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亞特開篇寫的是?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伊利亞特一開篇就提它的主題是什麼

本書是希臘史詩的精品代表。主要描述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中最悲壯的一頁。它展示了戰爭的殘酷,和平的可貴,抒表了勝利的喜悅,失敗的痛苦;描述了英雄的業績,征戰的艱難。它闡釋人和神的關係,審視人的屬性和價值;它評估人在戰爭中的得失,探索催使人們行動的內外因素;在一個神人匯雜、事實和想像並存、過去和現在交融的廠學平面上對影響人的生活、決定人的思想、制導人的行為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進行了嚴肅的、認真的、有深度的探討。

伊利亞特的介紹

《伊利亞特》   《伊利亞特》敘述希臘聯軍圍攻小亞細亞的城市特洛伊(Troy)的故事,以希臘聯軍統帥阿伽門農和勇將阿喀琉斯的爭吵為中心,集中地描寫了戰爭結束前幾十天發生的事件。希臘聯軍圍攻特洛耶十年未克,而勇將阿喀琉斯憤恨統帥阿伽門農奪其女俘,不肯出戰,後因其好友戰死,乃復出戰。特洛耶王子赫克托爾英勇地與阿喀琉斯作戰身死,特洛耶國王普利安姆哀求討回赫克托爾的屍體,舉行葬禮,《伊利亞特》描寫的故事至此結束。

伊利亞特故事情節簡介

《伊利亞特》 – 內容簡介 《伊里亞特》(Iliad,又譯《伊利昂記》,《伊利亞特》。)產生於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候,即公元前12世紀末在古希臘和小亞細亞的特洛伊之間爆發的一場戰爭,其中誕生了許多英雄傳說和神話故事,在民間廣為傳頌。相傳公元前9世紀古希臘有個盲詩人荷馬,將有關特洛伊的傳說和歌謠加以整理成結構完整的長詩,即《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後人即稱之為“荷馬罰詩”,是重要的古希臘文學作品,也是整個西方的經典之一。

《伊利亞特》全詩共15693行,分為24卷,主要內容是敘述希臘人遠征特洛伊城的故事。它通過對特洛伊戰爭的描寫,歌頌英勇善戰、維護集體利益、為集體建立功勳的英雄,譴責戰爭中的怯懦者以及背叛或損害集體的行為。 《伊里亞特》敘述了特洛伊戰爭第十年(最後一年)中幾個星期的活動。史詩以阿基里斯和阿伽門農的爭吵開始,以赫克託耳的葬禮結束,故事的背景和最終的結局都沒有直接敘述。引起這場戰爭的金蘋果的神話,在它描寫海倫和帕里斯時有所提及,木馬計和特洛伊的陷落,則見於《奧德修紀》中奧德修對往事的回憶。

《伊里亞特》的頭一句是“阿喀琉斯的忿怒是我的主題”。希臘聯軍大將阿喀琉斯性烈如火,他有兩次忿怒的表現。史詩寫道,戰爭已經打了九年零十個月,還是勝負難測,這時希臘聯軍因瘟疫發生內訌。瘟疫是聯軍統帥阿伽門農拒絕歸還一個女俘所引起的,因為這個女俘是日神阿波羅祭司的女兒,阿波羅的祭司請求阿伽門農歸還他的女兒受到拒絕,就祈求阿波羅懲罰希臘聯軍。這場瘟疫蔓延下去就會使希臘聯軍不可收拾,因此阿喀琉斯要求阿伽門農把這個女俘歸還,免得瘟疫繼續蔓延。阿伽門農在很不情願的情況下歸還了這個女俘,卻不公正地奪走了原來分配給阿喀琉斯的另一個女俘,作為他自己損失的補償,阿喀琉斯在忿怒之下拒絕參戰。 在希臘聯軍中,只有阿喀琉斯才是赫克託耳的對手,因此他拒絕參戰就必然引起希臘聯軍的失利。希臘聯軍在此情況下抵禦不了特洛亞軍隊的反攻,只好退而固守海濱的戰船,在那裡構築了防守性的壁壘。阿伽門農這時後悔自己對阿喀琉斯不公,只好派奧德修和另一位希臘將領去向他求和。可是他忿怒未消,堅決不答應回到戰爭。阿喀琉斯只是在特洛亞軍隊已經突破希臘聯軍的壁壘縱火焚燒他們的戰船的十分危急的情況下,才把他的盔甲和戰馬借給他的好友帕特洛克羅斯,讓帕特洛克羅斯前去應敵。帕特洛克羅斯雖然擊退了特洛亞軍隊的攻擊,但終為赫克託耳所殺,因此阿喀琉斯借給他的盔甲也丟掉了,這盔甲原是他的母親忒提斯女神請匠神製造的。戰友之死與盔甲被丟引起阿喀琉斯的第二次忿怒,而使他與阿伽門農和解,並且在他母親請匠神給他製造了一副新盔甲之後,重新回到戰爭,最後殺死了赫克託耳,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本書刻畫了一系列古代英雄形象。在他們身上,既集中了部落集體所要求的優良品德,又突出了各人的性格特徵。阿喀琉斯英勇善戰,每次上陣都使敵人望風披靡。他珍愛友誼,一聽到好友陣亡的噩耗,悲痛欲絕,憤而奔向戰場為友復仇。他對老人也有同情之心,允諾白髮蒼蒼的特洛亞老王歸還赫克託耳屍體的請求。可是他又傲慢任性,為了一個女俘而和統帥鬧翻,退出戰鬥,造成聯軍的慘敗。他暴躁凶狠,為了洩憤,竟將赫克託耳的屍體拴上戰車繞城三圈。與之相比,特洛亞統帥赫克託耳則是一個更加完美的古代英雄形象。他身先士卒,成熟持重,自覺擔負起保衛家園和部落集體的重任。他追求榮譽,不畏強敵,在敵我力量懸殊的危急關頭,仍然毫無懼色,出城迎敵,奮勇廝殺。他敬重父母,摯愛妻兒,決戰前告別親人的動人場面,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和感人的悲壯色彩。 下面......

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對於阿基琉斯的描寫的句子 50分

第一卷開篇便以:“歌唱吧,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的憤怒”。從“憤怒”這個詞我們可看出阿基琉斯性格是非常敏感的,尤其是對個人的尊嚴和榮譽,不允許任何人有一點侵犯。這是在當時英雄時代的背景下形成的人生價值觀,是阿基琉斯生存的本質要求,是人性中真實表現。阿基琉斯的第一次憤怒可看出他沒有等級觀念,更沒有集體觀念。所謂的權威,所謂的國王,他都不放在眼裡,堅持著自己的原則。作者首先憤怒戰爭發生的緣由,是由於阿伽門農俘虜了太陽神阿波羅祭司克魯塞斯的女兒,不肯交還,從而給希臘聯軍帶來了瘟疫。後來阿基琉斯要求他歸還阿波羅祭司的女兒克魯塞伊斯,他卻奪取了阿基琉斯的女俘布里塞伊斯,從而引起了阿基琉斯的憤怒,退出戰爭。然後宙斯為了讓忒提絲的兒子阿基琉斯獲得榮譽,幫助特洛伊軍隊,使阿開亞人屢遭慘敗。[2]

阿伽門農說阿基琉斯是“暴戾的典型”,但是他沒有認識到他的所作所為真正傷害了一個英勇的戰士。本來阿基琉斯是為了希臘聯軍的整體利益而去勸說王者,明知道會受到一些責罵,但他還是去做了。在受到巨大的侮辱後,才斷然退出戰爭,後來不論希臘聯軍怎樣潰敗他都不予出戰,這一舉動充分地說明:對於一個英雄而言,榮譽和尊嚴才是最重要的,正是那個“英雄時代”人們應追求的人生價值。阿基琉斯在權力的壓制之下,仍然不懼後果,直率、勇敢地要求自己的尊嚴和應該獲得的榮譽,這是他人格中真實、純真的一面,他像一個孩子一般任性和執拗。第二次憤怒是因為好友帕特羅克洛斯的死亡。對這樣一個任性而為的英雄,我們很難想象他會有兒女情長的一面。當他聽到好友的死訊後,“悲憤的烏雲罩住了他的心靈”,偌大的身軀橫倒在地。對於此時的他而言,儘管俄林波斯的大神已經兌現他的祈願,但他卻說:“這一切對於我又有什麼歡樂可言”。所以他憤怒地回到戰場上,赫克託耳殺死他最珍愛的朋友,是對他的侮辱。英雄的命運早已在神祗的各種預言中一一兌現,但是,儘管知道自己的命運,阿基琉斯仍然不顧雙親的擔憂,回到戰場找回自己的光榮。十八卷中就有如此描述:

“一旦死後,我將安閒地舒躺,但現在,我必須爭得顯耀的榮光。”至此他才意識到自己與阿伽門農的爭吵只能幫助赫克託耳,於是他重新回到集體中。他在戰場上是殘暴的,甚至在殺死赫克託耳之後,對他的屍體百般凌辱,像一個孩子一樣不依不撓。此時我們可以看到他有仇必報的性格,非常的率真。我們從另一方面看,他這是對友人的用情之深,他並非是一個殘暴的人。雖然,在他殺死他的仇敵——特洛伊主將赫克託耳之前,他曾拒絕了赫克託耳關於兩人之中的勝者將交還對方屍體的建議,發誓不管有多少贖金,也要將赫克託耳的屍體喂狗。但是在普里阿摩斯隻身潛入軍營,要取回赫克託耳的屍體時,“老人一番訴說,在阿基琉斯心裡催發了哭念父親的激情。他握著老人的手,輕輕地把他推開;如煙的記憶,籠罩在他倆的心頭。……阿基琉斯則時而哭念他的父親,時而悲悼帕特羅克洛斯的死亡;悲慼的哭聲在營棚裡迴轉。

當卓越的阿基琉斯流夠了辛酸的眼淚,慟哭的激情隨之離開了肉體和心靈,他從座椅上起身,握著老人的手,把他扶站起來,看著他灰白的鬚髮,心中泛起了憐憫之情。”他想到了自己的老父親,佩服老人的勇氣,感動著老人的愛子之情,所以讓老人帶走了赫克託耳的屍體,並且答應休戰十二天。我們可以看到他人性中溫和、善良、尊重老人的一面,這都是純真人性不可或缺的部分。黑格爾說:“阿基琉斯是個最年輕的英雄,但是他一方面有年輕人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有人的一些其他品質,荷馬借種種不同的情境把他這種多方面的性格都揭示出來了。”“關於阿基琉斯,我們可以說:“這是一個人!高貴的人格的多方......

伊利亞特 內容簡述

十年

《俯利亞特》敘述了特洛伊戰爭第十年(也是最後一年)中幾個星期的活動,特別是“阿喀琉斯(Achilles, 海倫與帕里斯古希臘傳說中勇士)的力量”。史詩以阿喀琉斯和阿伽門農(Agamemnon)的爭吵開始,以赫克托爾的葬禮結束,故事的背景和最終的結局都沒有直接敘述。

伊里亞特和奧德賽都只是更宏大的敘事詩傳統的一部分,此外還有許多不同長度不同作者的敘事詩作,只不過只有一些片段流傳下來。

《伊利亞特》是荷馬史詩中直接描寫特洛亞戰爭的英雄史詩。希臘聯軍主將阿喀琉斯因喜愛的一個女俘被統帥阿伽門農奪走,憤而退出戰鬥,特洛亞人乘機大破希臘聯軍。在危急關頭,阿喀琉斯的好友帕特洛克羅斯穿上阿喀琉斯的盔甲上陣,被特洛亞大將赫克托爾殺死。阿喀琉斯悔恨已極,重上戰場,殺死赫克托爾。特洛亞老國王夜入阿喀琉斯大帳要回兒子屍體。史詩在赫克托爾的葬禮中結束。

《伊利亞特》描寫的英雄特點,不包括下面哪個選項

描寫的英雄特點:英勇善戰、集體榮譽感強。

《伊利亞特》全詩共15,693行,分為24卷,主要內容是敘述希臘人遠征特洛伊城的故事。它通過對特洛伊戰爭的描寫,歌頌英勇善戰、維護集體利益、為集體建立功勳的英雄。

伊利亞特的創作背景

荷馬既不是古希臘惟一的、也不是最早的史詩詩人。《伊利亞特》基本上取用古老的伊奧尼亞方言,同時亦包容大量的埃俄利斯方言的用語、變格和其他語法特徵,有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慕凱奈時代。此外,阿耳卡底亞一塞浦路斯方言也在《伊利亞特》中留下了它的印跡。很明顯,關於特洛伊戰爭的史詩起源於古遠的年代,(可能)以不太長的故事形式流傳於宮廷、軍營和民間。荷馬的功績,不在於首創描述特洛伊戰爭的故事或史詩,而在於廣徵博採,巧制精編,苔前人之長,避眾家之短,以大詩人的情懷,大藝術家的功力,創作了《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這兩部不朽的詩篇。Ilaias,即《伊利亞特》,意為“關於伊利昂的故事”或“伊利昂詩記”(伊利昂是特洛伊的別稱 ),作為詩名,最早見之於希羅多德的著作。荷馬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產生於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的時候。其材料主要來源是有關特洛伊戰爭的英雄傳說和神話故事。公元前12世紀末在古希臘和小亞細亞的特洛伊之間發生了一場戰爭,關於這場戰爭有許多傳說和歌謠,在民間傳頌時又摻進一些有關神的故事。相傳公元前9世紀古希臘有個盲詩人荷馬,將有關特洛伊的傳說和歌謠加以整理成結構完整的長詩,後人即稱之為“荷馬史詩”。 荷馬史詩裡的核心社區單位是城堡或城鎮(polis,astu,Ptoliethron)。Polis既是兵民的集會地點,又是抗禦敵人進犯的堡壘;既是社會活動的中心,又是進行貿易和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阿基琉斯的戰盾上鑄著兩座城市,集中反映了兵民們在戰爭及和平時期的兩種不同的生活景狀。城堡的外圍有一片農野或鄉村地區,即agros或erga;城市和鄉村一起組成“區域”或“地域”(demos,gaia)。廣義上的polis往往包括城鎮、郊區和城裡城外的人民——由此組成荷馬史詩中的一個基本的政治實體。城堡的統治者是basileus(國王、王者);某些王者或統治者(如阿伽門農等)擁有一個以上的城鎮,而以王者居住的城堡為政治、軍事和文化的中心。戰時,basileus是本部兵民的統帥,下設若干分隊,由頭領們管帶(1·171—72)。重要的社會行當包括信使、祭司等。在荷馬史詩裡,先知、醫者、木匠和詩人同屬“工作者”(demiourgoi)的範疇(《奧德賽》17·383—85),即用自己的手藝或本領為民眾服務的人。荷馬用laos、laoi、plethus、demos表示一般民眾(或兵丁),即來自城堡的“公民”。來自外邦的定居者叫metanastes或xeinos(客民)。無業遊民(thetes)似乎亦屬自由人階層,沒有自己的土地,以幫工為生。此外,在一個以軍事民主製為特徵的古代社會裡,當然不會沒有奴隸(dmoes,dmoai)。如同分得的其他戰禮(戰利品)一樣,奴隸一般歸屬個人所有。 作為貴族的子弟和代表,王者是城邦或屬地內的最高軍政首長。在《伊利亞特》裡,阿伽門農以希臘聯軍統帥的身份雄居眾王之上,比後者更具決策的權威。“你統領著浩浩蕩蕩的大軍”——奈斯托耳說道——“宙斯把王杖交在你的手裡,使你有了決斷的權力,得以訓導麾下的兵侗。狄俄墨得斯承認,阿伽門農擁有“別人不可企及的尊榮”。奈斯托耳勸慰盛怒中的阿基琉斯不要和阿伽門農爭吵,“在榮譽的佔有上,別人得不到他的份子”。俄底修斯更是直截了當地警告遑遑奔跑的兵勇:阿開亞人不能個個都是王者,“王者眾多不是一件好事——這裡只應有一個統治者,一個大王”。王者擁有上好的份地(temenos),享有率先挑取戰禮(geraas)的特權,接受屬民的禮物和貢奉。在宴會上,他們享坐尊位,吃用特份的肉食,喝飲滿杯的醇酒。作為......

簡答題:《伊利亞特》給我們的歷史教訓是什麼?

首先,《伊利亞特》熱情謳歌了集體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精神。

《伊利亞特》通過塑造一系列英雄形象,熱情謳歌了集體主義和個人英雄主義精神,表現了當時的英雄主義理想:英雄應該追求卓越、榮譽、名聲和責任,不能貪生怕死、安於平庸。

阿基琉斯是荷馬史詩《伊利亞特》中的一個重點英雄人物,代表了一個時代的英雄形象。英勇無畏、能征善戰的阿基琉斯熱愛著自己的民族,但如果個人的榮譽與尊嚴受到傷害時,他的個人英雄主義上升到第一位。史詩中當希臘主帥阿伽門農聲言要從阿基琉斯帳下搶走他心愛的女奴時,阿基琉斯怒氣衝衝地說:“我不想讓人看不起,留在這兒為你增加財富!”阿伽門農回答說:“我要親自到你營帳裡,把給你的獎賞、美麗的布里塞伊斯帶走,讓你清楚地知道,我比你強多少,也使其它人小心,不要顯得和我一樣,當面給我頂撞。”阿基琉斯氣憤填膺,如果不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阻止,他甚至會殺死自己的主帥。從此,他拒絕參與戰鬥,任憑自己的同胞成批地戰死於特洛伊人的刀箭之下,即使阿伽門農後來登門謝罪,他也無動於衷。顯然,阿基琉斯所爭取的並不是財物和女奴,而是要讓阿伽門農等人明白他才是最偉大的英雄。但是,在他的摯友帕特羅克洛斯被特洛伊王子赫克托爾殺死以後,他痛不欲生。母親警告他:為朋友復仇將導致他在戰場上喪生。阿基琉斯憤怒地叫道:“如果命運女神不讓我保護我的被殺的朋友,我寧願死去!他遠在異鄉喪命,我沒有援救他,現在我的短促生命對於阿耳戈斯人還有什麼用呢?讓宙斯和神祗們所規定的命運降臨到我頭上來吧!”他的馬也預言他的末日正在臨近,他自己也清楚,他將葬身於特洛伊城下,但是他依然挺身參戰。阿基琉斯不畏死亡走上戰場,是因為他把勇敢視為最高榮譽,怯弱者是“人間無價值的贅物”。

《伊利亞特》的另一位英雄——不畏強敵的赫克托爾同樣令人尊敬。赫克托爾是特洛伊的精神支柱,深受特洛伊人民的愛戴。當他預感到特洛伊和自己將要遭到厄運時,他不願在城裡苟且偷生,毅然出征和強敵作最後的決戰,決心以死來捍衛英雄的榮耀,以死來保衛家園的安危。他身先士卒,成熟穩重,自覺擔負起保衛家園和部落集體的重任;他追求榮譽,不畏強敵,在敵我力量懸殊的危急關頭仍然毫無懼色,出城迎敵,奮勇廝殺;他敬重父母,摯愛妻兒,決戰前告別親人的動人場面更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和感人的悲壯色彩。《伊利亞特》對於赫克托爾辭別妻子出戰和陣亡後全城為其舉哀的場面描寫加重了這一形象的悲劇色彩,他的結局讓我們深感痛心,讀來令人感慨萬端。

其次,《伊利亞特》展現了人的高度的自由意志。

雖然,人類最終都是無法擺脫死亡的。在第十八卷,阿波羅認為人“縱然一時間風華森茂”,但終究難逃一死,“枯竭衰老,體毀人亡” ,因此他不會為了人與波塞冬開戰。而且,每個人無論生前如何輝煌,死後也只能戛然而止。在血腥廝殺的戰場上,人命如螻蟻,曾經的勇士最後也不過是一具蓬頭垢面的死屍。第二十二卷裡,英雄赫克託耳死後,鎧甲被剝落、屍身被侮辱,“阿開亞人的兒子們跑來圍在他的身邊……人人都用手中的利器,給屍身添裂一道新的痕傷……”阿基琉斯有其宿命——為榮譽戰死疆場、赫克託耳有其宿命——為責任身死人手、海倫曾被阿芙羅底忒以蠻橫的態度當做玩偶操縱……所有人都無法抗拒宿命,縱然為此奮力拼搏。

但是,史詩告訴我們“悲劇”不意味著“悲觀”。相對於上天註定,人往往是渺小、蒼白和無力的;但人類的行為活動卻可以不渺小、不蒼白、不無力。例如,死亡最終會降臨、戰爭帶走了太多人的生命、宿命註定不可抗拒,然而《伊利亞特》中的人物仍在頑強的拼搏,而非消極沉淪......

相關問題答案
伊利亞特開篇寫的是?
亞索開大說的什麼意思?
敘利亞戰爭發生的原因?
星辰變什麼時候開始寫的 ?
江畔獨步尋花描寫的是?
空青賦寫的是什麼意思?
景陽岡寫的是什麼?
漁歌子寫的是哪個季節?
以下屬於特定風險的是?
特想吃辣的是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