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鮑的名人有哪些?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歷史上姓鮑的名人有哪些

鮑叔牙,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

鮑宣,渤海高城(也就是今河北省鹽山東南)人,西漢大臣。

鮑永,上黨屯留人,東漢初大臣。

鮑恢,扶風(今陝西省興平)人,東漢官吏。鮑信,泰山人,東漢末官吏。任騎都尉、濟北相。

鮑敬言,中國兩晉之際思想家。

鮑照,字明遠,南朝宋著名作家。

鮑防,字子慎,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陽)人,唐代大臣、詩人。

鮑溶,字德源,是中唐時期的重要詩人。

鮑慎由,處州龍泉(今屬浙江省)人,北宋學者。

鮑象賢,字復之,明朝時歙人(今安徽歙縣人),曾先後在七省十二任為官。

鮑超,字春亭,後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節)人,行伍出身,清朝湘軍將領。

鮑俊,廣東香山(今珠海市香州區山場村)人,晚清著名詩人、書畫家。

中國古代姓鮑的名人錄

鮑叔牙

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少年時和管仲友善,後因齊亂

鮑叔牙

,隨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任命他為相,他辭謝,保舉管仲。後來齊國經管改革,日漸富強,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首霸。

鮑敬言

中國兩晉之際思想家。 生平事蹟不詳, 僅在葛洪(284年~364年)所著《抱朴子·詰鮑篇》中有零星資料,推知大約生活於葛洪同時或稍前。鮑敬言“好老莊之書,治劇辯之言”,在政治思想上主張無君論。

在門閥勢力大盛,政治黑暗的兩晉之際,鮑敬言對君主政治進行了批判。他指出遠古之世,人們本無尊卑,“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安居樂業。後來,人類有了強弱、智愚之分,出現了強智欺凌弱愚的現象,於是“君臣之道起焉”。這既非天意,亦非民願,儒家所謂“天生民而樹之君”之說是欺人之談。

鮑敬言指出,由於“君臣既立”,社會便產生了不平等,“有司設則百姓困,奉上厚則下民貧”,“宿衛有徒食之眾,百姓養遊手之人”。統治者驕奢淫逸,慾壑難填,對百姓“勞之不休,奪之無已”,使他們“食不充口,衣不周身”,以致鋌而走險,“冒法犯非”。統治者之間為了一己私利,還不斷挑起紛爭殺伐,“推無仇之民,攻無罪之國”,使天下大亂,這些“皆有君之所致也”。

鮑敬言還指出:“無道之君,無世不有,肆其虐亂,天下無邦。忠良見害於內,黎民暴骨於外”。這些暴君如果是普通百姓,“性雖凶奢,安得施之?”他們之所以能夠“肆酷恣欲,屠割天下”,正因為他們是君主。君主是一切罪惡之源,所以“古者無君,勝於今世”。

鮑敬言幻想一種沒有君主和政府的社會,在那裡人們沒有徭役租賦負擔,“內足衣食之用,外無勢利之爭”(以上引文均見《詰鮑篇》)。這種社會理想不過是一種“烏托邦”。但他的無君思想在中國古代社會獨樹一幟,對於後世的反君主專制主義思潮有重要影響。

鮑宣

渤海高城(也就是今河北省鹽山東南)人,西漢大臣。好學明經,舉孝廉為郎,官至司隸。常上書諫

鮑宣

爭,其言少而文多實。曾批評西漢末年“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

鮑永

上黨屯留人,漢初大臣。更始時任尚書僕射,行大將軍事,封為中陽侯。漢光武時出任魯郡太守,封關內侯。後又出任司隸校尉,東海相、兗州牧等。

鮑昱

上黨屯留人,東漢大臣。任汝南太守時,因郡多陂池,歲歲決壞,他徵發民工,用石頭建造水門,攔洩得法,民以殷富。遷司徒,又代牟融為太尉。

鮑恢

扶風(今陝西省興平)人,東漢官吏。光武時,被鮑永闢為都官從事,抗直不避權貴。帝告誡貴戚,當斂手以避二鮑。

鮑信

泰山人,東漢末官吏。任騎都尉,避董卓之亂,引兵回鄉,旋為濟北相,與袁紹等共討董卓,後為黃巾軍所殺。其子鮑勳剛直守正,曹丕時拜侍御史,出為右中郎將。

鮑照

鮑照(公元414-466年)字明遠,南朝宋著名作家,主要成就在詩歌創作方面,尤其是樂府詩。他的作品在我國詩歌發展史具有重要地位,被稱為“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的詩人。他的駢文亦佳。鮑照是南北朝時期文人中成就最高的詩人,與顏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李白曾把鮑照比作“鳳與麟”,杜甫形容李白的詩歌是“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長於樂府詩,最有名的有雜言樂府《擬行路難》18首,五言樂府《代出薊北門行》、《代白頭吟》等。這些詩作廣泛地反映社會生活,抒發自己沉淪下寮的憤懣和不平。藝術上能吸收民歌的精華,剛健清新,感情豐沛,形象鮮明,並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與當時歌功頌德的廟堂詩以及遊山玩水、談玄理、慕神仙的時代風尚迥然不同對唐代的李白、高適、岑參等人的創作有一定的影響。著有......

姓鮑的全部資料

■鮑姓排行

鮑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分佈很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6%,居第一百七十三位。尤以青海、江蘇、山東、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五省鮑姓約佔全國鮑姓人口的70%。

■姓氏源流

鮑(Bào 鮑)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姒姓,為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之後,以邑(國)名為氏。據《姓苑》記載:“系出姒姓。夏禹後。春秋時杞公子有仕齊者,食採於鮑,因以命氏”。又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所載,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即杞公子)仕齊,食採於鮑邑(原為夏朝的諸侯國,故城在今山東省歷城東三十里),其子叔牙以邑(國)名為氏,稱為鮑姓。

2、出自庖犧氏,即伏羲氏,其後有鮑姓。

3、出自他族中有鮑氏: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北魏代北地區少數民族俟力伐氏(一說為俟力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與漢族融合,遂改姓“鮑”,稱為鮑氏。另外,同時還有,代北的少數民族“鮑俎氏”也有改姓鮑的。

② 清滿洲八旗姓保佳氏、瓜爾佳氏等後均有改姓鮑者。

③ 景頗族金別氏,漢姓為鮑;佤族羊布拉氏(亦稱尤斯拜氏),漢姓為鮑。

④ 內蒙古東部蒙古孛兒只斤氏後改為鮑鍘?

⑤ 今滿、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鮑叔牙。夏禹裔孫敬叔之子,春秋時齊國大夫。其父敬叔被封於鮑,叔牙開始以封邑為氏,稱鮑叔牙。叔牙少時與管仲友善,管仲家貧母老,他常給以資助,遂成莫逆之交。襄公亂政時,管仲隨公子糾奔魯,他隨公子小白出奔莒。及襄公被殺,小白得內援回國,被立為齊君,擬任他為上卿。他力勸桓公將囚拘的管仲開釋,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管鮑之交,世傳美談。鮑姓子孫也就尊這位德行高尚的鮑姓先人為其得姓始祖。

■遷徙分佈

鮑姓發源於今山東歷城,鮑叔牙的子孫在齊國世襲卿位,見於史冊的有玄孫鮑牽(鮑莊子),還有鮑文子、鮑蘇,並有裔孫鮑焦隱居於周的國都(今河南省洛陽)。戰國初,田氏代齊後,子孫有逃往今河北、河南、山東、江蘇間地者。兩漢時,鮑姓名人漸多,西漢末的鮑宣,乃渤海高城(今河北省鹽山)人,後被王莽所殺,他極有預見的在生前將長子鮑永、次子鮑升避居於上黨屯留(今屬山西省),鮑永子鮑昱、孫鮑德、玄孫鮑昂俱有名於當世,尤以鮑昱最為著名,他貴至宰相,為後世鮑姓上黨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東漢時還有扶風(今陝西省興平)人鮑鴻、鮑恢,京兆新豐(今陝西省臨潼)人鮑郵,東漢初的九江(今安徽省鳳陽)人鮑駿……。表明在秦漢之際,鮑姓已分佈於黃河中下游地區,並有一支進入安徽。魏晉南北朝時期,繁衍于山東、江蘇間地,古屬東海郡之地的鮑姓人丁興旺,名家輩出,著名南朝樂府詩人鮑照即為此郡鮑姓之傑出代表。此郡鮑姓由於離東晉、南朝之國都南京較近,其由於仕宦、逃難進入今浙江、江蘇、湖北等地。此際,繁衍於上黨、泰山、河南郡的鮑姓亦呈族大人眾、名家輩出之態,昌盛為鮑姓上黨、泰山、河南郡望。唐末至五代的動亂導致鮑姓在今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定居下來。兩宋時,鮑姓發展出現了新特點,其除昌盛于山東外,繁衍於今安徽、江蘇、浙江等南方省份的鮑姓十分搶眼,名人輩出。元初、元末的動亂導致鮑姓向廣東、福建、廣西等地徙居。明初,山西鮑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安徽、江蘇、河北、河南等地。明中葉以後,鮑姓進入臺灣省,有清一代,鮑姓分佈愈廣。如今,鮑姓在全國分佈很廣,尤以青海、江蘇、山東、湖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五省鮑姓約佔全國漢族鮑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鮑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七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零......

姓鮑的歷史有無名人

鮑 宣:渤海高城(今河北省鹽山東南)人,西漢大臣。好學明經,舉孝廉為郎,官至司隸。常上書諫爭,其言少而文多實。曾批評西漢末年“民有七亡而無一得”、“有七死而無一生”。   鮑 永:上黨屯留人,漢初大臣。更始時任尚書僕射,行大將軍事,封為中陽侯。漢光武時出任魯郡太守,封關內侯。後又出任司隸校尉,東海相、兗州牧等。   鮑 昱:上黨屯留人,東漢大臣。任汝南太守時,因郡多陂池,歲歲決壞,他徵發民工,用石頭建造水門,攔洩得法,民以殷富。遷司徒,又代牟融為太尉。   鮑 恢:扶風(今陝西省興平)人,東漢官吏。光武時,被鮑永闢為都官從事,抗直不避權貴。帝告誡貴戚,當斂手以避二鮑。   鮑 信:泰山人,東漢末官吏。任騎都尉,避董卓之亂,引兵回鄉,旋為濟北相,與袁紹等共討董卓,後為黃巾軍所殺。其子鮑勳剛直守正,曹丕時拜侍御史,出為右中郎將。   鮑 照:字明遠,東海(今江蘇省漣水)人,南朝宋文學家、詩人。出身寒微,一生懷才不遇,羈族他鄉,受盡坎坷。所作樂府詩多寫邊塞戰爭和征夫戍卒之情景。七言樂府對後世影響尤大。代表作為《擬行路難》,表現強烈的憤世激情。有《鮑參軍集》。   鮑 靚:晉代道教徒。字太玄,東海人,或雲陳留人,或雲東海陳留人,或雲上黨人。漢司徒鮑宣之後。據《晉書》等記載,5歲時對父母說:“我本是曲陽李家子,9歲墜井死。”父母尋訪得李氏,推問,果符其說。靚兼學道教和儒典,明天文、《河圖》、《洛書》。遷南陽中部都尉,為廣東南海太守。曾入海遇風,煮白石充飢。曾與許謐往還。曾見仙人陰長生,得受道訣。為許邁、葛洪之師,葛洪之岳父。享年百餘歲。或雲年過七十而尸解。或雲後還丹陽,卒葬於召子岡。或雲於羅浮山得道。   鮑 姑:名潛光(約309-363),上黨(今山西省長治)人,晉代廣東南海太守鮑靚之女,醫家葛洪之妻。鮑姑從小生長於仕宦兼道士家庭,深受道教影響,後從夫在廣東羅浮山行醫煉丹。鮑氏醫術精湛,尤長於灸法,以治贅瘤與贅疣擅名。她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以當地盛產的紅腳艾進行灸治,取得顯著療效。“每贅疣,灸之一炷,當即愈。不獨愈病,且兼獲美豔。”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女鍼灸家。   鮑 防:襄州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唐代大臣。玄宗時進士,累官至工部尚書,所至皆有政績。工詩,喜將鍼砭時弊入詩。   鮑 超:字春亭,後改字春霆,四川省夔州(今奉節)人,行伍出身,清朝湘軍將領。曾救曾國藩於安徽祁門脫險,旋升提督。所部號“霆軍”,為湘軍主力。   鮑叔牙:春秋時齊國的大夫,以知人著稱。少年時和管仲友善,後因齊亂,隨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任命他為相,他辭謝,保舉管仲。後來齊國經管改革,日漸富強,齊桓公也成為春秋時期的首霸。   鮑敬言:晉朝思想家。他的“無君論”思想,部分內容保存於葛洪《抱朴子·詰鮑篇》中。其“無君論”思想,在當時玄學氾濫中放一異彩,閃爍著樸素唯物論的光輝。   鮑慎由:處州龍泉(今屬浙江省)人,北宋學者。哲宗時進士,累官工部員外郎。曾從王安石、蘇軾學,為文汪洋閎肆,詩尤高妙。有《夷白堂小集》。   鮑象賢:明朝時歙人,曾先後在七省十二任為官,有“仕不擇地,官不擇位”的名言,曾領兵鎮守南北邊陲,卒贈工部尚書,立坊旌表。   鮑承先:明末清初應州(今山西省應縣)人,初為明將,曾任參將。後降後金,曾獻離間計,使崇禎誤殺清之大患袁崇煥。後又建漢軍八旗,他隸正紅旗,官至宰相。現北京鮑家街即其府第。山西應縣鮑氏即其後裔。   鮑廷博:字以文。清朝安徽歙縣人。家中藏書極富。乾隆時繭訪遺書,廷博進家藏書60......

全國姓鮑的人多嘛

鮑姓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2位。

鮑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七十九位,

人口約有八十二萬四千餘,佔全國人口總數的0.006%左右。

有姓鮑的嗎?

有哇!

我一個同事就姓這個!!

中國有多少姓鮑的

5488418個 人我用手機查的 謝謝

現代著名畫家有姓鮑的嗎

鮑姓畫家很多、不知道你找哪個行業的

網搜【著名畫家鮑】試試、看有沒有合適你找的

姓鮑的在古代是什麼族

眾合利達教育老師:飽姓是一個多民族起源的姓氏,具體源流如下。

源流一

源於姒姓,出自春秋時夏禹裔孫敬叔之後,以邑(國)名為氏。據史籍《姓苑》記載:“系出姒姓,夏禹後。春秋時杞公子有仕齊者,食採於鮑,因以命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記載,春秋時期,夏禹的裔孫姒敬叔(杞公子)仕於齊國,被賜封食採於鮑邑(今山東濟南歷城),其兒子姒叔牙以邑名為自己的姓氏,稱鮑叔牙,尊稱鮑子,他以知人善交著稱千古。鮑叔牙,公元前?~前644年。自青年時期起,鮑叔牙即與管仲相交為友,深知管仲之賢。起先鮑叔牙於事公子小白,管仲則事於公子糾。後在周莊王姬佗十二年(公元前685年)為爭奪齊國君位,管仲箭射公子小白中鉤,及至公子小白於搶先回國即位,是為齊桓公。鮑叔牙後來被齊桓公任為國相,擬任鮑叔牙為上卿。他力勸齊桓公將囚拘的管仲開釋,使之代己位,而以身下之。流傳千古的成語“鮑子遺風”、“管鮑之交”,便是源於他們二人之間的友誼故事。二人相佐齊桓公九合諸侯,成就了齊桓公的春秋霸業。故而,後世言人之相知,必稱管鮑,世傳美談。在齊桓公執政時期,齊國空前強大,而鮑叔牙深知管仲有非凡的治世才能,始終如一地禮讓、尊重、信任。管仲曾感嘆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在鮑叔牙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其先祖封邑名稱為姓氏,世代相傳為鮑氏,史稱鮑氏正宗。

源流二

源於風姓,出自遠古第一帝伏羲氏,屬於以先祖稱號為氏。唐朝學者司馬貞在《三皇本紀》中記載:“太皞庖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北魏時期的著名學者酈道元在《水經注·渭水》中也記載:“故瀆東逕成紀縣,故帝太皡庖犧所生之處也。”清朝學者王念孫在《讀書雜誌·淮南內篇·季子》中也記載:“伏犧字,《漢書》皆作宓。庖字古讀若浮……浮、宓聲相近,故宓犧或作庖犧。”庖犧氏,就是遠古第一帝伏羲氏,是為其別稱之一,他教會人類烹食而餐,使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的蠻荒狀態,因此被稱為庖犧氏。

“庖”字,在春秋戰國時期與“鞄”、“鮑”有通假之義,因此在庖犧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其諧音字“鮑”為姓氏者,稱鮑氏,是為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三

出自他族中有鮑氏:

① 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時期,北魏代北地區少數民族俟力伐氏(一說為俟力氏)隨北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陽,與漢族融合,遂改姓“鮑”,稱為鮑氏。另外,同時還有,代北的少數民族“鮑俎氏”也有改姓鮑的。

② 清滿洲八旗姓保佳氏、瓜爾佳氏等後均有改姓鮑者。

③ 景頗族金別氏,漢姓為鮑;佤族羊布拉氏(亦稱尤斯拜氏),漢姓為鮑。

④ 內蒙古東部蒙古孛兒只斤氏後改為鮑姓。

⑤ 今滿、蒙古、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⑥東北均有鮑姓。

源流四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申鮑胥,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申鮑胥,是歷史上著名的楚國愛國英雄,為伍子胥的好朋友。周景王姬貴二十三年(楚平王熊棄疾七年,公元前522年),楚平王聽信了大夫費無忌的讒言,將太子太傅伍奢及其長子伍尚殺害,其幼子伍員(伍子胥)被迫逃奔吳國。臨行前,伍員忿忿地對申鮑胥說:“我必覆楚國!”而申鮑胥則回答道:“勉之,子能覆之,我必能興之!”到了周敬王姬丐十五年(楚昭王熊壬十年,公元前506年)年末,吳王闔閭率領吳國大軍及孫武、伍員、伯嚭等人,並聯合了唐、蔡兩國共伐楚國,楚軍大敗,郢都淪陷,楚昭王棄國出奔。伍員掘開楚平王的墳墓,“鞭屍三百”以洩其滅家之忿。正在楚國處於幾乎被吳國滅亡的危機關頭時,申鮑胥卻獨自一人跑到秦國請救兵去了。申鮑胥到了秦國後,向秦哀公說明來意並請求秦國趕緊出兵援救楚多,秦哀公不願意惹事,因而再三推辭,不肯出......

鮑氏,古代有什麼名人?

鮑叔牙:又稱鮑叔,春秋時齊國大夫,以知人著稱。少時與管仲友善,曾一起經商。齊襄公亂政,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至莒國,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國。齊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即位,即齊桓公。桓公囚管仲,鮑叔牙知道管仲之賢,舉薦管仲替代自己的職位,而自己則甘居於管仲之下,齊國因為管仲的治理而日漸強盛。

從前,齊國有一對好的朋友,一個叫管仲,另外一個叫鮑叔牙。 年輕的時候,管仲家裡很窮,又要奉養母親。鮑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資做生意。做生意的時候,因為管仲沒有錢,所以本錢幾乎都是鮑叔牙拿出來投資的。可是,當賺了錢以後,管仲卻拿的比鮑叔牙還多,鮑叔牙的僕人看了就說:“這個管仲真奇怪,本錢拿的比我們主人少,分錢的時候卻拿的比我們主人還多!”鮑叔牙卻對僕人說:“不可以這麼說!管仲家裡窮又要奉養母親,多拿一點沒有關係的。”有一次,管仲和鮑叔牙一起去打仗,每次進攻的時候,管仲都躲在最後面,大家就罵管仲說:“管仲是一個貪生怕死的人!”鮑叔牙馬上替管仲說話:“你們誤會管仲了,他不是怕死,他得留著他的命去照顧老母親呀!”管仲聽到之後說:“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人可是鮑叔牙呀!”後來,齊國的國王死掉了,公子諸當上了國王,諸每天吃喝玩樂不做事,鮑叔牙預感齊國一定會發生內亂,就帶著公子小白逃到莒國,管仲則帶著公子糾逃到魯國。

不久之後,齊王諸被人殺死,齊國真的發生了內亂,管仲想殺掉小白,讓糾能順利當上國王,可惜管仲在暗算小白的時候,把箭射偏了,小白沒死。後來,鮑叔牙和小白比管仲和糾還早回到齊國,小白就當上了齊國的國王。 小白當上國王以後,決定封鮑叔牙為宰相,鮑叔牙卻對小白說:“管仲各方面都比我強,應該請他來當宰相才對呀!”小白一聽:“管仲要殺我,他是我的仇人,你居然叫我請他來當宰相!”鮑叔牙卻說:“這不能怪他,他是為了幫他的主人糾才這麼做的呀!”小白聽了鮑叔牙的話,請管仲回來當宰相,而管仲也真的幫小白把齊國治理的非常好呢!

管仲說:"我當初貧窮時,曾和鮑叔一起做生意,分錢財,自己多拿,鮑叔不認為我貪財,他知道我貧窮啊!我曾經替鮑叔辦事,結果使他處境更難了,鮑叔不認為我愚蠢,他知道時運有利有不利。我曾經三次做官,三次被國君辭退,鮑叔不認為我沒有才能,他知道我沒有遇到時機。我曾經三次作戰,三次逃跑,鮑叔不認為我膽怯,他知道我家裡有老母親。公子糾失敗了,召忽為之而死,我卻被囚受辱,鮑叔不認為我不懂得羞恥,他知道我不以小節為羞,而是以功名沒有顯露於天下為恥。生我的是父母,瞭解我的是鮑叔啊!"

鮑叔推薦管仲以後,自己甘願做他的下屬。鮑叔的子孫世世代代在齊國吃俸祿,得到了封地的有十多代,常常成為有名的大夫。天下的人不讚美管仲的才幹,而讚美鮑叔能瞭解人。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平生修得隨緣性 粗茶淡飯也知足

後來,大家在稱讚朋友之間有很好的友誼時,就會說他們是“管鮑之交”。

相關問題答案
姓鮑的名人有哪些?
姓應的名人有哪些?
姓樑的名人有哪些?
歷史姓胡的名人有哪些?
姓徐的名人有哪些?
姓侯的名人有哪些?
姓醜的名人有哪些?
山西姓華的名人有哪些?
姓申的名人有哪些?
當代姓應的名人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