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了嗎白巖鬆讀後感?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白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

[白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

白巖鬆,不僅是一個央視著名主持人、新聞記者、評論員,還是一個同我一樣即豪邁又感性的北方人,白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對於這個央視不苟言笑的資深新聞人,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在2008年金鷹獎頒獎典禮獲得“最佳電視主持人”時說的這樣一番獲獎感言:“2008年,一片寂靜的北川和萬眾歡騰的鳥巢,或許也是這一年中國人喜悅與悲傷的兩個極致。他對於一個主持人的提醒就是,萬眾歡騰的時候要學會聆聽,沉默的時候要勇敢地說出自己的心聲。”前不久通過媒體得知他的新作問世,我便以第一時間購買了這本《幸福了嗎?》,閱讀後也深有感觸,在這裡就與大家分享一下對書中提到的很多社會現象的心得體會。

提到現今的諸多社會現象,這也是白巖鬆在書中表達的許多觀點我都相當贊同的原因。首先就要說說最近在自家小區內看到的一幕:就在前幾天下班回家的時候,接連兩三天都會看到那一對中學生。三次遇見他們,兩次都是看到兩個面容稚嫩的孩子緊緊抱在一起,他們還揹著書包、穿著校服,直到我走進樓內他們還是保持著那個動作久久沒有分開。對於這樣的兩個中學生我真不知道該用怎樣的一個詞來形容他們的關係~但我知道這種畫面在很多人青春萌動的時候都曾是一種嚮往和好奇,這或許也是很多人在成熟前都會經歷的一小段路。看著現在的許多孩子揹著阿迪的包、穿著耐克的鞋······也許他們會認為在這個特殊的年代,他們是“不走尋常路”的一撥,會覺得“一切皆有可能”,也會時常有“飛一般的感覺”;甚至在還不懂得什麼是享樂的時候,就頻繁出入各類酒吧迪廳及娛樂場所,在我還是學生時代與同學去江邊春遊的時候,他們就已經三兩個結伴走出了家鄉的這片土地領略過各地風光了,讀後感《白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這些都無疑顯現出社會和時代的變革,但對於他們來說這樣的“青春”似乎來得有點早~而這些過早的“認識”也只會使他們的童年、青春時光縮減的一短在短。這也正是我不願看到的~因為即使現在,很多事情還是需要從小做起、需要從根本上改變、需要打好基礎的!

在我感嘆現在的學生生活環境越來越好的時候,卻看到好多孩子在他們的青春時期做著非青春的事;在我感嘆現在的飯店服務質量越來越好的時候,卻看到在一起吃飯的朋友從佳餚中夾出一隻煮熟的蒼蠅······是什麼讓十八九歲的青年變得只要穿上一身品牌服裝就可以趾高氣昂的走在人群中?是什麼讓身強力壯的男人拋棄尊嚴跪在街邊叩頭乞討?我想問,難道生活好了,是錯嗎?但事實說明,人們的生活水平提升了,可許多人的素質和良知卻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從步入社會的那天起身邊就不知有多少人說過:咱們改變不了現實、改變不了社會,只能去適應社會、融入社會。所以大家都選擇了適應、選擇了順從,即使曾經有的人奮力掙扎過,但後來因為種種原因也就隨波逐流了,所以這些人變了。正如白巖鬆說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一邊在升騰一邊在墜落······岸,在哪裡?”可能也正是因為這些種種因素,上天怒了,它讓大自然懲罰了人類。2008年,汶川的一場地震,中國在一天之內失去了八萬人。對於今天來說,它已是被載入歷史的一段沉重往事;但也正是因為這一天,加之近兩年全球性的環境問題,接踵而來的自然災害讓許多人似乎感覺到了什麼、悟出了什麼。所以在那以後,坐公交車就時常能看到給老人孩子讓座的人。因此,在當下社會中的很多現象,人們的很多生活觀、價值觀,不僅體現在我們的言行,更多的是出於一種心態和一種信念!

我一直都認為古人的聰明和才智都是純粹的。所以人類有了發展,所以現在的中國人理智了、現實了、世故了······但人們在不斷進步的同時卻把......

白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

1

讀白巖鬆的《幸福了嗎》有感

於潔璐 2012年2月2日

學校為我們老師買了一本書,白巖鬆的《你幸福了嗎?》,假期中閒來無事翻翻看,誰知一看就喜歡上了。

這幾天一直在讀白巖鬆的這本書。白巖鬆,一個感覺熟悉卻又陌生的人。初拿起他的書,籠統的翻了一下,照片很多,不禁引起了我兒時看連環畫般的興趣,看到搞笑的照片,我不禁失聲大笑,看到隆重的照片,我會砸吧砸吧嘴羨慕一番。一遍的照片看下來,心中有種說不出的感覺,是酸楚,還是激情澎湃,無需過多的語言,僅僅是幾張照片,卻演繹了一個人的一生。隨著照片顏色逐漸的鮮豔,時間讓一個人的生命也隨之絢爛多彩。一個成熟穩重,渾身上下充滿成功氣息的男人呈現在我的面前,不由的發出一句,現在看來白巖鬆還挺帥的,在接受了歲月滄桑的洗禮,洗去了年少的輕狂,漸漸的讓自己沉澱。

《幸福了嗎》是央視主持人白巖鬆十年行走、十年思考、十年寫作的又一部發力之作!相比十年前還相對青澀的《痛並快樂著》,該書凸現了白巖鬆的成熟、睿智以及身在高處,卻清醒、平和的心境,是一部解讀“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重量級作品。

白巖鬆試圖以自己十年來的所見所聞、所事所為、所思所想,解讀這個看似簡單,卻事關人人的重大命題。於是,書中幾乎無一遺漏,生動深刻地記述了發生在每一個人身邊的大事小情。同時他在記錄時代變遷的同時,更關注個體的命運在其中如何發展,更關注“焦慮”、“浮躁”“不安全感”等普遍存在的,社會高速發展的“副產品”。

在滌盪悲喜的故事中,在社會轉型的陣痛中,在歷史車輪的呼嘯中,白巖鬆字裡行間跳脫出來的,是對當下這個物質時代最迫切的追問:“幸福在哪裡?”以及對每一個焦慮忙碌的現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嗎?”。在我們這個國度,需要改進的很多,社會發展的同時,必然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剛出校門,社會現實和理想的巨大落差,我們該怎樣面對這些?我們的幸福從何而來?年輕人的追求是什麼?這些都該是我們要思考的。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我們應該停下來,好好找一下方向。正版書的質量沒得說,後面附送了白老師在耶魯大學的演講DVD,很值得一看。總之,在我們追求自己的幸福的路上,是值得停下來看看這本書的。

書中語言平實直白,充滿著理性的反思,凸現了對生活的熱愛。“寫詩重要還是籤合同重要?我說對於生命而言寫詩更重要。”“所謂混得好的,一定有不為人知的痛苦與要付出的代價;所謂混得不好的,也有屬於自己的幸福和平靜。就看你怎麼看待它,怎麼善待擁有的好。

徜徉字裡行間,讓心靈擁有純淨的溫暖和感動。幸福是內心深處的微妙感覺,不一定與財富、地位、功利同步;幸福需要在平淡中尋找,需要在細微處品味;幸福是一種能力,要靠學習、思考、實踐來培養,日積月累,它就會源源不斷地流向遠方;幸福是小事累加的過程:跟家人吃飯,陪孩子成長,有健康身體„„這些微不足道的小幸福,會日漸豐盈我們,積攢起來,便成了溫暖我們一生的大幸福。 忽然想起一則流傳很久的寓言:小老鼠總感覺自己不幸福,就去問媽媽“幸福在哪 裡?”老鼠媽媽說:“幸福在你尾巴上。”小老鼠轉來轉去看不到,老鼠媽媽說:“孩子,不要找了,一直往前走,幸福就會始終在後面跟著你。”

“曾經年少愛追夢”,那些年少輕狂的歲月,是走過了,也追過了,我卻不知道自己是否幸福了。其實,很多時候,並不是怕選擇之後所要面對的一切,而是懼怕這樣的選擇我們究竟是不是會更幸福呢?許多事情,看的更透,就會更幸福一點。也有些事情說起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所以仍然執著,不得輕鬆。也許,我該學會,放下。正如假期中湖南衛視放的《宮鎖珠簾》的片尾曲,......

白巖鬆《幸福了嗎》的讀後感讀後感

專家一樣的評論,學者一般的反問,這就是CCTV的節目主持人白巖鬆,機敏和語言犀利是他的優勢,白巖鬆睿智,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出於對他主持節目的風格的喜愛,我讀了他的《幸福了嗎?》,確實感受頗深。

《幸福了嗎》是白巖鬆寫下那本著名的《痛並快樂著》十年之後的最新隨筆作品,是他從“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期間的心靈成長全紀錄。開篇作者便借用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的一首詩,勾勒出了全書的輪廓—如何尋找幸福和信仰。之後,白巖鬆用他慣有的犀利文筆和審視的目光,回顧了自己十年來在CCTV、名利場的起伏,發表了自己對近年社會大事件的看法,記敘了差旅各國報道採訪的臺前幕後故事,也和讀者一起分享了書籍、音樂、電影等等他自己的心靈營養品。白巖鬆試圖以自己十年來的所見所聞、所事所為、所思所想,解讀這些看似簡單,卻事關人人的重大命題。他的言論,一向以有勇氣、有價值著稱。相比十年前,無論他的人還是他的書,改變的是眼界,是心境,是胸懷,而不變的則是無處不在、讓人難以無動於衷的浪漫主義激情。

在滌盪悲喜的故事中,在社會轉型的陣痛中,在歷史車輪的呼嘯中,白巖鬆字裡行間跳脫出來的,是對當下這個物質時代最迫切的追問:“幸福在哪裡?”以及對每一個焦慮忙碌的現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嗎?”。幸福一直是人們的一個不變的追求,但是你幸福了嗎?白巖鬆說,不平靜,就不幸福。

“9.11”的沉默在白巖鬆的心中留下了永遠的傷;新聞評論部充滿自由空氣的年會是情感的溝通,是激情和壓抑的釋放;總理參加的座談會,直言不諱地評議國務院部委,可鑑一個知識分子的獨立和擔當;四川地震賑災晚會現場臨時放棄對蔣敏的提問,地震救援直播中講述笑話,表達了他對於愛的主張;“7.13”申奧成功之夜演播室裡的尖叫是熱情的張揚;書中很多這樣的細節都是作者在和讀者一起分享著自己的幸福時光。這幸福不一定是快樂,有時也是熱淚盈眶的,不一定興奮和激動,有時也會黯然神傷。

這本書表達在這個世界,說一千道一萬最後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不要拿自己的人生過別人的生活,不管你是商人政客學者工人,你只要內心平靜祥和,你就是幸福者。在成天的忙忙碌碌中,在追逐事業、操勞家庭中。有時停下腳步,整理思緒,靜下心來放空自己的身心,可能會對人生有新的思索,在平靜下來思考以後,獲得屬於自己所需要的幸福。正如文中所說“在墨西哥,有一個離我們很遠卻又很近的寓言。一群人急匆匆的趕路,突然,一個人停了下來。旁邊的人很奇怪,為什麼不走了?停下來的人一笑:走的太快,靈魂落在了後面,我要等等它。”

走得太遠,別忘了當初我們為什麼出發。這句話給我的印象最為深刻,也是最賦禪機的一句。就像有首歌《春天裡》唱的那樣,“記得曾經一無所有,可當初是那麼快樂。凝視著此刻爛漫的春天,可我感覺卻是那麼悲傷。”曾經年少輕狂,但那時只有簡單的生活,追求也是簡單,人雖一無所有,但是過得簡單快樂,便擁有無處不在的幸福。

白巖鬆《幸福了嗎》讀書筆記2000字左右

白巖鬆,一個資深的媒體人,在《幸福了嗎》一書中講述了不少真實的事件,表達了不少真切的感受,與其說他在書中和讀者一起探討著幸福的根源,不如說是在捫心自問:我幸福了嗎?在他的陳述和自問中也坦白了一個媒體人理所應該的擔當,一個知識分子義不容辭的責任。

《幸福了嗎》作為白巖鬆闊別十年的又一著作,是繼《痛並快樂著》的又一經典之作。作為一個資深的媒體人,這本書無疑是對他這30年生活的很好回顧。在他的媒體經歷中,他報道了多少新鮮的故事,有見證了多少歷史大事的發生。他用他獨特的見解和敏銳的觀察力,向我們闡述了他人生中經歷的點點滴滴,和我們分享了他人生中的精神養品。

對於我來說,《幸福了嗎》就是一本值得細細品讀的經典之作。尤其是在當代充滿競爭的社會中,學會看淡人生或許我們就不會生活得那麼辛苦。生活中,人人都為了掙錢,都迷失了他們最原始的心靈。地位的卑微只是讓他們擡不起頭,想金錢看齊已經越來越成為一種時尚。整個社會充斥著金錢主義,難道沒有錢和地位我們就真的萬萬不能了嗎?“太多真實與謊言,記錄了太多堅持與理想,在現在這個現實的社會中,有個能得這麼清楚,有自己的堅持,有自己的思想,執著自己的信仰的人不多了。”石巖鬆的這句話說的一點也沒錯,在當今社會,需要的是我們對自我的堅持,不跟風隨大流,而是追隨我心。

回顧他的一些言論,我不由得心生敬仰。每一句話都那麼的深刻入微,每一句話都讓人感慨連篇。或許有時候學學他的人生哲理,我們也許就能夠看淡人生,找到我們幸福的源泉。

“1+1=2,這多簡單,沒壓力的情況下,誰都知道。但環境稍有改變,1+1=3會得到好處,就會在一瞬間,讓相當多的人臉不紅心不跳地脫口而出 ‘1+1=3’。”這就是現狀。只要假話、空話、套話佔據上風,我們的命運就隨時可能被逆轉。”這是關於假話與命運的言論。的確,現實中的我們,太習慣於說謊了,以至於分不清楚真與假,以至於我們自身也被習慣所習慣。因此,我們所追求的,一般也不是我們內心的最真切的渴求。除了迷茫,我們也忘了幸福在哪裡?

“時代讓正青春的人們必須成功,而成功等同於房子、車子與職場上的遊刃有餘。可這樣的成功說起來容易,實現起來難,像新的三座大山,壓得青春年華喘不過氣來,甚至連愛情都成了難題。”這是年輕人的三座大山,是我們身上背的行囊,我們只能往前走,沒有回頭路。在無數次的尋尋覓覓,我們忘了最初堅持的原則,忘了“君子坦坦淡淡”,也忘了我們要的幸福在哪裡。或許,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也是一種沉淪。

“房價不斷上漲,甚至讓人產生錯覺:總理說了不算,總經理說了才算。後來總經理們太過分,總理急了,房價才稍稍停下急匆匆的腳步。然而往前看,你會對房價真正下跌抱樂觀態度嗎?更何況房價動不動就三萬四萬一平米,它降不降還跟普通人有關係嗎?”房價上漲了,現階段看似和我們無關,但總有一天我們之間會有交集。往回看那些個群眾,在高房價、低工資的壓力下喘不過起來,他們所謂的幸福也不知所蹤了。

如果你問我:”你幸福嗎?”我回答:“現階段,我很幸福,只是我不知道幸福的終點在哪裡。”你知道嗎?至少石巖鬆知道。是他,用他的經歷告訴我們:有時候手放開得到解脫,你也就幸福了,幸福在於不執著,在於看淡人生。我不能說我很懂他的幸福理論,但至少我願意花時間去努力學習。因此,真正懂得幸福的人,他本身也懂得幸福在哪裡。

白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

[白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

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

記憶中的臺灣,兩個字:寶島,白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兩個字概況了全部,代表了太多的東西。但是具體代表著什麼?日月潭、阿里山、臺灣故宮。。。再說到最近的十年,接觸的臺灣娛樂、臺灣的明星、臺灣的歌曲。

這就是全部!

最近的幾年,就是臺灣的民主政治。一邊是自由民主和進步的選舉,另外一邊是過度的民主帶來的混亂。看完《幸福了嗎》,從白巖鬆的這本書裡才知道,確確實實體驗到臺灣社會的細節。

1、誠品書店。一個24小時營業的書店,是那麼的溫馨、優雅,給了讀書人一個受尊重讀書場所。

2、人間佛教。證嚴上人、星雲大師等,大家一起努力,造就的一次佛教革命,使之告別深山,走入紅塵,而引領眾人,成為了一種最新的社會動員與安撫方式,讀後感《白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

3、義工。我才知道,志願者不應該只是年輕人的事情,中老年人有更多的時間、經歷,他們也應該是志願者的主力。但在大陸,為什麼志願者歸青聯管?好像只是年輕人的事情。這點,我們需要改進。

4、鄧麗君。一個用歌聲傳遞了兩岸同胞共同心聲的歌者,一首《何日君再來》承載著多少中國人的記憶?

證嚴上人的幾句話很好,留作記憶:

第一、要學會感恩被你幫助的人,是他們,讓你有所啟悟,用苦難教育了你。

第二、甘願做,歡喜愛,捱罵受委屈都不為所動。

第三、不要怕被磨,被磨的那塊石頭是會發亮的,磨人的更辛苦,他是會消耗的。所以,人生哪裡有什麼敵人。。。

真誠的希望,兩岸早日統一。

〔白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白巖鬆:不平靜,就不會幸福 {附柴靜讀後感}

[白巖鬆:不平靜,就不會幸福 {附柴靜讀後感}]

走在人群中,我習慣看一看周圍人的手腕,那裡似乎藏著一個屬於當代中國人的內心祕密,從不言說,卻日益增多,白巖鬆:不平靜,就不會幸福 {附柴靜讀後感}。

越來越多的人,不分男女,會戴上一個手串,這其中,不乏有人僅僅是為了裝飾;更多的卻帶有祈福與安心的意味,這手串停留在裝飾與信仰之間,或左或右。這其中,是一種怎樣的相信或怎樣的一種撫慰?又或者,來自內心怎樣的一種焦慮或不安?

手串有助於平靜嗎?我們的內心,與這看似僅僅是裝飾的東西有什麼樣的關係?人群中,又為什麼幾乎沒有人談論過它?

沉默之中,埋藏著我們怎樣的困惑?

這是一個傳統的復歸,還是一個新的開始?這是因祈福而產生的下意識行為?還是因不安而必然的求助?

2006年的最後一天,我去301醫院看望季羨林先生。到達時是上午,而很早就起床的季老,已經在桌前工作了很久,他在做的事情是:修改早已出版的《佛教十五講》。他說:“對這個問題,我似乎又明白了一些。”

話題也就從這兒開始,沒想到,一發不可收,並持續到整個聊天的結束。

“您信佛嗎?”我問。

“如果說信,可能還不到;但我承認對佛教有親近感,可能我們很多中國人都如此。”季老答。

接下來,我好奇的是:快速前行的中國人,現在和將來,拿什麼撫慰內心?

季老給我講了一個細節。有一天,一位領導人來看他,聊的也是有關內心的問題,來者問季老:主義和宗教,哪一個先在人群中消失?

面對這位大領導,季老沒有猶豫:假如人們一天解決不了對死亡的恐懼,怕還是主義先消失吧,也許早一天。

看似平淡的回答,隱藏著一種智慧、勇氣和相信。當然,“早一天”的說法也很留餘地。

和季老相對而談的這一天,離一年的結束,沒幾個小時了,冬日的陽光照在季老的臉上,也溫暖著屋內的其他人。

那一天,季老快樂而平靜。我與周圍的人同樣如此。

又一天,翻閱與梁漱溟先生有關的一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翻到後記,樑先生的一段話,突然讓我心動。

樑老認為,人類面臨有三大問題,順序錯不得。

先要解決人和物之間的問題,,接下來要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最後一定要解決人和自己內心之間的問題。

是啊,從小求學到三十而立,不就是在解決讓自己有立身之本的人與物之間的問題嗎?沒有學歷、知識、工作、錢、房子、車這些物的東西,怎敢三十而立呢?而之後為人父為人母為人子女,為人夫妻,為人上級為人下級,為人友為人敵,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你又怎能不認真並辛苦地面對?

但是隨著人生腳步的前行,走著走著,便依稀看見生命終點的那一條線,什麼都可以改變,生命是條單行道的局面無法改變。於是,不安、焦慮、懷疑、悲觀……接踵而來,人該如何面對自己的內心,還是那一個老問題——我從何而來,又因何而去?去哪兒呢?

時代紛繁複雜,忙碌的人們,終要面對自己的內心,而這種面對,在今天,變得更難,卻也更急迫。我們都需要答案。

如果更深地去想,又何止是人生要面對這三個問題的挑戰?

中國三十餘年的改革,最初的二十多年,目標很物化,小康、溫飽、翻兩番,解決人與物之間的問題,是生存的需求;而每一個個體,也把幸福寄託到物化的未來身上。

這些物化的目標陸續實現,但中國人也逐漸發現,幸福並沒有伴隨著物質如約而來,整個人群中,充滿著抱怨之聲,官高的抱怨,位卑的抱怨,窮的抱怨,富的也

抱怨,人們似乎更加焦慮,而且不知因何而存在的不安全感,像傳染病,交叉感染。上面不安,怕下面鬧事;下面也不安,怕上面總......

幸福了嗎。讀後感

[你幸福了嗎 讀白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

內心不平靜

如何的幸福,以前內心焦躁不安的時候每次聽到奶奶唱的主歌,有點憂傷的旋律和歌詞,內心就會平靜下來;奶奶不在後,爺爺爸爸都去信教了,他們整日忙忙碌碌起早貪黑,但是活得很是快樂開心,這就是他們所說的喜樂,你幸福了嗎 讀白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生活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加入這個高效率的工作節拍中,尤其是經濟壓力的增強,會發現內心再也無法平靜,波瀾洶湧跌宕起伏,為各種的誘惑為一些超過自己目前能力的承諾,更為一個個為之痴狂的偉大夢想。可是這一切的帶給我的除了是一些增長的收入之外,內心的不安和對金錢的貪慾之外,別的一無所得,忙完找工作是室的房子

忙著裝修 忙著買房子

忙著做策劃主持,當獨自一人時,拾起毛筆練一練書法,聽一聽懷舊的鄧麗君小資歌曲,卻發現內心難得的平靜和祥和,這種平靜往往在過去到教會做禮拜時,聽到教會的讚美詩合唱才能感受到的,這可能就是幸福的前提---平靜吧,這也可能是目前會什麼越來越多人在遇見人生的各種過不去的坎時,最後選擇了教會的原因吧,讀後感《你幸福了嗎 讀白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白巖鬆說這世界有三種學問1.人和動物的學問2.

人和人的學問

3.人與內心的學問,最後一個是最難的。這說明這個世界,說一千到一萬最後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不要拿自己的人生活別人的生活,不管你是商人政客學者工人,你只要內心平靜祥和,你就是幸福者,每個幸福的人相當於擁有20萬美金,就是中國的百萬富翁。

人生終究要到終點,為什麼人們那麼著急呢,為什麼不慢一點呢。其實慢一點,沿路的風景會欣賞的更佳。

〔你幸福了嗎 讀白巖鬆《幸福了嗎》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求 白巖鬆 "幸福了嗎" 讀後感800-1000字 ,不要百度上隨便找的啊。。最好是自己寫的。。借鑑下。。 30分

10年前,白巖鬆寫《痛並快樂著》,帶淚的樂觀與深藏痛苦的信念在文字中糾結纏繞;10年後,白巖鬆寫《幸福了嗎》,用犀利和審視的目光關注著轉型陣痛中的中國,在歷史車輪的呼嘯中,迫切的追問這個時代和這個時代的人“幸福在哪裡?”、“你,幸福了嗎?”。

當我拿起這本書的時候,目光被幾個醒目的藍色的字體《幸福了嗎?》給鎖定住了,字體下方的照片是熟知的 “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鬆”。然後拿起這本書開始一頁一頁的翻看。首先是被白巖鬆的犀利的文字、流暢的語言、直白的話語、坦誠的面對、幽默風趣的句式而吸引了,兩天的功夫大致看了一遍,讓我感受到了作為媒體人、電視人、名人的不容易、辛苦、壓抑、緊張、責任……

有些人總是羨慕名人、總是羨慕有錢人、羨慕比自己強的人,其實任何人的背後都有著酸甜苦辣,有著自己的不易,只有自己才知道要付出多少,光鮮的背後有多少淚水與苦澀。

一個人活著,什麼是幸福,幸福的指數有多少,只有自己知道。其中有這樣的幾句話讓我反覆的思量了好久:“幸福在哪裡且不說,痛苦卻是隨時可以感覺得到的。現在社會上為了錢,可以隨時欺騙,只要於己有利,別人,便是一個可供踩踏的梯子。理想,是一個被嘲笑的詞彙。沒有辦法,缺乏信仰的人,在一個缺乏信仰的社會裡,便無所畏懼,便不會約束自己,就會為了利益,讓自己成為他人的地獄。“錢和權,越來越像是一種信仰,說白了,它們與慾望的滿足緊密相連。“社會有社會的問題,我們又都有自己的問題。想要平靜與幸福,我們內心的問題終究無法迴避。”多麼的直白,多麼的現實。是呀----我們奢求的太多太多,又怎能讓自己平靜心安呢,怎麼能感到幸福了呢!

作為一為從事傳媒行業的知名人,白巖鬆從“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的10年,每一段經歷都關乎國家社會的重大命題,申奧、SARS、奧運會、金融危機...我在他充滿了智慧的誠懇言辭中找尋我的10年,企圖找尋關於幸福的理解。

從《幸福了嗎》,我瞭解了白巖鬆和白巖鬆的思想。白巖鬆是一個時代的思考者。他有個性,愛思考,幹工作像我一樣賣氣力和創新,愛寫點東西。他還愛足球,而我卻不愛。從《幸福了嗎》我瞭解中央電視臺還有臺灣、美國、日本的一些事。其實我1992年去的美國,留下了3萬字的《美國之旅》,他1995年才去美國,同樣留下了自己深深的思考。他一直在媒體人的現實與理想中掙扎。能做到嗎:說人話、關注人、像個人!能做到嗎:捍衛常識、建設理性、尋找信仰!!!???他說的許多話非常值得人們思考。做一個新聞評論員,最重要的是敏銳、勇氣和方向感。尊嚴這兩個字的提出,就是中國一個重要的轉折。他努力了,也收穫了。但是,他不滿意,正常。這才是社會,尤其中國社會。他想40不惑,不可能!我也一樣,我是他的哥哥。為此,我曾寫了系列文章,至今博客中還可查到。孔聖人才40不惑,誰是聖人?!我40歲突然覺醒,信了西方的一句話:人生40歲開始。十年後他想寫一本書《終於信仰》或者《閒--試著與生活講和》。他十年後的目標是:健康、開心、平靜、踢球並進球、頭髮還剩不少、體重增加不多、對世事依然好奇、還會憤怒也會流淚,慢慢來。。。務實多了。但是,被迫改變自己,你還是白巖鬆嗎??

《幸福了嗎?》是對當下光怪陸離的社會的質問,也是對人們久經炎涼而日益麻木的心靈的一種呼喚。在滌盪悲喜的故事中,在社會轉型的陣痛中,在歷史車輪的呼嘯中,白巖鬆字裡行間跳脫出來的,是對當下這個物質時代最迫切的追問:“幸福在哪裡?”以及對每一個焦慮忙碌的現代人最善意的提醒:“你,幸福了嗎?”。2010年,白巖鬆中學畢業25年聚會,酒席上,輪到他發言,他說自己掏......

白巖鬆寫的感動過後讀後感

一個13歲的四川女孩名字叫黃思雨,她是映秀小學的一個學生。大地震發生那一瞬間她被砸在了廢墟的下面。後來她被送到了華西醫院截肢了,再後來送到了北京要裝假肢。當我看到這個孩子的時候,她一直在笑。小姑娘漂亮得讓人心疼,陪著她的是她的媽媽,一直在北京進行治療。她們家只有四口人,但是一場大地震讓這個家庭在三個地方生活。幾個月他們都沒有見面。2008年的11月底,因為集善嘉年華這樣一個公益的活動,組織方把他們一家人給團聚了,一家四口人抱在一起哭。現場幾百人都在哭。同情、心疼、不忍……然而當我們流著淚水的時候,突然在我的心裡,又生出了一種羨慕。為什麼?因為這個家庭幾乎什麼都沒有了。但是你知道:他們有愛有親情 有思念。尤其重要的是有希望。一場特別大的災難,讓我們付出了非常大的代價。但是這樣非常大的代價,有的時候也是一種提醒:提醒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總有那些被你司空見慣的、你都不覺得是什麼的幸福,其實一直都守護在你的身邊。只是平常、甚至顯得平淡的日子裡頭,你都不太在乎了它而已……在平常的日子裡頭,在回家變得非常容易的時候,你不覺得它怎樣……

相關問題答案
幸福了嗎白巖鬆讀後感?
今天你幸福了嗎白巖鬆?
幸福了嗎白巖鬆講座?
白巖鬆還在央視嗎?
白巖鬆哪本書最好看?
撒貝寧為什麼打白巖鬆?
你的燈亮著嗎讀後感?
你在傘裡嗎讀後感作文?
你在傘裡嗎讀後感?
上帝擲骰子嗎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