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有什麼特點?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豫劇的風格特點有什麼

豫劇又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俗名“靠山吼”。它是河南省的地方戲曲,流行於河南、陝西、甘肅、山西等地。

豫劇在聲腔上屬梆子腔系,唱腔分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飛板。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暢、節奏鮮明,加之極具口語化的唱詞,深為觀眾喜聞樂見。其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絃、三絃、月琴,後以板胡代替二絃。武場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的角色行當為“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即四生、四旦、四花臉。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淨、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淨)、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

豫劇流派分祥福調、豫東調、豫西調和沙河調等四派。其中,豫東調和豫西調占主導地位。豫東調多用假嗓,聲音高亢歡快,兼之多夾花腔,故它以表現喜劇風格的劇目見長。豫西調則多用真嗓,悲壯低緩,又多夾哭腔,故長於表現悲劇風格的劇目

豫劇的傳統劇目有600多個。其中常演不衰的有《對花槍》、《三上轎》、《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徵西》等。創作改編的現代戲則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人歡馬叫》等。

河南豫劇的特點,好聽的豫劇有哪些

豫劇一向以唱見長,在劇情的節骨眼上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口語化,一般吐字清晰、行腔酣暢、易為聽眾聽清,顯示出特有的藝術魅力。

豫劇的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樸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衝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稜大角。

豫劇傳統程具有濃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革新,創作由粗到細,粗中有細;由俗到雅,雅俗共賞,表演藝術日臻完美。同時,各行當也湧現了一大批藝術上有成就的演員。

豫劇的唱腔音樂結構屬板式變化體,其板類有四種,即慢板、二八版、流水板、散板:二八板在豫劇的四大板類中表現力最強,變化最豐富。除二八板這個基本板式外,還可分為慢二八板、中二八板、二八連板、快二八板、緊二八板、緊打慢唱等板式。

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豁達寬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大氣磅礴、抑揚有度、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劇行腔酣暢、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

再者,豫劇節奏鮮明強烈、矛盾衝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再加上曲調詼諧歡快,使得豫劇不僅適合演出輕鬆的喜劇,又適合演帝王將相的大場面戲,豫西調委婉動聽,唱腔悲涼故很適合演悲劇。豫劇在關鍵劇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挑戰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觀眾聽清。

豫劇舊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由於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曾叫“河南謳”。“豫劇”之名最早泛指河南各劇種。豫劇傳統程具有濃厚的河南地方特色,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不斷革新,創作由粗到細,粗中有細;由俗到雅,雅俗共賞,表演藝術日臻完美。

新中國成立後,在河南梆子的基礎上,經過幾代老藝術家的不斷改革和創新,正式更名為“豫劇”。標誌著豫劇藝術產生了質的飛躍,也標誌著一門成熟的戲曲藝術開始全面繁榮!所以,河南梆子是豫劇的前身,兩者的概念不盡相同!

豫劇有什麼特點?

豫劇的特點是字正腔圓,聲音變化較大,身上輕巧,俗稱:靠山吼等。

豫劇的由來,特點和優秀劇目

豫劇, 舊稱河南梆子。因河南簡稱“豫”,故稱豫劇。在安徽北部地區稱河南梆劇,山東、江蘇的部分地區仍稱梆子戲,在河北的部分地區,舊稱河南高調。 豫劇的流行區域主要在黃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蘇、山東、河北、北京、山西、陝西、四川、甘肅、青海、新疆、臺灣等省區市都有專業豫劇團的分佈。   豫劇起源已經很難考證。一說明末秦腔與蒲州梆子傳入河南後,與當地民歌、小調相結合而成;一說由北曲絃索調直接發展而成;一說是在河南民間演唱藝術,特別是自明朝中後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時尚小令基礎上,吸收"絃索"等藝術成果發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間(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戲。據當時的碑文資料記載內容,明皇宮是"當年演劇各班祈禱宴會之所,代遠年湮,亦不知創自何時。於道光年間(1821-1850)河工決口,廟宇沖塌,瓦片無存",可見在道光之前,梆子戲就早已存在。這些記述與藝人間的傳說相符。據一些老藝人追憶,他們在1912年前後學藝時,曾聽師傅說起河南的"內十處",即祥符(今開封)、杞縣、陳留(今開封)、尉氏、中牟、通許、儀封、封(今併入蘭考)、封丘、陽武(今併入原陽)和"外八處即淮陽、西華、商水、項城、沈丘、太康、扶溝、鹿邑。據藝人相傳,豫劇最早的傳授者為蔣門、徐門兩家,蔣門在開封南面的朱仙鎮,徐門在開封東面的清河集,都曾辦過科班。   辛亥革命以後,河南梆子更多地進入城市演出。當時開封較有名的茶社,如致祥茶社、普慶茶社、澄懷茶社、慶茶社、東火神廟茶社、同樂茶社等,均爭相邀聘河南梆子班社,義成班、天興班、公議班、公興班等因而活躍一時。此後,鄭州、洛陽、信陽、商丘等城市相繼出現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戲園。在農村,則每逢迎神賽會必演雙在一些地區,所演多屬河南梆子。   豫劇流派最早劃分為豫東調和豫西調。後來有河南省原文化局副局長馮紀漢提出劃分四個流派的問題,即又加上了祥符調和沙河調。1962年河南省舉行老藝人匯演,經原河南省豫劇院藝術室整理,將四大流派的唱腔彙編成集,共分為四部,以後在社會上就傳開了豫劇的四大流派。   (一)豫東調流派的特點   “豫東調”即指鄭州以東,以商丘為中心的部分地區。它的唱腔比較高昂、活潑,曲調比較華麗。常用音域為bE調的“5-----5(高音)”落音多在“5”上,也成為“上五音”。調式為七聲徵調式,音階排列為:5 6 7 1 2 3 4 (#4) 5。豫東調的早期板胡是用五度定弦法(裡弦“6”,外弦“3”)伴奏,從上例來看伴奏旋律有其自己的特點,唱腔有著濃厚的豫東調風味,下韻均落在“5”上,從調式來看是典型的“5”調式。但豫東調的板胡目前已經不用五度定弦了,變成了四度(裡弦"3",外弦“6”),伴奏旋律也相應的有了變化,這也是豫東調伴奏上的一個進步。   演唱豫東調得比較有名望的藝人有唐玉成、李斯忠、馬金鳳等。   (二)豫西調的基本特點   “豫西調”指鄭州以西,以洛陽為中心的“西府調”。曲調較為低平,常用音域為D調或bE的“1------1(高音)”。落音多在“1”上,也稱為“下五音”。調式為七聲宮調式,音階排列為“12345671”。演唱豫西調比較有名的藝人有周海水、常香玉、崔藍田、王二順等。   (三)祥符調的基本特點   “祥符調”指以開封為中心的比較流行的唱法。從調式上分析和豫東調相同(“5”調式)。所不同之處在於祥符調的唱腔比豫東調唱腔細膩些,相比之下豫東調唱腔有些粗狂,這恐怕也是由......

豫劇的藝術特點

豫劇因各地語音差異,在音樂上形成帶有區域特色的藝術流派。清末民初,洛陽等地的豫劇多用下五音,而開封等地的豫劇多用上五音,形成鮮明對比。為了區別,豫劇藝人將洛陽等地的唱腔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稱開封各地的唱腔為豫東調(又稱祥符調)。新中國成立後,豫劇專家又把豫東調細分為祥符調、豫東調、沙河調。這一劃分得到廣泛認同,即以開封為中心的祥符調;以商丘為中心的豫東調;以洛陽為中心的豫西調;流行於豫東南沙河一帶的沙河調,又叫“本地梆”。其中祥符調、沙河調、豫東調多用上五音,豫西調多用下五音;如今祥符調和沙河調都已經沒落,豫東調與豫西調錶現出頑強的生命力。在豫劇繁盛時期,從事豫劇專業的演員,不僅有漢族,還有回族、滿族、朝鮮族、蒙古族、高山族、猶太人等少數族裔。豫劇根植中原、昂奮勃發的宏大氣魄,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應,高亢激越、簡潔明快的唱腔曲調,古今兼具、老少咸宜的表演風格,幽默詼諧、樂觀向上的語言情趣,不難不澀、南北易懂的中州韻音,質樸無華、寬厚浩然的文化風貌,反映現實、貼近生活、有血有肉的大眾格局等。豫劇藝術古今兼納、剛柔相濟、豁達寬厚、有“中和”之美。首先,豫劇唱腔鏗鏘有力,大氣磅礴、抑揚有度、富有熱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具有很大的情感力度。其次,豫劇行腔酣暢、吐字清晰、本色自然、有血有肉、善於表達人物內心情感。再者,豫劇節奏鮮明強烈、矛盾衝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再加上曲調詼諧歡快,使得豫劇不僅適合演出輕鬆的喜劇,又適合演帝王將相的大場面戲,豫西調委婉動聽,唱腔悲涼故很適合演悲劇。豫劇在關鍵劇情上一般都安排有大板唱腔,唱腔流暢、節奏鮮明、極具挑戰性,一般吐字清晰,易被觀眾聽清。祥符調祥符調發源於開封,是豫劇的母調。為標準的中州音韻,是最正宗的豫劇唱腔。男腔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女腔莊重大方、委婉俏麗。祥符調唱詞通俗易懂,多為7字句或10字句,唱功有“寧唱十句戲,不道一句白”的藝諺流傳小生多用二本嗓,鬚生用本嗓、二本嗓等,旦角多用小嗓,丑角多用本嗓二本嗓,淨多用疙瘩腔,風格清新典雅、悠揚婉轉。代表人物中,旦有陳素真、馬雙枝、李景萼、閻立品、桑振君、張岫雲、宋桂玲、王秀蘭、姚淑芳、王敬先、田岫玲、張水英;生有唐喜成。醜有牛得草、高興旺等。豫西調豫西調(西府調),發源於洛陽。 聲音低沉,吐字清晰,字字入耳,生旦淨醜多用大本嗓,本嗓後挫下壓;適合演悲觀、憤慨,音樂深沉、悲壯。代表人物中,旦有常香玉、崔蘭田、毛蘭花、蘇蘭芳、湯蘭香等;生有賈寶須、王二順、王遂朝等。豫東調豫東調發源於商丘。慷慨激昂,粗獷豪邁。咬字較重,弦高。女聲花腔較多,具明快、俏麗等特點,大小嗓結合,本嗓小嗓混雜使用,男聲粗獷豪邁,多以二本嗓、本嗓多交替使用。代表人物中,生有唐玉成、楊啟超、劉新民、劉忠河、索文化、洪先禮、謝慶軍等;旦有馬金鳳、花桂榮、王潤枝、司鳳英、黃儒秀、陳玉英、張秀蘭、黃愛菊、張衛華、董芙蓉等;淨有李斯忠、吳心平等。沙河調沙河調(本地梆)活潑婉轉,激昂嘹亮。既適宜表達愉快舒暢的心情,也適宜表達慷慨壯烈的氣氛。流傳於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稱梆子劇、淮北梆子。代表人物中,生有顧錫軒、劉法印、曹彥章、張三旺等;旦有劉玉梅、安金鳳、徐梅蘭等。 豫劇樂隊的文場主奏樂器,早期為大弦(八角月琴,演奏員兼吹嗩吶)、二絃(竹或木質琴筒蒙桐木面的高音小板胡)和三絃(撥彈樂器)。20世紀30年代,樊粹庭與陳素真把板胡引進豫劇舞臺,並進行了細微的改良,此後板胡就成為了豫劇的主弦。50年代後,一般的文場逐漸增添二胡、琵琶、竹笛、笙、悶子、大提琴等。有的增加墜胡、古箏等。還有增加電子琴,小提琴及西洋銅管......

豫劇都有那些派別?都有什麼特點?

豫劇五大音樂流派

1.祥符調 風格是粗狂、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委婉明麗。代表人物:陳素真,閻立品、桑振君、宋桂玲、王秀蘭。

2.豫西調(西府調)。音味略帶秦腔,優美悅耳動聽,吐字清晰,字字入耳;適合演悲觀、憤慨,音樂深沉、悲壯。代表人物:常香玉、崔蘭田、王二順、李樹建。

3.豫東調。慷慨、激昂。女聲花腔較多,具明快、俏麗特點,男聲則挺拔、昂奮。代表人物:“紅臉王”唐玉成、趙義庭、馬金鳳、李斯忠、劉忠河。

4.沙河調。活潑婉轉,激昂嘹亮。既適宜表達愉快舒暢的心情,也適宜表達慷慨壯烈的氣氛。流傳於淮北、沙河流域,安徽人稱梆子劇、淮北梆子。代表人物:樑振起、劉發印、唐喜成、安金鳳。

5.現代調。建國後,楊蘭春整合豫劇其他聲腔,形成的新唱腔。通俗易懂、類似民族音樂,歡暢明快。代表劇目:豫劇絕對經典現代戲《朝陽溝》。

藝術家風格流派

以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五大名旦為代表的表演流派,常派激昂奔放、陳派古樸典雅、馬派剛健明亮、崔派深沉含蓄、閻派細膩委腕。

河南豫劇的的主要特點

語言本地化是幾乎所有戲曲的特點,豫劇唱腔高亮清晰(這些都是針對別的劇種而言),更值得稱道的是劇情及表演,多描寫人的心理變化和感受,像京劇唱唸做打都比較全面到位,但顯得呆板,豫劇裡的每個流派表演同一部戲曲的時候,區別較大,比如馬金鳳的對花槍和翠蘭田的對花槍,味道迥異。豫劇很能體現優秀的劇目有《拷紅》《桃花庵》,拷紅在描寫紅娘心理上非常真實到位,是別的所有劇種的西廂記都達不到的,比如,紅娘陪鶯鶯到書院被關在門外,每更次一段唱,唱出了她對鶯鶯私會張生的看法,及對老婦人毀婚的觀點,挨凍受怕的表演。很到位的描寫了一個封建社會中層女性的心理。

豫劇的意義是什麼

河南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流行於河南全省和陝西、山西等地,是梆子腔的一種。解放後流行面有所擴大。也叫河南梆子。

參考資料:叮現代漢語詞典》

豫劇的服飾特點

早期豫劇(河南梆子)表演的舞臺裝置極為簡單,往往只用蘆蓆、箔子一擋,臺上一桌二椅,即可開演。打小鑼、敲梆子的稜員兼“檢場”。進入城市後,有較固定的劇場,舞臺裝置才有所改進。豫聲劇院已採用一些布幕、佈景,旦角服飾講究“老旦清,正旦俊,花旦風流”。此後又受京劇服飾的影響,已基本與京劇服飾相同。

故樓主可以參考京劇服飾的特點

豫劇有哪些種類?

豫劇,原稱“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調”,產生於明末清初,多以清唱為主,其風格首先是富有激情奔放的陽剛之氣,善於表演大氣磅礴的大場面戲,具有強大的情感力度;其次是地方特色濃郁,質樸通俗、本色自然,緊貼老百姓的生活;再次是節奏鮮明強烈,矛盾衝突尖銳,故事情節有頭有尾,人物性格大稜大角。 豫劇形成以後,由於語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開封為中心的唱法稱“祥福調”;以商邱為中心的唱法稱“豫東調”,又稱東路調;以洛陽為中心流傳的唱法稱為“豫西調”,又稱西府調、靠山簧;豫東南沙河流域流傳的唱法稱“沙河調”,又稱本地梆。 豫劇音樂豐富多采,唱腔屬板腔體。唱詞通俗易懂,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可分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飛板四大板類。豫劇的伴奏樂器分文武場面,文有二絃、三絃、月琴,稱之為老三手或仨弦手。後因二絃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場常用的樂器有板鼓、堂鼓、大鑼、小鑼(又名堂鑼或手鑼)、手鑔、梆子、手板等。 豫劇傳統劇目約有七百餘出。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對花槍》、《三上轎》、《地塘板》、《提寇》、《鍘美案》、《十二寡婦徵西》等。建國以後,經過推陳出新,出現一批優秀傳統劇目,如《穆桂英掛帥》、《破洪州》、《唐知縣審誥命》等,普遍受到人們的歡迎,同時還有改編演出的歷史劇《花木蘭》,神話劇《白蛇傳》,創作演出的現代戲《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結婚》、《羅漢錢》、《祥林嫂》、《五姑娘》、《紅色娘子軍》等許多劇目。由於音樂工作者的創新與出新,譜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音樂唱腔,從而使豫劇成為全國人民所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形式。 豫劇的行當和班社,俗話說:“四生四旦四花臉,八個場面(即一鼓二鑼仨弦手,梆子手鑔共八口)倆箱倌”。四生是大紅臉(又叫紅淨、戲生)、二紅臉(又叫馬上紅臉)、小生、邊生(又叫二補紅臉);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閨門旦)、老旦、帥旦;四花臉是黑頭(副淨)、大花臉、二花臉、三花臉。正因為是男八女四的行當,把四生四花臉叫做外八角,以男角為主的戲叫做“外八角戲”。 豫劇歷史上有名的演員,據鄒少和先生回憶:“宣統間,小旦李劍雲者,陽武人,天賦佳喉,清脆圓潤,高下疾徐,婉轉曲折,璣珠走盤,無不如意,又復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劇風為之一變,優伶界中感嘆為空前絕後之才”。比較著名的鬚生有張小乾、張同慶、澎海豹、許樹雲。名小生有黃儒秀(黃娃、黃馬褂)、王金玉(筱火鞭)。紅臉王唐玉成,武曹彥章等。自從出現女演員後,著名的演員有:王玉枝、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等。解放後的著名演員有:魏雲、王善樸、高潔、陳新理、馬琳、柳蘭芳等。

相關問題答案
豫劇有什麼特點?
劇本有什麼特點?
老虎的舌頭有什麼特點?
華山有什麼特點?
廬山的景色有什麼特點?
武松有什麼特點?
優秀的人有什麼特點?
藏戲的聲音有什麼特點?
注塑鞋有什麼特點?
隨和型的人有什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