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偷東西怎麼教育?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對孩子偷東西的行為如何教育

家長要了解為什麼,是孩子零用錢不夠,是受人指使或脅迫,是物慾誘惑,還是有惡癖?其中最本質的問題是,這種情形是偶然發生的還是已形成習慣?而在事情發生後,他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如果家長只會大吼:“你偷東西了—別的我什麼也不想知道!”那這就是最蠢的家長了。

有一個相當流行的觀點,“偷竊”是特殊的過錯,要求家長嚴厲體罰。而教育學家卻有大量數據表明:事實正好相反,孩子由於害怕和屈辱,變得不敢吐露真言,更加趨向於不誠實。

教育學方面有這樣的建議:“應當從兒童的需求做起,如果孩子的要求對於他這個年齡來說是合理自然的,那麼家裡就應當儘可能給予滿足。應讓孩子覺得成人在關心他們,尊重他們的願望,這樣,他就不會通過拿別人的東西這種途徑來滿足自己的願望了。

孩子被吸納參與家庭經濟活動

孩子被吸納參與家庭的經濟活動乃至預算,這是家教中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的最好方式,可以讓孩子從中瞭解金錢的意義、金錢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孩子會因此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主人,並學習合理地使用金錢。

=========================================

原因:孩子偷錢為了什麼

上網玩遊戲,買零食吃,買喜歡的文具、玩具,買想看的書,給同學送生日禮物,跟同學出去玩等等,當這些需要不能以正當方式從家長那裡要到錢時,只好“私拿”。家長應控制過激反應情緒,冷靜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要偷錢,分析出真正原因才有利於解決因其他壞習慣和不良行為而產生的偷錢後果。

一般的孩子偷錢只是偶爾行為,帶有父母不會發現的僥倖心理。記者在採訪調查中發現,很多孩子都曾有過偷拿家長錢的行為,有的家長還向記者承認他們小時候也有過偷拿父母錢的經歷,與“學壞”、“犯罪”無必然聯繫。三毛在她的《傾城》專輯裡收錄的《膽小鬼》一文,就是記敘她小時候偷錢的一段往事。“說著說著,發覺姐姐弟弟們在笑,原來都偷過錢,也都感覺不好過,這一段往事,就過去了。”

有的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和偷錢成惡性循環,形成壞習慣後,就需要家長耐心地說教,採取適當的方法糾正孩子的行為偏差。

有的孩子明明自己有零花錢,但是還是喜歡去偷,不偷就覺得不舒服,成了一種“癖”,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羅學榮教授稱,偷竊成癮的孩子患的是品行障礙。這時家長一定不要諱疾忌醫,應帶孩子到正規的心理診室進行治療。

建議:尊重孩子,正確引導

記者採訪長沙市未成年人心理髮展諮詢指導中心和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兒童心理問題研究有關專家時,他們建議對孩子拿家裡錢的行為,輕易不要用“偷”這個字,在心理上對孩子壓力小些,有利於教育。

首先,家長髮現問題後,不要怒不可遏,連打帶罵,而應儘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來,坐下來認真交談。讓孩子談是怎麼樣想的,花錢買了什麼東西,怎麼處理的。根據實情,給孩子重點分析兩方面問題:一是是非問題。聯繫實際,給孩子講清如何對待錢會反映一個人的品質,小的毛病發展下去,會鑄成大錯。二是想花錢應該怎麼辦。告訴孩子,想買什麼跟家長說,家長給錢或不給錢是經過思考的,要錢就給對孩子成長沒有好處。如果家長平時忽視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應該向孩子做自我檢討,讓孩子服氣。

其次,家長做好理財榜樣。有的孩子偷拿家裡的錢是發現家長對自己的錢沒有清楚概念,以為自己拿了家長也不知道,讓孩子鑽了空子。專家認為,家長有必要當著孩子的面對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較詳細的記錄。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另一方面,讓孩子知道自家的經濟情況,培養合理用錢意識。還有,應該給孩子適度的零花錢。給零花錢多少要從實際出發,看家庭經濟條件和孩子實際需......

兒子今年7歲,在超市偷東西?我應該怎麼教育?

孩子的這種行為是要及時制止的,但孩子並非是有意的,可能是他太喜歡這件東西了,出於喜歡才這樣做的,你不要去批評孩子,可以去一下他的意見,如果他喜歡的話,你可以給孩子買下來,並且要告訴孩子,對於喜歡的東西,要用正確的方式去獲得。

孩子“偷”東西 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偷”東西,究竟是有心之過,還是無心之失呢?作為家長,這時應該如何處理呢?為了讓家長知道該怎麼正確的引導孩子,記者專門採訪了常州市教育服務中心特聘專家,江蘇省常州高級中學專職心理教師朱珏。

第一步

區分年齡,巧妙引導孩子

據朱老師介紹,對待不同年齡的孩子採取的應對方式也不一樣。像小鑫這種低年級的孩子是非觀還很模糊。因此首先可以告知,好人是不會做這種事的。然後借動畫片的人物進行引導,比如孩子喜歡看《熊出沒》,就可以說:“你看熊大就不會偷偷地拿走別人的東西的,而光頭強就會。你長大是想做熊大還是光頭強?”這樣,孩子就會知道自己的行為是壞的。教育初中開智的孩子,則需要樹立法律意識。可以告訴他,不告訴別人就拿別人東西是偷竊,被警察叔叔知道是要抓起來的。千萬別“定性”說:“你怎麼能偷東西,你這樣是小偷行為。”這種教育方式會給孩子心理蒙上陰影。

第二步

引導孩子通過勞動獲報酬

孩子“偷錢”為了什麼?上網玩遊戲,買零食吃,買喜歡的文具、玩具,買想看的書,給同學送生日禮物,跟同學出去玩等等。當這些需要不能以正當方式從家長那裡要到錢時,孩子或許只好“私拿”。弄清楚原因,就要進行引導。

假使孩子是因為“偷錢”買玩具、買零食吃,就可以引導其通過勞動獲取。例如,跟孩子約法三章,回去做一小時的家務,分配個合理的區域讓其打掃,檢查合格後,給7塊錢。

第三步

獎勵方式注意“統一性”

在糾正孩子“偷錢”的問題上,千萬不要以懲罰為主。比如孩子偷了100塊錢,家長打了孩子一頓,孩子就會認為偷一百就是一頓打,事情就過去了。這樣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

在有了正確的教育方式後,就應該注意“統一性”。首先,勞動酬勞要統一,否則會讓孩子產生投機心理。其次,要家裡人統一,千萬不能爸爸要求孩子做什麼事情獲得相應報酬,媽媽看了心痛,私底下給孩子補償。最後,要價值統一,就是孩子所做的勞動是應該和社會實際情況接軌的,薪酬不能過高,但也不能過低。

我小時候也偷過東西,但我現在沒有成為小偷——其實絕大部分人小時候都偷過,但很大一部分是因為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滿足,還有一部分是因為好奇,這種行為並不意味著孩子今後會成為小偷的。 對於這種事情,不可不重視,但絕不可太重視,否則,孩子有了逆反心理,教育可就難了。所以,先冷靜,再講理,多次講理

如何教育喜歡偷東西的孩子??

父母對偷竊的恐懼很容易理解。他們害怕孩子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大部分時候父母通過嚴厲的威脅和斥責來努力影響孩子。他們無法想象這些方法其實多麼沒用,很多時候只能加速孩子墮落的步伐。

沒有什麼比把孩子當成一個未來的罪犯來看待和描述更能有效的把他們送上犯罪的道路了。如果我們想幫助孩子,我們必須首先知道他是如何喪失了區分自己和他人財產的能力的。這肯定是出於內心深處的矛盾,但是具體的導火索卻是五花八門。

偷竊的動機可以差別很大,父母很少能意識到真正的原因。孩子並不會知道,因為他自己並不知道自己行為的動機,只是鬱悶的等待懲罰。當你問他為什麼要偷東西時,孩子會報以固執的沉默或令人困惑的“不知道”。沒錯,孩子就是不知道。他知道的──想吃糖果,水果,花錢,或者想要其它東西──都不足以為自己辯護, 他也不會指望通過承認這個獲得寬恕。所以他什麼也不會說。

但是如果你想幫助孩子,你就要究根問底。你必須弄明白孩子偷東西是想獲得你的注意,還是進行報復,或者是他獲取權力的手段。

很多犯罪行為的最深處,都有一種非要摸老虎屁股的傾向。甚至在那些健康令人尊敬的人身上也有。佔某人的便宜──尤其是那些規矩的守護者──並不總是被認為 是丟人現眼的。沒錯,不能放縱這些行為,但是對它做道德上的指責也是小題大做。最自然的後果應該就是讓孩子把贓物歸還原主。

當然,偷得多了偷得大了家長是會擔心不已。不過你如果自己激動憤怒,就無法幫助孩子;因為你不再是孩子的朋友,也就無法理解孩子。讓孩子自己單獨承擔不當行為的全部後果是不正確的。家長和其它因素構成了孩子的生活環境。

或許要指出的是,孩子偷的很多東西可能家裡人從來都不知道。不過,或者說因為,家長不會採取行動糾正,這些孩子還是會成為令人尊敬的人。有什麼人自己小時候沒幹過什麼不當的事情的?(歌德)

怎樣對偷東西的孩子進行教育?

家長要了解為什麼,是孩子零用錢不夠,是受人指使或脅迫,是物慾誘惑,還是有惡癖?其中最本質的問題是,這種情形是偶然發生的還是已形成習慣?而在事情發生後,他又是如何對待自己的錯誤?如果家長只會大吼:“你偷東西了—別的我什麼也不想知道!”那這就是最蠢的家長了。

有一個相當流行的觀點,“偷竊”是特殊的過錯,要求家長嚴厲體罰。而教育學家卻有大量數據表明:事實正好相反,孩子由於害怕和屈辱,變得不敢吐露真言,更加趨向於不誠實。

教育學方面有這樣的建議:“應當從兒童的需求做起,如果孩子的要求對於他這個年齡來說是合理自然的,那麼家裡就應當儘可能給予滿足。應讓孩子覺得成人在關心他們,尊重他們的願望,這樣,他就不會通過拿別人的東西這種途徑來滿足自己的願望了。

孩子被吸納參與家庭經濟活動

孩子被吸納參與家庭的經濟活動乃至預算,這是家教中對孩子進行金錢教育的最好方式,可以讓孩子從中瞭解金錢的意義、金錢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使用方法。孩子會因此感到自己是家庭的主人,並學習合理地使用金錢。

=========================================

原因:孩子偷錢為了什麼

上網玩遊戲,買零食吃,買喜歡的文具、玩具,買想看的書,給同學送生日禮物,跟同學出去玩等等,當這些需要不能以正當方式從家長那裡要到錢時,只好“私拿”。家長應控制過激反應情緒,冷靜分析一下孩子為什麼要偷錢,分析出真正原因才有利於解決因其他壞習慣和不良行為而產生的偷錢後果。

一般的孩子偷錢只是偶爾行為,帶有父母不會發現的僥倖心理。記者在採訪調查中發現,很多孩子都曾有過偷拿家長錢的行為,有的家長還向記者承認他們小時候也有過偷拿父母錢的經歷,與“學壞”、“犯罪”無必然聯繫。三毛在她的《傾城》專輯裡收錄的《膽小鬼》一文,就是記敘她小時候偷錢的一段往事。“說著說著,發覺姐姐弟弟們在笑,原來都偷過錢,也都感覺不好過,這一段往事,就過去了。”

有的孩子花錢大手大腳和偷錢成惡性循環,形成壞習慣後,就需要家長耐心地說教,採取適當的方法糾正孩子的行為偏差。

有的孩子明明自己有零花錢,但是還是喜歡去偷,不偷就覺得不舒服,成了一種“癖”,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羅學榮教授稱,偷竊成癮的孩子患的是品行障礙。這時家長一定不要諱疾忌醫,應帶孩子到正規的心理診室進行治療。

建議:尊重孩子,正確引導

記者採訪長沙市未成年人心理髮展諮詢指導中心和中南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兒童心理問題研究有關專家時,他們建議對孩子拿家裡錢的行為,輕易不要用“偷”這個字,在心理上對孩子壓力小些,有利於教育。

首先,家長髮現問題後,不要怒不可遏,連打帶罵,而應儘量控制自己。把孩子叫來,坐下來認真交談。讓孩子談是怎麼樣想的,花錢買了什麼東西,怎麼處理的。根據實情,給孩子重點分析兩方面問題:一是是非問題。聯繫實際,給孩子講清如何對待錢會反映一個人的品質,小的毛病發展下去,會鑄成大錯。二是想花錢應該怎麼辦。告訴孩子,想買什麼跟家長說,家長給錢或不給錢是經過思考的,要錢就給對孩子成長沒有好處。如果家長平時忽視了孩子的某些合理需要,應該向孩子做自我檢討,讓孩子服氣。

其次,家長做好理財榜樣。有的孩子偷拿家裡的錢是發現家長對自己的錢沒有清楚概念,以為自己拿了家長也不知道,讓孩子鑽了空子。專家認為,家長有必要當著孩子的面對家庭收入支出,做比較詳細的記錄。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另一方面,讓孩子知道自家的經濟情況,培養合理用錢意識。還有,應該給孩子適度的零花錢。給零花錢多少要從實際出發,看家庭經濟條件和孩子實際需......

當班級裡的孩子偷東西怎麼辦?

教室裡經常會出現某些東西不見了這樣的事,小到橡皮鉛筆大到錢,平時碰到這樣的事就不知道該怎麼辦,抓到的就講講道理,把東西還回去就行了。今天突然自己的手機也不見了,本來以為是自己比較糊塗不知道放在哪裡,這也是比較常見的事。等到第二節下課整理東西的時候,才發現手機真的不見了,才開始著急起來。一般來說學生是不會拿老師的手機的,以前手機也是經常忘在自己的教室裡面,都不會有人來拿。但這次哪都找了都沒有找到,真的很奇怪。 於是第三節課就變成了找手機的課,學生的書包都讓同桌檢查了,電話也打了就是沒有找到。折騰了一節課,最後是以失敗告終。想著一定要重新買一個手機不可了。 偶然一個電話發現,手機確實是班裡的一個小孩拿的,電話那頭充滿了家長罵小孩的聲音和小孩哭鬧的聲音。手機的失而不得,自己想了很多,不知道她為什麼拿我的手機,是想要還是……只能等她過來再說。 孩子為什麼偷東西,我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1.孩子有一種強烈的佔有慾。他對自己沒有玩過的東西,既好奇又想獲得,而且企圖馬上獲得。在私慾的引領下,他便悄悄將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2.孩子的冒險心理。他們心想,我拿了別人的東西,只有自己知道,別人卻不知道,這是多刺激和神祕呀。偷東西的行為大多發生在孩子幼年時,大多數孩子並不清楚偷盜這種行為的卑劣之處。因此,我們的家長要注意在這個方面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3.為了變賣獲得錢財。有的同學可能是上網玩遊戲,抽菸,喝酒,買衣服,買手機等等,但是自己沒有錢,家裡給的錢又花光了。因此在學校裡偷些貴重的東西賣錢。4.為了報復某個同學。平時與某同學有矛盾,藉機報復他一下。5.家裡很貧困,虛榮心很強。這種同學為了在其他同學面前顯示自己家裡很富裕,往往也是偷東西,或據為己有或變賣成錢財。教育方法:1.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給學生留面子。不能光是沒完沒了的責備,要做到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不激發他們的對抗與報復心理,或產生對自身的厭惡,從而失去自信心。我們要針對事情,而非人的本身。明智的教育既能使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又能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保持良好的心態,增加對別人的關切之情。2.讓孩子認識到拿別人東西是一件可恥的事情。沒有人願意於這樣的人交朋友。一定要克服這個壞毛病。包括家裡的東西,家裡的錢,也不可以隨便拿的。3.讓他將偷來的東西私下還給人家,注意保護孩子的隱私。最好讓他自己去,如果他不自己去,就帶著他一起去。讓他當面向人家調遣。培養他的羞恥心,強化他的自制意識。4.針對偷東西的原因,具體分析對策。與家長結合,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觀。家長可以適當多給孩子點零花錢,但同時要孩子合理的支配這些錢,花錢要有計劃和記錄。引導孩子要自立自強,貧窮並不可怕,只要一個人願意努力,通過自己的努力以後會富裕的。5.對孩子進行心理上的震懾。警告他,如果再發現他偷拿別人的東西,就送派出所,請警察幫助管教。這樣警告他,可以給他拋下一個心錨,讓他不敢輕舉妄動。6.相信孩子,給孩子重新做人的機會。最後讓學生放心,老師一定會保護孩子的隱私的。任何人都會犯錯的,只要能改正就是好孩子,老師相信你,以後一定可以做好!經過這樣幾步,孩子會有所收斂,偷東西的習慣逐漸就改正了。

孩子(學生)總是偷東西怎麼辦?

應該說,孩子偷東西的事是不會發生的。但是,我們又發現,即使生活條件很好的家庭,也時常會出現孩子偷拿別人東西的事情。從兒童心理學來分析,孩子偷拿別人的東西是由兩種心理因素引起的:一是孩子有一種強烈的佔有慾望,他對自己沒有玩過的東西,既好奇又想獲得,而且企圖馬上獲得。在私慾的引領下,他便悄悄將別人的東西據為己有。另一是孩子有一種異乎成人的冒險心理,他們心想,我拿了別人的東西,只有自己知道,別人卻不知道,這是多刺激和神祕呀。偷東西的行為大多發生在孩子幼年時,大多數孩子並不清楚偷盜這種行為的卑劣之處。

因此,我們的家長要注意在這個方面進行正確的引導和教育。在對孩子進行此方面的教育時,同樣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光是沒完沒了的責備,要做到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不激發他們的對抗與報復心理,或產生對自身的厭惡,從而失去自信心。我們要針對事情,而非人的本身。明智的教育既能使孩子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又能樹立正確的道德觀,保持良好的心態,增加對別人的關切之情。父母應隨時隨地教育孩子有關整個社會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懂得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要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不給他人造成傷害。惟有如此,社會每個成員才可以享受平等、幸福的生活。子浩的姨媽開了一個小超市,7歲的子浩經常到超市去玩。有一天,姨媽發現子浩趁人不注意的時候從店裡拿巧克力,這讓她大吃一驚。開始她以為,孩子小,拿點就拿點吧。後來她發現子浩又拿筆、小刀和乒乓球,而且總是在環顧四周沒人的情況下偷偷塞進口袋,等做完了這些,他還裝得極為正經,儼然一個十足的小偷。姨媽覺得再不指出來會毀了孩子。一天,姨媽趁店裡只有她和子浩兩個人時,用很慈善的眼光看著他,將他抱在膝頭。然後告訴他,她聽說昨天有人從一個店裡偷東西的事,她接著講自己在五年級時,曾從店裡偷過橡皮。她知道這是小偷行為,心裡很害怕,這樣做後,很長時間都覺得慚愧,有犯罪的感覺,所以認為這樣做很不值得,不應該,以後便不再這樣做了。子浩聽得面紅耳赤,他對姨媽說:“我知道錯了。我下次再也不會偷拿別人的東西了。”姨媽沒有簡單地指責、訓斥或簡單地對子浩進行說教,也沒有使子浩感到自己的行為顯示自己是一個壞人。他們一起探索了為什麼不該偷東西,偷東西對社會利益與他人利益的損害。作為家長,我們要建立一個免於孩子偷竊的環境。下面是很久以前的一個故事。某個小學內發生了偷竊事件,當時的老師讓班上的學生會幹部留在教室,一個個詢問是否偷竊。結果查明,偷竊者是一個女孩子。於是,這個女孩子在眾人面前被指為小偷。從那以後,她不但沒有改過,反而步向仇視社會的人生。雖然不只是這次事件逼得她如此,但她已被烙上“我是壞孩子”的烙印。雖然錢找回來了,但是這種方法令人有搜查犯人的感覺。對青春期的孩子而言,斥責或處罰,如上述之事例,都會造成極大的傷害,使往後的人生被烙上烙印,一定要加以注意。這比找到錢更為重要。常常聽到父母的求助:“孩子會從我的錢包偷錢,怎麼辦?”通常的回答是:“家裡不要放太多的錢,要把錢收好,想辦法不要讓孩子拿到。”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個讓孩子不會想做壞事的環境。另外一點是不要去找“犯人”。應該怎麼做呢?舉例來說,大家一起吃飯聊天的時候:“我覺得錢包裡的錢好像短少了,是不是有小偷進來呢?媽媽很擔心。”那麼,偷錢的孩子就會知道媽媽已經發現了。接著,因為孩子的個性之故,可能會有如下兩種不同的反應:其一是偷偷把錢放回去;另一是對母親不嚴厲的態度感到放心,不肯還錢,甚至繼續再偷。對待不同的反應,母親的態度也必須不同。如果還錢了,就說:“媽媽好像弄錯了,前幾天說錢少了,其實是我算錯了,對不起。”用很高明......

當孩子偷東西是作為家長該如何教育?

首先要區別是多大的孩子。三歲以內的孩子,根本沒有別人東西不能拿的概念,你需要慢慢教導他。

對於懂事的孩子,這種行為建議按照以下方法處理:

首先嚴厲批評孩子,告訴他私自拿別人東西的行為是違法的,給他普及法律常識。

帶著孩子一起去歸還,並讓孩子道歉。這個步驟很重要,孩子一定要親身經歷一次,才能印象深刻。有的家長礙於面子不去歸還,這樣實際就是告訴孩子拿來的東西可以佔為己有。

和孩子進行深層次的溝通,告訴他有需要一定要告訴家長,不能私自拿。讓他保證下次不再做這種事情,並且自己說出再犯怎麼處理。以後如果再犯,嚴格執行。

家長思考一下平時對於孩子的要求是否經常拒絕,如果經常拒絕孩子,孩子要求得不到合理滿足,也會萌生私自拿的想法。

無論如何,不要給孩子冠上偷東西的罪名,這樣會讓孩子自暴自棄。

五歲孩子偷東西怎麼教育?

朋友,您好!

您的提問非常好!確實,現在很多家長、老師甚至孩子本身都存在類似這樣家庭教育方面的疑問,都希望能找到最合適的學習教材和教育方法,培養好孩子的習慣,讓孩子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健康快樂地成長,達到提高孩子學習興趣和綜合素質的目的。然而孩子終歸是孩子,孩子就好像一棵小樹苗,不加以引導培育就很容易東歪西倒、難以成材,但凡是小孩身上總有些性格和行為上的缺點、偶爾犯一些小錯誤,就如你說的五歲孩子偷過超市東西,的確會對他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其實有利於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很多,你需要仔細考慮和選擇恰當的方法和教材、建議也可選擇觀看適合自己的家教視頻節目,這樣綜合起來才能對症下藥、行之有效。看了以下分析和推薦的視頻資料,相信您就能從中得到想要的答案,知道如何正確地教育好五歲孩子了。

由於在現時的社會大環境、應試教育模式和接收西方開放式教育等重重因素影響下,我們的孩子就像生活在一個大染缸裡一樣,很容易就被染汙了,沾染上某些不良習氣,例如嬌橫任性、叛逆不聽話、不誠實、上網成癮、打架、厭學、好動、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專心等問題,尤其是處於幼兒及青少年階段的中學生情況更為嚴重!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正孩子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以及由這些觀念導致的各種錯誤行為。雖然教育孩子的方法很多,有的人採取虎媽狼爸式的教育,還說是“贏在起跑線上”,人的一生其實是馬拉松式的長跑過程,即使贏了起跑線,能跑多遠、堅持多久、誰笑到最後還是未知之數,往往是適得其反的,因而個別人所謂虎媽教育的事例無論他們成功與否,都不值得崇拜、學習模仿、甚至廣泛推廣,這樣教育會給絕大多數孩子造成永久的、不可磨滅的心理傷害,不堪回首的童年就是這樣形成的!如果打孩子進行體罰教育,後果可能相當嚴重,將來會報復到年老的父母和孫子那一代人的身上,所以暴力方式的教育害人不淺啊!相反,反而是培養孩子健康的人格和樂觀向上的精神更顯得重要。想要從根本上教育好孩子,培養孩子學習和生活上的良好興趣和習慣,建議您趕快讓孩子喜歡上《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 次謹信 泛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多讀一定能提高孩子的責任感和啟發孩子的智慧)。您看,這真是一部“大孝經”、一位最好的家教老師!寫得多好!琅琅上口,易讀易教,網上還有很多視頻故事教學素材,有多個版本適合各階段孩子觀看。作為父母,只要您願意多些鼓勵孩子和您一起觀看(這個很重要,您喜歡看能帶動他的興趣一起看,孩子天生好奇、易受他人影響),一定能讓您的孩子喜歡上她,如果能在現實生活當中努力去做、儘量落實裡面的教誨,何愁不能教育好孩子呢?

同時,您的提問涉及到廣大家長和老師都非常關心和渴望解決的青少年兒童思想品德、行為語言和學習成績的家庭教育問題,家長的正確教育引導在孩子的健康成長教育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平時的家庭日常生活中,誠摯推薦各位家長和孩子們觀看陳大惠老師策劃監製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大型公益論壇系列紀錄片《聖賢教育 改變命運》(又名《弟子規說明書》),這是一個非常有利的關於德育與家庭教育的免費網絡資源,能在快樂和感恩的氛圍中感悟人生的真理,有助孩子提高健康成長學習進步,認識災難事故因何發生,能做到趨吉避凶,真實不虛!能針對孩子身上的各種問題對症下藥、是一劑治療良方!當中一定有您需要的答案,也是我們做家長長輩學習的有力教材,的確是難得的家庭教育經典節目!這個節目裡有許多精彩的事例分析,探討解決孩子教育的種種方法,真是我們和孩子的一位最佳......

如何教育小孩偷東西

孩子偷東西時,家長應該怎麼辦?——這是我們作為家長經常遇到卻不願進行探討的問題之一。兒童偷東西的原因各異,而我們可以採取多種方法來糾正這種行為。

幼兒是不會故意偷竊的。4歲或5歲以下的幼兒對於“物品所有權”沒有任何概念。他們並不知道拿走屬於他人的東西是不對的。

當孩子上小學時,他們就應該明白偷竊是一種錯誤行為了。這一年齡段的兒童拿走他人物品通常是因為他們缺乏自控能力。

對於接近青春期的孩子或者13-19歲的青少年來說,他們偷竊通常是為了尋求刺激或是盲目模仿周圍的朋友。青少年試圖藉此獲得主宰人生的良好感覺,或是填補自己內心深處的感情空虛。

無論孩子在何種原因的驅使下發生了偷竊行為,父母都需要運用智慧來解決這一問題。假如家長僅僅由著性子來對待偷竊事件,他們勃然大怒的過激反應肯定是完全錯誤並且極具破壞性的。

(一)兒童偷竊行為的諸多原因

第一,兒童無法控制自身行為。

較為年幼的兒童在自控方面存在一定困難。哪怕他知道偷竊是不對的,他也有可能拿走某樣東西,這僅僅是因為他無法控制自己。家長必須培養孩子通過誠實方式獲得所需之物的能力。與此同時,父母也必須將物質誘惑最小化。

第二,兒童的基本需求沒有獲得滿足。

對於沒有經濟能力的兒童來說,他的衣食住行都要完全依賴自己的父母。倘若孩子感覺自身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他最終會選擇自己動手。最為簡單的解決之道莫過於 “自取所需”。

人的需求源自主觀思想。儘管父母可能覺得小孩子不會追求物質方面的東西,但這不代表孩子真的沒有要求。譬如,如果他學校的朋友都有零花錢,他自己肯定也會想要。如果孩子沒有零花錢,即使其他方面應有盡有,他也會覺得若有所失。如果禁不住誘惑,這種類型的孩子很可能會偷錢,只有這樣,他才能和大家一樣都有零花錢。

第三,兒童需要更多關愛。

孩子覺得生活裡缺乏情感和關愛——這可能是兒童偷竊行為更加普遍的誘因。如果小朋友的情感需求無人問津,他們內心深處會覺得空虛,就有可能通過偷竊來填補這份空白。有偷竊習慣的兒童通常比較孤獨,在學校人緣一般,與朋友相處也會有問題。他們缺乏表現自身感受的渠道和機會。

許多孩子沒有得到他們想要那種關愛。他們覺得沒有人愛自己,或者認為父母不關心自己。這可能是真實情況,也可能是孩子的臆想。筆者在《如何改善兒童行為》裡曾經提到,相對於家長關愛的多與少,孩子如何感知這份關愛更為重要。無法感知家長關愛的孩子有可能將情感需求轉化為物質慾望。偷竊成為他們表達不滿以及需求滿足的方式。

第四,兒童希望主宰自己的生活。

兒童對於自身弱點有著非常強烈的意識。他們缺乏對主宰自己生活的能力。部分孩子在這方面確實有困難。如果孩子的依賴感覺出現了問題,他們可能會進行偷竊,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控制感或者反叛感。

第五,來自同齡人的壓力。

年齡較大的青少年喜歡模仿朋友們的行為。如果他和一群通過行竊來尋求刺激的孩子混在一起,為了成為團體的一員,他也會加入偷竊行列。有的時候,孩子偷東西可能是為了向夥伴們展示自己所謂的勇敢。如果孩子和一群不良少年糾纏不清,家長需要採取很多具體措施。這方面可以參考《青少年交友不慎應該如何應對》這篇文章。

(二)如果懷疑自己的孩子有偷竊行為,家長應該怎辦?

第一,保持冷靜。

不要反應過度。雖然孩子發生了偷竊行為,這不意味著他變成了小偷或是朝著犯罪生涯一路狂奔。偷竊行為和孩子的其他錯誤實際上沒有任何區別。

第二,不要認為孩子在故意作對。

獲得關愛是兒童偷竊行為的動機之一。如果家長認為孩子從自己那裡偷東西是故意跟自己對著幹,孩子進行......

孩子偷東西怎麼辦求答案

孩子偷東西在兒童早期是個較為常見的現象,很多家長初次發現孩子有偷竊做法的時候,都會感到驚訝,氣急敗壞,嚴厲教育,生怕自己的孩子會養成這種不良的習慣,在長大之後,害了別人也耽誤了自己。然而,家長一些過激的做法反而會有不良影響。孩子偷東西,您要學會這樣教育:在您發現孩子偷竊之後,氣憤的怒火常常噴出,根本得不到好的效果。我們希望家長首先要保證自身不處於憤怒、失望和吃驚的狀態,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隨便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也不能疏忽大意,放任不管,冷靜下來,在開始您的教導工作。畢竟在兒童時期的盜竊很少會有嚴重的問題,您應該首先考慮到孩子偷東西的意圖是什麼。一些孩子看到別的孩子去買糖果或去看電影,而自己沒有足夠的零花錢,偷拿了爸爸媽媽的錢,家長要首先反省自己是不是經常無理拒絕孩子的一些正當要求,如果是,就應儘量提供適當的零用錢;若是孩子無理取鬧,要將孩子的興趣轉移到經濟條件允許的事情上來。一些獨生子女常常會分不清道德的底線,他們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的任何要求都應立刻得到滿足,做事沒有計劃,不顧後果,也弄不清借與偷的區別,這種心態,我們可以給予理解,但是偷竊的行為家長也要及時糾正,對這種情況,父母要向孩子講清其行為的後果,灌輸正確的道德觀念。而一些常常被家人忽視的孩子,更有可能養成偷竊的習慣,這樣的孩子大多因父母疏於照顧,為了引起父母注意、填補失去父母疼愛的空虛而去偷竊。這時父母要多給孩子一些關心,努力去了解他們。當然,還有些冒險心裡旺盛的孩子,試圖通過盜竊來證實自己的能力,家長最應該做的就是糾正這種幼稚的想法。孩子生活在家長身邊,如果家長都不能安分守己,貪圖小便宜,孩子也就會順手牽羊,激進模仿。孩子偷東西是壞習慣,家長應該對這些孩子給予充分的關心和認識,在經濟上給予孩子適當的補貼,在道德層面上給孩子灌輸正確的觀念,在心理上給予孩子親情的溫暖,在為人父母上一定要檢討自身做出榜樣,面對孩子如此幼稚的做法,您要及時將孩子偷盜的東西物歸原主並讓孩子主動道歉,讓他從心裡明白偷竊是不正確,不道德的行為,自然就會改正。

相關問題答案
小孩偷東西怎麼教育?
狗亂咬東西怎麼教育?
小孩總是偷東西怎麼辦?
小學生偷東西怎麼辦?
火車上被偷東西怎麼辦?
小狗咬東西怎麼辦?
泰迪小狗咬東西怎麼辦?
有同學偷東西怎麼處理?
孩子大了怎麼教育?
孩子叛逆怎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