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有哪些民間活動?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元宵節"有哪些民俗活動

元宵節民俗活動一、舞龍舞獅

舞龍燈,也稱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種《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現過由人扮演的龍頭鳥身的形象,其後又編排了六條蛟龍互相穿插的舞蹈場面。

見於文字記載的龍舞,是漢代張衡的《西京賦》,作者在百戲的鋪敘中對龍舞作了生動的描繪。而據《隋書?音樂志》記載,隋煬帝時類似百戲中龍舞表演的《黃龍變》也非常精彩,龍舞流行於我國很多地方。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為吉祥的象徵。

舞獅子是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元宵佳節或集會慶典,民間都以獅舞前來助興。這一習俗起源於三國時期,南北朝時開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元宵節民俗活動二、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劃旱船也稱跑旱船,就是在陸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

旱船不是真船,多用兩片薄板,鋸成船形,以竹木紮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間,如同坐於船中一樣,手裡拿著槳,做划行的姿勢,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調,邊歌邊舞,這就是劃旱船了。有時還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檔著表演,則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種滑稽的動作來逗觀眾歡樂。劃旱船流行於我國很多地區。

元宵節民俗活動三、吃“元宵”

元宵節吃“元宵”是我國一項傳統習俗。元宵又稱湯圓,“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由來已久。宋代,民間過元宵節即流行吃一種新奇的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每當正月十五,各地民眾紛紛製作元宵,以慶賀佳節。

元宵節民俗活動四、情人相會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藉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元宵節民俗活動五、賞花燈

賞花燈是老百姓過元宵節的一件樂事,也是至今仍廣為流傳的一項活動。關於元宵節賞花燈的由來,民間有許多說法,其中一個神話傳說甚是有趣。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猶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一位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掛起紅燈籠、點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時至今日,賞花燈仍然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正月十五那天,各地廟會、公園便紛紛推出賞花燈的活動,屆時天上繁星萬點、地上火樹銀花,人間一片歡樂祥和的景象。

元宵節民俗活動六、猜燈謎

猜燈謎是元宵節的經典民俗活動之一,也是我國獨特的節日文娛方式。燈謎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宮廷文人墨客,他們為了展現才華和閒來解悶兒,就製作出了“文義謎語”,他們一邊把酒推盞,一遍吟詩猜謎,極富情趣。

如今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

元宵節都有些什麼傳統活動?

猜燈謎

耍龍燈

踩高蹺、舞獅

劃旱船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裡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逐鼠

送孩兒燈

迎紫姑

當然我們的吃湯圓也算是一家人團聚在一起的一項活動

中國元宵節的習俗有哪些

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其樂融融。

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後,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 “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曆”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元宵節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 人” 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燃燈放火,自漢朝時已有此風俗,唐時,對元宵節倍加重視;在元宵節燃燈更成為一種習俗。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元宵節”燃燈的習俗,經過歷朝歷代的傳承,節日的燈式越來越多,燈的名目內容也越來越多,有鏡燈、鳳燈、琉璃燈等等。元宵節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元宵節的習俗

吃元宵:相傳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宮女,名叫"元宵“長年幽於宮中,思念父母,終日以淚洗面。”大臣東方朔決心幫助她,於是對漢武帝謊稱,火神奉玉帝之命於正月十五火燒長安,要逃過動難,唯一的辦法是讓“元宵姑娘”在正月十五這天作很多火神愛吃的湯圓,並由全體臣民張燈供奉,武帝準湊,“元宵”姑娘終於見到家人,此後,便形成了元宵節。

元宵遊藝:

掛花燈:此俗源於東漢,南北朝時已蔚然成風,唐代燈會定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為五天,明代則為十天,清代宮中則從小年開始就掛花燈。民間掛花燈則有一美麗的傳說,古時一獵人射死了一隻神鵝,,玉帝聞訊大怒要為神鵝報仇,要於正月十五焚人間,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間向人們報告了這一消息。人們決定在正月十五前後家家戶戶掛紅燈,放煙火,待天兵要下凡時,見火光一片。以為火早就燒起來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間得免一難,此後,每至此日,家家戶戶都掛花燈。至今,每逢......

古代元宵有什麼活動

元宵節古代是“狂歡夜”  據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趙書介紹,農曆正月十五日是我國民間影響最為廣泛的一個傳統節日———元宵節。它又稱“燈節”、“上元節”、“元夜”、“元夕”等。其他傳統節日都是以家庭為單位的,而元宵節則是一個全民同慶的歡樂節日,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狂歡節”。所以有鬧元宵一說,不鬧就不能稱其為元宵節。夜幕來臨,無論城市鄉村,南方北方,街上院內,到處張燈結綵猶如白晝。人們扶老攜幼,湧向街頭,觀彩燈,猜燈謎,放煙火,聽音樂,看雜耍,熱鬧非凡。有一首《上元詩》真實地描繪出了舊時北京的元宵之夜:“滿城燈火耀街紅,弦管笙歌到處同。真是昇平良夜景,萬家樓閣月明中。”  著名民俗學家常人春先生介紹,老北京最熱鬧的節日不是春節,而是元宵節。清朝時期,從農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北京的老百姓要整整娛樂五晝夜。唐代中國的元宵節為期10天,所以要狂歡10晝夜。常人春記得,他小的時候,每逢元宵節,北京可謂萬人空巷,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無論書生學士還是老人小孩,一概上街觀燈。各個店鋪均自發地掛出各種花燈,有的還掛出燈謎,猜中的獎賞一些鮮果、小吃等物。那幾天酒肆茶樓和其他娛樂場所的生意也都很紅火。雖然中國沒有狂歡節的說法,但元宵節實質上就是中國的狂歡節。  元宵節燈會最熱鬧  說起元宵節,最重要的活動當然是賞燈。明代北京的燈市在東城燈市口,元宵夜,街道兩旁列市,上至珠寶玉器,下至日用百貨,一應俱全,並有茶樓酒肆供遊人飲宴作樂。各鋪戶俱張掛絹紗、燒珠、明角、麥秸、通草製成的各式花燈,供人觀賞。到了清代,燈市遍佈整個北京城。  據史書記載,其中最繁華、規模最大者有東四牌樓、西四牌樓、地安門、鼓樓、正陽門、廠甸。  著名民俗學家高巍告訴記者,老北京最熱衷於掛花燈的是店鋪,以糕點鋪、布鋪、綢緞莊為主,它們掛出大小、高矮、方圓形式不等的花燈,有傳統的紗絹、玻璃、羊角燈及西洋燈款式之別。上面繪有古代傳說故事,如列國、三國、西遊、封神、紅樓、水滸、聊齋、精忠傳、三俠五義等,或花卉(蘭、菊、梅、竹),或飛禽走獸(鸞、鳳、龍、虎、蟲、魚)等,無不顏色鮮美、妙態傳真。早年地安門外大街的聚盛公幹果鋪,還經常搞冰燈展覽,惹來大批群眾圍觀。  上元夜,無論官宦貴人、平民百姓均不約而同地上街觀燈。商戶趁機將商品降價促銷,老百姓既看了花燈又可以藉此機會購買自己需要的生活用品。市面更有臨時商販售賣“走馬燈”、“吉利燈”、“氣死風燈”以及獅、狗、羊、兔等動物形象的紙燈,供人購買。兒童們紛紛提著買來的燈籠四處遊逛玩耍,形成提燈逛燈之景。  元宵節婦女摸門釘  著名民俗學家高巍介紹,元宵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或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北京還有摸釘這項活動,每到元宵節,婦女就會來到正陽門,摸一摸正陽門上的銅門釘。“釘”與“丁”同音,此項活動意在祈求新的一年家裡人丁興旺。  老北京吃元宵比現在多  元宵節自然要吃元宵,常人春介紹,老北京人每逢元宵節,吃元宵的數量比現在多,而且不論社會等級,只要家中吃得起的,都要大量吃。北京做元宵的老字號,有“稻香村”、“宮頤府”、“溢鑫府”、“聚慶齋”、“正明齋”等一大批,其中稻香村更是從1895年落戶北京就開始出品元宵,其元宵至今仍然是手工搖制的。  元宵與春節的餃子不同,並不是作為主食食用的,是晚上一種調劑口味的小吃,高巍介紹,......

元宵節有什麼活動內容?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 “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民間有幾種有趣的傳說

傳說一: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 後十分震怒,就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類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把這 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 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 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掛起紅燈籠、點爆竹、 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兵往下一看,發覺人間 一片紅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人們就 這樣保住了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的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 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傳說二:則和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的個性既善良又風趣。如果宮 裡有誰得罪了漢武帝,總要靠東方朔來講情。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漢武帝覺得有點無聊,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 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的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 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 她進宮以後,就再沒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 加的思念家人。她想,既然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還不如一死了之,於是 才來投井。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非常的同情她,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 讓她和家人團聚。這一天,東方朔出宮後,便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 。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佔所求,都是“正月十六 火焚身“的籤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個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 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你們若看到一個騎粉色銀驢的紅衣姑'娘,馬上跪地哀求。那姑娘便說:“我是領旨來燒長安的。玉帝還要站在 南天門上觀看。既承父老求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稟報皇上。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六天火,焰紅宵夜”。漢武帝一看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 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 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湯圓。萬歲焚香上 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六晚 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六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 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到了正月十六日長安城裡張 燈結綵,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雙親、妹妹團聚了。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 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 月十六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傳說三: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

元宵節的傳統習俗有哪些

掛花燈:此俗源於東漢,南北朝時已蔚然成風,唐代燈會定為三天,正月十四至十六,至宋代改為五天,明代則為十天,清代宮中則從小年開始就掛花燈。民間掛花燈則有一美麗的傳說,古時一獵人射死了一隻神鵝,,玉帝聞訊大怒要為神鵝報仇,要於正月十五焚人間,一位善良的仙女偷下凡間向人們報告了這一消息。人們決定在正月十五前後家家戶戶掛紅燈,放煙火,待天兵要下凡時,見火光一片。以為火早就燒起來了,便不再下界,直接向玉帝交差,人間得免一難,此後,每至此日,家家戶戶都掛花燈。至今,每逢正月十五全國各地仍有不少燈會燈展,著名的有北京北海公園元宵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哈爾濱冰燈節等等。

舞龍燈: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徵監斬龍王,後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唐王李世民,於是向群臣問計,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乃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紮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於其後,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像活了一樣,民間以此乞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元宵節有哪些傳統的節目

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為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粽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正月十三藝宴商城就會有其中的猜燈謎活動,可以去看一下

元宵節有哪些習俗

元宵的活動最主要的是燈會和燈猜。   舊日福建,大體說來,從正月初九起,燈市便開始熱鬧起來,正月十三日後幾乎可見各居家門前都掛出花燈。   元宵節給新嫁女送燈,是舊日福建的習俗,各地送的燈品式樣不盡相同,但目的一樣:為了添丁。福州一帶已嫁女未生男者,孃家多於正月初以觀音送子燈送之,是謂送丁;嫁後已生男者,孃家可送各式的燈,謂添丁仔。閩南各地給新嫁女送的是一對白芙蓉燈,給嫁後已生男者則送一紅一白的。燈內點有蠟燭,弄不好會把燈燒了。花燈失火,通常被視為喜事,叫出丁.白燈失火視為生男吉兆,紅燈失火視為生女吉兆。那當然是人們一種願望的表達。   閩南一些地方,比如漳浦等地,燈節中還有一叫穿燈腳的習俗,即在元宵夜裡,村中新娶進門的新娘子和當年生男孩的小媳婦,必須穿紅著綠,打扮一新,在婆婆或其他年歲大的老婦人陪同下,手拿吉祥物,口中說吉利語,從大祖詞堂的燈棚下走過,一展風采。其所以這樣做,目的在於向祖宗也向鄉親介紹新媳婦。至於已生男孩的小媳婦也過燈腳,在於告慰祖宗。   燈節期間各地都熱鬧非常,有幾個地方特別熱鬧,如福州的南后街,泉州的西門街,都是買燈、送燈、看燈最集中的地方。燈的種類甚多:走馬燈、關刀燈、蓮花燈、兔子燈、骰子燈、錢鼓燈、薄餅燈,應有盡有。   舊日福州南后街,有一種桔燈(與吉丁近音),用紙糊成.形如巨大桔子,形狀簡樸大方,民眾多愛觀賞。另外還有一種真的桔子燈,用較大的鮮桔皮製成。做法是在近蒂處切平,取出桔肉,留下空殼,再用小鐵絲札一燭託,放入空心桔中,插上小蠟燭,將蠟燭點亮。桔燈燭光透過紅紅的桔皮,通明絢爛,成為一件具有實物美感的藝術品。曾有人寫詩讚道:何人剖桔空中點,勝看蓮花大盞燈。   燈節期間,有些地方疊燈為山,人稱燈山或鰲山。這鰲山開頭只是一些有錢的富貴人家所張設,任人觀賞,後來更多設在寺廟、神祠或鬧市路口,讓更多人看熱鬧。鰲山中除了幹姿百態的大小花燈之外,多還擺設一些名貴的手工藝品、古董等加以點綴裝飾,構成鱉山勝景,甚為壯觀。   燈節中的舞龍燈,是福建元宵節中最受歡迎的節目,龍燈長數1O尺,有頭有尾。龍身有九節或十一節,以長帛彩繪鱗甲披蓋其上,各節燃蠟燭,前導一燈球,由十數人手執舞弄,屈曲盤旋,隨燈球而上下,前後敲鑼打鼓以壯聲勢。龍燈於元宵夜在街頭巡迴,誰家有放鞭炮以示歡迎者,即進入該家庭院舞弄,讓人們觀賞,舞畢主人以薄禮相送以示答謝。這種舞龍燈,福州人稱為舞太平龍燈。舞龍燈的龍燈,由各地寺廟札制,節後收入廟中.來年重加修飾後再用。

元宵節有哪些風俗習慣

元宵節 yuán xiāo jié(Lantern Festival)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的歷史】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裡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於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相關問題答案
元宵節有哪些民間活動?
元宵節有哪些花燈 ?
白族有哪些民俗活動?
小學生有哪些親子活動?
有哪些公益活動?
淘寶都有哪些推廣活動?
幼兒園有哪些遊戲活動 ?
中國有哪些民族的節日?
有哪些民族節日風俗?
後鼻音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