在維也納市區北部有溫泉的地方留下了幾十處居所。但是溫泉最終還是無法挽救他的失聰,一八一九年,貝多芬的聽力徹底喪失了。一八二七年,人們在Waehringer Friedhof 魏林格墓地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一八八八年,貝多芬的遺骨被安放到維也納中央陵園。

造訪音樂家貝多芬

貝多芬晚年頻繁遷居,雖然留下了眾多的故居,但是很多故居未能作為展覽館向遊客開放。貝多芬當年喜歡居住在名叫海里根施塔特(Heiligenstadt)的地方,離市區很遠,在市區的正北方。一八零二年,貝多芬居住這個城區,在這裡創作了他第二部交響曲。同年十月,貝多芬在這裡寫下了《海里根施塔特遺囑》,這是一封他寫給兩個兄弟的信,這封信並未寄出,如今仍然完好地被保存在這裡。貝多芬的這處遺址如今被稱作為「海里根施塔特遺囑屋」,週二至週日向遊客開放。

地址:Probusgasse 6, 1190 Wien

帕斯克瓦爾蒂樓房(Paqualitihaus)是貝多芬居住時間較長的一處住所。一八零四年至一八一五年間,貝多芬雖然數次離開這個居所,但是最後卻又返回到此地。樓房的主人帕斯克瓦爾蒂是貝多芬的好朋友,每次貝多芬出走,他都吩咐傭人不要出租貝多芬的房間,因為"他總是會回來的"。在這裡,貝多芬經歷了創作的鼎盛期,他的第四、五、六部交響曲,第四鋼琴協奏曲和歌劇《費德里奧》都是在這裡創作的。

地址:Moelkerbastei 8, 1010 Wien

一八二七年,貝多芬去世時,眾多的朋友和崇拜者前來弔唁。貝多芬被安葬在魏林格墓地(Waehringer Friedhof)。文學巨匠格里爾帕策曾經在悼詞中說 "貝多芬把他的一切獻給了眾人,從他們那裡卻一無所獲,於是他就遠離了眾人。"能夠讓貝多芬瞑目九泉的是,舒伯特一八二八年也被安葬在此,與他相伴。人們為了紀念舒伯特這位年輕的天才音樂家,在魏林格墓地的旁邊修建了一座舒伯特花園(Schubertpark)。如今,這座魏林格大街上的舒伯特花園是眾多遊客流連的地方。

地址:W ringer Stra呈, 1180 Wien

一八八八年,兩位音樂大師的棺木被一起移到中央陵園。如今,貝多芬被埋葬在中央陵園名人墓地32A的第29號墓穴中。

地址:Zentralfriedhof, Simmeringer Hauptstra呈 234, 1110 Wien

一八八零年,崇拜貝多芬的人們還為其建造了一座紀念碑。從此,這個地方更名為貝多芬廣場。貝多芬塑像的周圍圍繞著九個小天使,象徵音樂大師不朽的九部交響曲。...

貝多芬個人資料

◆簡介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2.16-1827.3.26),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最後一位,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祖籍荷蘭(亦說波蘭),出身科隆選侯宮廷歌手世家。他出生於德國波恩的平民家庭,自幼跟從父親學音樂。很早就顯露了音樂才能,八歲開始登臺演出。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曲》、《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時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封建、爭民主的革命熱情,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個性鮮明,較前人有了很大的發展。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闢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人類留下了無價的音樂寶藏,因此,世人尊稱他為“樂聖”。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以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合唱》最為著名),歌劇《費黛里奧》等等。

◆生平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6日誕生於德國波恩。父親是該地宮廷唱詩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無為、嗜酒如命;母親是一個女僕,心地善良、性情溫柔。她第一次嫁給一個男僕,喪夫後改嫁給貝多芬的父親。艱辛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自幼表現出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願望,成為他的搖錢樹。他不惜打罵,迫使貝多芬從4歲起就整天沒完沒了的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7歲時貝多芬首次登臺,獲得巨大的成功,被人們稱為第二個莫扎特。此後拜師於風琴師尼福,開始學習作曲。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任風琴師和古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開始跟隨莫扎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1800年,在他首次獲得勝利後,一個光明的前途在貝多芬的面前展開。可是三四年來,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著他,貝多芬發現自己耳朵變聾了。原來,鋼琴聲的分貝數一般在八十至九十分貝之間,人不能在八十五分貝或更高分貝的噪音環境中停留超過六小時,貝多芬熱愛練習鋼琴,因此導致耳聾,但是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

貝多芬無時不充滿著一顆火熱的心,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歷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反抗,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愛上了朱列塔•圭恰迪爾,他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但是風騷幼稚自私的奇麗愛太不理解他崇高的靈魂。1803年與伽侖堡伯爵結婚,這是令人絕望的時刻,他曾寫下遺書。

1803年他從灰暗中走出來,寫出了明朗樂觀的《第二交響曲》。之後更多更好的音樂在他的筆下源源不斷的湧現。《第三交響曲》(英雄)、《第五交響曲》(命運)、《第六交響曲》(田園),還有優美動聽、洋溢著歡樂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及絢麗多彩的鋼琴協奏曲和奏鳴曲。

182......

關於音樂家的資料。。越多越好。。

是指貝多芬,肖邦之類的嗎?

中國:

1.杜鳴心(1928~ ) 作曲家,湖北潛江人。1939年被陶行知從保育院選拔到重慶育才學校學習音樂,創作了諷刺歌曲《薪水是個大活寶》,在當時國統區的民主運動中發揮過作用。建國後,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學習作曲,回國後在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任教。創作上偏重於器樂體裁,主要作品有舞劇《魚美人》、《紅色娘子軍》(均與吳祖強合作)的音樂,交響詩《飄揚吧,軍旗》,交響音畫《祖國的南海》和《青年交響樂》等。

2.周廣仁,教授、鋼琴家,1928年出生於德國漢諾威。中國第一位在國際比賽中獲獎的鋼琴家,中央音樂學院終身教授,當今中國在國際樂壇中最具影響和權威的鋼琴演奏家、教育家,中國20世紀最傑出女性之一,被譽為“中國鋼琴教育的靈魂”。

3.賀綠汀(1903-1999) ,原名賀楷,當代著名音樂家、教育家,湖南邵陽人。1931年考入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早年參加湖南農民運動和廣州起義。先後任武昌藝術專科學校教員,明星影片公司音樂科科長、陝甘寧晉綏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隊音樂教員、延安中央管弦樂團團長、華北文工團團長。半個世紀以來,賀綠汀共創作了三部大合唱、二十四首合唱、近百首歌曲、六首鋼琴曲、六首管絃樂曲、十多部電影音樂以及一些秧歌劇音樂和器樂獨奏曲,並著有《賀綠汀音樂論文選集》。1999年4月27日在上海逝世。

4.劉福安 副教授。男,1927年出生,四川富順人。中共黨員。1958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曾任上海市音樂家協會理事兼《上海歌聲》編委,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上海市第七屆人大代表。主要貢獻:長期從事復調、和聲、作曲等課程的教學。所教學生有些成為著名作曲家、音樂教授。主要作品有群眾歌曲《奮發圖強》,獨唱曲《延安夜月》、《飛奔吧!新疆》,管絃樂曲《安徽民歌主題隨想曲》(1956年參加第一屆全國音樂周演出,1960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鋼琴曲《採茶撲蝶》、《中國情歌12首》,大合唱《巴黎公社》(1986年參加第二屆北京合唱節由中央樂團演出),電影音樂《聶耳》(合作)、《八一交響詩》(合作)等。部分作品參加第二屆、第四屆、第八屆“上海之春”音樂會演出。專著有《民族化復調寫作》(上海音樂出版社)。

5. 陳銘志:作曲家(1925-2009 )。河南西平人。1951年畢業於上海音樂學院理論作曲系。歷任上海音樂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作曲指揮系主任,中國音協第四屆理事。中國民主同盟盟員。多年來,他在復調音樂的教學、作曲和理論方面成果卓著,被譽為“中國復調大師”。

中國的還有很多,不打了。下面是國外的

1.

雅科布·路德維希·費利克斯·門德爾鬆·巴托爾迪(Jakob Ludwig Felix Mendelssohn Bartholdy,1809-1847),德國猶太裔作曲家。為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被譽為浪漫主義傑出的“抒情風景畫大師”,作品以精美、優雅、華麗著稱。

2.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S.Bach,1685—1750)被稱之為“西方音樂之父”。另外還有兩位“巴赫”都是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兒子,也都是著名音樂家。

3.愛德華·格里格(Edvard Grieg,1843~1907),挪威作曲家,19世紀下半葉挪威民族樂派代表人物。 1843年6月15日格里格生於卑爾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於同地。6歲隨母學鋼琴,得到音樂啟蒙教育。經著名小提琴家O.布爾推薦,1858~1862年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畢業後,在卑爾根舉行首次作品音樂會。1863~1866年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活動,與挪威民族音樂......

關於《月光曲》和貝多芬的資料~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 (1770-1827) 偉大的德國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於萊茵河畔距法國不遠的小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宮廷樂團的樂長,父親是一個宮廷男高音歌手。貝多芬自幼便已顯露出他的音樂天才,父親急於把他培養成為一個象莫扎特那樣的神童,從小就逼著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是,他在這段時期中所受的音樂教育一直是非常零亂和沒有系統的。

十二歲,他已經能夠自如地演奏,而且擔任了管風琴師聶費(1748-1798)的助手。就在這時他開始正式跟聶費學習音樂。聶費是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音樂家,他擴大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使貝多芬熟悉了德國古典藝術的一些優秀範例,並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的目的的理解。貝多芬的正規學習和有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費的細心教導和培養開始的:聶費還引導他在1787年到維也納就教於莫扎特 。莫扎特聽過他的演奏之後,就預言有朝一日貝多芬將震動全世界。貝多芬到維也納不久便接到母親的死訊,他不得不立即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一直到1792年秋他父親死後,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這時莫扎特卻已不在人世了。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地便贏得了維也納最卓越的演奏家(特別是即興演奏)的稱謂。以後,他先跟海頓學習,後來跟申克、阿勃列希貝爾格和薩利耶裡等人學習。他在波恩通過同知識分子勃萊寧的交往,接觸到當時許多著名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兒,受到"狂飆運動"的思潮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臻成熟,但在革命年代中成長尤為訊速。

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進步的思想意識給他了很多啟發,從而奠定了他人文主義世界鄣幕??--深信人類平等,追求正義和個性自由,憎恨封建專制的壓迫。儘管維也納古典樂派中的三位著名作曲家所處的生活年代相當接近,但是貝多芬的思想同海頓和莫扎特顯然並不屬同一個“時代”。海頓一生備受凌辱,他雖也偶而被激怒過,但卻總是逆來順受,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都很少能使他激動,他的音樂同鬥爭也是永遠絕緣的。莫扎特精神上遭受的苦難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敢於反抗,寧願貧困而不能忍受大主教的侮辱,但在他的音樂中,從那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的背後,往往還是可以感覺得到一絲痛苦、憂鬱和傷感的情緒。只有貝多芬,他不但憤怒地反對封建制度的專制,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貝多芬在波恩時期(1782-1792)的創作,大都是一些小型的鋼琴曲、重奏曲和歌曲等,這一時期可以說他還只是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他在維也納最初十年(1792-1802)的創作,比較著名的作品也只有《悲傷》、《月光》和《克羅採》奏鳴曲及《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這期間,他對社會與政治諸問題又有了進一步的理解,也能意識到他要努力探尋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譁成熟時期,這段時間後來成為他的"英雄年代"。

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看來是相當遲緩的,但實際上卻非常穩固。他三十歲時才開始寫第一部交響曲,而在象這樣年紀的莫扎特已經寫了四十部左右的交響曲了。

貝多芬從1796年開始便已感到聽覺日漸衰弱,但是直到1801年,當他確信自己的耳疾無法醫治時,才把這件事情告訴給他的朋友。但是,他對藝術的愛和對生活的愛戰勝了他個人的苦痛和絕望--苦難變成了他的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一個精神危機發展到頂峰的時候,他開始創作他的樂觀主義的《英雄交響曲》。《英雄交響曲》標誌著貝多芬的精神的轉機,同時也標誌著他創作的&......

相關問題答案
音樂家貝多芬的資料?
貝多芬的交響樂有哪些?
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
貝多芬的人物性格?
貝多芬的交響曲有哪些?
貝多芬的命運?
名人傳對貝多芬的描寫?
名人傳中貝多芬的事例?
名人傳中貝多芬的形象?
貝多芬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