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為什麼燒紙錢?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清明節為什麼燒紙錢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

清明節燒紙錢的講究?

1.買燒紙時,不要買那種成摞的印刷品,一張就好幾億,那錢不實,太毛了。

2.要買黃草紙,鋪開後拿一張一百元的真錢在紙上壓,要感覺這一百元是個戳子,由右至左,由上至下,一排一排的蓋上去,直到把整張紙鋪滿。這樣的燒紙在下面才是硬通貨。錢才實成,揣在兜裡才有面子。

3.疊好燒紙,一刀燒紙分成七八份,分別以對角線折兩次,不然一摞紙想要它燃燒起來是很費事的。疊起來燒會很方便。

4.準備去燒紙前,你最好預備好火機(最好是防風的,七月十五陰氣重,風大)和一根小棍。這樣方便你在燒紙的時候拔起壓在一起的燒紙,讓空氣流通,方便燃燒。

5.要燒紙前,在要燒的地面畫個圈,注意,不要把自己圈到裡面,西北角要留個缺口,方便下面的親人進來拿錢。

6.燒紙時要表情嚴肅,不要嘻笑打鬧,既然來都來了,你就恭敬點。

7.給親人燒紙前先點燃兩張扔到圈外,答對一下沒有親人送錢的孤魂野鬼。

8.燒紙時要念念有詞,如:XXX,給您送錢花來了。今天孫男弟女都來看您來了云云。

9.一定要堅持看著把紙燃盡才可以走,這樣既可以防止火災,又能防止風把紙吹出來,被其他路過的拾去,惹老人不高興。

當然了,祭拜中燒香也是很講究的,香也是很重要的,燒香是一種通道:就是人們在頂拜之前跟誰(也就是拜誰)先接通的一根如電話線一樣的一種形式。

香點著之後的煙是向上去的,就是與你要拜的魂接通,這樣你就可以與你所要拜的魂或佛溝通。所以,請一款好香作用是非常之大的,有心的話,

建議你可以到無相銅爐上請幾盒祈福香,更能傳達你的誠孝之心,讓先人倍感欣慰,從而保佑家宅平安。

清明節,爸爸祭祀祖先上墳燒紙錢。(爸爸的做法對嗎?為什麼)

清明節,祭祀祖先上墳燒紙錢,這是傳統與習俗。不能說不對。因為這是祭祖及懷念先人的儀式。

其實人類有很多活動是有各種儀式的,深究這些儀式對不對是無意義的,也不能完全用迷信來概括這些儀式。

清明節為什麼要燒香掃墓燒紙錢擺貢品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祭祖民俗相沿數千年,據史書記載,秦漢時期,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嚴延年傳》記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可是為什麼要在清明掃墓呢?這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到先人的墳墓,會親自察看墳墓是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或被狐兔穿穴打洞。在祭掃時,給墳墓剷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燒豬,燃香奠酒,焚燒紙錢及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祖先的懷念。過去,由於寒食禁火的影響,紙錢不焚燒,而是掛在墓地的小樹上、竹竿上,或用石塊、坷垃壓在墳墓邊。這樣,凡是祭掃過的墳墓就有紙幡飄飄,構成清明前後的特有景觀。沒有紙錢者,一般就是缺少後嗣的孤墳了。後來,一般不再講究禁火,就把紙錢燒掉。舊時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燒包袱”。所謂“包袱”,被祭祀者當作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清明節因此也成為全球華人的重要節日之一。不少海外僑胞、華裔,都有清明回鄉掃墓的習慣,以示不忘先人,不忘故土的愛國之情。

清明節為什麼要燒紙

最近,每到晚上,去小區附近散步,在路邊或十字路口,總會看見燒紙的人。那天看到一對老年夫婦,顫顫巍巍地在燒紙,我心裡納悶,是給兒女還是給父母燒呢?

每年的清明節前,電視臺以及各種媒體都會勸導大家要文明祭掃,防止山林火災等等。記得前幾天新聞裡還說瀋陽的陵園用鮮花換取掃墓人手中的紙錢和鞭炮等等。

燒紙是起源於什麼時候呢?在網上查到下面一則信息,但是不知是否正確?

“說是蔡倫發明了紙後,寫字的困難從此得到了解決,造紙成了一門有利可圖的生意。蔡倫的嫂子心癢癢的,逼著丈夫蔡回去跟蔡倫學造紙賺錢。蔡回經不住老婆的催促,技術未學精就趕回鄉里,開起造紙廠來了。沒有好技術自然造不出好紙,也就難得賣出去。兩口子望著一堆堆滯銷的紙,非常焦急。一來二去,蔡回和老婆想出了一個妙計。

夜深人靜,鄰居突然聽到蔡回放聲大哭,大家都趕來問個究竟。蔡回悲痛地說:"為造紙的事妻子和我爭吵了幾句,她就上吊了。" 蔡回跪在老婆棺材前面,哭得死去活來。鄰居也都過來幫忙。“都是這些破紙惹的禍!”這時,哭得要死過去的蔡回當著眾人,一邊燒紙,一邊哭訴,燒著燒著,棺材裡發出了響聲,他裝著沒聽見,只管燒和哭。只聽老婆在棺材裡喊道:"把門打開,我回來了!"這一下可把人們嚇呆了,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最後還是壯著膽子,把棺材蓋揭開。蔡回老婆坐了起來,油腔滑調地唱起來:"陽間錢怎能能使鬼推磨?幸好紙變錢在陰間做買賣;不是丈夫把紙燒,誰肯放我回家來?"接著又說:"剛才我是鬼,現在我是人,我把丈夫送給我的錢交給閻王,他就把我放回來了。"蔡回故意說:"可是我沒送錢給你呀?"她指著那正在燃著的紙堆說:"那就是你送的錢,人間拿銅當錢,陰間是以紙當錢。"大家得知燒紙原來還有如此用處,都爭相購買。蔡回給各人送了一大捆,不收分文。消息一傳十,十傳百,不到幾天的工夫,蜂擁而來的顧客就把滿屋的紙全買光了。由於蔡回老婆還陽那天是農曆十月一日,因此,每逢這一天,人們都給"鬼"燒香燒紙,這習俗一直流傳至今。”

還有一個故事與這則大同小異,說的是蔡倫的徒弟,一個叫尤文一的秀才,情節與上面蔡倫的嫂子情形相仿。

從這個故事中可以看出,至少在漢代以前,人們是不會燒紙的。有了紙張以後,這種風俗才漸漸勃興。“燒紙是起源於宋代,在蓬萊東、南、東北部地區鄉間流傳的一種風俗性祭祀活動,用以求福求財求平安和祭奠祖先。整個儀式由開壇、請神、安神、搭棚、封燈、劈山、搬亡人、歇壇、故事、送神等10個階段組成。”

經常聽到朋友或親戚說,到了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要給故去的親人燒紙衣,免得天冷他們在陰間凍壞。我雖然是不信的,卻很理解有這些想法的人們,這種方式也是表達對故人的緬懷和追思吧!

網上祭奠應該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可以跨越空間和時間的阻隔,聚集在不同時空的人們的同一種思念。

在清明節的時候,為什麼城市裡的人要在十字路口燒紙錢?

太遠了,不方便或者不知道墓地在哪裡,是為了表達對已逝的親人或朋友的悼念

清明節已經過去兩天了 還能給親人燒紙錢嗎?紙錢都買好了

可以,也就是明天最後一天了,清明前三天,清明後三天,

清明節了,燒紙錢有什麼講究?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

過冬時,為什麼要燒紙錢?

10月31日?

西方的鬼節—萬聖節

在西方國家,每年的10月31日,有個“Halloween”,辭典解釋為“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譯作:“萬聖節之夜”。萬聖節是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這一夜是一年中最“鬧鬼”的一夜,所以也叫“鬼節”。

但不是中國的貴節,基本上形式和內容都不一樣,在中國基本上很少過這個節日。至於燒紙送寒衣,那也屬於對先人的一種尊重,可行可不行。

一般中國的三個“鬼節”為:

1,清明節。其主要風俗活動為祭祀鬼神,故又稱鬼節、冥節、死人節;由於其還有踏青、郊遊的風習,故又稱踏青節。

2,中元節。除了中元和盂蘭盆節之外,民間還稱七月十五為鬼節

3,寒衣節。十月一日,為送寒衣節。這一天,特別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謂之送寒衣。與春季的清明節,秋季的中元節,並稱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節”。民間傳說,孟姜女新婚燕爾,丈夫就被抓去服謠役,修築萬里長城。秋去冬來,孟姜女千里迢迢,歷盡艱辛,為丈夫送衣禦寒。誰知丈夫卻屈死在工地,還被埋在城牆之下。孟姜女悲痛欲絕,指天哀號呼喊,感動了上天,哭倒了長城,找到了丈夫屍體,用帶來的棉衣重新妝殮安葬。由此而產生了“送寒衣節”。

春夏秋冬往復循環,十月為孟冬。十月一日是進入寒冬季節的第一天。由生者的禦寒加衣,想到死者的防冷需要。

有些地方送寒衣時,講究在五色紙裡夾裹一些棉花,說是為亡者做棉衣、棉被使用。

還有些送寒衣時,要將五色紙分別做成衣、帽、鞋、被種種式樣。甚至還要製作一套紙房舍,瓦柱分明,門窗俱備。這些紙製工藝品除體積縮小之外,看上去比真房院還要精緻漂亮。

凡屬送給死者的衣物、冥鈔諸物,都必須燒焚,只有燒的乾乾淨淨,這些陽世的紙張,才能轉化為陰曹地府的綢緞布匹、房舍衣衾及金銀銅錢。只要有一點沒有燒盡,就前功盡棄、亡人不能使用。所以十月一日燒寒衣,要特別認真細緻。這種行動雖然看來好笑,卻也反映了生者對亡人的哀思與崇敬,屬於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民間送寒衣時,還講究在十字路口焚燒一些五色紙,象徵布帛類。用意是救濟那些無人祭祖的絕戶孤魂,以免給親人送去的過冬用物被他們搶去。

焚燒寒衣,有的地方在亡者墳前進行,講究在太陽出山前上墳。有的地方習慣在門前焚燒祭物。雁北許多地方及晉中的平遙等縣,傍晚婦女要在門外放聲大哭。臨縣舊日傳有一詩:“粘紙成衣費剪裁,凌晨燒去化灰埃。禦寒泉臺果否用?但聞悲聲順耳來!”既描述了送寒衣的情景,又對其傳說效應提出了質疑。

兒女們守孝,穿三年孝服。孝滿之年的十月初一日換穿常服。

先人的遷墳合葬等儀式,民間也總是習慣在十月一日進行。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

因此,如果真要燒紙送寒衣,可在農曆10月1日進行。

相關問題答案
清明節為什麼燒紙錢?
清明節為什麼叫清明?
清明節為什麼要送菊花?
清明節為什麼要吃青團?
清明節,為什麼要去踏青呢? ?
清明節有什麼活動?
清明節有什麼忌諱?
清明節幹什麼?
新市清明節吃什麼?
清明節是什麼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