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閏月有什麼規律?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陰曆的閏月有規律嗎?

農曆在中國使用久遠,又稱夏曆。曾被貶為“廢歷”。最後一次修訂在清乾隆七年(約

1742年),由載進賢對湯若望的“時憲曆”進行修訂後確定的。中國廣大農民對農曆非常熟

悉,很多民俗節日以農曆為根據。與農曆共同廣泛流行的還有二十四節氣,朔,望,十二生

肖等。農曆比陽曆每年少11天之多,3年則少33天,所以,逢3年加一個月,叫閏月。但3年

一閏還剩下三四天,仍不精確。於是採用5年兩閏法。但5年兩閏又多了四五天。於是用8年

三閏來補救,但8年三閏又少了2天。經過反覆觀測天象和實踐檢驗,終於訂出了19年七閏

法,即19年之間設7個閏月。公曆19年是6939.6018天,農曆19年(含7個閏月)是6939.691

天,因此兩種曆法之間只差2小時左右,可以說,是比較精確的了。還應指出的是,中國古

代科學家祖沖之創造性地提出了在391年中設144個閏月的閏法,這就更精確了。

由此可見,農曆年有時十二個月,有時十三個月,並不是雜亂無章的,而是有著嚴格的

科學規律的。但是,閏月究竟放在哪一年的哪一月呢?農曆閏月的安置,歷史上曾有過不同

的處理。大致上,在西漢初期以前,都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例如,漢初把九月做為一年

的最後一個月,那時的閏月就放在九月之後,而稱“後九月”。到了後來,隨著曆法的逐步

精密,安置閏月的方法也有了新規定,這就是把不包含有中氣的月份做為閏月。這個置閏規

則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所以下面專門介紹中氣。

中氣

中氣,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部分。二十四節氣實際上是太陽視運動的一種反映,而實

質上是把黃道分成二十四等份,沒等份應占黃經15度。因此,每個月含有兩個節氣。它在古

代本統稱“氣”。後來人們把在前面的叫做“節氣”後面的叫做“中氣”。由於兩個節氣或

兩個中氣之間平均日數為365.2422/12=30.4368日,而一個朔望月是29.5306日,兩者有將近

一天的差數。因此,中氣在農曆月份中的日期會逐月有將近一天的推遲。這樣繼續下去,必

然有的月份的中氣正好落在這個月的最後一天,那麼下一個月中就沒有中氣了,而是發生在

再下一個的月初了。由於每月都有自己固定的中氣,那麼,把沒有中氣的月份叫做閏月就是

很自然的了。當然,要經過複雜的記算在能具體地決定出閏月的安排來。下表列出從1949年

到2020年農曆閏月的分配情況。

公元1949 --- 2020 年農曆閏月表

1949 閏七月 1952 閏五月 1955 閏三月 1957 閏八月 1960 閏六月

1963 閏四月 1966 閏三月 1968 閏七月 1971 閏五月 1974 閏四月

1976 閏八月 1979 閏六月 1982 閏四月 1984 閏十月 1987 閏六月

1990 閏五月 1993 閏三月 1995 閏八月 1998 閏五月 2001 閏四月

2004 閏二月 2006 閏七月 2009 閏五月 2012 閏四月 2014 閏九月

2017 閏六月 2020 閏四月

從上表可知,閏四,五,六月特別多,閏九,十月特別少,尤其是沒有閏十一,十二

月和正月。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兩個中氣間的時間間隔並不是都一樣的。前面提到的

30.4368日只是個平均數。實際上,地球繞太陽運動的軌道是個橢圓,太陽位於橢圓的一個

焦點上。軌道上離太陽最遠的一點叫做“遠日點”,最近的一點叫做“近日點”。地球在遠

日點附近運動慢,兩個中氣的時間間隔就長,最長的達到31.45日,因此不含中氣的可能

多,......

農曆閏月有什麼規律

陰曆定年的依據是地球的運動規律:地球繞日一週,即月繞地球十二次又三分之一,一年內之月數不能有奇零,故一年十二個月,僅354日,與歲實相比較,約餘11日,積至三年,餘33日,故每三年須置一閏月,尚餘三日或四日,再積二年,共餘25日或26日,可置一閏月,平均計算,每十九年須置七閏。以有節無氣之月為閏月,有閏月之年為閏年,閏年有十三個月,其中某一月為閏月,月名依前一月名而定,如前月是八月,閏月則為閏八月。平年則十二個月。農曆平年有十二個月,全年354天或355天,閏年為十三個月,閏年全年383天或384天。

農曆的閏年閏月是怎麼算法,有什麼規律

一、閏年有“公曆”和“農曆”之分 閏年在公曆和農曆中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我們經常討論的閏年,其實是公曆閏年. 公曆有閏日的年份叫閏年. 農曆有閏月的年份叫閏年. 公曆閏年與農曆閏年兩者並不重合,如1995年、2001年農曆是閏年,公曆並不是閏年;而2000年,公曆是閏年,農曆並不是閏年.這裡有一個1982年—2042年的對照.

二、公曆閏年的判定 一般的常識是4年一閏,能被4整除的年即是閏年,其實這並不盡然.到底哪些年份是閏年?如何判斷閏年? 在公曆紀年中,有閏日的年份叫閏年,一般年份365天,閏年為366天.由於地球繞太陽運行週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歸年,公曆把一年定為365天.所餘下的時間約4年累計一天,加在二月裡並且固定在二月,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為28天,閏年為366天,二月為29天.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 閏年通常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可以被4整除,即為閏年;但是,被4整除的年份卻不一定就是閏年,如1700年、1900年,就不是閏年.世紀交替的年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為閏年.如公元2000年是閏年,而公元1000年、3000年不是.這裡有一個閏年計算公式,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三、農曆閏月的推算 農曆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月年,但現在習慣上也稱為閏年(因此易於和公曆閏年混淆).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 農曆沒有第十三月的稱謂,閏月按照曆法規則,排放在從二月到十月的過後重複同一個月,重複的這個月為閏月,如四月過後的閏月稱為閏四月. 農曆閏年的規律是3年一閏、5年二閏、19年七閏,閏月具體加到哪個月,依照農曆曆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曆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通常將只有一個節氣的月份(一般是小月)設置為閏月以進行彌補.農曆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 農曆基本上19年為一週期對應於公曆同一時間.如公曆的2001年5月27日、1982年5月27日和1963年5月27日這個日子,都是閏四月初五.

農曆閏月涉及到迴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閏幾月則與二十四節氣密切相關.

農曆為什麼會有閏月?——農曆置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

迴歸年與農曆年有什麼矛盾呢?先記住:迴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

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迴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

中國農曆閏月怎麼閏 一般都是哪幾個月?

閏年中以閏四、五、六月最多,閏九、十月最少,閏十一月、十二月和正月則不會出現(下面這哥們烏拉一堆,就這一句是重點)

農曆閏月有規律嗎

www.nongli.com/Doc/0503/0316574.htm

農曆為什麼會有閏月?——農曆置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

迴歸年與農曆年有什麼矛盾呢?先記住:迴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

十二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2=354.3672日,比迴歸年少10.88天即將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

依此,如農曆年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冬天,第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第16個農曆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夏天。

如按十三個朔望月構成農曆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迴歸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規定製定曆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這就是矛盾。

為了克服這一缺點,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曆年的正月到三月為春季,四月到六月為夏季,七月到九月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

農曆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曆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九、十、十一、十二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那麼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好的辦法範是求出迴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迴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

m×365.2422=n×29.5306

在這個等式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

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為:

在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迴歸年的數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數目。例如第六個分數式 表示19個迴歸年中必須加7個閏月。

19個迴歸年中加7個閏月的結果比較:

19個迴歸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個朔望月有29.5306天,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個迴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時9分多,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

所以,農曆就採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迴歸年與農曆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曆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個朔望月稱之為“閏周”。

農曆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迴歸年,而農曆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公曆和陰曆兩全其美的特點。

現在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農曆閏哪個月?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農曆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

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曆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

閏月是怎麼回事?為什麼有閏月?它是有規律的嗎?

今年是農曆潤五月。那麼,農曆的閏月是怎麼回事? 我國的農曆既不是陽曆又不是陰曆,而是陰陽曆。農曆置閏月是為了協調回歸年與農曆年的矛盾。 我們知道迴歸年的總長度為365.2422日,1個朔望月的長度為29.5306日。12個朔望月構成陰曆年,長度為29.5306×12=354.3762日,比迴歸年少10.88天,近11天,每個月少0.91天,近1天。長此以往,如陰曆年某年春節為大雪紛飛的冬天,每二年的春節就會在季節上提前11天,那麼,第16個陰曆年就會出現在赤日炎炎的夏天。若按13個朔望月構成陰曆年,長度為29.5306×13=383.8978日,比迴歸年又多出18天多。如果按上述方法制度曆法,就會出現天時與曆法不合、時序錯亂顛倒的怪現象。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的祖先在天文觀測的基礎上,找出了“閏月”的辦法,保證農曆年的正月到三陰為春季,4月到6月為夏季,7月到9月為秋季,10月到12月為冬季,也同時保證了農曆歲首在冬末春初。 陰曆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曆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3、4月是小月,9、10、11、12月連續4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 那麼,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後的辦法就是求出迴歸年日數與朔望月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迴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m×365.2422=n×29.5306。 所以,農曆就採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19年7閏法”,把迴歸年與農曆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曆的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 用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迴歸年,而農曆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公曆和陰曆兩全其美的特點。 我國農曆中的24節氣又可以分為“節氣”和“中氣”兩類,簡稱為“節”和“中”。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一般情況每月各有一箇中氣和一個節氣。每一中氣都配定屬於某月,不能混亂。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

農曆的閏月是怎麼算的,有什麼公式嗎?

m×365.2422=n×29.5306

在這個等式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

這個比例的近似值分別為:

在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迴歸年的數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數目。例如第六個分數式 表示19個迴歸年中必須加7個閏月。

19個迴歸年中加7個閏月的結果比較:

19個迴歸年=19×365.2422=6939.6018(天)

一個朔望月有29.5306天,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

19個迴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時9分多,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

所以,農曆就採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迴歸年與農曆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曆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個朔望月稱之為“閏周”。

農曆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回歸年,而農曆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公曆和陰曆兩全其美的特點。

現在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

農曆閏哪個月?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

我國農曆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

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曆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

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曆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

閏月的計算方法

閏月計算法:農曆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306日為基礎,所以大月為30日,小月為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通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曆中連續兩個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990年三、四月是小月,七、八、九、十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那麼多長時間加一個閏月呢?最好的辦法就是求出迴歸年日數與朔望月的日數的最小公倍數:我們希望m個迴歸年的天數與n個朔望月的天數相等,也就是應有等式:m×365.2422=n×29.5306在這個等式中我們不能直接求出m和n,但可以求出它們的比例:其近似值為:在這些分式中,分子表示迴歸年的數目,分母表示朔望月的數目。例如第六個分數式 = 表示19個迴歸年中必須加7個閏月。19個迴歸年中加7個閏月的結果比較:19個迴歸年=19×365.2422=6939.6018(天)一個朔望月有29.5306天,235個朔望月=235×29.5306=6939.6910(天)19個迴歸年中加7個閏月後,矛盾消除得只差:6939.6910-6939.6018=0.0892(天)——即2小時9分多,這已經是夠精確的了。所以,農曆就採用了19年加7個閏月的辦法,即“十九年七閏法”,把迴歸年與農曆年很好地協調起來,使農曆的元旦(春節)總保持在冬末春初。古人把235個朔望月稱之為“閏周”。農曆置閏的方法可以使農曆年的平均長度接近迴歸年,而農曆中的月又有鮮明的月相特徵,保持了公曆和陰曆兩全其美的特點。置閏的方法是兩個冬至之間,如僅有12個月則不置閏,若有13個月即置閏。置閏的月從“冬至”開始,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這個月就是閏月,其名稱是在前個月的前面加一個“閏”字。農曆閏哪個月?決定於一年中的二十四個節氣。我國農曆將二十四個節氣分為十二個節氣和十二個中氣。農曆以月亮為週期(陰曆),十二個月曆總共約有354天;再配合年曆(陽曆),年曆則是根據地球公轉所形成的四季變化而得的週期所編制。而月曆較年曆短,兩者相差了11天,因此,便要每19年加多7個閏月來填補誤差。而決定那一個月做閏月,則依24節氣而定,農曆月份通常包含一個節氣和一箇中氣,如驚蟄/春分等等,若某農曆月份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曆法便會把該月作為上個月的閏月。以2006年為例,農曆七月之後正好有一個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的月份,因此便置閏七月來調整誤差。二十四節氣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曆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一般每過兩年多就有一個沒有中氣的月,這正好和需要加閏月的年頭相符。所以農曆就規定把沒有中氣的那個月作為閏月。例如2001年5月21日,農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氣小滿,再隔一個月後,6月21日農曆五月初一才是下一個中氣夏至,而當中這一個月(2001年5月23日——2001年6月20日)沒有中氣,就定為閏月。因為它跟在四月後面,所以叫閏四月。

農曆及韻月的規律

應該是閏月吧。中國目前仍在與格里曆(即公曆)並行使用的一種曆法,人們習稱“陰曆”,但其實是陰陽曆的一種,即夏曆,並非真正的“陰曆”。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個月大,哪個月小,年年不同)。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在十九年裡設置七個閏月,有閏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曆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曆。也叫舊曆。

人們因為二十四節氣對於農業生產有重要意義,因而常把夏曆稱為“農曆”,但二十四節氣應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而決定,應該屬於太陽曆部分。因此把夏曆稱為農曆是不恰當的。 農曆即夏曆。農業上使用的歷書,有指導農業生產的意義。但事實上農曆月日與季節變化相差明顯,指導農時的效果並不好,我國古代真正指導農時的是“二十四氣”,它實際是一種特殊的“陽曆”。

農曆的歷月長度是以朔望月為準的,大月30天,小月29天,大月和小月相互彌補,使歷月的平均長度接近朔望月。

農曆固定地把朔的時刻所在日子作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所謂“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太陽和月亮黃經的計算十分繁瑣和複雜,這裡就不予介紹了)

至於定農曆日曆中月份名稱的根據,則是由“中氣”來決定的。即以含“雨水”的月份為一月;以含“春分”的月份為二月;以含“穀雨”的月份為三月;以含“小滿”的月份為四月;以含“夏至”的月份為五月;以含“大暑”的月份為六月;以含“處暑”的月份為七月;以含“秋分”的月份為八月;以含“霜降”的月份為九月;以含“小雪”的月份為十月;以含“冬至”的月份為十一月;以含“大寒”的月份為十二月。(沒有包含中氣的月份作為上月的閏月)

農曆的歷年長度是以迴歸年為準的,但一個迴歸年比12個朔望月的日數多,而比13個朔望月短,古代天文學家在編制農曆時,為使一個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義,即初一是無月的夜晚,十五左右都是圓月,就以朔望月為主,同時兼顧季節時令,採用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在農曆十九年中,有十二個平年,每一平年十二個月;有七個閏年,每一閏年十三個月。

為什麼採取“十九年七閏”的方法呢? 一個朔望月平均是29.5306日,一個迴歸年有12.368個朔望月,0.368小數部分的漸進分數是1/2 、1/3 、3/8 、4/11 、7/19 、46/125, 即每二年加一個閏月,或每三年加一個閏月,或每八年加三個閏月……經過推算,十九年加七個閏月比較合適。因為十九個迴歸年=6939.6018日,而十九個農曆年(加七個閏月後)共有235個朔望月,等於6939.6910日,這樣二者就差不多了。

另外,“十九年七閏”只是一個近似說法。事實上,春秋時代天文學家曾經首創十九年七閏的方法;祖沖之大明曆採用20組19年7閏插入1組11年4閏,計391年144閏,使農曆的平均歷年更接近迴歸年;此外還有334年123閏、1021年376閏的提法,和迴歸年的差額更小。但自清代以來,我國即完全採用天象確定歷年、歷月,從而使農曆的平均歷年與迴歸年完全一致。

七個閏月安置到十九年當中,其安置方法是很有講究的。農曆閏月的設置,自古以來完全是人為的規定,歷代對閏月的設置也不盡相同。秦代以前,曾把閏月放在一年的末尾,叫做“十三月”。漢初把閏月放在九月之後,叫做“後九月”。到了漢武帝太初元年......

相關問題答案
農曆閏月有什麼規律?
農曆四月有什麼花?
農曆10月有什麼節日 ?
農曆六月開什麼花?
農曆三月三什麼節日?
農曆四月是什麼星座?
農曆六月屬什麼五行?
北方農曆四月開什麼花?
農曆四月開什麼花?
農曆三月出什麼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