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主義設計的影響?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現代主義設計對當今世界的意義體現在什麼地方

①強調創新設計,反對模仿因襲,墨守成規。

②以現代社會、現代生活為舞臺背景,以工業革命發生以來的技術革命作支持。

③融匯各門類藝術於基礎訓練之中。

④加強實踐性,推崇既有理論素養,又具備動手能力。

⑤堅持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相聯繫。

⑥主張標準化的批量化。

現代主義設計對人類發展的意義

現代主義設計運動是指一批建築師、設計師和理論家開始探求20世紀的新的審美觀的運動。對大多數持這一審美觀的實踐者來說,它不單是風格,而是一種信仰。現代主義的主要特點是理性主義,以及從19世紀突然崛起的客觀精神。除此之外現代主義另外一個關鍵的含義是:‘形式服從功能’。這一口號反映了此項運動理性的、有秩序的現代設計方式。

進行現代運動的設計師想通過大規模的生產最終得出反對裝飾風格的純幾何形式。最鮮明的代表就是包豪斯設計學校。他們致力於從事最新觀念和最先進的設計,他們強調一種單一的現代運動的設計方法,即利用現代材料和工業生產技術,以原色紅、藍、黃和圓形以及方形為基礎形成純幾何形式。在後來的發展中,現代設計也被稱為國際風格。這是因為這一新方向產生的巨大影響而予以的美稱。

在現代設計運動中有一部分人是服從現代設計的規則的。而在同時期還有部分人並不願意完全的服從這一當前比較流行的規則。

服從規則的突出的代表有荷蘭的風格派,俄羅斯構成派,斯堪的那維亞的阿爾多和阿斯普朗德的設計,還有

美國的流線型設計。儘管這些設計和製作展示出了複雜和多變性,但是他們其中始終有著共同的聯繫。例如,荷蘭藝術和設計運動中的風格派,提倡嚴格的審美觀,在創作中使用原色,平面和立體的造型都嚴格按照幾何的式樣。此次運動中法國和意大利也有傑出的代表。意大利未來派把自己和左翼法西斯意識形態聯繫在一起,要利用工業文化建立一個全新的現代國家。法國勒.柯布西埃的建築設計藝術也是把純粹的現代主義精神具體化的傑出代表。

其他國家的設計沒有完全服從這一規則。例如瑞典和美國,創造了一種為一般民眾所接受的流行的現代風格。斯堪的那維亞和英國更是不大喜歡走極端的方式,在材料的選擇上,他們一般更喜歡使用天然的材料而不大喜歡過於幾何形的。由於20年代後期的經濟大蕭條,美國出現的一小批工業設計先鋒,把機械時代的設計應用到諸如火車、冰箱、真空吸塵器和汽車這樣一批的產品上。

雖然裝飾的概念是現代設計運動極力反對的,但是在這段時期裡裝飾仍然起著重要的作用。

流行設計經常使用建築上的幾何形式語言,創造了一種取得高度成功的風格。(如紐約克萊斯勒大廈)因為1925年巴黎的一個名字為‘裝飾藝術展’的展覽,這一風格被命名為裝飾藝術。雖然評論家對次褒貶不一,但這並不影響裝飾藝術在30年代的風行。但,即使是這樣,現代主義者還是把它開除在外,並給它起了另外一個名稱:Moderne

。Moderne指的是介乎藝術裝飾風與現代主義之間的一種風格。

在這個時期中,現代設計的思想已經成為了設計師的一種思維模式。這種思維體現在一切的生產和生活中。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當一個事物或一種思想不適合於當時的時代背景或是經濟環境的時候。那麼它就要被時代所遺棄了。所以,到了戰後,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現代主義和它的價值受到嚴峻的挑戰。現代主義使用的方法太有限了,以至無法設計,它對機械的崇拜壓制了人類思想的發明創造力。同時它忽略了給予物體個人的感情和複雜的意義,認為只有一種設計方法是對的和適當的,這種觀念無疑是錯誤的。

由於戰後經濟的停滯和人們需求的變化,在戰爭的壓力下英國出現了實用主義。實用主義設計意味著給每個人相同的選擇,按嚴格控制的定量計劃消費。而歐洲其他地方則受到了納粹和意大利法西斯提倡的古典風格的影響。納粹分子把現代運動和同猶太人和公產主義象徵聯繫起來,所以

現代運動在此時是不可接受的。與此同時為了恢復經濟,各國都制定了相應的計劃。在這些恢復經濟的計劃中,關鍵的戰略是設計,是它在增加出口、促進貿易和生產中的作......

現代主義設計的特徵

①強調創新設計,反對模仿因襲,墨守成規。②以現代社會、現代生活為舞臺背景,以工業革命發生以來的技術革命作支持。③融匯各門類藝術於基礎訓練之中。④加強實踐性,推崇既有理論素養,又具備動手能力。⑤堅持學校教育與社會生產相聯繫。⑥主張標準化的批量化。

現代設計的影響

包豪斯的發展對現代設計的影響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現代設計參與並影響著人們的生產、生活。藝術設計、環境藝術、工業造型等各個領域,都直接或間接受到“包豪斯”的影響,或多或少有其設計理念的意識存在,如“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指導思想,產品的使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的辯證關係等。 德國包豪斯(Bauhaus)學院,成立於1919年,是世界上第一所完全為發展設計教育而建立的學院,是由德國著名建築師現代主義建築與現代主義設計的奠基人格羅皮烏斯(Walter Adolf Georg Gropius,1883—1969)建立。 “包豪斯”一詞是從中世紀的“土木行會”轉化而來的,其意思是建立像中世紀匠師們那樣通力合作的關係,力圖打破純藝術和工藝技術之間的界限,團結藝術家和工藝技師一起創造出精神和物質合一的、完美的美術作品,其實質是推進現代新技術下造型藝術的創造。包豪斯學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建築工業設計學校,它的誕生是現代建築工業設計的一個里程碑。①根據其校長的任期,包豪斯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格羅皮烏斯任校長的1919—1928年,邁耶任校長的1928—1930年和米斯•凡德羅任校長的1930—1933年。校長的作用對包豪斯具有重要的意義。②根據校址的三次遷移,包豪斯經歷了魏瑪時期(1919—1924年),迪拜時期(1925—1930年)和柏林時期(1931—1933年)。 在學校構成、教學思想、專業課程設置、師資制度及設計理念等方面,包豪斯學院發生過許多重大變化。即格羅皮烏斯的理想主義與其浪漫的烏托邦精神,邁耶的共產主義政治目標,米斯的實用主義方向與嚴謹的工作方法。所有這些雖都具有強烈而鮮明的時代烙印,但同時也成就了包豪斯精神內容的豐富性、文化特徵的複雜程度,這為現代設計教育奠定了基礎,對現代建築及工業設計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對世界文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1919年4月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包豪斯正式在魏瑪成立,格羅皮烏斯親自擬訂並發表了《包豪斯宣言》,在宣言中他提出:“完整的建築物是視覺藝術的最終目的……建築家、雕塑家和畫家們,我們應該轉向應用藝術……藝術不是一門專門職業,藝術家與工藝技術人員之間並沒有根本上的區別……讓我們建立一個新的藝術家組織,在這個組織裡面,絕對不存在使得工藝技師與藝術家之間樹起很大障礙的職業階段觀念……”③在《包豪斯宣言》中,格羅皮烏斯的核心思想:一是打破藝術種類的界限。二是將手工藝人的地位提高到藝術家的層次。這就是格羅皮烏斯所說的“藝術和技術——新的統一”的含義。 約翰內斯•伊頓(Johannes Itten,1888—1967)是一位瑞士畫家,是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位系統地創造現代設計基礎課程的人,是包豪斯預科基礎課程的第一位主持人。在基礎課程中,他特別強調兩個方面:一是對形態、色彩、材料、肌理的深入理解與體驗,包括平面與立體形式的探討與理解。二是通過對繪畫的分析,找出視覺的形式構成規律,特別是韻律和結構兩個方面的規律,逐步使學生對自然事物有一種特殊的視覺發展的敏感性。同時,伊頓也是最早開設現代色彩系統教學的教育家之一,但是伊頓醉心於早期基督教哲學和中國哲學,具有敏感力和濃厚的宗教意識。所以,其教學方式與內容往往是將科學視覺形式與神祕主義精神混作一體,有些干擾了正常教學,從而遭到了很多批評和抨擊。最終他於1923年離開包豪斯,去蘇黎士從事藝術創作,並繼續研究中國哲學。 1922年10月份,拉茲羅•莫霍里•納吉(Moholy Nagy,1895—1946......

現代藝術流派對現代藝術設計的影響是怎麼樣的

藝術和設計,兩者本是同源,並且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的。藝術領域出現的新的思想思潮和變革,會迅速滲透並影響到設計領域。雖然發展到現代設計,其早期代表人物約翰·拉斯金曾極力想將代表著繪畫、雕塑等藝術形式的“大藝術”和代表著設計等實用藝術創造的“小藝術”區分開來,但是在現代設計史出現的一系列設計運動中,卻都包含著藝術和設計的相互影響。在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集大成的核心——包豪斯,《包豪斯宣言》中提到:“讓我們創立一個新的手工藝行會,取消藝術家和工匠之間的等級差別,再也不要用它豎起妄自尊大的藩籬!讓我們一起期待、構思和創造未來的新建築,融所有元素——建築、雕塑和繪畫於一體”,也可見其對藝術和設計之間所存在聯繫的肯定。

1 立體主義——為現代主義設計開闢非裝飾的幾何造型創意空間

20世紀初,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的塞尚通過對色彩在畫面中作用的創新,改變傳統繪畫所重視的輪廓的截然限定和色調的明暗對比,由色彩來構成空間,引發的色彩革命為整個現代藝術奠定了基調,促使藝術家以全新視角和方法對待藝術創作。受其啟發,以畢加索、勃拉客為代表的立體主義藝術家在深化之前色彩革命對傳統繪畫的顛覆成果的基礎上,大膽的將物體的表現方式和原本的自然形態區分開來,對物體表現摒棄空間透視規律,完全按照藝術家的主觀想法對結構重新表現,傳統的焦點透視被理性的多視點畫面結構所取代。通過對錶現物體的平面形狀和色彩加以極端化處理,將自然形態的平面形體進行結構又重新組合。徹底改變了傳統造型藝術領域所追求的對外部客觀世界的真實再現,拓展了現代藝術在造型藝術的語言、元素方面的無限創意空間。

當現代設計發展到現代主義設計之前,經歷的種種設計運動,或主張設計應“師從自然”、或呼籲與傳統形式相決裂,其實質仍是一種在傳統裝飾層面上對於新的裝飾風格創造的追求,而這種追求的造型表現仍然是一種自然主義的造型樣式,而且也不適應當時的機器大生產方式。機器時代的設計產品需要尋找自己的設計形式語言,立體主義推崇的幾何化、結構化的抽象形式表現無疑於工業生產中對於理性、秩序的要求更相適應。立體主義藝術家們在塞尚的“用球體、圓柱體和圓錐體來處理大自然”的理念指引下,無意於空間的再現,不再受時空的限制和透視的約束,以無序的視角將各種來源於自然或是藝術家主觀想象的各種造型元素,自由組合。並且還表現出對於幾何形體的濃厚興趣,追求物體交錯迭放形成的垂直與平行的線條角度,以及將形體分散為由正面、側面、底面等若干幾何截面的組合體。為現代主義設計從傳統造型表現手法的束縛中解脫,提供了全新的造型手法。幫助完成從自然主義的裝飾紋樣轉向抽象幾何形態的塑造,藉以掃除藝術與工業結合的障礙。

2 未來主義——促成機器時代美學觀的誕生

現代主義設計首先源於對機器生產的肯定。但是人們對於機器的認識也經歷了一個過程。工業革命後機器在生產中的使用,使原本可以在手工製作中自得其樂的手工藝人淪為流水線上做著重複勞動的工人,機器也奪取了許多人的飯碗,所以此時人們對待機器的態度更多是恐懼和厭惡。隨著機器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人們對機器的態度也在變化。法國哲學家拉美特利在《人是機器》一書中,就把人體生理機能比作精密的機器。

風格派、構成主義等現代藝術流派都有關於“機器美學”的論述,但關於機器美、機器美學的最早論述應歸功於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未來主義者認為“隨著20世紀初資本主義工業的飛速發展,人們賴以生存的客觀世界和社會生活本身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長期形成的傳統觀念已不再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因而,他們否定傳統文化及其價值。”[1]對......

現代主義設計產生的背景及特徵

現代主義或現代派運動一詞現在被固定作為一種國際傾向的綜合名稱,這種國際傾向出現於19世紀末期西方的詩歌、小說、戲劇、音樂、繪畫、建築和其他藝術領域,後來影響到20世紀大多數藝術的特徵。一般認為這種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或戰後不久達到了頂峰,至於它是否仍存在或者是否已經開始了一個隨後的風格的時代,則仍不能肯定。因此,F·克莫德(FrankKermode)提出了“對現代主義兩個階段之間有益的粗略區分”,即古現代主義和新現代主義,前者是早期的發展,後者則是超現實主義的和後超現實主義的發展。其他一些人,特別是在美國,例如I·哈桑(IhabHassan),L·非德勒(LeslieFiedler)等,則主張有一種鮮明的區別,一種新的後現代主義的風格,一種合唱式的、綜合的鄉村藝術,即“後文化”時代的產物,在這裡它強調從任意藝術、反藝術、反文學、自我破壞藝術和新小說等方面來論述藝術的發展。七十年代後期,興起於歐洲思想界的利奧塔德——哈伯馬斯(注*)之爭使這場侷限於北美文化藝術界的討論帶有了哲學思辯的色彩。

現代主義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產為目的的工業社會,後現代主義則是把後工業化社會作為時代背景。

後工業社會是美國社會學家D·貝爾創造的名詞,他在《後工業化社會的來臨》中用以描述20世紀後半期工業化社會中所產生的新社會結構,他認為這種結構將導致美國、日本、蘇聯以及西歐在21世紀出現一種新的社會形式。

那麼,是否就可以斷言後工業社會只存在於資本主義國家呢?讓我們繼續關注。

貝爾所謂後工業社會的“軸原理”是說“理論知識的中心地位是社會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從經濟方面來說其標誌是由商品生產經濟變為服務經濟;從職業方面來說,專業和技術階級處於優先地位;在決策方面,是創造新的“知識技術”。而這些,恰恰就是目前中國社會發展中的幾個重要特徵。對此,也許我們可以解釋:由於技術變革,而把馬克思主義者賦予工人階級的作為社會變革的歷史代理人的作用取代了,而且這種取代正如歷史發展一樣是不可逆轉的,後工業化必將來臨。

後工業化社會是後現代主義文化思潮的寬大溫床。伴隨著歷史劇變,人們難免對舊有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產生厭倦、懷疑、甚至嘲笑,他們不再認為對社會的發展負有責任,寧願將個人生活置於隨心所欲、紛亂無序的狀態中。中心變成多元,永恆成為變遷,絕對變成相對,整體成了碎片……後現代主義並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現象,它對我們的衝擊已無可避免。

面對撲面而來的“後現代”之風,我們有必要深入瞭解它的文化特徵。

美國學者弗雷德里可·傑拇遜教授在《後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中,概括了後現代主義文藝四個基本審美特徵:

1.主體消失。在後現代文化氛圍中,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等級制度被顛倒了,現代主義中的個性和風格被消除得一乾二淨,主體成了某種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現代主義藝術總是以追求烏托邦的理想、表現終極真理為主題,而後現代主義藝術則放棄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釋,拒絕挖掘任何意義,僅僅追求語言快感。

3.歷史感消失。歷史永遠是記憶中的事物,而記憶永遠帶有記憶主體的感受和體驗。現代主義藝術因追求深度而沉迷於歷史意識,而後現代主義藝術中,歷史僅僅意味著懷舊,它以一種迎合商業目的的形象出現。

4.距離消失。在現代主義藝術看來,距離既是藝術和生活的界線,也是創作主體與客體的界線,它是使讀者對作品進行思考的一種有意識的控制手段。後現代藝術中,由於主體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歷史感,僅僅具有作用於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沒有任何啟......

相關問題答案
現代主義設計的影響?
後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
後現代主義設計特徵?
後現代主義的影響?
後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現代主義建築是什麼?
現代主義美術代表人物?
解構主義設計風格?
女主是設計師的小說?
論文設計的目的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