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什麼意思?

General 更新 2024-06-05

闖關東是什麼意思?

所說的關東,具體指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因東三省位於山海關以東,故得名。

關,指山海關。山海關城門,一關之隔,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卻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所說的關東,具體指吉林、遼寧、黑龍江三省。因東三省位於山海關以東,故得名。闖關東的人其數量之多,規模之大,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但和洪洞大槐樹移民最大的區別,在於洪洞移民是官方行為,闖關東是民間自發。

闖關東,為什麼是闖呢?

闖關東,一個“闖”字突出了這條路線的艱辛。清廷以東北為“龍興之地”,擔心關內漢人的大量遷入會損害旗人利益,破壞滿族的習俗和秩序,康熙七年(1668)推行封禁政策,以後的措施越來越嚴厲,從局部封禁到全部封禁,從驗關封海到驅逐流民。儘管禁令日見嚴厲,卻不能完全禁阻關內民眾進入東北。迫於日趨沉重的生活壓力和連年不斷的自然災荒,越來越多的山東和河北省農民或泛海偷渡到遼東,或私越長城走遼西,湧向仍在沉睡的東北沃野。這些移民都是在清廷實行封禁政策的條件下進行的,故稱之為“闖關東”。

為什麼闖關東?

闖關東,是悲壯的歷史,是一次移民壯舉。山東人闖關東實質上是貧苦農民在死亡線上自發的不可遏止的悲壯的謀求生存的運動。從移出地看,一面是天災,旱、水、雹、蟲、疫併發。一面是人禍,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太平天國、捻軍、黑旗軍、義和團等都曾橫掃華北諸省。直皖戰爭、兩次直奉戰爭、新舊軍閥的混戰年年不斷,戰禍波及華北各省。兵災匪禍頻繁,日益加重田租、稅負、差徭和額外攤派。越來越多的破產農民和災民、難民不得不到東北去逃荒、避難。

從移入地看,東北的社會生產力比較落後,大部分土地尚未開墾,華北地區地少人多。在山東等地“闖關東”由來已久,移民中向家鄉寄錢者有之,帶財物回鄉過年者有之,也不乏發財致富成家立業者,這些刺激了更多的民眾要到關外謀生賺錢。膠東有些村莊幾乎村村、家家都有“闖關東”的,甚至村裡青年人不去關東闖一闖就被鄉人視為沒出息,逐漸形成了“闖關東”的習俗。所以在華北特別是山東的膠東和河北的冀東,勞動力稍一充裕,或一遇天災人禍,首先想到的是攜家帶子,或集結親戚好友,蜂擁到關東去謀生。

闖關東的難

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滿洲旅行記》中記載了當年真實的歷史畫面:由奉天入興京,道上見夫擁獨輪車者,婦女坐其上,有小兒哭者眠者,夫從後推,弟自前挽,老媼拄杖,少女相依,踉蹌道上,丈夫罵其少婦,老母喚其子女。隊隊總進通化、懷仁、海龍城、朝陽鎮,前後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寢者皆山東移民。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危險,“闖”入東北。

什麼人闖關東?

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日本緊跟其後,兩國競相在東北擴張勢力,修築鐵路、掠奪資源,需大批勞動力,迫使華北破產。農民移民關外,多是華北地區的農民,尤以山東、河北兩省農民最多。山東膠東地區的登州、萊州、青州和河北省保定、灤州等冀東地區、京津地區,有便利的途徑,有“闖關東”的習俗,是移民的主要輸送地區;後來,重災區河南省依靠發展起來的鐵路,也有相當數量的農民逃亡到東北。

以修築當時的中東鐵路為例,《東北開發史》引日本人稻葉君山的話說:“中國苦力,如蟻之集,而勞力之供給地之山東,更乘機輸送無數勞工出關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餘里之中東路乃山東苦力所完成,亦非過言也。”

闖了多少人?

據統計,1921年關內向東北移民僅為20.9萬人,1926年增為56.7萬人,以後移民數量猛增,19......

闖關東是什麼意思為什麼說是闖關東,關東是那,從那闖

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關內中原大地,從明清到民國期間,以山東、直隸為主的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黃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闖入東北,數量規模歷史最高。

闖關東什麼意思

簡介

闖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19世紀,黃河下游連年遭災,清朝政府卻依舊禁關。破產農民不顧禁令,成千上萬的冒著被懲罰危險,“闖”入東北,此為“闖關東”來歷。至1840年東北人口突破300萬人,比一百年前猛增了七八倍,全國人口達四億多。清末,沙俄侵略東北。清於1860年在東北局部馳禁放荒,1897年全部開禁,1910年東北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民國年間(1912年——1949年),“闖關東”洪流澎湃,新中國前夕近4000萬人(數據來自《中國人口地理》,張善餘)。 民國38年間,山東人闖關東數量達到平均每年48萬人之多,總數超過1830萬,留住的山東人達 到792萬之多,“可以算得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人口移動之一”、“近代史上空前的大舉”。 因此,現在東北土著居民的先祖大多屬於山東等省份——黃河下游地區的。 闖關東,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滿洲“龍興之地”墾殖——頒佈禁關令。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末路退往關東。滿人傾族入關,東北人口劇減,藉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餘公里“柳條邊”籬笆牆——滿洲長城(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邊”(《辭海》)。故,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

三個時期

(1)1644至1667年,《遼東招民開墾條例》,規定“招至百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備”,23年間“魯民移民東北者甚多”,許多地區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戶益繁息”。 (2)1668至1860年,為維護滿洲固有風俗和保護八旗生計,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遼東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對東北實行禁封政策。 (3)1861至1911年,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對邊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斷侵蝕黑龍江邊境,清政府採納了黑龍江將軍特普欽建議,於咸豐十年(1860年)正式開禁放墾。

歷史背景

闖關東,從“流人”到“流民”,到東北“移民社會” 。清初民族矛盾尖銳,清朝統治者採取了極其殘酷的鎮壓手段。將“造反”者遣送邊陲“煙瘴”之地,山東觸犯刑律者多發配“極邊寒苦”的東北,這種遣犯史稱“流人”。山東人是“安土重遷”的典型。人口壓力、天災人禍、 滿清政府的政策導向等構成了山東人闖關東的外因。以修築當時的中東鐵路為例,《東北開發史》 引日本人稻葉君山的話說:“中國苦力,如蟻之集,而勞力之供給地之山東,更乘機輸送無數勞工出關為之助。是即一千五百餘里之中東路乃山東苦力所完成,亦非過言也。” 闖關東,東北是外敵侵擾之地,山東人卓絕的鬥爭。吉林省渾江市《灣溝公社志》記載:“1921年間有一名叫王振邦的農民, 原籍山東,因逃荒攜妻及長女一家流落於西川一帶。1931年日軍侵佔東北,王振邦與山東老鄉聚義百餘人抗日,1934年末,他們與日軍大小戰事三四次,其中第二次戰績最佳,日軍死傷慘重,義軍為日軍所膽寒。” 闖關東,由於東北為流放地,禁墾,邊牆西為蒙古貴族駐牧地。但覆滅的滿清政府無力阻擋歷史潮流,滿清二百多年統治,倒促進了滿蒙漢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滿蒙獨立”運動、“偽滿洲國”等歷史滄桑,都沒能改變滿洲人成為中國的滿族人。山東聖人之鄉心態鄉土意識淡化,冒險精神增強最,促使流民春往冬歸轉變為在東北紮根。辛亥革命東北幾千萬關內漢人回到中國懷抱,“以至於人文地理學地圖表明該地......

闖關東是什麼意思

有史以來山海關以內地區的民眾出關謀生,皆可謂之“闖關東”,此為廣義。狹義的“闖關東”僅是指從清朝順治年間到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時期內,山東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

闖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中原大地,從清朝到民國數百年間,背井離鄉的山東人等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清入關實行民族等級與隔離制度,嚴禁漢人進入東北“龍興之地”墾殖——頒佈禁關令。順治曾告誡滿洲貴族末路退往關東。滿人傾族入關,關東人口劇減,藉口“祖宗肇跡興王之所”保護“參山珠河之利”,長期對關東實行封禁政策。順治開始,滿境分段修千餘公里“柳條邊”籬笆牆——東北長城(柳條邊牆、柳牆、柳城、條子邊),康熙中期竣工。從山海關經開原、新賓至鳳城南的柳條邊曰“老邊”;自開原東北至今吉林市北曰“新邊”(《辭海》)。故,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

十九世紀中葉,虛掩的山海關大門敞開,流民潮湧,洶湧澎湃。人是文化、信息的載體,人的流動實際上就是文化的流動。“闖關東”浪潮疊起,意味著中原文化向關東地區大規模挺進,文化交流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如果說“閉關”時代的文化交流表現為中原文化對東北固有文化的“影響”,受到“封禁”的人為干擾,那麼,在開放的歷史條件下,中原文化迅速在關東地區擴散,使得中原文化和關東文化在遼闊的關東得到了並存。

山東村在關東的“複製”,實際上就是齊魯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員數量龐大,他們有充分理由保持齊魯文化,所謂“聚族而居,其語言風俗一如舊貫”即是。他們可以不必改變自己,削足適履,去適應當地的社會風俗、宗教信仰,使用當地的語言文字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同樣是文化上的保守主義。趙中孚在論及“闖關東”的意義時說過這樣一段話:“社會意義上,東四省區基本上是山東農業社會的擴大,二者之間容有地理距離,但卻沒有明顯的文化差別。山東與東四省區之間,無論在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家族制度、倫理觀念、經濟行為各方面,都大同小異。最主要的是東四省區移墾社會成員,沒有自別於文化母體的意念。”

面對齊魯文化的撲面而來,關東文化不可能沒有絲毫戒心,也不可能沒有“土客”矛盾產生,如《黑龍江述略》載:“而僱值開墾,則直隸、山東兩省為多。每值冰合之後,奉吉兩省,通衢行人如織,土著頗深惡之,隨事輒相欺凌。”遼寧安廣縣(今吉林大安市新平安鎮)也是一個例子,《安廣縣鄉土志》記載:“縣屬未經設治以前,蒙古未諳耕種。徒資牧養,一片荒蕪。嗣經漢民來境墾種,公旗得獲租利。然因族類各異,言語不通,情意未能浹洽,蒙古多欺凌之,……迨光緒三十年(1904年),奏準委員勘荒,招戶領地。客民聞風而至,……蒙古亦漸事稼穡。”

地理問題:關東指哪裡,闖關東是什麼意思

“關東”。這是指中國版圖東北部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地域。因東北三省位於山海關以東,故稱。   “闖關東”何解?“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堪稱中國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類遷徙,其中“闖關東”歷經的時間最長、經歷的人數最多。從清朝初期至新中國成立之前,迫於生計的大批華北窮苦百姓,先後有3000多萬人相繼踏上關東大地。這種歷史鮮見的移民現象被稱為“闖關東”,是中國乃至世界移民史上最大的一次遷徙活動。

闖關東關是指什麼關

關東——

指函谷關、潼關以東地區。

清及近代以來,泛指山海關以東的地區(今東北三省大部地區)。清朝末年以及民國時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於自然災害,清政府號召“移民實邊”等原因,被迫或主動跨過山海關以及渡過渤海,到東北地區闖蕩、墾荒和定居,史稱“闖關東”。

闖關東的關是指山海關。

闖關東講的是什麼是什麼

故事梗概:

《闖關東》講述的是從清末到九一八事變爆發前,一戶山東人家為生活所迫而離鄉背井“闖關東”的故事,以主人公朱開山的複雜、坎坷的一生為線索,其中穿插了朱開山的三個性格炯異、命運不同的兒子在關東路上遇到的種種磨難和考驗。“闖關東”這種民族行為是中華民族特定歷史背景下被迫進行的民族大遷移,包括土匪、官兵……[詳細介紹] [發表評論] [小說]

闖關東的介紹

山海關城東門,界定著關外和關內中原大地,從明清到民國期間,以山東、直隸、熱河為主的關內人開始興起了闖關東。在19世紀,中國黃河下游連年遭災,黃河下游的中原百姓,闖入東北,數量規模歷史最高。是時,義和團亂,帝國主義乘機瓜分中國,俄國獲得了東北地區大量特權,而日本經過日俄戰爭,迫使俄國把特權轉讓給日本。

《闖關東》裡的關東指的是哪裡?

明代所形成的“關東”的地域概念,主要是指遼東地區。而到了清代,關東的區名已經擴大,就是說,已遠遠超出關東即盛京的範疇,把吉林、黑龍江也涵蓋其內。

早在努爾哈赤起兵的過程中,首先吞併了建州女真。次及海西女真、東海部女真。在建後金政權前後,散居在遼東地區以外的大部女真已被吞併。當進入遼東地區,又把世居於此的廣大漢人也變成後金貴族的包衣。其子皇太極繼位後,屢次襲擊黑龍江中上游的呼爾哈人、索倫人(實際也是女真人的不同部族。這些部族後發展成如鄂溫克、達斡爾、鄂倫春等族)。截止到1635年,皇太極宣佈自此廢除諸申的族號,改稱〃滿洲〃,標誌著新的民族共同體即今之滿族最後形成。

滿族登上歷史舞臺,進入中華民族的行列,徹底改變了明代關東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互不統屬的各自分散的狀態,形成了一個整體民族。由此引起的地域關係大變化,是徹底廢除明代所築遼東邊牆及開原三關的藩籬,再無內外之分,整個關東地區從政治上及民族關係都連為一個整體。在滿人的心目中,無論是盛京、吉林、黑龍江,都視為她的發祥之地。因為他們的祖先確實源起於黑龍江流域,後離故土南遷,經吉林,進至朝鮮北部,最後輾轉回遷至遼寧省境,定居於新賓的赫圖阿拉(今稱永陵鄉)。在皇太極為其父纂修《清太祖武皇帝實錄》時,開宗明義,把關東的名山――長白山定為其祖先的誕育之地。因此,長白山同努爾哈赤創業的赫圖阿拉一樣重要。這就是說,在清代的地域觀念上,已把遼闊的東北看成是一個沒有區別的完整的地區。前敘清入關初,以盛京大臣總管全區,恰是這種地域觀念的具體體現。後以東北疆土遼闊不便管理,始將全區折為〃三將軍〃。但從整體上,清朝把三省列為〃封禁〃地區,受到特別保護。這就使關東地區在全國各水管站區中處於特殊地位。它是有清一代的政治與經濟“特區”。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中國的關東baike.baidu.com/subview/58165/5122298.htm

相關問題答案
闖關東什麼意思?
東北闖蕩是什麼意思?
單極開關是什麼意思?
同級機關是什麼意思?
兩位開關是什麼意思?
出口結關是什麼意思?
過關是什麼意思?
網友突然關網什麼意思?
有何關照什麼意思?
關心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