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概論》是不是就是《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大學生是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理論成果,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是對一名合格大學生的基本要求,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在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不斷推進教學改革、提升認同度是“概論課”教學面臨的主要任務。

“學習”與“內化”是“概論課”獲得認同的必要環節。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大腦具有“數據儲存”與“數據處理”兩大功能。“概論課”教學內容通過教學環節進入學生頭腦,並不意味著實現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同。當課程內容被人的認知系統不斷編碼,通過知覺、注意、記憶、思維等環節內化為學生的理想信念,並自覺地外化為學生的行為表現,達到“知行一致”,即實現大學生對“概論課”教學內容的認同。相反,如果課程內容被信息編碼後僅作為一般的知識信息機械地儲存於學生頭腦之中,而沒有經過人的認知系統真正地內化為理想信念,“知行分離”的現象則成為必然。例如,學生能熟練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依法治國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但由於缺乏行之有效的內化機制,教學內容無法轉化為理想信念,無法真正地獲得大學生的心理認同度。因此,在“概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通過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方面的綜合協調,實現知、情、意、信、行的統一,進而增強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認同度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念。

教學效果差、認同度低是“概論課”教學面臨的首要問題,其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點。首先,教材內容空泛化。儘管“概論課”教材緊隨黨中央的精神進行了反覆修訂,但其內容安排偏重於保持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鮮明的時代性,具體條目的編寫和解釋則難以深入細緻,略有蜻蜓點水、條目空泛之感。其次,理論教學單一化。“概論課”教學普遍採取“灌輸論”式的教學方法,儘管“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有助於學生在頭腦中宏觀地構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框架,但單一化的理論教學手段完全從教學主體(教師)出發,向教學客體(學生)單向地灌輸教學內容,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與認知特點,容易導致學生對於教學內容的心理逆反。再次,實踐教學形式化。實踐教學則是提升教學認同度的重要手段,儘管高校普遍重視實踐教學在“概論課”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很多工作不過是流於形式,沒有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應有作用。實踐教學支持力度不夠,實施方案設計不周密,對待實踐教學的態度不端正等因素嚴重影響了實踐教學的實際效果。最後,考核評價知識化。“概論課”的考核評價應該側重於考察理想信念的內化程度,而不是對“概論課”教學內容的機械記憶。“概論課”教學實踐表明,我國大學生對“概論課”教學內容記憶程度普遍較好,但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入,運用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提升“概論課”的認同度,推進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結合大學生心理認同機制,兼顧“教”與“學”的各個方面:首先,教學內容專題化。“概論課”教師應自覺推進教學內容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在整合教學內容基礎上劃分為不同的教學專題進行講授,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相統一。其次,理論教學手段......

在我國,人民是一個整體的概念,由不同的什麼組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論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把三大理論形態的內容整合起來進行教學,有利於大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和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有利於大學生全面瞭解中國共產黨的奮鬥歷程和理論創新,有利於大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由來和前景,也有利於大學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信念

如何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概論課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深入實施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教材進課堂、進頭腦”。大學生是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及其理論成果,自覺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是對一名合格大學生的基本要求,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課)在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不斷推進教學改革、提升認同度是“概論課”教學面臨的主要任務。

“學習”與“內化”是“概論課”獲得認同的必要環節。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大腦具有“數據儲存”與“數據處理”兩大功能。“概論課”教學內容通過教學環節進入學生頭腦,並不意味著實現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同。當課程內容被人的認知系統不斷編碼,通過知覺、注意、記憶、思維等環節內化為學生的理想信念,並自覺地外化為學生的行為表現,達到“知行一致”,即實現大學生對“概論課”教學內容的認同。相反,如果課程內容被信息編碼後僅作為一般的知識信息機械地儲存於學生頭腦之中,而沒有經過人的認知系統真正地內化為理想信念,“知行分離”的現象則成為必然。例如,學生能熟練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依法治國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但由於缺乏行之有效的內化機制,教學內容無法轉化為理想信念,無法真正地獲得大學生的心理認同度。因此,在“概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大學生的心理認知特點,通過教學內容、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方面的綜合協調,實現知、情、意、信、行的統一,進而增強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認同度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信念。

教學效果差、認同度低是“概論課”教學面臨的首要問題,其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幾點。首先,教材內容空泛化。儘管“概論課”教材緊隨黨中央的精神進行了反覆修訂,但其內容安排偏重於保持理論體系的完整性和鮮明的時代性,具體條目的編寫和解釋則難以深入細緻,略有蜻蜓點水、條目空泛之感。其次,理論教學單一化。“概論課”教學普遍採取“灌輸論”式的教學方法,儘管“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有助於學生在頭腦中宏觀地構建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框架,但單一化的理論教學手段完全從教學主體(教師)出發,向教學客體(學生)單向地灌輸教學內容,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與認知特點,容易導致學生對於教學內容的心理逆反。再次,實踐教學形式化。實踐教學則是提升教學認同度的重要手段,儘管高校普遍重視實踐教學在“概論課”教學中的地位與作用,但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很多工作不過是流於形式,沒有充分發揮實踐教學的應有作用。實踐教學支持力度不夠,實施方案設計不周密,對待實踐教學的態度不端正等因素嚴重影響了實踐教學的實際效果。最後,考核評價知識化。“概論課”的考核評價應該側重於考察理想信念的內化程度,而不是對“概論課”教學內容的機械記憶。“概論課”教學實踐表明,我國大學生對“概論課”教學內容記憶程度普遍較好,但對課程內容的理解不夠深入,運用理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提升“概論課”的認同度,推進教學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結合大學生心理認同機制,兼顧“教”與“學”的各個方面:首先,教學內容專題化。“概論課”教師應自覺推進教學內容由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在整合教學內容基礎上劃分為不同的教學專題進行講授,以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歷史與邏輯相統一。其次,理論教學手段......

相關問題答案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
中國的馬克思主義?
馬克思主義概論重點?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
什麼叫中國化馬克思?
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
關於馬克思主義的論文?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
何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