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為什麼偉大?

General 更新 2024年4月15日

為什麼會有人覺得莊子很偉大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

一般認為屬於柏拉圖的中期對話,本書分為十卷。在柏拉圖的著作中,不僅篇幅最長,而且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其哲學的各個方面,尤其對他的政治哲學,認識論等有詳細的討論。

2015年11月,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

莊子,為什麼而活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戰國時代宋國蒙(今安徽省亳州市蒙城縣人)。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莊子看起來是一個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戰國時期,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約比孟軻的年齡略小,曾做過漆園小吏,生活很窮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在道德上其實是一位非常廉潔、質直,有相當稜角和鋒芒的人。 雖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張修身養性、清靜無為,在他的內心深處則充滿著對當時世態的悲憤與絕望,從他哲學有著退隱、不爭、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莊子是一個對現實世界有著強烈愛恨的人。 正因為世道汙濁,所以他才退隱;正因為有黃雀在後的經歷,所以他才與世無爭;正因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強調率性。莊子是以率性而凸顯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為愛得熱烈,所以他才恨得徹底,他認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貧賤生活中自得其樂,其實就是對現實情形過於黑暗汙濁的一種強烈的覺醒與反彈。 莊子是主張精神上的逍遙自在的,所以在形體上,他也試圖達到一種不需要依賴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種逍遙自在境界;莊子是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質,人融入於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莊子提倡護養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順從自然的法則,要安時而處順;莊子要求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種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莊子的作品為什麼被稱作文學的哲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

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後裔,後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望採納

莊子的後世評價

荀子:“莊子蔽於天而不知人。”司馬遷(漢):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李白(唐):“萬古高風一子休,南華妙道幾時修。誰能造入公牆裡,如上江邊望月樓。”白居易(唐):莊生齊物同歸一,我道同中有不同。遂性逍遙中一致,鸞鳳終較勝蛇蟲。(《讀(莊子)》)王安石(宋):清燕新詩得自蒙,行吟如到此堂中。吏無田甲當時氣,民有莊周後世風。庭下早知閒木索,坐間遙想御絲桐。飄然一往何時得,俯仰塵沙欲作翁。(《題蒙城清燕堂》)蘇軾(宋):吾昔有見於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矣!徐渭(明):莊周輕生死,曠達古無比。何為數論量,死生反大事?乃知無言者,莫得窺其際。身沒名不傳,此中有高士。(《讀(莊子)》)金聖嘆(清):認定為“天下奇書。”郭沫若:秦漢以來的每一部中國文學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響之下發展的: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國古代哲人中,實在是絕無僅有。(《魯迅與莊子》)魯迅:其文則汪洋捭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漢文學史綱要》)聞一多:“中國人的文化上永遠留著莊子的烙印。” 李澤厚:“中國文人的外表是儒家,但內心永遠是莊子。”胡文英:莊子眼極冷,心腸最熱。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腸熱,故感慨萬端。雖知無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熱腸掛住:雖不能忘情,而終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莊子獨見》)于丹:如果一定要用一種色彩形容《莊子》的話,我看《莊子》是白色的,如果用一種溫度形容莊子的話,《莊子》的溫度比論語要低。說得有點玄妙,卻沒有跳出儒道相爭的泥潭。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

1.哲學思想

(1)其宇宙觀和認識論。莊子沒有專論宇宙觀的文章,只在《大宗師》和《齊物論》兩篇中涉及到。在《大宗師》中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大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對道的解釋,把“道法自然”的老子學說繼承下來。他明確地闡述了道的本質作用:“道”是“有情有信”,但卻“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見”,“道”是宇宙的本體,產生萬物的根源,道是超時間、空間的絕對,“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道的作用特別大,它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可以主宰一切。他認為道的本質是物質的,是混濁狀態的“氣”,而這“氣”沒有固定的形態,叫做“無”。這種物質性的道,就是世界根源。莊周的道,實際上是指主觀意識之外的,不受任何力量支配的宇宙精神。

《莊子》還講到“道”可生萬物,對宇宙形成進行了探索。在《天運》篇中舉出了天地運行,日月其爭,雲雨轉換等自然現象,提出了大量的物與物的運行問題,但最後解釋為物的產生歸於道了。最終把物說成了一種精神的東西。什麼是精神,什麼是物質,有時可以合而為一,沒有什麼區別。莊周還認為“物”可分化,分化就是生成,生成也就是毀滅。“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與毀,復通為一。”他把“物有分”,和“齊生死”化為一體,說明了他的觀點的一致性。

《莊子》在《追逐遊》、《秋水》、《在宥》、《天地》等篇中,還闡述了“無己”、“無功”和“無名”的概念。“無己”是把自己看成是虛幻的。在頭腦中忘掉一切外物,連自己的形骸都忘掉。“無功”、“無名”就是反對人們追求功名利祿。

此外,在其哲學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就是“無為”。具體講就是,君主治理天下,沒有比無為而治更好的了。君主要順物而動,隨天而行,無為而治,萬物才會升騰。他舉例說,古代君王管理天下,毫無慾望,無所作為,天下財富足。君主只有運用無為之道,天下才能大治。在《天道》篇中說:“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不處於帝王職位而被天下人仰慕的道德品質)之道也。以此退居而閒遊,江海山林之士(隱士)服,以此進為(做官)而撫世(統治人民),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統一)。”這段話說明,不絕對反對功名.而把“無為”當作最大的功名。

《莊子》書中從“無”的論點出發,進而又否認是非、大小、貴賤,有用無用的區別。所以世間也就沒有了對錯之分,沒有客觀標準判斷是非。《齊物論》中說:“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這是典型的相對論觀點。從上述可見,《莊子》“道”可以生萬物,萬物最終化為烏有。從不可體察的道產生了世間不可認識的萬物,最後達到“無待”,達到了絕對的“無”。

《莊子》書中哲學主體“無為而治”屬唯心主義範疇,是一種消極的治世思想。但在莊周所處的時代,面對醜惡和汙濁的社會現象,憤恨當世,找尋不到擺脫現實的道路,只好憑命由天了。

(2)《莊子》書中的辯證法思想極為深刻,這也是其哲學思想的精華之一。首先,認為事物的變化在於自身運動。在《天道》篇中說:“天道運(運動)而無所積(停滯),故萬物成(生成);帝道運而無所積,故天下歸(歸附);聖道運而無所積,故海內服。”指出天道的運動,王道的運動是時刻不停的。而運動的動力在自身。在《秋水》篇中說:“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莊子》中深刻地認識到了天地、王道、人、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中。

《莊子》書中的對立統一觀點,認為事物存在著矛盾的對立統一。在《在宥》、《秋水》、《......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什麼?一句話概括

莊子的思想,可分為三個主要內容。

一、無為而治。

莊子的無為理由,與老子完全不同。老子的無為,其理由是反者道之動。也就是說,為了實現真正的偉大社會成果,你不要妄動而要遵循規律。老子的無為是為了無不為。而莊子的無為,其理由是萬物(也包括所有人)都是自由自在的時候才能接近幸福,管制越多規矩越多就越失去自我,也就越失去幸福。所以任何非自然的規矩,都是壓制人的幸福的。

二、逍遙遊。論幸福的兩種方式。

首先,莊子反對禮和法,以及一切“普遍性”社會道德。因為莊子認為,人與人是不同的,所謂的普遍道德,只不過是削足適履,壓制人的自然本性而已。所以,逍遙遊的第一個層次,叫做萬類霜天競自由(瞎引用一下主席的詩詞了)。說萬物各有其本性,本無所謂高低。只要他們都各自 充分而自由的發揮了自己的自然能力,他們就同等幸福。比如小鳥的幸福就是枝頭高歌,大雁的幸福就是千里遷徙。各有各的幸福,但只要都實現了自己的自由,那他們是等同的幸福。

逍遙遊的第二個層次,高級的幸福。前面那種是低級的幸福,是有差異的幸福。那種有差異的幸福其實不可能真正圓滿,因為萬物都不可能真正的“想怎麼做就怎麼做”,萬物都受到各種制約。按西哲的說法,想怎麼做怎麼做是尼采的超人,但後來海德格爾指出,超人不可能實現,因為人世間存在太多的限制,比如:人總是會死的,康熙都還要向天再借五百年嘛,可惜借不到。所以,更高級的幸福,只能是與天地融合。所謂與天地融合,就叫做:天人合一。這個境界,超越了萬物的區別,超越了人與世界的區別,我本身也已經感受不到了,人完全融入天地中,於是獲得永恆的幸福。

三、齊物論。論知識的三種層次,這代表了莊子的最高境界。知識的第一種層次,是惠施十論的層次——相對論。人人都只掌握片面的知識,妄圖用自己對片面知識的定義,來影響別人,獲得認可。莊子說,假設我與你辯論。我贏了,就代表我一定對麼?你贏了就代表你一定對麼?未必。我們再找第三人評判。第三人支持我,就代表我一定對麼?第三人支持你就代表你一定對麼?未必。一切都是相對的,靠人的討論人的站隊,得不到真理。所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這是知識的第一階段。

知識的第二階段:照之於天。這個階段大致等於惠施所謂的大一,小同異上升到大同異。不過惠施僅僅把這個作為最高理想提出來,並沒有深入論述。而莊子的最高階段並非這個階段,對這個階段的論述比較詳細。萬有,也就是各種各樣知識,都是來源於“一”的,也就是萬物之母的那個唯一的“有”。從道的觀點看,每物都恰好是每物的那個樣子。萬物雖不同,都統一於一個整體,就是一。道行之而成道謂之而然,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凡物無成無毀復通為一。

知識的第三階段:混沌與坐忘。既已謂之一,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與惠施不同。莊子認為一是不可思議的,如果可以思議,則至少言與思就在這個一之外,那就不是真正的一。於是真正的一是不可言說的。於是只能是混沌,達到混沌狀態的才能真正掌握絕對的知識。為什麼要棄智,因為相對的知識導致區別,而坐忘才能真正同一於天。不過原始的無知,不是有知後的坐忘,二者完全不同。

莊子是誰

中國古代哲學家。

老子、莊子,二人合稱“老莊”,是道教的核心思想的創立者。

莊子(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姓莊,名周,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宋國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東北)人,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之一。莊子祖上系出楚國公族,後因吳起變法楚國發生內亂,先人避夷宗之罪遷至宋國蒙地。莊子生平只做過地方漆園吏,因崇尚自由而不應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代表作品為《莊子》,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

相關問題答案
莊子為什麼偉大?
林肯為什麼偉大?
火影忍者鼬為什麼偉大?
陳偉霆為什麼叫大王?
為什麼叫大張偉大老師?
大張偉為什麼叫大老師?
肚子為什麼越來越大?
鞋子為什麼越穿越大?
蔣大為兒子為什麼坐牢 ?
祥子為什麼叫駱駝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