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去保護古建築?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保護中國古建築應該做哪些工作?

古建築保護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專業知識,包括古建築製作、保護以及與防治有關的科學技術、材料性能、操作工藝和各種勘察、檢測等。古建築在保存過程中,經受著兩種因素的破壞,即:①人為的破壞。如古建築、石窟寺、古墓葬被戰火焚燬、被拆除或維修不當失去原貌;銅鐵器、書畫、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護、搬運不當被損壞。②風、雨、雷、電、火、地震、光線、蟲害、黴菌等自然因素對古建築造成的破壞。

中國古建築保護方面的技藝歷史悠久,在唐代(618~907)就有用木楔撥正歪閃古建築樑架的記載,另據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載,成都曾遷移三堵牆的壁畫,經過 200多年仍完好如初。字畫保護的揭裱技術,到唐代已相當成熟。“漆粘石頭,鰾粘木”更是流傳很久的修復石質古建築和木質古建築的傳統技藝。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分子材料、物理檢測技術逐漸引進到古建築保護工作中來。

歐洲一些國家在18世紀左右,曾使用以牛奶、石灰水混合的可賽因修復壁畫的傳統技藝,一直流傳到現在。

防護技術古建築保護應遵照預防為主,維修為輔的方針。不可移動古建築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術來解決,而防蟲害、鳥害等,則主要採用工程技術與化學處理相結合的辦法。

大氣中的粉塵、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對古建築的汙染超過國家規定標準時,應解除汙染源,在國家標準許可範圍內的,應綠化環境、減輕汙染,同時要嚴格控制新添汙染源。

可移動古建築的防護,應首先注意博物館庫房和陳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黴等防護措施,然後再對不同質地的各類古建築分別進行防護,如銅鐵器的防鏽,磚石質地古建築的防風化,絲綢紙張的防黴、防蠹、防老化等。

修復技術木構建築物整體歪閃,打牮撥正後,再作加固處理。構件局部殘損應剔補、墩接。大構件糟朽中空的,可用不飽和聚酯樹脂等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糟朽嚴重的按原制更換。

磚石結構古建築,整體歪閃,應先做定點、定期觀測,經加固後穩定的,就不再做地基處理。裂縫可採用加箍和灌漿的方法加固,砌體殘缺可剔補,如無法剔補可局部或全部拆除並按原樣重砌。石窟寺的山體裂隙,採用噴鉚加固或灌漿加固,滲水漏水處要疏導、截流。石雕、石刻等石質古建築表面風化應用有機硅類的高分子材料封護。

古建築的修復,應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儘量保留原構件,以保留古建築的歷史價值。對於古建築中帶有雕刻的瓦獸件、木雕、磚雕、石雕等藝術構件,要慎重處理,儘量做到不換或少換。對塑像、壁畫、彩畫等附屬藝術品,更不能隨意修補。

可移動古建築的修復,可採取傳統技藝與近代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如銅器害鏽,可用機械取除或用電解還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脫水,可用自然乾燥法,或用醇醚聯浸、冰凍昇華、高分子材料滲透聚合法;殘毀的書畫多采用傳統的揭裱方法修復;近代書刊可用絲網加固;古代絲網絹帛可用燻蒸法殺菌;脆弱紡織品可用絲網加固或傳統的裝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斷裂用蟲膠或環氧樹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古建築修復中採用的新材料、新工藝必須保證不損害古建築的歷史價值,包括古建築的造型、材質、色澤、強度等,同時還要有可逆性。古建築構件維修時所用的新材料還應遵守只能加強不能代替的原則。

檢測技術 主要用於對古建築殘傷痕跡的探測、質地結構化學成分的分析和年代的測定。探傷常用 X光、超聲波等;質地結構的分析常用電子顯微鏡、金相顯微鏡觀測;古建築的化學成分常用光譜、質譜分析;模糊不清、顯示反差甚小的墨跡繪畫等,可採取紅外照像的方法;木材等含碳物質可用碳十四測定年代;陶瓷磚瓦等可用熱釋光測定年代。...

如何保護和再利用城市古建築

1、 建立完善的文物保護法制體系,提高全民對古建築的保護意識在城市化進程快速發展中,必須建立一個以政府為主導、完善的文物保護法制體系,同時還要增強全民對古建築的保護意識,讓全民積極的參與古建築的保護。

2、搞好城市的規劃設計 古建築一般位於老城區,因此,在城市規劃設計或舊城改造設計中應考慮到古建築的保護,必須保護好古建築。規劃或改造設計中稍有失誤,都將造成古建築無法估量的損失。例如在城市規劃中應避開古建築或讓出古城另建新城。

3、古建築的去留應傾聽專家的意見 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對古建築的去留應聽取相關專家的意見。

4、古建築的保護應做到“保護為主,搶救第一” 文物管理工作者適應城市化建設的發展要求,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古建築保護原則。

5、整治古建築周圍的環境,對其進行結構加固和局部修復整治古建築周圍的環境,為古建築提高一個乾淨、優美和寧靜的外部環境。對結構有鬆動或損壞的古建築,應對其進行加固,確保古建築的整體穩定性和安全性。在對古建築進行局部修復時,應在現存的建築形體進行修復,確保古建築風格的完整性。

6、對不同類型古建築應採用不同的保護方式 如:以科研及學術價值為主的古建築,其保存價值在於建築物本身, 而與其地址無關。該古建築保護的關鍵在於古建築本身的完整性、確定性和詳盡性;對於那些主要為歷史人物或事件的紀念性古建築產,它們大多並不具有很強的學術典型性, 重要的只是其所具有的象徵意義,此類古建築只有就地保存才有意義。因此,這類古建築的保護關鍵在於古建築的繼續使用;對於地域性標誌性的建築景象,或有較高藝術價值但又無需按文物保護的古建築, 這些建築其明顯特性,能夠豐富城市景觀, 延續城市文脈。這些建築的保護只要將建築的主要形象保存下來就可以。

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應如何保護古建築

2.1搞好城市規劃

要保護好古建築,首先要搞好城市規劃,城規若有失誤,將造成古建築無法估量的損失。在當前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現代化和鄉鎮城市化建設的過程中,全國各地的大型古代建築受到嚴重破壞。據資料介紹,北京、上海、瀋陽、南京、杭州、洛陽、長沙等城市的古建築保護現狀實在令人憂慮,許多本應得到挽救與保護的古建築,卻在城市現代化的建設浪潮中遭到破壞。如何在城市發展的同時,更好得加強古建築的保護,已成為一個需要認真思考和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在這方面,意大利的做法是“讓出古城,另建新城”,很值我們借鑑。在法國里昂,至今仍然完好地保留著12 16世紀建築的古老巷區,區內有250棟保護建築。19世紀以後建設的建築,在風格上也與古建築十分協調。在國內,也有許多值得借鑑的實例。如寧波在月湖地區進行城市綠化建設時,就曾有過是否全部拆除原有舊民宅之爭。深入調查的結果是,發現那裡競有北宋時期的“高麗使館”遺址等幾座極有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古建築。如果當時不深人調查,換來的稱讚只是一時的,留下的遺憾卻是永遠的。再如杭州市近年啟動的清河坊歷史街區保護工程,就是市政府下決心調整規劃、撤消房地產開發項目才保全下來的。正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保護城市的歷史文化,事關社會各界,但首要的責任在政府。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各市政府皆應把保護古建

築作為第一要任。

2.2提高科技含量

保護古建築,就是保護古建築的原狀、中國的民族傳統文化,在古建築修復中要充分認識到其特殊性,並保證在保護和修復過程中不改變古建築的歷史、有形與無形等特徵,這是至關重要的。古建築保護的每一項干預、修復活動均需有正確的理論指導,以前期周詳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調查、勘測、記錄、分析等為基礎和前提,並開展相關的多學科合作。通過多學科的綜合研究、相互配合,運用各學科的知識對古建築進行研究,有助於達到對古代建築保存的科學認識。在古建築的修復過程中,當傳統的技術不能解決問題時,可以利用任何現代科技。相對於傳統技術,現代科技可更全面、深入、確切地認知古建築,採取的保護措施就可以更有針對性,更科學。如隨著計算機及相關技術的迅猛發展,現在數字近景攝影測量、三維激光掃描測量、虛擬現實等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保護與復原開始用於古建築保護中,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現代科技手段雖然有上述優勢,但不能代替傳統技術,甚至不應該設想去改造它,應該做到兩者之間有機的結合,各展所長,各有側重。

2.3增強保護意識

古建築是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只有市民自覺地加入到保護的行列中,古建築才能永久長存。保護文物是全社會、全民的共同義務,全國上下應提高對古建築保護的認識,市民更要提高自身素質。

3 結語

古建築是一座城市的記憶,是城市歷史的見證者,它承載著這座城市的文化積澱。一旦損毀,文物本體及其承載的歷史文化信息都將不復存在。總之。只有把古建築保護好、維修好,讓它們以其原有的面貌長久地保存下去,才能發揮“實物的史書”、“歷史的年鑑”、“文化的載體”等的作用。保護古建築,讓古建築流芳千古,古為今用,為後人服務,這是我們每一個人應負的社會責任和神聖天職!

怎樣保護我們身邊的古建

首先每個都要有這個愛護和保護古建的意識,還是要監管部門 的執行力度。

[轉載]為什麼要保護城市古建築

從這些看似殘破的街區上,你不僅能找到這座城市精神的延伸,還能從這些獨特的風景中,品味出這座城市昨日的詩情和靈性。我們每一個人,即使是再顯赫的人物,和它們相比都不過是匆匆過客,轉眼間便會煙消雲散,而唯有它們是永恆的!我們沒有任何理由,以一己之短見,在漁利和無知的愚弄下,冒著觸犯國法,肆意摧毀那些經過了無數歲月才積澱下來的珍貴遺產。這是上對不起祖宗,下對不起子孫的違法犯罪行為!關鍵詞:古建築的意義 保護城市古建築正文:城市是什麼?我認為城市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因為它是用磚、瓦、石、木寫出的人類文明史,千百年來它沉默無聲地傳承著人類的歷史文化。時間是看不見的,日、月升降,流水一般,我們就把它命名為歲月,歲月當然也是抓不住看不見的東西,但在歲月留下的痕跡上,我們卻發現了千年古城原有的特徵、肌理、記憶。誠然,每個城市絕不可能千年不變,城市和人一樣都是充滿了活力的有機體,城市更新作為城市自我調節機制是客觀存在的,我們的先人比我們聰明多了,他們在城市正常發展的同時,非常注意保護好最有價值的城市胎記,使眾多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和城市特色得以留存,藉以傳承城市歷史文脈。他們知道:古建築需要的是質樸與蒼涼,否則便失去了她震撼人心的力量!古建築的意義:古建築是激發愛國熱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實物。在人類世界的地球村裡,每個民族都在屬於自己的領地上進行辛勤的勞動,創造自己的物質文明。由於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語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等不同,從而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民族文化。各個不同的民族文化又都是組成世界文化體的一部分。每個國家都珍惜自己的民族文化,併為它的成就而自豪。抗日戰爭時期的愛國學者和有識之士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奮起反抗侵略和掠奪,發起建立保護古建築、研究古建築的組織。已故的樑思成、劉敦楨教授就是在烽火漫天的三十年代進入“中國營造學社”從事清貧的古建築調查研究和保護維修工作的。一些從事設計工作的建築師,如南京工學院楊廷寶教授等,也都積極支持古都(北平)文物古建築的保護維修,為保護國家的古建築遺產做出過貢獻。許多工程宏大、藝術精湛的古建築,都是過去勞動人民多少年來血汗和智慧的結晶,它們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創造才能的高度成就,象徵著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例如著名的萬里長城和大運河就是世界上偉大的古代工程,它們早已作為人類的奇蹟載入世界文明史冊;河北趙縣隋代安濟橋,遠遠走在當時世界橋樑科學的前列;山西應縣遼代佛宮寺木塔,是世界現存最高的木構建築,是木構建築技術史上的高峰;北京明清故宮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建築精美的宮殿,在規劃佈局、藝術裝飾、土木結構各方面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這些古代建築都充分說明了中國人民創造人間奇蹟的才能。當人們面對著這些宏偉的建築工程遺蹟,重溫古代人民創造的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時,無不為之欽佩。正如有的觀眾在參觀了萬里長城、頤和園等古建築之後寫道:苦難深重的古代人民在生產工具落後的條件下,能創造出這樣偉大的建築、精美的園林,那麼我們今天在這樣優越條件下,就應該而且可以創造出更偉大的奇蹟來!只有這樣,我們才無愧於中華民族的祖先,也才能置於世界先進民族之林,對人類文明做出應有的貢獻。古建築是研究歷史科學的實物例證。古代建築和其它物質文化遺存一樣,它本身的發展常常反映了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因此,古建築對於研究社會發展史是很好的實物憑證。俄羅斯作家果戈裡曾經寫道:“建築同時還是世界的年鑑,當歌曲和傳說已經緘默的時候,而它還在說話。”事實確是如此。今天我們從西安半坡村的新石器時代的居住建築遺址中,可以看出六千多年前的人們是怎樣過著原......

有誰知道對一般的古建築有哪些保護方法呢?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要用心去維護、保護吧。關於一些常見的古建築維護修繕方法遠景設計研究院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防止衰敗(間接保存)

即人為可以控制的建築物理環境或構造手法來保護文化資產

2、原貌保存

這是直接處理文化資產的方式,可維持古建築於現存狀

3、補強(直接維護)

強化是在建築實質架構中做物質性的添加,確保其耐久性或結構的原樣。

4、修復

將一現存的基地、建築、結構物或對象,盡其可能的回覆到歷史上某 一特定時段的過程或結果。

5、遷建

遷建是將一處文化資產,全部搬到另一塊新的基地上。

6、可適性再利用

保存建築最佳的途徑是持續使用,使其維持原來的用途。

怎樣保護古建築

注意保護,不能過多利用

應該如何保護古建築

文物保護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專業知識,包括文物製作、保護以及與防治有關的科學技術、材料性能、操作工藝和各種勘察、檢測等。文物在保存過程中,經受著兩種因素的破壞,即:①人為的破壞。如古建築、石窟寺、古墓葬被戰火焚燬、被拆除或維修不當失去原貌;銅鐵器、書畫、竹木漆器、陶瓷等因保護、搬運不當被損壞。②風、雨、雷、電、火、地震、光線、蟲害、黴菌等自然因素對文物造成的破壞。

中國文物保護方面的技藝歷史悠久,在唐代(618~907)就有用木楔撥正歪閃古建築樑架的記載,另據黃休復的《益州名畫錄》載,成都曾遷移三堵牆的壁畫,經過 200多年仍完好如初。字畫保護的揭裱技術,到唐代已相當成熟。“漆粘石頭,鰾粘木”更是流傳很久的修復石質文物和木質文物的傳統技藝。以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高分子材料、物理檢測技術逐漸引進到文物保護工作中來。

歐洲一些國家在18世紀左右,曾使用以牛奶、石灰水混合的可賽因修復壁畫的傳統技藝,一直流傳到現在。

防護技術文物保護應遵照預防為主,維修為輔的方針。不可移動文物的防潮、防漏、防火、防雷、防震等,主要依靠工程技術來解決,而防蟲害、鳥害等,則主要採用工程技術與化學處理相結合的辦法。

大氣中的粉塵、二氧化硫和含硫化合物等對文物的汙染超過國家規定標準時,應解除汙染源,在國家標準許可範圍內的,應綠化環境、減輕汙染,同時要嚴格控制新添汙染源。

可移動文物的防護,應首先注意博物館庫房和陳列室中的防潮、防震、防黴等防護措施,然後再對不同質地的各類文物分別進行防護,如銅鐵器的防鏽,磚石質地文物的防風化,絲綢紙張的防黴、防蠹、防老化等。

修復技術木構建築物整體歪閃,打牮撥正後,再作加固處理。構件局部殘損應剔補、墩接。大構件糟朽中空的,可用不飽和聚酯樹脂等高分子材料灌注加固,糟朽嚴重的按原制更換。

磚石結構古建築,整體歪閃,應先做定點、定期觀測,經加固後穩定的,就不再做地基處理。裂縫可採用加箍和灌漿的方法加固,砌體殘缺可剔補,如無法剔補可局部或全部拆除並按原樣重砌。石窟寺的山體裂隙,採用噴鉚加固或灌漿加固,滲水漏水處要疏導、截流。石雕、石刻等石質文物表面風化應用有機硅類的高分子材料封護。

古建築的修復,應做到能小修的不大修,能局部拆落的不全部拆落,儘量保留原構件,以保留古建築的歷史價值。對於古建築中帶有雕刻的瓦獸件、木雕、磚雕、石雕等藝術構件,要慎重處理,儘量做到不換或少換。對塑像、壁畫、彩畫等附屬藝術品,更不能隨意修補。

可移動文物的修復,可採取傳統技藝與近代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如銅器害鏽,可用機械取除或用電解還原法取除;竹木漆器的脫水,可用自然乾燥法,或用醇醚聯浸、冰凍昇華、高分子材料滲透聚合法;殘毀的書畫多采用傳統的揭裱方法修復;近代書刊可用絲網加固;古代絲網絹帛可用燻蒸法殺菌;脆弱紡織品可用絲網加固或傳統的裝裱方法加固;陶瓷器斷裂用蟲膠或環氧樹脂等高分子材料粘接。

文物修復中採用的新材料、新工藝必須保證不損害文物的歷史價值,包括文物的造型、材質、色澤、強度等,同時還要有可逆性。古建築構件維修時所用的新材料還應遵守只能加強不能代替的原則。

檢測技術 主要用於對文物殘傷痕跡的探測、質地結構化學成分的分析和年代的測定。探傷常用 X光、超聲波等;質地結構的分析常用電子顯微鏡、金相顯微鏡觀測;文物的化學成分常用光譜、質譜分析;模糊不清、顯示反差甚小的墨跡繪畫等,可採取紅外照像的方法;木材等含碳物質可用碳十四測定年代;陶瓷磚瓦等可用熱釋光測定年代。

石質文物保護技術

Preservation Techniques of Stone Cultural Relics石......

為什麼要保護古建築

古建築具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而這些價值之所以能被識別、被應用,是因為文物古蹟攜帶著歷史的信息,這些信息是我們認識、研究、欣賞古建築的基礎,也是文物價值的核心。

歷史信息的重要性在於它可以不斷地被研究被認識,不斷會有新的解讀。我們今天可以研究認識,後人也可以研究認識,而且隨著人們對文獻資

料的掌握越來越全面,科學技術手段越來越發達,後人的認知會比我們更豐富、更深刻,會不斷有新的發現。只要文物古蹟的原物存在,對它的信息的認識和解讀是無窮無盡的。而原物不存在了,對信息的解讀也就終止了。人們可以複製一個文物,但複製所保留的只能是我們已經認識到的信息,對我們尚未認識的信息在不經意間已經丟失了,也就不可能再有新的發現了。正因為如此,我們說文物是不可再生的。

世界遺產的評定標準特別強調保護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我國的《文物保護法》也規定:“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保養、遷移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這都是基於同樣的道理。

文物的真實和完整尤其重要,因為人們對一個文物所含信息的認識是可以不斷深化的,這一時代不瞭解的文物,並不代表下一時代就沒有了解它的方法。上世紀50年代對古物的時代測定有了碳14的方法,可以比以前更精確地測定文物(這裡只限於生物)的年代。但採用這種方法的前提是必須要有歷史原物,若沒有保存原物,也不可能知道它準確的年代。

河北正定有個隆興寺,它的摩尼殿從外觀形制上看具有金代的特點,在上世紀80年代進行維修,當時用了嚴格的文物修繕方法,拆卸時每個構件都編號,然後再依次復原。這時人們才發現,殿的斜拱上有當時建殿的宋朝工匠的題字,寫了自己的名字和年號,這樣就準確地證明了摩尼殿的建造年代。可以設想,若是維修時不注意保存原物,這個信息就會丟失,摩尼殿的準確建造年代就可能永遠是個迷了。

保持文物的真實和完整是必要的,但是不等於完全的“整舊如舊”。我認為,“整舊如舊”是講文物保護時常說的話,它的意思不錯,但卻不夠準確。這四個字是清華大學教授樑思成先生最早提出來的,他當時說的不只這四個字,而是講了兩句話:對文物古蹟“要整舊如舊,不要整飾一新;要延年益壽,不要返老還童”。“整舊如舊”是針對“整飾一新”說的,並非要有意“做舊”,關鍵的思想是“延年益壽”,延緩歷史信息損壞的時間,讓真實的歷史信息流傳到後世。

為此,文物保護要“原址、原狀、原物”,就是要保持原來的位置、原來的樣子、還要有原來的物件,這樣才能保存全部歷史信息。原址作為歷史信息的保存是很重要的。大家知道,由於建三峽水庫搬了張飛廟,但這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決不是文物保護的常例。還有的人認為偏僻地方的文物不好保護,於是將有價值的民居、祠堂搬到一起集中展覽,這個做法是不宜提倡的,因為他們只保護了建築的信息卻丟了位置的信息,這是很可惜的。我們通過這一建築的出現就可以設問,為什麼現在偏僻的村落卻出現如此華麗的住宅,出現如此精美的建築?這裡是古代交通要道?是古代物品集散地?是此地有經商傳統,常有富商置宅?還是當地人考得了功名、衣錦還鄉?建築留在村中,村中的這些歷史信息會引人研究,會有新的發現,建築一旦搬走,這些信息就再也無人知曉了。這也正是文化部、北京市文物局等部門為何耗時28年、耗資上億元騰退恭王府的原因所在。

保護原址的同時,還要保存文物的歷史環境,也就是它周圍的地貌。因為文物的環境同樣飽含著歷史的信息,與文物古蹟相輔相成,共同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比如頤和園,它的精彩之處不只是園林自身,還在於它的環境。它借景玉泉山、西山,西堤六橋......

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古建築請寫出四條建議

1.不吃國家保護動物

2.愛護環境,合理理利用森林,草地,儘可能少排放汙染物,定點排放,合理處理.

3.宣傳環保知識,從心開始.

4.建立專項維護基金,所有排排汙企業都必須繳納.

5.加大新節能環保項目的研發

相關問題答案
如何去保護古建築?
我們應如何去保護動物?
如何為保護環境做貢獻?
如何管理一家建築公司?
如何投訴違章建築?
如何用卡紙做建築模型?
濟南如何舉報違章建築?
張家界如何去鳳凰古城?
如何經營一家建築公司?
如何去維護老客戶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