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為何會傷人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讀 吳志紅《家為什麼會傷人》有感

讀《家為什麼會傷人》有感

在琳琅滿目又花花綠綠的書架上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心底裡有個小人在開始激動的吶喊:“看啊,看啊,終於有人承認家是會傷人的了。我的感覺是沒有錯的。”很長一段時間,我的內裡一直有這樣的一個小人,她告訴我說,我遭受的痛苦與折磨很多是源自我的父母,我的家庭。可是同樣有另外一個小人說:胡說,哪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的,家是給我們安全的地方,怎麼可能會傷害我們?兩個小人吵了很久,我願意相信第二個小人兒,希望父母是真的愛我的,但是那傷害與痛苦又實實在在的折磨著我。我想相信和第一個小人的話,可是又覺得這是對父母的叛逆與不孝。直到看到這本書,我才可以稍稍放下忐忑不安的心情來承認這一明顯的事實。

在看到這本書很久之前,我就察覺到,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家,其實是會傷害我們的。可是當我對身邊的人表達這一觀點時,他們都說: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所有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我上學時的課本、老師,包括父母在內的親戚都如是說,我迷茫了,我困惑了,最終我對自己的感覺產生了懷疑,當爸爸拿我當出氣筒罵我說:我看你氣就不打一處來時,我真的認為我一無是處,渾身上下沒有一處不招人討厭;當媽媽在我向她撒嬌時罵我:你發什麼洋賤,我真的把我想向媽媽撒嬌的念頭當成了犯賤,始終以男孩子的性格來示人,即使長大後面對男朋友都不會撒嬌,認為女性的柔弱是可恥的,是“洋賤”……

我的整個家庭都充斥著對這一悖論的絕對遵從,我的奶奶就是一個極度不講理的人,四個兒子、兒媳婦都遭受過她蠻不講理的訓斥、胡鬧,即使是孫輩也同樣如此。可是即使是這樣,即使人人都看得出來,卻沒有人敢說奶奶的不是,因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因為所謂的“孝”,他們會在我指出奶奶的不對時竭盡全力的批評我,我的爸爸甚至暴跳如雷。哪怕是我舉出新聞上報導的父母虐待兒童的案例與他們進行辯論時,他們仍然會梗著脖子說,那只是個別現象,不是我家的現象,然後就是生我、養我,給我洗衣、做飯為了付出了多少多少的言論,似乎如果我不同意“父母都是愛孩子”這句話,我就不愛他們一樣。

捧著書細細讀下來,內容雖然不出預料,但卻仍然觸目驚心。書中先後講述了包辦型溺愛,放縱型溺愛,孩子化的父母向孩子轉嫁焦慮等等錯位的父母之愛。這些父母無一例外的都以愛的名義對孩子進行著控制、剝奪。包辦型溺愛的父母為孩子做好了一切準備,只要孩子聽話就好,不需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不需要自己去做出人生的選擇,只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下去就可以了。其實這哪裡是為孩子準備,這就是為他們自己準備啊,他們把他們的夢想強加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讓孩子實現,就是自己實現。這時的孩子,只不過是他們理想的延伸罷了,根本算不得一個人。當孩子反抗時,他們就說我為你付出了多少多少,你怎麼可以這樣,孩子不知不覺變成了忘恩負義的罪人,父母華麗的轉身成為受苦受難的高貴的自我犧牲者。

有的父母逼著孩子學習、工作、談戀愛,甚至有一個母親發出如此威脅:“如果你不繼續約會,我就不理你,我寧可不要你也不能讓你不要他。不僅如此,她還賭氣不吃飯、不睡覺、整日以淚洗面,最後甚至威脅要和女兒斷絕母女關係。”這種以愛的名義進行著的折磨比刀子還要傷人,還要疼。

還有一些父母選擇把孩子當成發洩的對象,他們在工作、生活上不順心,偏偏又處於社會的低位,對誰都發不得火,說得難聽些,在外面只能裝“孫子”,只有回到家,面對自己的孩子才找回了一絲做“老子”的感覺,於是看孩子處處不順眼,稍有不如意就加以訓斥,把孩子貶得一文不值,恨不得說垃圾都比他有價值……而偏偏在說這些時,還要告訴孩子,我是愛你才這麼說你,你要不是我孩......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怎麼樣和讀後感

"在讀過一篇文章或一本書之後,把獲得的感受、體會以及受到的教育、啟迪等寫下來,寫成的文章就叫“讀後感”.讀後感怎麼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簡述原文有關內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內容概要.寫這部分內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併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敘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內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係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確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採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確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繫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於聯繫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歷,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繫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繫、前後脫節.以上四點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於靈活掌握"

事故與原因的關係的讀後感

安全讀後感生命是惟一的,是寶貴的,世界因為有了生命而變的精彩,安全讀後感。您的生命,您珍惜嗎?要想生命得到保障,那就請您遵守交通規則,維護交通秩序。人的生活中,處處離不開交通,同時也離不開安全,所以我們處處都要做遵守規則。

想到這兒,我編了一句順口溜,送給大家,希望大家牢記心中:

紅燈停,綠燈行,交通安全要牢記。

街頭標誌要遵守,警-察手勢要看懂。

拐彎時,要打燈,街頭巷尾要慢行。

酒後駕車真不好,賠了車子又蹲獄。

在高速,勿超車,切記車速要控好。

大客貨車忌超載,交通安全你我他。

我們的生命安全就在一瞬間,我們身邊處處都有危險。我是一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我的身邊也有危險。我每天都要坐車回家,我每天提心吊膽的活著,我害怕我有生命危險。我每天都要五點起床。我害怕被人搶劫,有生命危險。

交通安全不是針對某一個人,而是針對所有的人,它讓我們知道:我們必須學習和遵守交通規則,做到高高興興上學,平平安安回家。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一去不返,它就像一隻小小的貝殼,在大海中遨遊,一路總是有一些坎坷。我們要敲響交通安全的警鐘,永遠銘記血的教訓,學習交通全知識,遵守交通規則,提高交通安全意識,讓生命之樹矗立挺拔。

安全的交通有色彩嗎?有!它是綠色的。交通安全的很重要的,幾乎每一天都會發生。你是否看到了潛藏在我們每日行走的交通路線上的危險呢?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馬路上車輛川流不息的景象隨處可見。但因為人們對交通意識的淡薄,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消失於車輪之下;當你發現一陣陣歡笑聲湮沒在尖銳的汽笛聲中;當你面對拿些觸目驚心的場景時,你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嗎?就是因為不遵守交通規則,才會有這麼傷人的事情發生,因此——珍愛生命!動盪年代最可怕的是戰爭,二和平年代最可怕的是車禍,這不是危言聳聽。在全球每年死於交通事故的人相當於一此中型戰爭的陣亡人數。就天天在馬路上行走的行人;騎自行車的車主;開車的駕駛員等一些人二言,誰能說他們萬事稱心如意呢?有的人亂闖紅綠燈;有的人亂竄馬路;有的人不走人行道等一系列違規行為,誰又能保證他們的安全呢?違了落實交通安全教育活動,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應大力宣傳和加強師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師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防範能力,積極營造良好的氛圍,杜絕各種安全隱患,防止安全事故發生。關愛生命,安全出行。 你稍微修改一下,把什麼\"師生\"呀什麼的,改成第一人稱吧. 急踩油門,急剎車,急拐彎時按喇叭

家庭是影響人的首要因素的讀後感

家庭是影響孩子的首要因素

奔馳的火車上,三個跟著媽媽長途旅行的小學一年級男孩兒,因為旅途的寂寞湊到了一起。在那個臥鋪車廂裡,在場的成年人目睹了三個來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性情和表現。

“我們來比賽吧,看誰先贏。”來自南京的小男孩首先出了題目:“106+106+206+206+306+306=?”來自河北和東北的男孩兒抓耳撓腮使勁兒想。“1236。”南京男孩兒脫口而出,很自信地看著兩個小夥伴。他學珠心算,算題是他的拿手好戲。

“那個……那個鉛筆裡面的那個芯兒叫什麼?”河北男孩兒顯得怯懦些,著急地磕巴著也出了題目。“鉛。”南京男孩兒快速回答。“不對,是碳。”河北男孩也很得意。他喜歡鑽研,懂的也不少。

輪到東北男孩兒出題了,他抓耳撓腮皺著眉頭想,在兩個小朋友“快點,快點”的催促下,終於說話了:“那……那一副撲克牌有幾個老K?”南京男孩和河北男孩愣了,你看我,我看你。“哎呀,四張呀,倆笨崽兒。”東北男孩指著兩個小朋友哈哈大笑,接著又問:“知道一把麻將和了掙多少錢不?”南京男孩兒和河北男孩兒面面相覷,東北男孩兒得意地搖頭晃腦說:“笨呀,看下多大賭注了。”

在場的大人看著孩子們的表現,彼此心領神會地笑了。

接著,孩子們又玩起了猜拳遊戲。幾個回合下來,小孩子的爭強好勝使他們之間產生了矛盾,爭吵起來。東北男孩兒指著河北男孩兒說:“你小崽子他媽的,淨瞎掰,賴皮。”河北男孩兒很軟弱地哭了。南京男孩兒很大氣地揮揮手:“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然後把自己的飲料給了河北男孩兒:“別哭了,喝點吧,口乾嗓子疼。”

三個男孩兒的媽媽從各自的臥鋪車廂來到孩子中間,勸著自己的孩子,於是有了下面的一幕:

南京男孩兒的媽媽溫和地問:“怎麼了?玩得不高興了?有贏有輸很正常嘛。”

東北男孩兒的媽媽指著兒子粗聲吼著:“你小崽子,走哪鬧哪,跟你爹一樣,總那德行,看我回家怎麼整你。”

河北男孩兒的媽媽脾氣很急,很嚴厲地對兒子說:“怎麼又哭了?不是告訴你男子漢遇到問題不許哭嗎?”一看就是個掌控型的媽媽,對兒子管教過度,怪不得河北男孩兒顯得怯懦呢!

這是作者親眼目睹的事,自然想到家庭教育和人的性情之間的關係。

俗話說:三歲看小,七歲看老。孩童時代所受的教育影響著人的一生,兒童對世界的最初認識源於父母,家庭教育的影響對人刻骨銘心。

在一個辦公室裡,有兩個同齡的女孩。一個心智成熟善良正直,尊重自我也尊重他人,工作認真,人際關係良好;而另一個敏感多疑,工作隨心所欲,要麼貶損別人,要麼討好別人,情緒起伏波動大,甚至幾欲自殺。其實後者是個很聰明的女孩,也很想在工作上展現自己,但她的心理經常處於不平衡的狀態,時常莫名其妙情緒大爆發,走到哪裡都樹立一個“敵人”,人際關係總是處理不好,最終傷人傷己。

這兩個女孩有著截然不同的家庭背景。前者父母恩愛,家庭溫馨和睦,從小受到父母的疼愛,並且有良好的家規。而另一個從小生活在衝突和矛盾重重的家庭中,父母失和,姊妹之間爭鬥,甚至媽媽還經常拿她出氣,動不動就毆打責罵,過後又無原則地補償她。所以,她從小生活在恐懼不安和猜測中,最終形成了乖戾的性格,並且導致工作中的不順。

一個人成年後的很多行為,都可以在他幼年時期的家庭環境中找到答案。家庭對孩子個性的塑造和能力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孩子的性格和命運與家庭的教育方式緊緊聯繫在一起,這是已經被心理學界證實了的結論。

人的成長和教育自家庭開始。家庭是孩子學習與他人相處的地方,學習什麼是親密的情感,什麼是自我的感受以及如何表達;父母則示範什麼是可以接受的,什麼是必須禁止的……正如《聯合......

關於老虎傷人事件讀後感450

最近兩天網上鬧得沸沸揚揚的莫過於“北京某野生動物園內老虎傷人”事件了。

目前園方和車主哪方擔責尚無定論,但這次社交媒體出奇的一致的指責傷者,說你成為老虎的食物,就是因為你不守規則。也有網友這樣為虎發聲,只求放過這隻老虎,畢竟它沒有任何過錯。

回想起今年五月份,美國的一家動物園內一隻大猩猩因一名4歲男童誤入大猩猩園區而被射殺的新聞。當時輿論也是一陣譁然,有人為被射殺的猩猩喊冤,有人則說人命大於天。

在這裡我們不評價誰是誰非,也不深究責任到底歸在哪方。

在人類和動物共同生存的這麼多年裡,特別是用一把鎖把它們關進動物園裡的那刻起,人們似乎有理由說,這些在我們眼皮底下的傢伙,我們已經足夠了解他們了吧。而實際上,我們對他們所知甚少,我們恐怕不知道它們也會情緒低落甚至抑鬱成疾吧。

雪球傷人讀後感100字

同學們,你們知道《愛的教育》這本書嗎?我想你肯定知道,因為《愛的教育》是一本世界名著,如果你讀完了這本書,那你一定知道其中的一篇文章《雪球傷人》,這篇文章表達的道理非常深刻,沒有看過的同學可要抓緊這個機會,好好聽我的見解喲!

從一個星期前就下雪,一直下到今天星期六還沒有停,天上仍是搓棉絮一般的雪花,地上仍是白被子般的“地毯”。今天一放學,同學就如小鳥一樣飛出教室,飛到大街上。許多小孩都在玩打雪仗,白花花的雪球漫天飛舞。剛下的雪,水氣比較大,團出來的雪團簡直像石頭一樣硬。“停止!停止!這樣太危險了!”一個路過的紳士大聲地勸阻著。就在這時,一個老人突然慘叫一聲,用手捂著眼睛在那踉蹌著。原來這位老人被雪球打傷了眼睛,眼鏡片都被打碎了,玻璃扎到了眼睛,那隻眼睛恐怕瞎了。原來是古路非乾的,古路非不想承認錯誤的念頭被打消了,他最後壯著膽子向那個老人賠不是,最後,這個慈祥的老爺爺原諒了古路非。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深受感動。我心想:古路非承認了自己的過錯,從中我看出來古路非是一個知錯就改勇於承擔自己的錯誤的孩子。以後我們要做一個不管做了好事還是壞事都要自覺承認是自己乾的,否則是不會有好下場的。

林漢中國歷史故事集達暗箭傷人讀後感

讀了一本由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和語言文字家林漢達編寫的《林漢達中國歷史故事集》,這本書是從春秋到三國的歷史故事合集,共講了五個系列:《春秋故事》、《戰國故事》、《西漢故事》、《東漢故事》、《三國故事》。故事中有千金一笑、韓信拜將、三顧茅廬、暗箭傷人、完璧歸趙......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韓信拜將,韓信沒成名時,平時出門喜歡佩帶寶劍。別人看著韓信文不文、武不武的樣子,覺得很不順眼。有一個屠夫的兒子就要挑起事端,對韓信說:“你敢跟我拼一拼?你敢,就拿起劍來刺我;不敢,就從我的褲襠底下鑽過去。”韓信看了他一會兒,就從他的褲襠底下爬過去了。周圍的人都取笑他,還得了個外號,叫“鑽褲襠的”。韓信當時雖當眾受辱,可心懷大志,一心成就末來。後多虧遇到了承相蕭何,由於蕭何三番五次的向漢王劉邦推薦韓信,漢王同意重用,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智勇雙全後來他就成為了大英雄。

本書的內容雖是講述歷史,但故事情節卻深深的吸引著我,閱讀時一點也不覺得枯燥。通過閱讀讓我瞭解到了我國的一些歷史典故,豐富了我的文化知識。書裡的每一個成語故事都對應著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我感覺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歷史故事書,特推薦大家都去讀讀這本有意義的書。

讀後感7篇

《格列佛遊記》讀後感

《格列佛遊記》的作者斯威夫特出生於愛爾蘭的首都都柏林,父親是一位定居在愛爾蘭的英國人。他是一個遺腹子,由叔父扶養成人。他的代表作《格列佛遊記》發表於1726年,被當作是兒童文學作品,實際上卻是抨擊當時英國社會墮落與腐敗的諷刺小說。

在這本書中,寫得是主人公,一位外科醫生格列佛的冒險故事,其中一些令人心驚肉跳。在小人國裡,他成了龐然大物,刀槍不入,一連吞幾十頭黃牛仍填不飽肚子;在巨人國裡,他變成了巨人們的玩偶,被玩弄於手掌間,並與蒼蠅和蜂子展開鬥爭;後來,他來到神祕的飛島國,這裡的人利用鳥的下部的天然磁鐵和海底下的磁鐵的力量,隨心所欲地移動,這同時也是一個可隨時傳喚鬼魂對話、專門搞些莫名其妙的研究的離奇國家;還有令人深感汗顏的慧駰國,在這個人馬顛倒的世界裡,更有許多不可思議的故事。讀著讀著,我彷彿隨著格列佛一起走進了那個奇幻的世界。那些玩偶般的小人,高大威猛的巨人,長得像魚的飛島國居民,以及慧駰和耶胡們,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覺得最特別的要數飛島國的居民。他們的眼睛都長在一側,而且是一個愛好樂器的民族,在他們的衣服上也有各自喜歡的樂器。那裡的侍從必須要時刻敲打大臣們的腦袋,否則他們總愛異想天開。……讀了這本書後,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氣和冒險的精神,他是個與眾不同的男子漢,他一見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內心冒險的衝動。作為一名醫生,他專門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隻,以為船員看病為由,去環遊世界,到處冒險。

讀了這本書以後,我漸漸覺得這些書其實很有意思,而且不會看不進去,反而讀過幾遍之後,越發愛上了這些書。書是人們進步的階梯,在書的世界遨遊是每個人的夢想。打開手中的書,一頭扎進去吧,總有一天會發現其中的樂趣。

----------------------------------------

《駱駝祥子》的 讀後感

祥子是個善良正直但很要強、肯奮鬥的人,他不願聽從高媽的話放高利貸,不想貪圖場主劉四爺的六十輛車,不願聽虎妞的話去做小買賣,因為他認為 “有了自己的車就有了一切”。他所夢想的不過是以自己的勞動求得一種獨立自主的生活。他不喝酒,不吸菸,沒有沾染上一點點地惡習,可上天對這個可憐的老實人還是沒有半點的憐憫。無數的打擊、挫折,終於把祥子這個“鐵打的”人的“鐵打的”精神給碾壓得粉身碎骨。他不再那麼拼命的拉車,不再煙酒不沾,以前善良正直的祥子不見了,只剩下學會了吃喝嫖賭,可以為金錢出賣朋友的行屍走肉。可就像作品中寫的那樣:“苦人的懶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結果,苦人的耍刺兒含有一些公理。”祥子的墮落不是祥子的錯,而是整個社會中的烏煙瘴氣使原本善良正直的祥子變了質。

祥子是一個悲劇,他盡了所有的力,也吃了所有的痛苦,但卻依然落了個兩手空空。如果祥子生活在我們這個年代,也許他就不會變成那樣的“刺兒頭”了。因為他是那樣的要強、那樣的善良、那樣的正直,為了自己的理想可以放下一切!我們也應當學習祥子的那種“吃得苦中苦”的精神,雖然未必“方為人上人”,但只要努力了,奮鬥過了,便能問心無愧。

-------------------------------

《簡愛》讀後感

《簡愛》是英國文學史上的一部經典傳世之作,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第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採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度和敢於鬥爭、敢於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

大凡喜愛外國文學作品的女性,都喜歡讀夏洛蒂的《簡愛》。如果我們認為夏洛蒂僅僅只為寫這段纏綿的愛情而寫《簡愛》。我想,錯了。作者也是一位女性,生活在波動......

用“暗箭傷人”寫一篇短文

第二, 寫好“析”項。讀後感的“析”項一定要從材料中走出來,把古今中外社會生活中與之類似的事例請來,證明自己的“悟”/觀點的正確,達到以例證“悟”給讀者公理性質的證明印象。不過要注意如下幾點:例證要有針對性;例證的選取應有詳有略(有一,二個詳例為佳);例證的排列以時序,國別序為佳;在例證前要有引入語言,其後一定要有簡要的分析,切忌堆砌例子,給人以開例證展覽會的錯覺。一般說來,此部分的常用手法,初學者選正反對比法為最易。

求讀書筆記三篇,家庭的學校的社會的

《家庭會傷人》讀書筆記

“孩子需要從照顧他的成人眼中見到全部的自己,如此,才會產生一種自我感且建立完整的內在人格。如果部分的自己被接納(例如,孩子的微笑、學話),而另一部分不被接納(例如,孩子的憤怒和哭鬧),則不被接納的部分會與自我分離。每一次我們接觸到自己不被接納的這部分時,都會感覺內在的父母用眼神及語言拒斥它們。而這些不被接納的憤怒、攻擊和情慾等只好轉為地下活動。然而它們仍具有活力,在我們的意識範圍之外生存活躍。”

在案例中,月月情不自禁地哭泣的時候,她立刻止住哭泣然後自言自語的說:我錯了。靈光一閃中我的心被震撼了一下,媽媽的聲音在耳邊響起:“錯了,女孩子不能這樣……”,真的是錯了嗎?情緒也有對錯嗎?其實有時候我們對待別人的管制和批評只不過是我們對父母抗拒的延遲反應。

“如果你既不能快樂,又不能生氣、悲傷和害怕,大概也快成為麻木無情的人了吧!”

“當孩子為了滿足父母而封閉自己的情緒時,他們對自己的情緒失去了信心,而依賴父母的思想和感覺生活。起先是有意識地暫同父母,繼而無意識地附和,最後終將把此種依賴心態轉向其他人和外在世界,成為易受影響而沒有自我的人。”

看別人的臉色說話,看別人的臉色小心翼翼地行動,怕打擾別人而壓抑自己,以此來得到別人的好心情和若有若無微弱的愛護。這是小時候我們為了生存而習得的模式,現在都變成了盔甲,我們在其中而不自知。小象已經成為了大象,成為大象的我們依然被一個細細的繩子束縛著,不自知也是不敢面對內心的疼痛。

艾瑞克森在《人與社會》一書中說:“羞愧感使人過度控制自己而發展出過分早熟的良知。他重複做一些事情,並非對事物進行試驗與探索,而是自身受制於重複的行動不能自己,藉著固執及瑣碎的控制獲得權利感……這種膚淺的勝利完全是嬰兒模式強迫性行為的延續,也是日後只重事物表面而忽略精神內涵的原因。”

控制自己也控制他人,控制得到的是對安全感的擁有,麻木的自己藉助控制來獲得小小的勝利感,而知道自己還活著,麻木地活著。無意識地開始新的行為,不敢冒險嘗試。所以強迫性的控制,或發怒或壓制或冠冕堂皇或淚水漣漣。

當我生氣時就會感到自己彷彿在犯罪一般,因而覺得自己很不好。同樣的情形也會發生在感到害怕、悲傷及快樂的時候。

這個情況不只在我身上有,在別人身上也存在,但我現在已經察覺了,情緒也是一種感覺的表現,是一種能量,雖然有時候會用攻擊的形式表達,但情緒不但是無錯的,還是一種推動我們改變的能源,所以我尊重並接受自己的情緒。

送給自己一句話:親愛的,你已經長大了,你有能力照顧自己,你無需犧牲自己來獲得愛,想哭的時候就哭,想笑的時候就笑,想說的時候就說吧。

書香家庭--讀書心得

知識使人聰明;知識使人進步;知識使人強大。讀書是獲得知識最重要的途徑。讀書是人生最好的消遣、娛樂方式,讀書不但能給人無窮無盡的知識,而且可以給人無限的樂趣,培養人的為人處事能力、陶冶情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從孩子小的時候起,我們就非常注重培養孩子養成愛讀書的良好習慣,在家裡創造良好的讀書氛圍。孩子愛上了讀書,學習自覺,成績優異,還讓我們不用操心。閒暇之餘,我們和孩子各捧著自己喜歡的一本書,斜靠在沙發上津津有味地讀著,其樂融融,是人生一大樂事也。

在人們孤獨的時候,讀書變成了最大的樂趣。這時它既是人們豐富知識的工具,也是消遣的娛樂品,當人們在這時看它,會感到快樂、輕鬆;而在人們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從讀書中獲得的對自己有利的東西是無窮盡的,能力便是其中之一,多讀一些好書,對......

相關問題答案
家為何會傷人讀後感?
為何會傷口真菌感染?
為什麼設計讀後感?
為何愛會傷人經典語錄?
家裡為何會有蟑螂?
為何會迷戀一個人?
人為何會沉迷遊戲?
人民幣為何會大跌?到底是什麼原因 ?
我們如何思維讀後感?
小鳥你飛向何方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