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健康的定義?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WHO對健康的定義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 WHO)對健康的定義

WHO 早在1948年成立之出的《憲章》中就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病和不虛弱,而且使身體、心理、、社會功能三方面的完滿狀態。"

1990年WHO對健康的闡述是:在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道德健康四個方面皆健全。道德健康的內容是指不能損壞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需要,能按照社會認可的行為道德來約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維和行動,具有辨別真偽、善惡、榮辱的是非觀念和能力。

據測定,違背社會道德往往導致心情緊張、恐懼等不良心理,很容易發生神經中樞、內分泌系統等失調,免疫系統的防禦能力也會下降。醫學家研究發現,貪汙受賄的人就容易患癌症、腦出血、心臟病和精神過敏症;而為人正直、心地善良和淡泊、坦蕩的品質,則能使人保持平衡,有助於身體健康。

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應將經濟狀況作為健康評價的一項基本內容,由於人是一種很複雜的綜合性的整體,其健康也就涵蓋了多維內容。

生理健康有明確的標準,比如生長髮育、成熟衰老等,更量化一些,就是體溫36℃-37℃,血壓:低壓60-90 毫米汞柱、高壓90-130毫米汞柱,心率60-80次/分,這是人體生理運動的正常指標。

而心理健康由於社會、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標準就比較模糊了。但心理健康對人的行為準則起著主導作用,面對五彩繽紛的人生,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適應各種各樣的環境、處理形形色色的事情。

心理健康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處於這種狀態下,人們不僅有安全感、自我狀態良好,而且與社會契合和諧,能以社會認可的形式適應外部環境。它一般可理解為情緒的穩定和心理方面的成熟兩個方面,但這種穩定和成熟的狀態是相對的。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切都在變化的社會中,沒有人會有一成不變的精神和情緒狀態。只有將制約人格的各種條件,比如文化程度、工作能力、職業、社會地位、生活演變等很好地協調起來,並能適應環境、利用環境、創作環境,才能稱之為心理健康。

一些心理學家擺脫開標準的束縛,向人們描述一個心理健康人士的特徵:這是 一個朝氣蓬勃的快樂的人,有所愛,也被人愛;滿懷信心地面對人生的挑戰,滿腔熱情地投入自己的工作,發揮自己的全部潛能;能夠洞察外部世界,並對自己所遇到的挑戰作出應,制定出合理的人生策略;不會隨意誇大也不會任意貶低自己的能力;對自己和他人的評價都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如果你是上面描述的這種人,那麼你的心理就是健康的。

探索人類心智奧祕的拓荒者弗洛伊德將心理健康歸結為愛與工作的能力。他在一部著作中列出了心理健康人士的一些共同特點:保持理智與平衡;具有自我價值感;具有愛的能力;具有建立和維持密關係的能力;能接受現實中的各種可能性和侷限性;對工作的追求與自己的天資和教育背景相適應;能體驗到某種內在的靜與滿足感,讓自己覺得此生沒有虛度。

如果一定要將心理健歸結為某幾個標準的話,目前,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準有11項,基本符合這11項標準的人,就可以認定是心理健康的人了。

1.具有適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對自我和個人成就有"有價值"的感覺。

2.充分了解自己,不過分誇耀自己,也不過分苛責自己。

3.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適度的自發性和感應性,不為環境所奴役。

4.適當接受個人的需要,並且有滿足此種需要的能力。

5.有自知之明,瞭解自己的動機和目的,並能對自己的能力做適當的估計。

6.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能容忍生活中的挫折和打擊,無過度幻想。

7.能保持......

健康的定義是什麼?該怎麼樣做?

健康是什麼?

有人會答:健康是身體棒,不生病。

但,這僅僅是健康的一個方面。其實,健康的要義遠不止身體好一方面。

健康還應包括——

健康的儀表:儀表堂堂,著裝整潔,而不是窩囊邋遢;

健康的舉止:舉止大方,彬彬有禮,而不是小裡吧唧;

健康的言談:言談高雅,旁徵博引,而不是出口成“髒”

健康的交際:交際有度,為伍者乃良師益友,而不是狐朋狗友處

健康的心情:心情保持舒暢,富有同情心、愛心,而不是 陰暗晦澀;

健康的收支:收支光明正大,勤勞致富,而不是違法亂 紀,不勞而獲;

健康的愛好:愛好廣泛、向上,情趣盎然,而不是低級趣 味。

健康的要義是多元化的囊括,是一項“整體工程”。營造健康的“整體工程”,理應成為崇尚健康者的終身追求。

健康的定義可分為那三種

人類對健康概念的認識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人類對自身的認識的深化而不斷豐富的。在生產力低下的時期,人類只關注如何適應和征服自然,維護自身的生存。其後,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類開始關心身體健康,防病治病的醫學科學應運而生。歷史發展到現在,人類對健康的認識又發生了飛躍。1948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時,在其憲章中開宗明義地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病,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和完全安寧。從健康觀的演變可以看出,科學的健康觀改變了人們傳統的沒有疾病即健康的觀念,健康的目標是追求一種更積極的狀態、一種更高層次的身心協調與發展。

20世紀下半葉,有專家預言:在21世紀,沒有任何疾病像心理健康疾病那樣深刻而持續的困擾人類。

2001年,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對6000名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16.51%的學生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達到嚴重程度的有3%~5%。   心理健康的概念

心理健康是指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個體,在高級神經功能和智力正常的情況下,情緒穩定、行為適度,具有協調關係和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在本身及環境條件許可的範圍內所能達到的心理最佳功能狀態。

心理健康按其健康程度可分為三種狀態。一是正常狀態,簡稱常態。個體在一般沒有較大困擾的情況下,心理處在正常狀態之中。個體的常態行為基本與其價值觀、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徵相一致。這種狀態一般稱為心理健康;二是不平衡狀態,簡稱偏態。是指個體心理處於焦慮、恐懼、壓抑、擔憂、矛盾、應激等狀態。一旦個體處於不平衡狀態,他會首先通過“心理防禦機制”來進行自我調節。如果無效,就得藉助他人疏導,使之消除不平衡,恢復正常狀態。這種狀態一般稱為心理問題。三是不健康狀態,簡稱變態。它包括神經症、人格障礙、性心理障礙、精神分裂症等。這時必須到醫療部門求助於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這種狀態一般稱為心理疾病或精神疾病。

健康的定義是什麼

健康是指一個人在身體、精神和社會等方面都處於良好的狀態。傳統的健康觀是“無病即健康”,現代人的健康觀是整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健康不僅是軀體沒有疾病,還要具備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現代人的健康內稜包括:軀體健康、心理健康、心靈健康、社會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環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權利,是人生最寶貴的財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質量的基礎;健康是人類自我覺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狀態,有著豐富深蘊的內涵。

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給健康所下的正式定義/衡量是否健康的十項標準:   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的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於承擔任務,不挑剔;   善於休息,睡眠良好;   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變化;   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體重適當,體態均勻,身體各部位比例協調;   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牙齒潔白,無缺損,無疼痛感,牙齦正常,無蛀牙;   頭髮光潔,無頭屑;   肌膚有光澤,有彈性,走路輕鬆,有活力。   健康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全良好狀態。也就是說健康的人要有強壯的體魄和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並能與其所處的社會及自然環境保持協調的關係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健康的概念是什麼?

現代健康的含義並不僅是傳統所指的身體沒有病而已。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解釋:健康不僅指一個人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而是指一個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好狀態。這就是現代關於健康的較為完整的科學概念。 現代健康的含義是多元的、廣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3個方面,其中社會適應性歸根結底取決於生理和心理的素質狀況。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良好的情緒狀態可以使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反之則會降低或破壞某種功能而引起疾病。身體狀況的改變可能帶來相應的心理問題,生理上的缺陷、疾病,特別是痼疾,往往會使人產生煩惱、焦躁、憂慮、抑鬱等不良情緒,導致各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作為身心統一體的人,身體和心理是緊密依存的兩個方面。

身體健康意識的定義是什麼

健康意識:

1、健康意識是指維護自身健康而預先必須注意的保健知識和理念.具備良好的健康意識對實現自我健康保護貫徹執行“預防為主”的健康政策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健康意識是指全體公眾的積極參與意識.實踐證明,任何行動的採取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信念和意識的產生.如吸菸危害健康大家都知道,但“吞雲吐霧”者照樣有增無減

3、健康意識是指人們對健康的信念和觀念,即人們對健康價值的態度和能否獲得健康的信心.正確的健康意識認為:健康是人的第一財富,是事業和幸福的保證,它既是人們活動的基礎,也是人們各種活動的最終目的之一

身體健康的標準是什麼?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身心健康八大標準 食得快:進食時有很好的胃口,能快速吃完一餐飯而不挑剔食物,這證明內臟功能正常。 便得快:一旦有便意時,能很快排洩大小便,且感覺輕鬆自如,在精神上有一種良好的感覺,說明胃腸功能良好。 睡得快:上床能很快熟睡,且睡得深,醒後精神飽滿,頭腦清醒。 說得快:語言表達正確,說話流利。表示頭腦清楚,思維敏捷,中氣充足,心、肺功能正常。 走得快:行動自如、轉變敏捷。證明精力充沛旺盛。 良好的個性:性格溫和,意志堅強,感情豐富,具有坦蕩胸懷與達觀心境。 良好的處世能力:看問題客觀現實,具有自我控制能力,適應複雜的社會環境,對事物的變遷能始終保持良好的情緒,能保持對社會外環境與機體內環境的平衡。 良好的人際關係:待人接物能大度和善,不過分計較,能助人為樂. 這個問題我在"蕭友"的"什麼才是真正的健康?"裡回答過,轉錄如下: 我的理解是:健康是心理健康加身體健康。身體健康是心肺功能良好加健身以達到體型的健美。 男人要有氣魄,所謂氣,是指內在氣質;魄是指外在體魄。氣質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而我理解的體魄不是指高大健壯的身體,也不是沒有任何疾病,而是有足夠充沛的精力去擔負男人的責任,去實現自我的價值。如何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呢?我覺得在藉助跑步等運動來增強心肺功能的同時,用健身的途徑去取得漂亮的肌肉與完美的體型,兩者結合,定可從身心兩個方面“精力充沛”的去面對你的生活,面對你周圍的人,面對你的人生! 人的健康包括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兩個方面。一個人身體與心理都健康才稱得上真正的健康。我國著名醫學家傅連(日章)同志認為健康的含義應包括如下的因素:(l)身體各部位發育正常,功能健康,沒有疾病;(2)體質堅強,對疾病有高度的抵抗力,並能刻苦耐勞,擔負各種艱鉅繁重的任務,經受各種自然環境的考驗;(3)精力充沛,能經常保持清醒的頭腦,精神貫注,思想集中,對工作、學習都能保持有較高的效率;(4)意志堅定,情緒正常,精神愉快(這雖和思想修養有關,但身體是不是健康對它也有很大的影響)。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但沒有身體疾患,而且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 目前在我們國家,無論在健康人與病人中或者在醫務人員中,大都在不同程度上忽視心理健康。這對提高人的健康水平與提高醫療效果都產生消極的影響。例如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重視營養,而忽視飲食時的心理因素作用。人們注意身體的鍛鍊,而不重視心理的鍛鍊。甚至不知道什麼是心理健康以及如何鍛鍊。在臨床實踐中,有些醫務人員在病因上,重視病毒、感染等因素,忽視疾病的心理因素的作用;在診斷上重視物理診斷等,忽視心理診斷;在治療上重視藥物治療,忽視心理治療。其實,身體健康與心理健康是同等重要的。二者是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世界衛生組織對人的身體健康制定了新的標準,它包括軀體和心理的健康狀態。軀體健康可用"五塊"來衡量: 1.吃得快:進食時有良好的胃口,不挑剔食物,能正常速度吃完一餐飯,說明內臟功能正常。 2.走得快:行走自如,活動靈敏,說明精力充沛,身體狀況良好。 3.說得快:語言表達正確,說話流利,表示頭腦敏捷,心肺功能正常。 4.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後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睡後精神飽滿,頭腦清醒,說明中樞神經系統興奮,抑制功能協調,且內臟無病理信息干擾。 5.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洩完大小便,且感覺良好,說明胃、腸腎功能良好。 心理健康可用"三良好"來衡量: 1.良好的個性:......

什麼是健康文化? 要定義哦

你好!

健康文化是:健康文化傳播可以通俗的理解為健康文化與文化傳播的交集。 健康文化傳播也可以更進一步的理解為是圍繞健康這個核心概念所開展的各類文化傳播的相關形式與具體內容的總稱。

健康文化傳播,不僅僅是傳播健康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傳播健康理念,是將健康視為一種特殊文化來進行傳播。從這個意義上講,健康文化傳播這個名詞中所指的健康是一種大健康的概念,不但涵蓋了健康知識,還涵蓋了健康心態、健康習慣、健康行為、健康環境等諸多元素。因此,健康文化傳播也是有別於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的。健康文化傳播立足於人性的精神需求,立足於人類文化傳承的高度。

健康文化傳播的基本著眼點,是改造並優化公眾的健康觀念。健康文化傳播強調培育健康的理念,並積極將健康的理念導入公眾的意識之中,強調從思維方式的層面喚起公眾對健康的重視,從而影響其行為方式,達到改善公眾健康的目的,並將這種健康素質提升的成果以文化形式固化並延續。

健康文化傳播涉及多種形式,相應地,健康文化傳播的載體也有很多,而媒體則是眾多載體中最為直接和最具影響力的。通過媒體來實現健康文化傳播是非常重要的一種方式,網絡、雜誌、報紙以及移動媒介等都是健康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健康時評就是健康文化傳播在媒體載體上的典型表現形式。健康時評通過從事件中挖掘健康問題,引發公眾思考,從而向公眾傳遞一種積極的健康文化。除此以外,各類活動與會展也是健康文化傳播的重要形式。各種傳播形式的立體結合,能夠使健康文化傳播的效果最大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髮展,隨著社會公眾對健康的關注度不斷提升,健康文化傳播的價值也將得到更為充分的發揮,越來越多的健康文化傳播形式及內容將有望湧現。績

祝快樂!!

相關問題答案
身體健康的定義?
職業健康的定義是什麼?
寶寶什麼樣的身體健康?
穩定健康的近義詞?
怎麼保持身體健康?
怎樣才能做到身體健康?
怎麼運動才能身體健康?
身體健康情況怎麼寫?
健康的含義是什麼?
求身體健康拜什麼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