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羅傑斯的什麼理論也許是人本主義模式最著名的一種

非指導性的教學模式。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觀點是什麼?

一、主要觀點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知識意義,強調協作學習。與建構主義不同,它更強調以人的發展為本,即強調學生的自我發展,強調發掘人的創造潛能,強調情感教育。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主要可以分為五大觀點:即潛能觀、自我實現觀、創造觀、情感因素觀與師生觀。  1、潛能觀  人本主義理論認為:在學習與工作上人人都有潛在能力。可惜的是這種潛能沒有充分釋放出來。教育本身就要努力去發掘學生的潛在能力。所以人本主義理論研究的重點是在於怎樣通過教育來發掘每個學生的潛能。從這個觀點出發,人本主義一方面強調學習要以學生為主體但也重視教師在這個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而這個主導作用在於怎樣去發掘學生的潛能。  2、自我實現觀(也叫自我發展觀)  人本主義理論高度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人價值觀;強調學生自我實現(發展),把學生的自我實現作為教學的目標。但由於人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興趣愛好,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不同,所以存在個性差異,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根據每個不同的學生的個性差異,進行因材施教,為不同學生創設不同的學習條件,使得不同的學生都能得到自由發揮,滿足不同的個性需求,讓學生認識自身價值,促進他們自身的發展  3、創造觀  人本主義與建構主義一樣在知識與能力之間,崇尚學生能力的培養,並把創造力作為教學的核心問題。羅傑斯指出:人人有創造力,至少有創造力的潛能,人應該主動地發展這些潛能。並認為:不應該把創造力看成某些專家的特權。而布魯姆也認為應該研究大多數人的潛能和創造力。  4、情感因素觀  學習中的情感因素,包括髮掘學生潛能,發展學生創造力都有密切關係。對這一點,人本主義給予特別重視,認為學習是學生個人主動發起的(不是被動地等待刺激)。個人對學習的整體投入,不但涉及認知能力,而且涉及情感、行為等等方面。學生對學習興趣很濃,目標明確,是十分重要的情感因素,教師必須充分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把學生充分吸引到學習的情境中來,並長時期堅持下去。這種情感因素的創造,一要教師積極引導,二要積極進行鼓勵,三要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  5、師生觀  人本主義更重視師生定位觀;師生之間的關係也是以情感為紐帶,維持一種寬鬆、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建立起一種良好的人際關係與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應該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使學生在學習中沒有感到壓抑或負擔,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學得主動積極和生動活潑。教師由主宰者、權威變成學生的指導者和朋友,由教變成導,這樣才能讓學生的學變成真正的自主參與。  二、人本主義學習觀的內涵與啟示  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的內涵體現在教學理論上,就是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首先,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從而達到自我實現。  其次,人本主義學習理論主張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強調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保持和產生好奇心,以自己的興趣為導向去探究任何未知領域,意識到一切事物都是變化的、發展的。  再次,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教師僅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作為促進者的教師的首要任務不是教而是促,允許學生自由學習和滿足自己的好奇心。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國際間信息交流的融合,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以從單一化逐漸走向了多元化,即在注重知識技能掌握的同時更加關注人的創造才能和創新才能的發揮。在這樣的形勢下,重新認識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基本思想價值,相信對我國人才模式的培養具有一定的指導、借鑑作用。對於當前時期人才培養......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羅傑斯的自我理論

剛出生的嬰兒並沒有自我的概念,隨著他(她)與他人、環境的相互作用,他(她)開始慢慢地把自己與非自己區分開來。當最初的自我概念形成之後,人的自我實現趨向開始激活,在自我實現這一股動力的驅動下,兒童在環境中進行各種嘗試活動併產生出大量的經驗。通過機體自動的估價過程,有些經驗會使他感到滿足、愉快,有些即相反,滿足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尋求保持、再現,不滿足、不愉快的經驗會使兒童盡力迴避。在孩子尋求積極的經驗中,有一種是受他人的關懷而產生的體驗,還有一種是受到他人尊重而產生的體驗,不幸的是兒童這種受關懷尊重需要的滿足完全取決於他人,他人(包括父母)是根據兒童的行為是否符合其價值標準,行為標準來決定是否給予關懷和尊重,所以說他人的關懷與尊重是有條件的,這些條件體現著父母和社會的價值觀,羅傑斯稱這種條件為價值條件,兒童不斷通過自己的行為體驗到這些價值條件,會不自覺地將這些本屬於父母或他人的價值觀念內化,變成自我結構的一部分,漸漸地兒童被迫放棄按自身機體估價過程去評價經驗,變成用自我中內化了的社會的價值規範去評價經驗,這樣兒童的自我和經驗之間就發生了異化,當經驗與自我之間存在衝突時,個體就會預感到自我受到威脅,因而產生焦慮。預感到經驗與自我不一致時,個體會運用防禦機制(歪曲、否認、選擇性知覺)來對經驗進行加工,使之在意識水平上達到與自我相一致。如果防禦成功,個體就不會出現適應障礙,若防禦失敗就會出現心理適應障礙,羅傑斯的以人為中心的治療目標是將原本不屬於自己的是經內化而成的自我部分去除掉,找回屬於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用羅傑斯的話說“變回自己”“從面具後面走出來”,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充分發揮個人的機能。人本主義的實質就是讓人領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來的價值觀念,讓人重新信賴、依靠機體估價過程來處理經驗,消除外界環境通過內化而強加給他的價值觀,讓人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由自己的意志來決定自己的行為,掌握自己的命運,修復被破壞的自我實現潛力,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人本主義理論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你好,人本主義心理學即題主所說的人本主義,是一個有重要影響的心理學流派。馬斯洛、羅傑斯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卡爾·羅傑斯的個人理論

羅傑斯對教育心理學也帶來了重要的衝擊,他的觀點在教育心理學中被普遍讚譽為人本主義觀點。他同時也發展出體驗性學習的理論,這個理論與他所稱的認知性學習是相對的。羅傑斯“全功能的人”的觀念,牽涉到以下諸種質素,它和佛家思想有相似之處。對體驗的開放對世界中,他人的感覺及體驗,能有精準的感知能力。存在性的生命活在當下,而非活在過去、或活在未來。有機的信任(Organismic trusting)對他人的想法和感覺,信任其為真。並且,別把別人的感覺或想法視為理所當然。(其含義為,每個感覺或想法皆其來有自。想法或感覺信其為真,但應追索其思考及感受之脈絡)體驗性的自由認知到個體的自由,並對個人的行動負責。創造力對世界的完全參與,包括對他人生活的貢獻。

簡述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 主 義 心理學源於02世紀05年代的美國,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馬斯洛

(A.Maslow)和羅傑斯(C.R.Rogers).與以行為主義心理學為基礎的程序教學

運動和以認知心理學為基礎的學科結構一起,被稱作20世紀的三大教學運動。

一、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內涵

人本 主 義 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認為人性來自自然,自然人性即人的本性,反對

將人的心理低俗化、動物化,強調人是自然實體而非社會實體。這同以往的精神

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相對立,因此也被稱作心理學中的第三思潮。

人本 主 義 心理學家根據人類自身的發展特點,提出了人本主義的教育目標:

培養能夠適應變化的、知道如何學習的、個性充分發展的人。我國的素質教育強

調尊重、關心、理解、信任每一個學生,尤其強調培養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

人。儘管人本主義教育與我國素質教育的理論背景和理論依據有差異,但二者所

倡導的教育目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人本主義教育與我國推行的素質教育從

教育的培養目標到教育教學的原則、方法等都強調以人為本,主張人的全面發展,

重視學生的認知、情感、興趣、動機以及潛能的發揮,把學生看成是學習的主人,

教師是激發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指導者。同時,人本主義教育強調師生關係和諧、

平等,並重視意義學習,使學生的學習充滿樂趣。因此,有西方教育學者認為,

當代人本主義教育已成為當今教育之主流,未來教育之趨勢。在教育教學內容上,

人本主義教育主張不僅要重視智育、德育、美育、體育,而且要重視學生的情感

和意志的培養教育;在教育教學方法上,人本主義教育主張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

採用多樣化的教育方法,如自我教育法、陶冶教育法、暗示教育法、活動教育法

人本主義心理學:羅傑斯的理論與馬斯洛的理論有何聯繫和區別?

馬斯洛與羅傑斯是對人本心理學貢獻最大的兩位心理學家,簡單說:羅傑斯、馬斯洛都認為精神分析學派過於強調病態的行為和過於以決定論作為人的價值基礎,缺乏了對行為的意義、正面的成長和發展的探索,因此決意創立一個全新的心理學取向,藉以強調正向的心理髮展和個人成長的價值。同時又加入了存在主義的哲學思想,強調自由、個人決定的價值和人生的意義。

馬斯洛在基礎理論上的建樹更重要,提出了更具奠基意義的理論,如需要層次理論、高峰體驗和自我實現等理論,但他關於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的實踐較少。羅傑斯把人本心理學落實在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上,在償床的實際操作做出極大貢獻,羅傑斯提出的個人中心治療和同理心等治療理論,創立"求助者中心療法",在人本主義的治療中特別重視治療師必須要有三個成分:真誠一致、無條件正向關懷與同理心。

人本主義的基本理論

1、人性本善論

人性本善論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基本的人性觀,也是人本主義的動機論與人格論的出發點和理論支柱。它認為人的天性中就有實現自己的潛能和滿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傾向。動物在向人進化的過程中,就顯出人性的自然性的一面即友愛、合作和創造等潛能。

他們認為,在適當的成長和自我實現的環境中,人性是善良的,至少表現為中性。人性的惡是由於基本需要未被滿足,自我實現的環境被破壞而引起的。羅洛·梅還認為人性既善也惡。正是因為善與惡、美與醜、快樂與痛苦等積極與消極的這種兩極辯證關係才使人生有了動力和深度。另外,馬斯洛還提出愛是人類的本性,是一種健康的感情關係,需要雙方相互理解和接受。

2、需要層次理論

需要層次論(need hierarchy theory)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一種動機理論,馬斯洛認為,動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內在動力,需要是產生動機的源泉。需要的強度決定著動機的強度,但只有最為強烈的需要才形成人們的主要動機。

馬斯洛還將需要分為兩類:一類是人的基本需要(basic needs),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這類需要是人的低層次需要,經歷著由低到高的發展過程,較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後,人們才會產生新的高一層次的需要,這些需要得到滿足後就停止需要;第二類需要是心理需要(psychological needs),包括人的認知需要、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需要是人的高級需要。與低級需要不同的是,這類需要越被滿足就越產生更強的需要,沒有嚴格的等級高低關係。馬斯洛龔張,低層次需要是高層次需要的基礎,各層次需要的產生與人的發育階段密切相關。

3、自我實現論

自我實現論(self-actualization theory)是人本主義心理學個性發展理論的核心。理論認為,人的自我實現是完滿人性(full humanness)的實現和個人潛能(personal potency)或特性(feature)的實現,前者是作為人類共性的潛能的自我實現,後者是作為個體差異的個人潛能的自我實現。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是人的最高動機,它是以人的生理需要等基本需要為物質基礎的。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成為自我實現論的心理動力學基礎。他還提出高峰體驗(peak experience)的概念,它是人們進入自我實現和超越自我狀態時感受到的一種非常豁達與極樂的瞬時體驗。高峰體驗是通向自我實現的重要途徑。

另外,羅傑斯通過研究還提出了教育改革論,主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同樣的人本主義思想還體現在他的心理治療方法上,與精神分析心理學不同,他認為應通過患者的自我理解產生自我指導的行為達到糾正不正常行為的目的。

相關問題答案
羅傑斯的人本主義理論?
人本主義心理學?
萬惡的資本主義社會?
馬克思主義理論精髓?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
後結構主義理論?
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
俄羅斯的人喜歡吃什麼?
民族資本主義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