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心為戒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怎麼是 攝心為戒,怎麼做到 攝心為戒?

攝心為戒也就是保持正念,如果能時時刻刻保持正念,持戒就變得非常容易,不會再覺得戒律的規定很多。

如何保持正念呢?

根據南傳上座部佛教,有四種正知,即:有益正知、適宜正知、行處正知及不痴正知 。

其中,有益正知是檢查(向前行的)行動以確定它是否值得做之後,了知有真實利益的洞察力。因此,當向前行的念頭生起時,修行者並不順從心的衝動而立刻向前行,而是先考慮:「向前行是否有真實的利益?」

適宜正知是檢查向前行是否適宜之後,了知其適宜性的洞察力。例如參訪佛塔是有益的。但是,當舉行對佛塔的大供養法會時,多到可以覆蓋十或十二由旬地的大批群眾聚集在一起,男人與女人穿戴著適合他們身分的裝飾品四處遊逛,看起來就像色彩鮮豔的玩偶一樣。在這樣的場所,比丘可能會對可愛的對象生起貪慾,對可厭的對象生起瞋怒,對中立者生起愚痴。比丘也可能違犯身體接觸方面的戒條 ,或遭遇生命或梵行的障礙。如此,那地方就不適合去。然而,如果沒有這些障礙,那地方則是適合去的。去參訪菩提樹也可運用同樣的解釋。

行處正知。行處(gocara)就是適合自己修行的業處(禪修法門)選自三十八種業處。行者審察了有益與適宜,並且學習了自己的禪修業處之後,生活中或走在路上時一直將禪修業處保持在心中,這就是行處正知。

不痴正知是佛法慧學階段的,乃是在向前進等時候不迷糊。應當如下述來了解不痴正知。

在此,比丘在向前進或返回的時候對這些行動不迷惑,不像矇昧的世間人那麼想:「自我在向前進,向前進的行為是由自我產生的。」或「我在向前進,向前進的行為是由我產生的。」相反地,他理智地了知:「當『我要向前進』這樣的念頭生起時,由那個念頭產生的心生風界會造成〔身體的〕動作 。因此,藉著心理活動(所產生)風界的擴散,被認為是身體的這一組骨骼才會向前走。」向前走的時候,在每一次舉起腳的動作中地界與水界是次要與軟弱的,而另兩界〔風界與火界〕則是顯著與強力的。在腳向前移與腳跨出時也是同樣的情況。但是在腳向下落的時候,火界與風界是次要與軟弱的,而另兩界〔地界與水界〕則是顯著與強力的。在腳放在地面與腳向地面壓下時也是同樣的情況。

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攝字是什麼意思

本來佛世尊在傳法之初,並沒有給弟子定下戒律,

但是到了後來為了管理日益龐大的僧眾組織,才有了戒律的誕生,

戒的目的有2,一斷除深重的惡業糾纏,二是為了攝心,

只有緊攝六根,才能因戒生定,但是戒律仍然只是一種表面上的形式,

因為一個人要是真的想做惡,那麼縱使有千百條戒律也是攔不住的,

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戒字,就該想到的是修心,而不是戒有幾條,內容有多少

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什麼意思

要考試了,別胡思亂想了。這就是攝心為戒。

注意力集中在考試上了。這就是“定”。注意力固定在一個範圍中了。

開始做題了,因為注意力集中,不再胡思亂想,於是見到考題時,馬上想出答案,思如泉湧。這就是由定生慧了。

攝心為戒,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就是一個注意力集中,然後處理問題的一個過程。

攝心為戒,的意思,是不是想把心靜下來,就要戒一些慾望。還是控制自己的心去戒一些慾望。

以戒為師(轉自地藏論壇劉欣師兄)

學佛到底應該怎樣學,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問題。很多的朋友學佛看著三藏經典,無從著手。面對著禪、淨、唯識等等宗派,無所適從。佛法廣博,如同浩瀚的海洋,我們怎樣能夠在這裡找到一個正確的方向、快捷的道路,以便今生能夠獲得佛法的無窮利益呢?其實釋迦牟尼佛早已為我們指出了其中的規則。三藏佛法並非無跡可循。該如何學習佛法的原則是很簡單的。

學佛的朋友經常會問的問題就是我該學什麼法門?我該唸佛?還是該持咒?是該參禪?還是該修止觀?很多人就徘徊在這樣的猶豫中。更有許多爭論。有人說要一門深入,有人說要多方參學。有人說要系統學習,有人說這太費事,唸佛足以。在這些紛雜的言論中,我們不知道該怎麼學,不知道該怎麼修,有人甚至經過了長年累月的時間,依然是沒有感應,沒有受用,感覺不到學佛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情。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就在於我們沒有按照世尊教導去學習。被上面所說的繁雜遮住了我們的眼睛,迷失了我們的道路。這些內容其實不過是細枝末節,我們根本沒有必要在這些問題上困擾。因為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不是修行的原則。就如同我們要達到一個目標,手中的地圖是指引我們方向,這是原則、宗旨。那麼我們是坐船,乘車,這是方法。如果我們太關注於方法的區別,卻忽略了所要行進的方向,那麼當然不會到達目的地。

原則其實是十分簡單的 。《楞嚴經》 中說: 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戒定慧就是原則,就是我們學佛的方向。 因戒生定,因定發慧 就是我們學佛的宗旨。掌握自己的心不犯惡業,奉行善業,這是戒律,由戒律的成就會出生禪定,由禪定而產生智慧。

只要我們按照這個原則來修行,都會有成就,都會得到益處。你想求現生的福報,想往生淨土,想獲得禪定,想辯才無礙,沒有問題,都可以獲得。但是如果我們不按照這個原則修行,那麼結果就十分有限,甚至會有副作用。

《佛遺教經》 中講: 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後世我們就把這句話概括為“以戒為師”。世尊說:在我離開以後,應該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貧窮的人得到寶藏。應該知道戒律是你們偉大的老師,就如同我住世教導一樣。

世尊為什麼這樣教導我們?因為這是我們要犯的毛病!我們學佛都有各自的目的,福也好,慧也好,具體起來還有各種各樣的願望。但是這些目的怎樣實現?靠什麼實現?要靠戒。要 攝心為戒 。學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學習這個。你用什麼樣的方式,那是個人的因緣,也絕對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唸佛?持咒?念那本經典?這都是方法,而且也不能概括 攝心為戒 的含義,因為我們普通人,甚至出家人,在現在這個社會中少有機會24小時去念佛、持咒。更不會每天都閉關打坐。這都是幫助的方法。攝心為戒是要我們把自己修正到一個正常的狀態,把自己維護好,遠離惡業痛苦。我們學佛的基礎、基石就是這一條。沒有這一條,用什麼樣的方法也不可能有所成就。哪怕是一點點人天的福報也難以獲得。

學佛的朋友這一點一定要注意。學佛第一步不是去琢磨著怎樣得定,怎樣得神通感應。因為福報也好,智慧也罷無不是由戒產生的。經常見到有的同修一學佛就把目標定在“一心不亂”上、定在往生上、定在實現什麼願望上。但是什麼是戒,不知道,什麼是善惡業?不知道。什麼話都敢說,什麼樣的事都敢做。這個樣子學再長的時間也沒有用。為什麼?福報是從善業來的,不 修善哪裡有福報,哪裡能實現我們的願望?一心不亂是定,定是怎麼來的?是由戒生定。如果身口意的惡業不斷,想得到一心,簡......

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出自哪裡

《楞嚴經》

《楞嚴經》是佛教上的一部極重要的大經,可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為此經在內容上,包含了顯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則橫跨禪淨密律,均衡發揮,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則更是充實、圓滿:舉凡發心、解、行、證、悟,皆詳盡剖析開示——從教令正發心起,經循循善誘的破惑、見真(明心見性)、依性起修(設壇結界、於實際上起正修行),並詳細開示了一切凡聖境界(二十五聖圓通、三界七趣眾生),令於聖境起企慕、而於凡外得知解,從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詳述六十位修證(三漸次、幹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覺、妙覺)令行者於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後更廣開示五陰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於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難,所修圓滿成就。

楞嚴經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寶典。尤其是末法時期的種種亂相,佛在本經中,幾乎全都說到了!而且講得十分透徹、明白;並且也指出各種對治之方。因此,本經更是末法時期眾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寶典;依此寶典,末法眾生方可於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見、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種種邪魔外道所轉、所誑惑、破壞。

若有本經住世,則正法得住持世間,佛弟子修行有所依持,邪魔即不能得逞。然而本經若滅,魔力則無有能制者。佛弟子要趁此經典尚在之良機,於菩提道深種善根因緣,速修無上。

因戒而定,因定開慧 什麼意思?

戒就是戒止,也就是不去做某事、說某話、動某些念頭。如果我們不去做某事、說某話、動某些念頭,尤其是惡的事、話、念頭,就不會帶來相應的惡果,就能不為這些事所動,不被這些境界所迷惑、所牽引、所轉,這就是定力,就是定功。也不會因為這些事而加深我們的迷惑和執著,也就是在覺悟的道路上不會增加障礙,相應的就對事物的善惡、正邪、淨染看的更清楚、更明白,而這就是智慧,佛所說的覺悟的大智慧。

持戒而得定,因定而開慧,是至理之說。戒定慧是佛教修學的三大基本法則,也是佛教的三學。不管修哪門哪宗,什麼法門,戒定慧是通行的方法。“勤修戒定慧,熄滅貪嗔痴”,然後才能覺悟,才能解脫,才能成就正果。

南無阿彌陀佛

“戒為無上菩提本”是什麼意思

戒律者,如同國之法律。民不守法,則社稷亂矣;修行者不守戒,則道不成,宗教將崩廢不堪矣。國法乃依行而論處,戒律者,乃心行皆論,較之嚴謹。

今之佛子,持戒者少矣,皆先研經論求禪定智慧,廢弛戒學於旁而不研守,每多犯戒而不知。此乃捨本逐末,不能悟道,反得地獄果報,悔晚矣,實為愚昧之行。

《楞嚴經》雲:“攝心為戒,因戒而生定,由定而生慧,名為三無漏學。”欲攝心,必先除妄念,當得學戒;持戒嚴者,自可斷妄念;無妄念自可生定,而可參禪思慮,久而可現般若智慧研學經論,自得無漏,證得一切種智,而圓成無上正知正覺!

佛制比丘,需先學戒律五年,若精嚴無犯,方許離師學禪修佛。故知在家出家眾應依佛制循序漸進,勿可本末倒置而廢道業。應知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應以學戒為入門。戒為一切法之根本,不可犯。

現值佛法末法時代,因佛制戒律森嚴,為時下修佛者撇之為屣,置之荒廢,每多以開緣方便由,而觸犯戒律。故今能悟道修成正果者鮮少,可嘆矣!

殊不知,佛初傳法並無定戒律。乃因弟子中常有人越規行不正之事,而障修行,壞僧團風紀,冒瀆法相,故每犯一事即制定一戒律,並分輕重戒數百條。凡弟子犯之,除不配為佛弟子,當得地獄果報,歷劫而不復。

佛初定的第一條大戒乃“淫戒”,此乃出家在家眾最難守易犯之大戒。因出家者起心動念即犯戒,故佛制此戒,嚴定比丘、比丘尼間,或出家眾對在家男女眾,不得單獨共語、共飲、共坐、共行、共立、共床、共房。若違皆犯大戒,自得果報,縱您修行唸佛精進,一犯戒,前功盡棄,不得往生淨土、得證圓滿。當初佛有一寶香蓮比丘尼修行多年,因不遵佛戒,屢犯行淫而不知悔改,不久平地裂開,肉身直墜無間地獄!地點在中印度,唐玄奘大師印度取經,曾參觀其坑,深黑無底,以各種方法探測,不知其深。此乃破戒之現報,實值修佛者警惕。

太多修佛者,皆以時代變遷之理由,而以不需執著戒律為搪塞之詞。需知,時代有古今之分,而佛法卻無古今之別,不受時間空間之限。真理是永恆不變的。需知道,偉大的佛陀及門下五百位已證羅漢的比丘,皆得持戒甚嚴,絲毫不敢違犯;而未證果的佛子,何德何能,豈敢不需執著於戒、妄大自為?這樣,就會枉費修佛多年,甚而受地獄之報,實甚惜哉!

佛滅度前,曾教示弟子:以戒為師。守戒即遵師訓,如臨師尊教誨;如不持戒,如同違背師訓,當不得度也。如學校校規,學生不守校規、常犯過,當被開除,終不得學。因此,戒律千萬不可犯,不可不持。佛有一弟子,只因犯一句妄語,就輪轉五百世於畜生道,不可不慎。

今之修佛者多如牛毛,而終能往生極樂者少如牛角!以臺中李炳南老居士之蓮社為例,數十年來,在其處共修唸佛的居士往生有數千位,但真正往生極樂世界的,得印證的只有七位。究其因,皆為持戒不嚴而不得往生淨土,再墜輪迴。大陸以前的佛教叢林,一間佛寺得金剛不壞之身的和尚就有一百多位,而臺灣光復至今,卻只有三位法師,得道者更少唉!此乃出家在家眾不持戒、自不證之因。

今佛教要振興並普化大眾,一定要提倡戒律、嚴守戒律。只有這樣,才能教化更多眾生學佛,延續佛學慧命,得使出家者個人堪作人天師表,讓佛光普照大地,建立廣大淨土,使人類更詳和。

心戒是佛教中是指什麼戒律?

譬如,殺盜淫妄是‘行為’戒的話,貪嗔痴慢疑見,就屬於‘心戒’。再者,沒有殺盜淫妄之行為,而思想中生此(殺盜淫妄)之邪念,也已經觸戒了。

心戒屬於菩薩戒的範疇。菩薩戒涵蓋了七眾戒,而又超勝一切戒。因此,菩薩戒為諸佛的本源、菩薩的根本,是諸佛子的根本。

定從戒得,外邪不染,內境自寧.是什麼意思

定從戒得,"攝心為戒,因戒生定",戒行清淨,才能禪定不動。外邪不染,內境自寧:外不著相為禪,內不動心為定。不為外緣六塵所染,內心自然清淨不動。

相關問題答案
攝心為戒什麼意思?
肺心病是什麼意思?
倩動心扉是什麼意思?
何樂不為是什麼意思?
度修為是什麼意思?
童心猶在什麼意思?
女孩說心虛是什麼意思?
且以為是什麼意思?
謂語中心語是什麼意思?
作為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