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生態文明理念?

General 更新 2023年10月15日

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樹立生態文明的理念是什麼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十八大提到生態文明理念是什麼?

生態文明的理念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生態文明理念最早什麼時候提出的

1866年,德國科學家海克爾在《生物體普通形態學》中首次提出“生態”的概念。他認為,作為一個生物學名詞,生態指的是生物群落的生存狀態,包括一個生物群落與其他生物群落的關係,以及與生態環境的關係。 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人類生態學的概念。 1935年,英國學者坦斯勒進而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開始從更宏觀的角度認識自然生態環境。 1972年,麻省理工學院丹尼斯.米都斯等教授撰寫《增長的極限》,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在一個有限的星球上無止境地追求增長所帶來的後果,引發了增長的極限大討論。 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格爾摩召開有史以來第一次“人類與環境會議”,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從而揭開了人類共同保護環境的序幕。 1983年,聯合國成立了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 1987年,該委員會在題為《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1987年,我國生態學家葉謙吉首次使用生態文明,他從生態學和生態哲學的角度闡述生態文明。他認為,生態文明是既獲利於自然又還利於自然,在改造自然又保護自然,人與自然之間保持著和諧統一的關係。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更是高度的凝聚了當代人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認識。 1995年,美國著名作家、評論家羅伊.莫里森在其出版的《生態民主》一書中,提出了現代意義上的生態文明的概念,真正把生態文明看作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式。 2007年5月,我國人學家張榮寰在《中國復興的前提是什麼》一文中首次將生態文明定性為世界倫理社會化的文明形態,提出中國需要“生態文明發展模式”,世界需要“生態文明進程”,理論模式為“全生態世界觀”做為全邏輯的參照系,將人定位在全生態世界中最高全息的物種,提出世界倫理社會化的文明形態的生態文明概念和生態文明發展模式、文明環流體系作為人來到世界上就是為了人格、生態、產業的不斷上升,以實現文明及其幸福的目的;中華民族的復興必將啟動中華民族生態文明發展模式,主要走人權生活化、新型城鎮化、產業自優化的發展道路。。 2007年10月,在黨的十七大上,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生態文明被列入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文獻,這是我們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一次昇華。 2012年11月,在黨的十八大上,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號召全黨、全國人民一定要更加自覺地珍愛自然,更加積極地保護生態,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總體佈局的高度來論述,表明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體佈局認識的深化,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五位一體的高度來論述,也彰顯出中華民族對子孫、對世界負責的精神。

怎樣理解生態文明理念

“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黨的十八大報告的這一論斷,是基於對人與自然關係深刻反思的科學判斷,對於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尊重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秉持的首要態度,要求人對自然懷有敬畏之心,尊重自然界的一切創造、一切存在和一切生命。歷史上,在生產力相對低下時,人類曾崇拜自然、畏懼自然。近代以來,隨著改造自然能力的大幅提高,人類開始輕視自然、藐視自然,甚至以征服者、佔有者的姿態面對自然,為滿足自身需要向大自然不斷索取,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環境汙染、生態危機日益嚴重。反思過去,正視現實,只有尊重自然才是人與自然相處的科學態度。尊重自然,就要深刻認識到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分子,人屬於自然,而不是自然屬於人;就要深刻認識到自然界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生活所需要的一切均直接或間接來自自然,人類對自然應懷敬畏之心,決不能凌駕其上;就要深刻認識到一切物種均有生命,均有其獨特價值,均是自然大家族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人類應該尊重一切生命。

順應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要求人順應自然的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不以偉大的自然規律為依據的人類計劃,只會帶來災難。”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是一個完整有機的生態系統,具有自身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內在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只有適應自然規律,才能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一方面要科學認識大自然中的各種規律,減少因為無知而違背自然規律;另一方面要以制度約束人的行為,防止因為明知故犯而違背自然規律。像涸澤而漁、焚林而獵、殺雞取卵之類的做法,大都是因為急功近利和個人貪慾而違背自然規律,這種明知故犯的行為必須通過制度加以約束。

保護自然,是人與自然相處時應承擔的重要責任,要求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在向自然界索取生存發展之需的同時保護自然界的生態系統。自然供給人類生存發展所需,人類也理應對自然擔負責任,這個責任就是保護自然。保護自然也是確保人類社會永續發展的迫切要求。保護自然,首先要改變人類的發展方式,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其次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溼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再次要加強環境保護制度建設,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核辦法、獎懲機制。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理念

黨的十八大報告創造性地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一理念高屋建瓴、內涵豐富,為我們指明瞭建設生態文明必須遵循的總體原則,是我們黨執政理念的昇華,體現出我們黨對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這一生態文明理念的確立,是我們黨在認真反思和深刻總結過去發展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傳統粗放式發展方式的有力反撥,對工業文明種種弊端的堅決揚棄,對未來中國發展路徑的明確校正。昭示出我們黨力求通過調整和改善人與自然的關係,實現發展方式的根本跨越,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全面和諧。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順應了改善民生的迫切需求。隨著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良好的自然環境已經成為人民群眾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

當代青年應當樹立什麼樣的生態文明理念

一是要全面促進資源節約。要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加強全過程節約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強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和用水總量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合理開發。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

二是要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思想基礎,體現了新的價值取向和生態倫理。我們必須摒棄人定勝天的思維方式和做法,按照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在生產力佈局、城鎮化發展、重大項目建設中充分考慮自然條件和資源環境承載能力。

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以解決損害群眾健康最突出的環境問題為重點,強化汙染防治力度,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 四是要著力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途徑和方式,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任務和重要內容。

五是要應轉變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變一些傳統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變奢侈消費、劣質消費等習慣。

什麼是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它將使人類社會形態發生根本轉變。

首先是倫理價值觀的轉變。

西方傳統哲學認為,只有人是主體,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對象;因而只有人有價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沒有價值;因此只能對人講道德,無須對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講道德。這是工業文明人統治自然的哲學基礎。生態文明認為,不僅人是主體,自然也是主體;不僅人有價值,自然也有價值;不僅人有主動性,自然也有主動性;不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類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與其他生命共享一個地球。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還是西方的可持續發展,都說明生態文明是一個人性與生態性全面統一的社會形態。這種統一不是人性服從於生態性,也不是生態性服從於人性。用今天的話說,以人為本的生態和諧原則即是每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

工業文明的生產方式,從原料到產品到廢棄物,是一個非循環的生產;生活方式以物質主義為原則,以高消費為特徵,認為更多地消費資源就是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生態文明卻致力於構造一個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社會經濟文化政策為手段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關鍵在於人的主動性。人的生活方式就應主動以實用節約為原則,以適度消費為特徵,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滿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態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應在發達國家首先興起,因為在那裡首先爆發生態危機。但一是因為西方強大的技術資金使本國生態危機得以緩解;二是因為西方工業文明的巨大慣性還要持續相當一段時間;三是因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向不發達地區轉移生態成本。西方失去了發展生態文明的機會。西方失去機會,就為中華民族的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機會。

簡述生態文明的意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係,建設科學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體現了人類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理念。建設生態文明,樹立生態文明觀念,是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它有助於喚醒全民族的生態憂患意識,認清生態環境問題的複雜性、長期性和艱鉅性,持之以恆地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盡最大可能地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文明觀念,作為一種基礎的價值導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隨著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對生活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希望喝上乾淨的水、吸上清新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適的房子等。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使自然生態保持動態平衡和良性循環並與人們和諧相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加迫切。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便無法實現可持續發展,更無法為人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建設生態文明任重而道遠。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題中應有之義。

生態文明建設的提出是我國發展道路上的一大飛躍,生態文明的提出是中國未來發展及建設的戰略基礎。

我國發展中所付出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的矛盾突出,城鄉差別、地區差別、收益分配差別擴大,生態退化、環境汙染加重,民生問題凸顯以及道德文化領域裡的消極現象等,嚴重製約了現代化宏偉目標的順利實現。如何破解難題,走出困境,實現良性循環,事關改革、發展大局。須知,這些矛盾和問題都是傳統工業化帶來的,若以工業文明理念和思路應對,不但於事無補,還會使困境日益深化。惟有以生態文明超越傳統工業文明,堅持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路,對發展中的矛盾、問題作統籌評估、理性調控、綜合治理,方能化逆為順、舉一反三、突破瓶頸制約,在新的起點上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如何理解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念

面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汙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增強生態危機意識,充分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必要性、緊迫性.   (一)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高級形態   人類在創造和享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飽嘗了高增長帶來的苦果:能源緊張、資源短缺、生態退化、環境惡化、氣候變化、災害頻發.這些,促使人們重新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重新思考人類行為的準則.   (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我們黨對自然規律及人與自然關係再認識的重要成果   我們黨一直高度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與我們黨一貫倡導和追求的理念一脈相承的,是對我們黨關於資源和生態環境問題的新概括、再昇華.生態文明觀念逐步樹立,全民資源節約和環保意識增強.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必然要求   儘管近年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重要進展,但經濟發展面臨越來越突出的資源環境制約,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一是資源約束趨緊;二是環境汙染嚴重,環境狀況總體惡化趨勢沒有根本遏制;三是生態系統退化,全國水土流失嚴重.這些問題的產生,一方面是因為我國人口眾多、資源短缺、環境容量有限、生態脆弱,加之我國發展很快,發達國家幾百年逐步顯露的問題,在我國被壓縮到幾十年集中顯現.另一方面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生態文明的理念沒有牢固樹立,生態不文明的做法還很普遍.從源頭上、從根本上跨過資源環境這道檻,不僅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還必須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生態文明理念的核心是什麼 生態文明理念符合我國那些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以培育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為主的林業生態實踐為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提供了環境基礎、物質保障和文化支撐。建設生態文明要著力解決好生態建設中的經濟外部性和公平性問題,在全社會樹立一種生態有價、資源有償的理念,建立一套完善的核算體系和補償制度。

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符合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戰略要求;可緩解能源緊張,減輕環境壓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利於推動我國產業升級和企業技術創新,使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是維護中華民族和人類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需要。

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並列,構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的總戰略佈局,走可持續發展戰略是必經之路。

什麼是生態?什麼是生態文明

【生態】從廣義上來講是指整個自然界的生存狀態。其中包括:氣候、水文、地質、地貌及各種生命體(動植物)的生存狀態。從狹義上來講則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習性。簡而言之生態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與環境之間的內在聯繫。

——人類最早是從研究生物個體而開始研究生態學的,隨著人類知識的不斷拓寬“生態”一詞早已跨越了生物學的範疇而被廣泛的運用到更多的領域,比如:“政治生態”係指不同政治黨派之間的鬥爭角力形勢,“文化生態”則指不同文化現象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現象,“職場生態”是指在同事、上下級、職員、管理者及老闆之間這種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人事環境中的規律及其內在聯繫。

【生態文明】是指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的核心就是人類必須遵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客觀規律進行和諧的社會建設與發展,並由此取得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

——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不因人類的生存原因而導致自然界環境與其它生命體的損毀與消亡。

相關問題答案
什麼是生態文明理念?
什麼是企業文化理念?
什麼是生態平衡?
什麼是生態農業?
什麼是生態手機?
什麼是史前文明?
什麼是生態安全屏障?
什麼是校園文明禮儀?
生態文明建設是什麼?
生態文明是什麼圖片?