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如何形成?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喀斯特地貌是怎樣形成的?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碳酸鈣+二氧化碳+水→碳酸氫鈣---CaCO3+CO2+H2O=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2007年6月27日,正在此間舉行的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經過審議,同意將雲南石林、貴州荔波和重慶武隆“捆綁”申報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形成原理】

促使喀斯特發育的條件是:

1、地表附近有節理髮育的緻密石灰岩;

2、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環通暢。

石灰岩(碳酸鈣)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溶解,而這種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縫滲透到石灰岩中,將石灰岩溶解並帶走。由於地表物質也被流水帶走,還沒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節理髮育的垂直裂縫逐漸加寬、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當雨水沿地下裂縫流動時,就不斷使裂縫加寬加深,直到終於形成洞穴系統或地下河道。

狹窄的垂直縱向豎井與這些河道聯通,使地表水得已順暢地經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數都是喀斯特區。我們在照片中常見到的巖溝、天生橋、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區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夠大且頂部接近地表面,則洞頂會發生坍塌。這樣就會產生名叫落水洞的窪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常常合併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稱“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並由石灰岩中不溶殘餘特形成的土壤所覆蓋。

有些地區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來的物質形成可以耕種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區,所有降水都完全滲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區連生活用水都難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則可能會出現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過地表面,然後再次消失於地底下。

【種類】

▲按其發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種。

1)地表水沿灰巖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佈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巖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m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擡出地表成幹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繼續進行。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裡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擡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根據不同分類原則,劃分為許多不同的類型。

按出露條件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

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

按海拔高度分為:高山喀斯特、高原喀斯特、海岸喀斯特、海底喀斯特。

按巖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

按發育程度分為:全喀斯特、半喀斯特或流水喀斯特。

按水文特徵分為:充氣帶喀斯特、淺飽水帶喀斯特、深部喀斯特。

按形成時期分為:化石喀斯特、古喀斯特、現代喀斯特等。還有生物喀斯特等。

喀斯特地貌在碳酸鹽巖......

喀斯特地貌形成條件

主要是流水侵蝕 科斯特地貌 的山體 有多種岩石混合而成 其中一部分巖禒質地堅硬不容易被流水腐蝕,另一部分比較鬆散容易被腐蝕(主要是碳酸鹽 如碳酸鈣)這樣時間久了 鬆散的岩石被腐蝕掉 剩下的就形成了喀斯特地貌

桂林喀斯特地貌是怎麼形成的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喀斯特(Kra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為,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地名,當地稱為Kras,意為岩石裸奔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1]

可溶性岩石有3類:1.碳酸鹽類岩石(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2.硫酸鹽類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3.滷鹽類岩石(鉀、鈉、鎂鹽岩石等),總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中國喀斯特地貌分佈廣、面積大,主要分佈在碳酸鹽巖出露地區,面積約91萬~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雲南和四川青海(即雲貴高原)東部所處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佈。

按出露條件,喀斯特地貌可劃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按巖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徵、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區的熔岩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按發育演化,喀斯特地貌可分出以下6種:

1、地表水沿灰巖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佈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巖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米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擡出地表成幹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裡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擡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

參考資料:baike.baidu.com/view/4101.htm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怎樣體現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

組成陸地環境各要素(氣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間相互聯繫、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所以地理環境的整體性要從這幾方面來答 答案參考m.doc88.com/p-990979181315.html

喀斯特地貌有哪些危害?是怎樣形成的?

首先我們要先搞清楚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和機制:

喀斯特地貌又稱溶岩地貌。因為它的岩石構成主要為石灰岩,所以很容易被水侵蝕和溶蝕。

喀斯特地貌有地上和地下景觀。

一般的喀斯特地貌分為四個發育時期:

一:幼年時期。整塊地區岩層處於原始狀態。地面平坦,河流發育。(地上河)

二:青年時期。河流開始侵蝕石灰岩岩層,河流開始下切,地上河消失轉為地下河。局部有漏斗狀地形發育,並且有溶洞,石筍等溶洞景觀發育。

三:中年時期。大型溶洞崩塌,表層岩石繼續被侵蝕,石峰,石林出現,地下河又重新轉為地上河。

四:老年時期。石峰、石林被侵蝕殆盡。露出原始岩層底部較堅硬的岩層。至此,地表恢復原始的平整狀態。喀斯特地貌消失。

瞭解了它的形成那麼我們就能直觀地明白它的危害:

一:作為一種不穩定的地貌形態,它對於建築,道路的建設具有巨大的影響。這成為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水土流失問題嚴重,直接後果就是土壤有機物流失嚴重土地貧瘠,嚴重阻礙農業的生產。

即便如此,喀斯特地貌仍具有很高的旅遊觀光和科研考察價值。

喀斯特地形是如何形成的.

原為歐洲巴爾幹半島的一個地名,那裡是石灰岩分佈區,因石灰岩的溶蝕和侵蝕形成各種奇特的地形。後來,科學家們便使用“喀斯特”一詞來稱呼因石灰岩的化學溶解而引起的一系列地址作用和地貌現象。華南亞熱帶地區,人們在地表看到的主要是石灰岩被溶蝕、侵蝕的峰林、峰叢景觀,只在氣溫較低的地下溶洞中才能見到再沉積的鐘乳石等;而在九寨溝,地表常年氣溫遠低於華南亞熱帶區, 地表的溶蝕景觀不甚突出,除了上游地表有較多溶溝、石芽外,溶蝕主要在地下進行。相反,最引人注目的卻是地表大量堆積的鈣華,形成鈣華堤、鈣華池、鈣華灘、鈣華瀑等。在九寨溝的地表地理環境下,較強 的蒸發作用、地下水溢出後壓力的減小、地形陡變處水流流速的增大、特別是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對CO2的大量吸收,均有利於鈣華的堆積。這鐘“反向”的喀斯特景觀,成為大自然的一大傑作。

九寨溝具備了喀斯特溶蝕作用發育的一切有利條件:九寨溝流域的岩石幾乎全由石灰岩構成,厚達數千米;強烈的新構造活動在岩石中產生了大量裂隙和斷裂,增大了岩石的透水性;流域內具有較充沛的降水,高原邊緣的差異性擡升形成了巨大的地形反差,有利於岩溶水的循環運動,使喀斯特作用能持續進行;流域內植被髮育,土壤中富含CO2及腐殖酸,岩石中還含有可產生酸類物資的有機質和含硫礦物,這給地下水提供了較豐富的CO2來源,使地下水具有了較強的侵蝕能力。

九寨溝喀斯特溶蝕的主要表現是發育有規模客觀的地下岩溶通道。例如:長海無地表出水口,日則溝、丹祖溝下段呈於谷,均證明有地下河存在。

通過水均衡觀測和同位素示蹤研究已證明,長海的水有相當一部分通過長海至原始森林、長海至鷹爪洞一帶的地下暗河補給到日則溝,使得日則溝成為九寨溝內水量充沛、海子最為集中的風景地段。

世界上,與九寨溝累似的喀斯特風景地只有克羅地亞的普里特維採(PLITVICE),而九寨溝的景觀規模和生態環境條件的複雜多樣性遠遠超過普里特維採。普里特維採位於海拔483m--637m的地中海周邊地區;而九寨溝位於海拔2000m---4700m的內陸高寒高山峽谷區,因此它的喀斯特作用和景觀特徵還具有獨特的科學價值。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碳酸鈣+二氧化碳+水→碳酸氫鈣---CaCO3+CO2+H2O=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

【形成原理】

促使喀斯特發育的條件是:

1、地表附近有節理髮育的緻密石灰岩;

2、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環通暢。

石灰岩(碳酸鈣)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溶解,而這種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縫滲透到石灰岩中,將石灰岩溶解並帶走。由於地表物質也被流水帶走,還沒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節理髮育的垂直裂縫逐漸加寬、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當雨水沿地下裂縫流動時,就不斷使裂縫加寬加深,直到終於形成洞穴系統或地下河道。

狹窄的垂直縱向豎井與這些河道聯通,使地表水得已順暢地經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數都是喀斯特區。我們在照片中常見到的巖溝、天生橋、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區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夠大且頂部接近地表面,則洞頂會發生坍塌。這樣就會產生名叫落水洞的窪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常常合併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稱......

喀斯特地貌是怎樣形成的?是因為被水溶蝕嗎?桂林是否屬於喀斯特地貌呢?

恩,是水的溶蝕作用。 桂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另外昆明貴陽也是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大多為石灰岩)進行溶蝕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

廣西桂林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 10分

喀斯特地貌(karst landform)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除溶蝕作用以外,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喀斯特(Krast)一詞源自前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名稱,當地稱為,意為岩石裸露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因近代喀斯特研究發軔於該地而得名.它以溶蝕作用為主,還包括流水的沖蝕、潛蝕,以及坍陷等機械侵蝕過程.這種作用及其產生的現象統稱為喀斯特.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碳酸鹽巖高原的地名,當地稱為Kras,意為岩石裸奔的地方.喀斯特地貌分佈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岩石地區.[1]

可溶性岩石有3類:1.碳酸鹽類岩石(石灰岩、白雲岩、泥灰岩等).2.硫酸鹽類岩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3.滷鹽類岩石(鉀、鈉、鎂鹽岩石等),總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的10%.從熱帶到寒帶、由大陸到海島都有喀斯特地貌發育.中國喀斯特地貌分佈廣、面積大,主要分佈在碳酸鹽巖出露地區,面積約91萬~130萬平方千米.其中以廣西、貴州、雲南和四川青海(即雲貴高原)東部所佔的面積最大,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區之一.西藏和北方一些地區也有分佈.

按出露條件,喀斯特地貌可劃分為:裸露型喀斯特、覆蓋型喀斯特、埋藏型喀斯特.按氣候帶分為:熱帶喀斯特、亞熱帶喀斯特、溫帶喀斯特、寒帶喀斯特、乾旱區喀斯特.按巖性分為:石灰岩喀斯特、白雲岩喀斯特、石膏喀斯特、鹽喀斯特.此外,還有按海拔高度、發育程度、水文特徵、形成時期等不同的劃分等.由其他不同成因而產生形態上類似喀斯特的現象,統稱為假喀斯特,包括碎屑喀斯特、黃土和粘土喀斯特、熱融喀斯特和火山岩區的熔岩喀斯特等.它們不是由可溶性岩石所構成,在本質上不同於喀斯特.

按發育演化,喀斯特地貌可分出以下6種:

1、地表水沿灰巖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佈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巖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米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擡出地表成幹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雲南路南的石林是上述第一階段(溶溝階段)的產物,這裡的自然風光因阿詩瑪姑娘的動人傳說而變得格外旖旎.桂林的象鼻山,則是原地下河道出露地表形成的.在廣西境內,經常可看到這種擡升到地表以上的溶洞,俗稱“神女鏡”或“仙女鏡”.

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碳酸鈣+二氧化碳+水→碳酸氫鈣---CaCO3+CO2+H2O=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有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形。2007年6月27日,正在此間舉行的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經過審議,同意將雲南石林、貴州荔波和重慶武隆“捆綁”申報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列為世界自然遺產。

【形成原理】

促使喀斯特發育的條件是:

1、地表附近有節理髮育的緻密石灰岩;

2、中等到較大的降雨量;

3、地下水循環通暢。

石灰岩(碳酸鈣)在略有酸性的水中容易發生溶解,而這種水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雨水沿水平的和垂直的裂縫滲透到石灰岩中,將石灰岩溶解並帶走。由於地表物質也被流水帶走,還沒有被溶解的石灰岩就形成了石灰岩喀斯特面。沿節理髮育的垂直裂縫逐漸加寬、加深,形成石骨嶙峋的地形。當雨水沿地下裂縫流動時,就不斷使裂縫加寬加深,直到終於形成洞穴系統或地下河道。

狹窄的垂直縱向豎井與這些河道聯通,使地表水得已順暢地經地下河流走。世界上的大洞穴,大多數都是喀斯特區。我們在照片中常見到的巖溝、天生橋、石灰岩孤峰、石林等,都是喀斯特區特有的地形。如果洞穴足夠大且頂部接近地表面,則洞頂會發生坍塌。這樣就會產生名叫落水洞的窪地。落水洞是喀斯特地形的一種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常常合併成更大的凹陷,叫做坡立谷(俗稱“天坑”),它常常是平底的,並由石灰岩中不溶殘餘特形成的土壤所覆蓋。

有些地區的石灰岩中不溶解物多一些,留下來的物質形成可以耕種的土壤。在一些降雨量很大喀斯特地區,所有降水都完全滲透到地下,甚至使那一地區連生活用水都難以找到。另一些地方,地表則可能會出現大泉,以河流的形式流過地表面,然後再次消失於地底下。

相關問題答案
喀斯特地貌如何形成?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原因?
地磁場是如何形成的?
上班精神面貌如何形容?
三高如何形成視頻?
城市霧霾如何形成?
四季如何形成?
如何形成良好班風?
壟斷是如何形成的?
高壓櫃如何形成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