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弒母是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北大學子為什麼弒母

警方推斷為吳謝宇因為與性工作者談戀愛需要金錢,預大量貸款,遭母親反對後預謀弒母(從作案手法之縝密來看,絕非衝動殺人),並於2015年7月左右施行。

吳謝宇殺人可能性極大。

1.母親死鑑定是在7月前,而在7月後吳謝宇依然和他人保持聯繫,並且顯得很正常。還曾回學校諮詢補考,這期間他不可能不與母親聯繫,如果不是他作案,為何不通知親人母親失蹤了,或者報警?

2.7月前,吳謝宇就網購大量材料,鋸條,活性炭,手術刀等,不是他作案,用這些材料幹什麼?3.假如真有人冒充他,或者威脅他跟親人聯繫,他既然能夠回學校諮詢補考,為何不報警或尋求他人幫助?

4.假如不是他乾的,並且行凶者或者教唆者控制住了他,讓他為自己所用,還能放心讓他自由回學校諮詢補考,只能證明他與此案的凶手關係不一般,算是幫凶,最少也是包庇。如果是包庇,被害人還是自己的母親,那麼按此案的嚴重程度來看,已構成共同犯罪。

吳謝宇16歲喪父,經濟基本靠母親和親戚支援,其母除偶爾發脾氣外並無過錯,何況不管他殺人的理由是什麼,這種預謀殺死自己母親的人,都不值得同情。

名校學子弒母案背後可能涉及哪些性心理學問題

行為心理學,變態心理學。

弗洛伊德主要的心理學主張是什麼?

1.本能論

性本能與力比多學說弗洛伊德把性的慾望稱為力比多(Libido)即“性力或欲力”,他認為凡能引起感官滿足和自己需要的活動皆屬於“性(欲)力”的活動,故在弗洛伊德性學理論中所論述的“性”已不是世俗意義上的“性”的概念。

2.人格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耿uperego)構成。 人格結構中的三個層次相互交織,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各行其責,分別代表著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樂原則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尋求在環境條件允許的條件下讓本能衝動能夠得到滿足,是人格的執行者,按現實原則行事,是“現實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會性,是“道德的人”。   在通常情況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處於協調和平衡狀態的,從而保證了人格的正常發展。如果三者失調乃至破壞,就會產生神經病,危及人格的發展。

根據性感器的不同將人格階段分為五個階段

1.口脣期(0到18個月) 在這一階段口,脣,舌是動情區 這一階段容易出現依賴和攻擊性

2.肛門區(18月到3歲) 這一階段的性感區是肛門,在這一階段容易出現兩種性格:肛門排放性性格和肛門便祕性性格

3.性器區(3歲到6歲)其性感區在生殖器,出現了性格分化,在這一階段容易出現戀母情節和戀父情節

4.潛伏期(6到12歲)在這一階段。兒童的玩伴多為同性

5.生殖期(青春期到成長) 這一階段也叫兩性期

3.夢論

弗洛伊德把夢的實質理解為:夢,“是一種願望達成,它可以算是一種清醒狀態精神活動的延續”,是由高度錯綜複雜的智慧活動所產生的。他引用大量的夢的例證證明夢的意義在於願望的滿足。他指出,使願望在夢中得到滿足可用以維持精神的平衡,同時也是為了保護睡眠不受干擾。

4.焦慮論與自我防禦機制

弗洛伊德認為,嬰兒出生時從母體的分離是人類體驗到的最大的焦慮,誕生的創傷是後來出現情感焦慮的基礎。

弗洛伊德認為焦慮產生的原因有兩種,即現實的焦慮和神經症的焦慮。現實的焦慮是來自對外部的危險及預料到的傷害的反映。而神經症的焦慮則與此有明顯的不同,他認為神經症的焦慮的產生與“裡比多”的節制有關,裡比多被喚起了,但卻未能給予滿足,“這種未予滿足的裡比多直接變成了焦慮”。

北大弒母案。這麼久了怎麼還沒捉到吳謝宇?既然說他們母子感情好。那到底是為什麼要預謀殺害自己的母親? 10分

第一個問題無法回答。第二個或許可以理解成,一種心理上的閹割感。試想如果母親從小到大對你抱有非常高的期望,你達不到她就會哀傷難過;你從小到大因為跟她感情很好所以什麼事都會跟她說,在她面前你沒有任何祕密可言,你會不會感覺到由衷的被人操控般的束縛

各種情緒名詞及代表意思~! 10分

青少年的不健康心理到底有哪些表現呢?我認為,這種不健康的心理主要表現為:

自私 轉型期以來的青少年,大都有程度不同的自私傾向。有人說自私是人的本性,與心理不健康無關。有這種看法的人,是受了“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哲學的影響。其實,當人生下來時,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張白紙。經過無我有物、有我無物和物我整合三個階段的順序發展,兒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漸發展出來。由於家庭教育方式的不當和社會的消極影響,有些兒童一直停留在有我無物的階段,並沒有把主觀和客觀、自我和環境有機整合起來。這種由自我概念發展障礙所導致的自我中心意識在行為表現上就是自私和沒有責任感。自私是不健康的自我觀念,同時又是其他異常心理和行為的根源。

任性 任性是一種由本我決定的無規範心態和非理性行為,本我是以快樂追求和需求的立即滿足為特徵的,在行為表現上就是任性,即無拘無束、無法無天的狀態。有必要把它與率性區別開來。率性而為表示天真,任性胡來則表示粗野。任性是率性的過度,和它的不足——斂性一樣,都是惡行的特徵。斂性順受不是成熟,任性粗野也不是天真。健康的人格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個組成部分,它們分別代表獸、人、神的品質。只有本我而沒有自我和超我的人,實際上仍然停留在獸類的水平而並沒有達到人類的層次,更不用說神的境界了。自我是人格中最理性化的部分,是健康心態的標誌。

嫉妒 嫉妒是由自私所產生的一種狹獈的排他和仇他心理。嫉妒的人不能見到別人比他強,只要發現別人比他強,他就眼紅,常有“既生瑜,何生亮”之感慨。由於青少年尚未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評價和判斷事物常常以我劃線,在嫉妒的心理基礎上很容易走上拉幫結派、黨同伐異的道路。英國大文豪莎士比亞早就告誡我們說:“警惕嫉妒,它是開創惡例的綠眼睛怪物,這意味著它貪得無厭。”嫉妒往往是貪婪和不擇手段的溫床,它像盤踞在一個人心裡的毒蛇一樣,瘋狂地吞噬著其人性中一切善良的東西,直至把這個人變成毒蛇,再去傷害他人。

叛逆 對青少年來說,叛逆是一種極端的逆反心理。從成都發生的“沈鵬弒母”案,到溫州發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廣東發生的少女殺死奶奶案,這些接二連三披露的殺害至親的案例說明,一些青少年存在著嚴重的叛逆心理。這種叛逆心理產生於可憐的適應能力:經受不了批評、挫折和壓力。從本能地任性胡來、我行我素,到不辨是非、不識好歹、以暴力抗拒家人管教,到糊里糊塗地走向死亡,就是叛逆性格的行為邏輯。一般而言,青春叛逆是青少年生命週期發展的必經階段。但是在轉型期的中國,這種心理危機已經演化成一種社會病態。它部分是不良家庭教育的自然惡果,多半是家庭——社會環境的無意塑造。一些青少年在家庭排行中獨一無二的霸權地位,客觀上使他們不僅不能發展出競爭觀念、合作精神和責任意識,而且使他們很容易養成飛揚跋扈、專橫殘暴的性格。事實證明,這種具有強烈控制慾而適應能力又極差的孩子,走上社會遇到挫折就有可能走上暴力犯罪的道路:或從事自殺,或進行謀殺。其實,這兩種極端行為的根子是一個:青春叛逆。這就是為什麼在青少年自殺率上升的同時,謀殺率也在上升的原因。

浮躁 轉型期的中國,青少年存在著程度不同的浮躁心理。浮躁意指輕浮急躁,做事踏不下心來,沒有耐性,見異思遷,好大喜功,充滿“天上掉餡餅”的幻想,沒有腳踏實地的艱苦奮鬥精神,卻存在著僥倖成功的奢望……凡此種種,都是浮躁心態的表現。浮躁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但它還不是狂躁。狂躁是一種精神病態,需要臨床干預。儘管如此,我們絕不能忽視浮躁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對青少年的危害。因為它可能導致青少年為了僥倖成功而鋌而走險,......

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和羅素的哲學思想

先說弗洛伊德:

屬於精神分析學派,提出“潛意識”、“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結”、原欲(Libido)等概念,認為人類男性天生具有弒父娶母的慾望和戀母情結(即伊底帕斯情結(Oedipus Complex,參見伊底帕斯(Oedipus)),女性天生具有弒母嫁父的慾望和戀父情結(又叫伊賴克綴情結(Electre complex)),以及兒童性行為等理論。對哲學、心理學、美學甚至社會學、文學等都有深刻的影響。

羅素:

哲學上羅素最大的貢獻是和G·E·摩爾、弗雷格、維特根斯坦和懷特海一起創立了分析哲學,此外他還在認識論、形而上學、倫理學、政治哲學和哲學史方面做出過貢獻。在劍橋大學時羅素信奉唯心主義和新黑格爾主義,但是在1898年在摩爾的影響下羅素放棄了唯心主義,轉而研究現實主義,並很快成為“新現實主義”的倡導者。羅素此後始終強調現代邏輯學和科學的重要性,批判唯心論。

北大弒母案的讀後感600字

1、人都是善惡並存的,我們要懂得警覺自己人性中的惡

人們要想實現利益最大化,需要做出一定的自我約束,因此,日常生活中,人人都做了大量的揚善抑惡的努力,所以,我們輕易不會看到人性中惡的一面。但是,正因為一直處於被壓抑的狀態,如果一旦爆發,其能量就非常巨大。馬加爵在打牌受到指責時,他的心理現實是:“當時我真的迷失方向了,覺得不知道該怎麼生活下去了……於是,就有點想不開,自己不想活了。又想我之所以會這樣,是他們三個人造成的,就恨他們。”

當那種恨被付諸行動後,當惡被釋放時,很快,它以幾何級數增長,或者說是完全處於自動生成狀態,心理學上的術語是:“機能自主”,使當事人被操控、被驅使,欲罷不能。

避免這種惡的方式很多,最簡單的就是立刻脫離刺激環境,以及絕不在情緒衝動時做決定。當然,僅有這點遠遠不夠,還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才對。

2、與過度的“去聖化”傾向有關

其實,某種意義上,這是現代人中存在的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

“去聖化”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指的是人們尤其是青少年人由於在生活中見到太多欺騙行為,或者由於在生活中受挫,因而懷疑價值觀和美德的存在。他們不願聽從任何人的勸告,不相信生活中還存在值得珍視的、神聖的、具有永恆意義的事物。

“去聖化”是人的心理防禦機制之一,但是也與其他防禦機制一樣,如果過度就會產生問題。

當前,青少年中“去聖化”傾向所導致的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缺乏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感情;在涉及有可能傷害生命的重大問題上缺乏應有的恐懼感。不僅是對別人,也包括對自己。

我見過挺有思想的學生毫無感覺地、無端地隨口說出一些極端傷人或侮辱人的話;見過僅僅因為一點不順心就輕生的學生……

因為過度的“去聖化”傾向,而喪失了人所擁有的一種最基本和最健康的本能:悲憫之心。他自己也因此失去了最後的機會,偶然就這樣成了必然。

此處談的生命不僅僅指別人的生命,也包括我們自己的生命。一個人,常常是因為不懂得珍重自己的生命,而輕視別人的生命,並最終毀掉自己。

3、沒有做人的原則和底線倫理

做人是要有原則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要有自己的底線倫理。我想,最基本的底線倫理應該是:絕不以正當的理由去做錯事;絕不以任何理由去做傷害別人的事。

具備底線倫理有助於形成道德焦慮,也就是會使人在考慮是否傷人的時候產生強烈的擔心、害怕和不安,這種感覺往往可以有效制止一個人的惡行。

可是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人缺乏底線倫理,因而常常會以“正義、正當的理由”為名,犯下許多“陽光下的罪惡”。

4、缺乏一些基本的有助於人健康發展的人格特點

在現實生活中有一個重要的人格特點是:共情能力,也就是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的能力。這種能力同樣有效地預防人對他人傷害的行為。

5、學生缺乏最基本的自我保護常識,這是最令人痛心的

社會心理學中有一個“挫折——侵犯”說,指的是挫折會引起侵犯。儘管這個學說有極端的一面,但是,從自我保護的角度看,如果我們做了會讓別人感覺受挫的事,就要同時準備被別人侵犯。

這還與我們處理人際衝突的能力有關。人與人相處,如果發生了衝突,一定要就事論事,實事求是,絕不翻舊賬,這是最容易激怒對方的事,尤其是不能戳別人痛處,這最容易讓別人惱羞成怒,怒不可遏。

6、此類事件缺乏社會支持系統

每個人從客觀上都存在一些天然的社會支持系統,如父母、老師、領導等,他們都有支持我們的基本義務。如果一個人平時有良好的人際關係,那麼,他的親朋好友在他需要時,都會成為樂於支持他的人。馬加爵在......

弒是什麼意思

基本字義

1. 封建時代稱臣殺君、子殺父母:~君。~父。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殺,式聲。本義:古代統治階級稱子殺父、臣殺君為“弒”)同本義 [murder one's superior]

弒,臣殺君也。——《說文》

凡自虐其君曰弒,自外曰戕。——《左傳·宣公十八年》

放弒其君則殘之。——《周禮·大司馬》

君臣未嘗相弒也。——《禮記·明堂位》

萬乘之國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弒虐(指弒君);弒君;弒母

部首筆畫

部首:弋 部外筆畫:9 總筆畫:12

五筆86:QSAA 五筆98:RSAY 倉頡:KDIPM

筆順編號:341234112154 四角號碼:4394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5F11

殺人案子如謀殺親夫,弒母殺子,類似於此類的凶殺的作案動機是什麼?

犯罪心理學(Criminal Psychology)是一門研究犯人的意志、思想、意圖及反應的學科,和犯罪人類學相關聯。主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在於有關“是什麼導致人犯罪”的問題,也包含人犯罪後的反應,在逃跑中或在法庭上的。犯罪心理學家也可以作為證人,以幫助法庭瞭解犯人的心理。精神病學亦有處理到一部分的犯罪行為。殺人犯殺人的心理是非常複雜的、多樣的,是一個專門的研究學科,在這裡是無法深入討論的。

最常見的應該有——

憤怒(比如因口角動手致人死亡);

嫉妒(比如情殺);

貪婪(搶劫殺人);

衝動(類似憤怒);

迷糊(過失殺人);

麻木(不作為致人死亡,比如能救而不救落水者);

精神變態者(以殺人為樂);

盲從(受影視劇或電玩等蠱惑);

恐懼(防衛過當或者受人脅迫);

過分的同情(醫生違法給病人安樂死,至少在中國是);

殘忍(為某種目的而蓄謀已久的謀殺);

相關問題答案
心理弒母是什麼意思?
心理問題是什麼意思?
心理壓抑是什麼意思?
心理干預是什麼意思?
心理獨白是什麼意思?
心裡詭詐是什麼意思?
物理音調是什麼意思?
心若浮塵是什麼意思?
心酸落寞是什麼意思?
內心戲挺多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