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增收難的問題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農民增收困難的深層次原因及對策

五是分配製度,改革滯後。1994年實施財政體制改革以來,各級財政實行“分灶吃飯”。增值稅的大部和消費稅的全部被中央財政集中。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所得稅,按行政隸屬關係基本上也被中央省市財政拿走。縣鄉財政只剩下農業稅和一些零星的工商稅收。實施分稅制的頭一年,全國縣鄉兩級財政收支赤字便由1993年的42.41億元擴大到1994年的726.28億元,1995年擴大為827.7億元。到1997年,全國有60%的縣和70%以上的鄉鎮不能按時給行政事業人員發工資。1994年財政體制改革後,全國的財政收入持續增長,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10.7%提高到2001年的17.1%,中央財政收入佔全部財政收入的比重,由1993年的22%提高到2001年的52.2%。由於財政分配改革制度滯後,縣鄉政府的事權與財權嚴重不相匹配,一方面總體財政形勢好轉,另一方面經濟欠發達地區縣鄉兩級存在嚴重的財政收支缺口。2000年,全國財政收入1.34億元,其中,中央財政佔52%,省級佔10%,地(市)佔17%,縣鄉(2109個縣,4.5萬個鄉鎮)兩級僅佔21%。而同期,在全國財政供養的人員總量中(不含軍隊和武警),由縣鄉財政供養的人員比重高達69.7%,中央省市三級財政供養人員比重僅佔30.3%。中央和省級政府掌握了主要財力,卻基本上擺脫了相應的事務,縣鄉政府財力薄弱,卻要承擔大量的公共事務,這種財政分配製度顯然是不合理的。特別需要指出的是,把九年義務教育定位為“地方事業”是一個明顯的錯誤。教育投入是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它不僅能帶來私人收益,更重要的是能產生社會效益。對教育投入有助實現公平和效率的雙重目標。義務教育是基礎教育。對義務教育投入,能夠為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能夠提高人口素質和勞動生產力率,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為一項有明顯外部性的公共產品,義務教育的作用遠遠超越了地方的範圍而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發展。改革以來,隨著勞動力市場的發育、整合和勞動力在全社會流動的加劇,義務教育的外部效用更加突出。把義務教育定位為地方事業,要求縣鄉政府和農民承擔費用,在邏輯上是不成立的。義務教育是公共產品,理應由政府提供。世界上通行的作法是,中央和省級政府負擔50%以上的費用。而我國現行義務教育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體制,縣鄉政府和農民承擔了主要責任。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實行分稅制以來,在全國的義務教育投入中,中央財政只負擔2%,省市財政負擔11%,縣鄉財政和農民負擔達87%。從教育的屬性看,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是準公共產品,利用市場的可行性遠遠大於公共產品的基礎教育。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把絕大部分教育經費投入準公共產品的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而讓財力薄弱的縣鄉財政和農民承擔公共產品義務教育的主要責任,缺少公平分配教育資源的要素,是不符合公共財政支出原則的。2001年,國務院確定農村義務教育實行“以縣為主”的新體制,教師工資由縣級財政統一發放,但財力仍然來自鄉鎮,來自農民提供的農業稅等到稅收。“以縣為主”的新體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財政分配的格局,沒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村義務教育的投入問題。就目前縣級財力來看說,都是“吃飯財政”,短期調劑尚可勉強維持,長期保證則難以為繼。根本談不上去增加義務教育投入。分稅制實施以來,基礎教育支出佔縣級財政50%以上,佔鄉財政支出70%以上。可以說,縣鄉財政困難主要是由於事權與財權不相匹配、把義務教育定位為地方事業而造成的。把義務教育定位為地方事業,不僅嚴重製約了農村基礎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且嚴重製約了縣鄉各項事業的發展。由於分配製度改革滯後,......

影響我國農民增收主要因素有哪些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民收入保持了年均6%以上的增長速度。但這一增長與城鎮居民收入提高速度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這其中原因很多,但起關鍵性作用的是,農業和農村發展仍面臨著制度性因素的制約。   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低。我國農業生產的主體是兩億多個分散經營的農戶,雖然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方式並不排斥先進科技的應用,也不排斥社會分工和協作,但農民一家一戶勢單力薄,不僅農業生產難以與市場有效對接,而且農民在市場競爭中沒有足夠的談判地位,難以分享農產品加工和流通環節的利潤。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在倡導引導農民走向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但迄今為止,真正代表農民利益的新型合作組織發揮的作用還不夠,普遍存在規模不大、管理制度不健全、改組解體過於頻繁的問題。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有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5萬多個,加入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農戶成員佔全國農戶總數的13.8%。切實按照“服務農民、進退自由、權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各種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加快發展,使之成為引領農民參與國內外市場競爭的現代農業組織,形成有活力的農村經營體制,這是深化農村改革的一個重大課題。   農民土地權益缺乏有效保障。土地是農民謀生的主要手段,也是農民進行投資、積累財富以及在代際間轉移財富的主要途徑。土地制度是農村的基礎制度,它不僅直接影響資源配置效率,而且關係到社會和諧穩定。賦予農民穩定的、明晰的土地權利,是完善農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內容。農村改革以來,儘管我國一直在探索加強和擴大農民權利的途徑,但農村土地制度仍不完善,農民的土地權利仍缺乏有效保障,侵犯農民土地權益的現象還大量存在。我們對全國2749個村莊的調查表明,村民上訪反映最集中的是土地問題。從農村土地承包關係看,過短的土地承包期限和土地的頻繁調整,土地承包合同得不到嚴格執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權能仍不夠充分等問題的存在,使得農民對土地使用權缺乏安全感,他們既缺乏充分行使自己土地權利的能力,又缺乏長期穩定的預期。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係長久不變,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是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要內容。   農業支持和保護制度不健全。對農業進行支持和保護是市場經濟國家的普遍做法。近年來,中央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制定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初步形成了支持和保護農業的政策體系,增產增收成效明顯。但整體來看,我國農業支持和保護制度仍不健全。一是農業支持和保護水平低,與財力增長狀況不相匹配。財政支農資金佔中央財政收入的比重,“六五”時期為8.69%,“七五”為9.38%,“八五”為9.75%,“九五”為9.29%,“十五”約為7.4%,2006年為7.85%。二是農業支持和保護政策重點不夠突出。主要表現在,農田水利的投入總體呈下滑趨勢,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嚴重滯後;農業科研和科技推廣服務投入較低,農業科技成果到戶困難;動植物防疫體系不健全,基層防疫力量相當薄弱;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還處於探索階段,缺乏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保險手段;農產品價格保護政策不健全,有些農產品價格大起大落,農業生產比較收益總體上較低。三是農業支持和保護政策運作方式不規範,影響了整體效能的發揮。財政支農資金被層層分割,形成“天女散花”的局面,資金使用分散現象比較嚴重,直接影響了投入效率。儘管目前我國還很難像發達國家那樣通過大量補貼來解決農民收入偏低問題,但隨著國家財力的增強,應逐步加大對“三農”的投入,形成目標清晰、受益直接、類型多樣、操作簡便的農業支持和保護制度,實現既能穩定農業生產,又能保障農戶收入的政策目標。   農村金融服務嚴重不足。我國農村......

為什麼說農民增收問題是三農問題的核心

是。農村的原始落後是農民貧窮造成的,讓農民脫貧是三農問題的核心所在,用政策手段促進農民增收是必須的,同時還要限制基層輕徭薄賦、整肅吏治、打擊貪汙腐敗及魚肉百姓、橫行鄉里的地方豪強勢力(這些也是造成農民貧困的原因)。

中國農民增收為什麼成為問題

領導階層的急功近利,往往重視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忽視農業。農村人口的比重大是制約其快速發展的關鍵原因,人多地少缺乏工業化生產的基礎。

增收的農民增收對策

近年來,我國農民收入增幅慢,增長難,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直接影響到農民生產積極性和社會的穩定發展。如何促進農民增收,成為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本文針對制約農民增收的一些因素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農民收入的增加,直接關係到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和廣闊農村市場需求的大升級,關係到我國外向型經濟向內向型經濟的順利轉型,關係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當前,我國農民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增加難,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如何改變這一現狀,促進農民增收,首先得從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著手。 1)農民負擔重,收益少。一方面,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雖然國家減免了農業稅,但是相應的農業成本也一併提高,比如化肥、灌溉等費用的提高,還有農村人口的增多,帶來相應的醫療、教育、養老等的收入支出也增加;另一方面,農產品需求增民緩慢,未加工或初步加工的農產品價格低,農產品市場的競爭力不夠,使得農業經濟效益低,實際收益少。 2)農民教育水平低,就業不足。我國雖越來越重視教育的發展,但在農村,基礎教育水平還比較低,農民缺乏足夠的知識來源,也更加缺少條件參與專門的技能培訓和學習,掌握和運用現代科技的能力差,很難提高相應的生活水平,只能靠傳統農業為生,無法創收。使得大量農村勞動力總量居高不下,但是就業不足。這是農民收入難以增長的深層次原因。 3)農業結構單一,政府投資力度不夠。由於農業本身生產結構單一,農產品的生產也受自然條件的限制,農產品附加價值不高,整個農業的收益基本低於其他行業。付出多,回報少,農民的積極性不高。很難吸引更多的個人、企業來進行資金和技術的投資。所以政府的適時投資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雖然政府加大了對農業的投資,但是相對取得的成效來看,投資力度不夠,依然有投資不到位,投資速度慢等現象發生。同時,相應的財政補貼也出現分配不到位,分配不公,目標性和針對性不夠強的現象,農民收入狀況沒有明顯好轉。 4)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一方面,我國當今農村缺乏完善的農村基礎設施,無法為新農村的發展創造良好環境,影響農民就業問題的解決和收入的提高,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另外一方面,因為缺乏完整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農民的就醫、養老、保險等還沒有徹底得到解決,使得本就承擔風險能力比較弱的農村家庭收入降低。 1)減輕農民負擔。減輕農民負擔一直以來呼聲都很高,也是一項長期性工作。減輕農民負擔必須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一是從農產品生產資料出發,依靠科學技術,降低生產成本,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產量,最大化的增加農產品附加值,讓農產品真正具有市場競爭力,提高農民收益。二是從政府角度出發,要規範政府行為,這是解決農民負擔過重的根本出路。對一些政府人員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的現象給予處罰,糾正重政績、不重法紀,弄虛作假的行為。三是加快農村稅費改革,使農村稅收徵收制度化、公開化、透明化。讓農民明確瞭解要交多少,合不合法,讓每份稅收的徵收都接受監督。 2)提高農民整體素質和注重科技教育培訓。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文化素質作為支撐。要使新農村建設持續發展,每個人都要認識大力推進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兒個方面入手:一是保證農村義務教育的順利實施,特別是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子女給予相應的幫助,完善農村教育的基礎設施和師資隊伍;二是注重農民的科技教育培訓。讓農民學習農業科技知識,接觸當代科技農業設備,有利於促進當代農業的發展,也為轉變農村經濟結構提高農業效率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第三,對於農村富餘勞動力,我們應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建設由政府、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的農民工培......

農民增收的措施有哪些

農民增收大盤點

張紅宇 江文勝 李娜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各地各部門採取有力措施,扭轉了農民收入增速一度回落的局面,農民收入保持了恢復性增長的勢頭。但目前促進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機制尚未形成,農民增收任重道遠。

農民收入保持恢復性增長勢頭

農民收入增長有起有伏,呈現前高、中低、後高的U字形走勢:一季度開局良好,農民收入增長強勁,增幅達7.5%;二季度受非典影響,農民收入增速有較大回落;下半年,經過努力,農民收入上升,農民現金收入第三季度增長為6.5%。總體看,全年農民收入呈現恢復性增長勢頭。預計農民收入增長4%左右,有望實現年初確定的增長目標。

一、糧食收入:儘管受播種面積減少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去年糧食減產幅度較大,但是部分品種糧食市場價格比上年有較大上升。據國家統計局調查,10月份小麥集貿市場價格為1.14元/公斤,玉米價格1.16元/公斤,秈稻價格1.07元/公斤,分別比上年同期上漲11.2%、4.5%和10.2%。因此,初步預計2003年農民種糧收入與上年持平或略有增加。

二、經濟作物收入:油料、水果、蔬菜的種植面積和產量均比上年有較大增加,棉花產量與上年持平,油菜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二個高產年,蔬菜產量再創歷史新高,棉花等部分產品價格明顯回升。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0月份籽棉價格為5.90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漲50.1%;油菜籽和花生仁價格比上年同期分別上漲30.7%和32.9%;蔬菜、水果價格持續上漲。農民從經濟作物中獲得的收入將有較大增加。

三、畜牧業收入:預計肉類產量增長5%,禽蛋產量增長5.9%,奶類產量增幅達20%以上。全年畜牧業保持了穩定增長的勢頭。但受非典疫情影響,上半年畜產品價格下降幅度較大,下半年價格開始回升。10月份豬肉價格11.79元/公斤,比上月上漲7.4%,比上年同期上漲19.0%。牛、羊、活雞價格比上年同期分別上漲9.1%、7.0%和9.9%。預計全年農民從畜牧業中獲得的收入與上年大體持平。

四、外出務工收入:國民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為農民外出就業創造了條件。儘管非典疫情導致民工返鄉人數一度達700萬元~800萬元,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受到影響,但其後返鄉民工又陸續外出。據統計,上半年全國農村勞動力外出人數約9010萬人,同比增加約400萬人。從全年看,將達到9820萬人,比上年增加390萬人。預計農民外出務工收入會比上年有增加。

五、鄉鎮企業收入:鄉鎮企業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預計全年鄉鎮企業增長速度在13%。鄉鎮企業發展速度每增長1個百分點,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2元。預計農民從鄉鎮企業得到的收入仍會有所增加。

六、政策性扶持收入增加:去年,國家加大了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年初安排257億元用於農村“六小”工程,年中又增加國債投資67.5億元,全年“六小”工程的投入比上年增加了一倍多。退耕還林和荒山造林的糧食補助和現金補助比上年增加76億元。中央財政對農村稅費改革的轉移支付也比上年增加60億元。政策性扶持因素將有力促進農民增收。

五大因素促進農民收入增長

2003年農民收入繼續保持恢復性增長態勢,成績來之不易。

一是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這是促進農民增收的基本前提。年初,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把“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確國家要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新增的教育、文化、衛生資金主要用於農村;年中,在非典影響農民增收面臨嚴峻形勢的關鍵時刻,國務院出臺了《關於克服非典型肺炎疫情影響促進農民增加收入的意見》,......

材料一:我國農業基礎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強;農村發展仍然滯後,最需要扶持;農民增收仍然困難,最需要加

(1)A、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物質的反映,要求我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中央根據農業農村農民的實際情況作出決定重點解決三農問題體現了這一要求。4分B、意識具有能動作用。中央的《決定》是根據農業、農村、農民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是正確的意識,對解決我國“三農”問題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4分(2)A、甲看到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但它沒有區分認識的來源和人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是有區別的,我們獲得認識的途徑既可以通過參加實踐獲得直接經驗,也可以通過書本或他人等途徑獲得間接經驗。4分B、乙認為我們學習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都是科學認識是正確的”觀點是合理的。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都是是在實踐中形成的,它們早已被實踐證明了是正確的,所以不能由此否定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4分C、丙認為人們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的認識是對客觀事物反映是正確的,但由此得出它可以更好的指導我們改造客觀世界的觀點則不準確。只能說在實踐基礎上形成的正確認識可以更好的指導我們改造客觀世界。4分 略

為什麼要提高貧困農民的文化素質

一、切實提高農民素質。

文化水平較低、素質不高是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重要原因之一。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素質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部分農民不能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特別是與新農村建設提倡的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差距較大。為此,我們村黨支部一定要採取一切措施,千方百計地提高農民素質。一是加強農村基礎教育。農村基礎教育狀況的好壞直接影響農民文化素質的高低。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支持力度,促進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使一部分因貧困而失學或輟學的中小學得以完成基礎教育,做到九年義務教育階段一個都不能少。二是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目前很多農民子弟在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後難以繼續深造,而是步入社會加入到勞動力大軍之中。針對這一現狀,村黨支部積極鼓勵他們繼續參加一結職業技術學習,為其日後求職打下一定基礎。同時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和培訓,提高農民的素質,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實際困難。三是積極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開展經常性的“三下鄉”活動,多渠道提高農民的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提高農民素質,為農民增收打下堅實基礎。

二、充分挖掘內部增收潛力。

在國家扶持農民增收的前提下,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近幾年,我們在這方面邁出了較大步伐,方向是正確的,成效是明顯的。但總的看,戰略性結構調整的深度還不夠,水平還不高,還大有文章可做,前景十分廣闊,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推進。一是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要在保護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繼續按照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原則,走精細化、集約化、產業化的道路。二是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是農村經濟組織創新的有效形式,又是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帶動力量;既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又是推進農業區域化、專業化和提高農產品質量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載體。三是加快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發展農村二三產業,不能單純地依靠數量增長、外延擴張,要轉變增長方式,注重可持續發展。

三、切實減輕農民負擔,降低農業成本。

減負、節本,實質上就是增收。目前由於農產品出現階段性、結構性剩餘,農產品價格走低的問題一時難以明顯改善;受經濟大環境的影響,鄉鎮企業發展速度和效益下降,吸納農村勞動力的能力也在減弱,農民外出打工的困難增多;調整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還需要一個過程。這些問題使得當前農民增收十分困難,因此,要下決心減輕農民負擔,下功夫降低生產成本,讓農民休養生息。減少農民的不合理開支,可以使農民得到更多的實惠。這也是增加農民收入一條現實途徑。

如何破解村級集體經濟增收難的問題

集體資產流失,農民增收困難,社會保障不力 在日前召開的河北兩會上,針對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新瓶頸問題,政協委員們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並提出解決方案。 河北政協委員郝玉榮提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措施和根本...

高中政治 農民增收的原因和措施

措施:

一、實行科學興龍政策,提高農業種植技術,加強對農民的農業技能培訓,以強大的技術支撐農業增長,提高三農經濟的自我造血功能。

二、進一步開放農業市場,促進農業與市場的銜接,構建暢通的信息傳遞渠道,讓農民逐步地瞭解市場、融入市場,減少中間紶節,實行農超對接,讓農民真正得到實惠。

三、進一步強化農業合作組織的功能,打破單一的生產模式,根據市場需求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不斷開拓農產品市場,豐富農產品價值,從而增加農民財富。

四、政府要在尊重市場的前提下,在適當的時機,採取適當的手段,增加農業補貼,緩衝農民因各種因素造成收入損失的風險,有條件地推廣農業保險制度,最大限度地減少天災等因素給農民帶來的收入損失。

五、逐步打破城鄉二元結構,拉近農民與城市居民的距離,有效轉移多餘農村勞動力,擴大農民就業渠道,真正實現以城市發展反哺農村的局面。

如果說原因,根據措施總結出來就是了,希望對你有幫助。

相關問題答案
農民增收難的問題原因?
歐洲難民問題原因?
敘利亞難民問題原因?
就業難的自身原因?
社會治安問題原因對策?
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原因?
國民黨失敗的根本原因,最好不是書上的。 ?
關於民生的問題有哪些?
到目前為止,你遇到的最難回答的問題是什麼 ?
世界上最有意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